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研究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人35例,对其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对其临床治疗效果给予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结果临床手术以后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进行判定,优11例(31.42%)、良18例(51.42%),可4例(11.42%),差2例(5.71%),优良率为82.85%。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效果,病情恢复迅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3.
半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常见术式,其中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假体是手术常用的两种材料,与生物型相比,骨水泥假体可以获得即刻稳定,允许患者早期下地,但手术时间较长,且存在骨水泥中毒的风险[1]。本研究旨在比较两种材料用于半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头置换术患者222例,男性78例,女性144例;年龄75~95岁,平均82.9岁;摔伤218例,道路交通伤4例;骨折分型:Tronzo-EvansⅠ型4例,Ⅱ型13例,Ⅲ型87例,Ⅳ型118例。记录围术期血液学指标变化、术中出血量及输血率、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等临床资料,随访并记录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舒适度(Kolcaba)评分、患者满意度、假体相关并发症、是否死亡及死因等指标,评估其中长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手术时间(73.4±17.9)min,术中出血量(200.4±84.4)mL,术前及术中输血率89.19%,术后输血率19.37%,术后(14.4±1.3)h开始下床活动,平均住院时间(7.0±1.9)d,住院期间满意度92%。患者获4~8年随访,随访中切口浅表感染1例,经清创术后愈合;出现假体周围感染3例,经保留假体清创术或Ⅱ期翻修术后痊愈;再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龄转子间骨折采用骨水泥半髋关节置换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本组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80~87岁,平均年龄85岁。其中患原发病高血压6例、糖尿病4例,冠心病6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骨折按Tronzo-Evans分型,型6例、型4例,10例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手术入路选择外侧入路,全部用骨水泥型双极头安放半髋。本组6例患者输血200ml~400ml,平均手术时间50分钟,术后1天坐起,3天可在保护下下地站立,5天可在助行器保护下活动。结果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4例发生轻度深静脉栓塞,经抗凝治疗,出院时痊愈,住院15~22天,平均17天,7例随诊,随诊时间9~18个月,平均1年。按Harris评分,5例优,3例良。结论高龄转子间骨折采用骨水泥双极头半髋关节置换,手术创伤较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早期下地活动,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改善生活质量,慎重掌握适应症。  相似文献   

6.
髋部螺钉加骨水泥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股骨转子问骨折采用切开复位,于股骨头颈骨隧道内灌注骨水泥,与髋螺钉组成“强力螺钉”接骨板作骨折内固定。用上述方法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38例。结果本组骨折全部愈合,未发现切口感染、髋内翻畸形、螺钉在股骨头颈内移动或切出等情况。结论 强力螺钉能有效地解决因骨质疏松致螺钉在股骨头颈内移动或切出致内固定失效、发生髋内翻畸形的问题。其手术操作简便易行,治疗周期短,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生物型与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 Evans Ⅲ ~ 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18 年 2 月至 2021 年 3 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110 例老年 Evans Ⅲ ~ 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生物组 (55 例) 和水泥组 (55 例), 生物组患者行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 水泥组患者行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 临床疗效、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生物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水泥组(t = 2.600、11.082、16.783, P = 0.011、P < 0.001、P < 0.001), 术中出血量、 术后引流量、 隐性失血量均明显少于水泥组 (t = 2.036、2.978、2.729, P = 0.044、0.004、0.007); 术后 3 个月, 生物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水泥组 (Z = - 4.089, P < 0.001), Harris评分中的关节疼痛、功能、活动范围评分均明显高于水泥组 ( t =2.146、5.752、2.793, P = 0.036、P < 0.001、 P = 0.007); 术后随访 3 个月, 生物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水泥组无明显差异 (χ2= 0.343, P = 0.558)。结论 与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相比, 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更能明显提高老年 Evans Ⅲ ~ 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 改善髋关节功能, 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解放军463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采取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术后观察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例患者术后4个月因急性心梗死亡,2例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经抗炎对症治疗临床治愈,其余患者未出现严重骨折并发症。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8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达82.6%(19/23)。结论长柄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生物型假体在高龄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自2008-2012年,我科应用半髋置换术治疗80岁以上移位性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患者76例,按住院号单双号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应用骨水泥型假体置换的患者42例,应用生物型假体置换的患者34例。术后评估手术时间、心肺功能意外事件的发生、下地活动时间及各时段Harris评分等相关指标。结果 7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6.0±4.5)个月;术后随访,两组均未发现假体松动和双下肢不等长(差距>1 cm)的患者。生物型置换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骨水泥组。两组下地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组有2例患者在术中出现心肺意外而死亡。两组患者术后6、12、18个月时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移位性股骨颈骨折采用生物型假体半髋置换术治疗,近期疗效肯定,且心肺意外事件的发生少于应用骨水泥型假体置换治疗组。  相似文献   

10.
