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期头颈肿瘤切除后的组织缺损广泛,理想的整复是一期完成。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头颈部缺损2例患者,均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重建头颈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2006年7月~2011年12月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头颈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75例,男52例,女23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24岁,其中舌癌42例,颊癌20例,软腭癌2例,扁桃体癌9例,眶部肿瘤1例,外耳道癌1例.组织缺损范围8cm×5cm~18cm×10cm,病程4~24个月.结果 75例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仅2例股前外侧皮瓣远端因静脉回流障碍发生部分坏死,其余均成活,皮瓣成活率97.3%,3例供区部分植皮未成活,延期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肿瘤无复发,供区外观平整,瘢痕不明显,受区吞咽及言语功能良好,修复重建效果满意.结论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制作方便,对供区损伤小,厚薄适中,适宜修复头颈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颊部肿瘤切除术后大面积洞穿性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2009年10月应用游离双皮岛股前外侧穿支皮瓣,Ⅰ期修复颊部肿瘤切除术后大面积洞穿性缺损19例,面颊面皮肤缺损范围8cm×6cm~4cm×4cm,口颊面黏膜缺损范围9cm×7cm~6cm×5cm,所用股前外侧皮瓣面积20cm×8cm~12cm×6cm。结果 19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8例创面Ⅰ期愈合;1例颊部皮肤面部分坏死,黏膜面成活,经换药后伤口愈合。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组织量丰富,修复颊部缺损形态与功能保持好,是修复颊部大面积洞穿性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入路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舌鳞状细胞癌患者78例,依据术中舌缺损的部位及形状设计股前外侧皮瓣,分别随机采用内侧入路和外侧入路切取皮瓣,每组各39例。比较两组皮瓣切取时间及供区损伤的差别。结果内侧入路组切取皮瓣的时间明显低于外侧入路组。内侧入路皮瓣组供区阔筋膜有16例直接闭合(41%),外侧入路全部直接闭合(100%)。所有供区皮肤直接闭合。78例股前外侧皮瓣完全成活,2例发生血管危象,探查后缓解,皮瓣完全成活。皮瓣供区愈合良好,无骨筋膜室综合征表现,未发生感染。术后随访9~28个月,舌形态良好,咀嚼、吞咽、发音功能恢复较好。供区无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结论应用内侧入路和外侧入路都可以安全切取股前外侧皮瓣。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埋藏式游离皮瓣的可行性监测手段。方法:运用联合监测手段对5例晚期需使用埋藏式游离皮瓣修复的喉咽癌患者进行监测,回顾性分析监测效果。结果:5例患者均获得一期成功,未发生血管危象;4例患者需联合监测手段予以确认皮瓣血供。结论:多普勒联合皮岛监测共同观察埋藏式游离皮瓣术后血供切实可行,是一个较好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自从1984年Song等报道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解剖以来,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1997年Kimata等埘首先报道了其在头颈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截止到2008年2月,已有大量应用该皮瓣修复头颈部缺损的报道。股前外侧皮瓣具有提供的皮肤和软组织量大(最大可达20cm×25cm),可携带肌肉,可塑性强(可修成5mm薄),供区畸形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在很多头颈部的修复中有取代前臂皮瓣的趋势。我科自2002年开展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头颈部缺损,迄今已经有20余例,现对皮瓣制作中的教学体会加以总结,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下咽及颈段食管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例以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肿瘤切除术后下咽及颈段食管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进行了下咽及颈段食管切除和重建,无围手术期死亡及皮瓣坏死;无术后咽瘘及食管狭窄发生;术后患者吞咽功能满意,均能进普食,并有较好的食管发声;分别随诊16及41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下咽及颈段食管肿瘤切除术后缺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功能恢复理想,是下咽及颈段食管组织缺损修复的理想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9.
鼻唇沟皮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发现鼻唇沟区供