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2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广才  王宇峰  刘宇 《人民军医》2003,46(12):702-703
高龄老人因骨质疏松和动作反应迟钝 ,生活中极易发生摔伤骨折 ,尤其是股骨颈骨折 ,约占老年人骨折比例的 11% [1] 。高龄老人机体功能减退 ,伴发疾病多 ,耐受能力下降 ,选择治疗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995年 1月~ 2 0 0 2年 8月 ,我们收治股骨颈骨折 112例 ,对其中术前有能力行走的 70岁以上老年病人 2 3例行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取得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2 3例中 ,男 11例 ,女 12例 ;年龄70~ 91岁 ,平均 74 6岁。致伤原因 :走路滑倒 19例 ,骑自行车摔伤 2例 ,坠床 2例。骨折分型 :头下型 14例 ,颈型 7例 ,基底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不同类型和体质等因素,选择不同假体类型进行髋关节置换,回顾性分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48例的治疗结果。方法对我院2001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48例,根据骨折类型和体质等因素,选择不同类型的假体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本组148例152个关节,10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08个月,平均48个月。全髋关节置换6例,其中生物型2例,骨水泥型4例,髋臼均为生物固定;加长柄双极头半髋置换17例;其余均为常规骨水泥双极头半髋关节。术后髋关节按Harris评分,优38例,良55例,可9例,差1例;优良率90.3%。结论根据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骨质及全身状态采用不同类型的假体进行髋关节置换,能早期负重,恢复行走功能,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生活护理负担。  相似文献   

12.
黄刚  陈海云  李君  陈平 《临床军医杂志》2012,40(5):1062-1064
目的对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3例75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选择FHR或DHS内固定,其中采用FHR治疗21例,DHS治疗2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死亡率。结果随访6~20个月,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HR组在术后下地时间、Harris评分方面与DHS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允许术后早期负重、功能恢复满意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及人工髋关节置换(半髋及全髋)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对比。方法笔者回顾分析2010年~2013年间分别予PFNA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12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7例,女性69例;年龄65~92岁,平均74.5岁。对比分析该两种手术方法创伤大小、术后并发症、关节功能等方面优缺点。结果 PFNA治疗组患者切口小、深部组织损伤小、手术出血少,但有防旋刀片切割股骨颈情况出现;人工髋关节置换组术后下床时间早,但有人工关节脱位、感染出现;两组术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并无明显差异,但术后1年PFNA组优于髋关节置换组。结论 PFNA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优于髋关节置换,但患者适应证选择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Gamma加长型与短型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Müller AO/OTA31-A1/A2)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19例,年龄65~88岁,平均(72.18±5.23)岁。其中使用Gamma短型髓内钉33例[男性21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73.21±6.24)岁],Gamma加长型髓内钉23例[男性16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8.88±7.61)岁]。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术日输血率、住院时间、术后1年Harris评分。结果加长型组出血量(149.11±87.31)m L,手术时间(73.80±17.40)min,术后1d血红蛋白(101.13±1.21)g/L,输血15例(65.2%),住院时间(14.12±0.23)d,术后1年Harris评分(90.20±1.70)分。短型组出血量(93.25±61.26)m L,手术时间(53.30±15.70)min,术后1d血红蛋白(102.47±1.32)g/L,输血12例(36.4%),住院时间(13.38±0.97)d,术后1年Harris评分(88.90±2.31)分。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日输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量、住院时间、术后1年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长型与短型髓内钉治疗AO/OTA31-A1型和31-A2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术后功能恢复上无差异,术后随访短型髓内钉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6月-2003年10月,采用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7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28例,平均随访14.3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下地时间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28例均获随访,无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无深静脉血栓及褥疮等常见并发症,无髋关节脱位,平均下地时间7.5天,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优8例,良16例,可2例,差2例.结论 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术后恢复快,可早期负重,避免卧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随访一组采用同一类型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和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组合在首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并探讨该种混合型假体对于全身健康情况和骨质质量一般较差的老年患者的适用情况。方法 共有75例患者84髋得到临床和影像学随访,平均年龄为67.9岁。其中老龄股骨颈骨折患者41例41髋,平均年龄72.1岁。随访时间为4.1年。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健康状况、手术方法、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对于骨形态、骨水泥固定质量和假体稳定性的判断。结果 2例股骨假体发生无菌性松动,臼杯则未见骨溶解或松动征象。未出现骨水泥相关的术中或术后死亡,各类全身性疾病在围手术期无加重表现。4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Harris评分为81.1分。股骨近端骨形态A型17髋(20%),B型47髋(56%),C型20髋(24%)。骨水泥固定质量分别为A级31髋(37%),B级40髋(48%),C级13髋(15%)。结论 混合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短期随访结果良好;混合型人工关节的术后即时稳定性有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在手术中必须应用现代骨水泥技术。  相似文献   

17.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10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原因,总结内固定失败的经验教训和探讨内固定治疗策略。方法总结2005—2008年间手术治疗的21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10例手术失败的原因,并进行再次治疗。其中,7例重新内固定(股骨近端锁钉、解剖钢板、动力髋螺钉+空心钉),2例改行骨水泥型双极股骨头置换术,1例经胫骨结节下肢牵引非手术治疗6~8周。结果原手术方式动力髋螺钉内固定9例,多根空心钉内固定1例。术后6周发现内固定失败3例,术后10周发现6例,术后12周发现1例。内固定失败形式包括钢板移位、骨折明显移位、钢板螺钉脱出、钢板撬起及股骨头髋拉力钉切出等。经过再次术后61~94 d的随访,骨折基本愈合或临床愈合,患者生活自理,局部无痛,关节活动良好。结论股骨粗隆间手术失败原因可能为内固定不坚强、骨折复位不佳、过早负重、拉力螺钉位置不良等。股骨粗隆部有压应力与张力之分,如何解决骨折复位后剪切力的合理分布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系统与加压滑动钢板(DHS)系统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比两种内固定方法的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11月治疗的5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资料,男性19例,女性33例;年龄62~88岁,平均73.6岁。受伤原因:摔伤43例,道路交通伤5例,坠落伤4例。27例行PFNA治疗,25例行DHS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伤口长度、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功能锻炼时间等指标。结果随访10~26个月。按照Harris评分,PFNA内固定组优良率91.6%,DHS内固定优良率84.5%。PFNA组1例伤口感染,1例术后深静脉栓塞,1例髋内翻畸形愈合;DHS组出现2例主钉退至皮下,1例骨不连再次手术,1例螺丝钉断裂畸形愈合。PFNA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功能锻炼时间等方面均优于DHS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系统在手术创伤、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功能恢复等方面明显优于DHS内固定。PFNA安全有效,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选取我科2008年6月~2013年6月因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共40例,其中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0例,行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LCP)2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一般情况、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术后弃拐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骨水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和下床时间均显著低于LCP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且骨水泥组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LCP组,P0.05;骨水泥组的术后弃拐时间显著短于LCP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取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具有手术风险小,患者术后恢复佳的特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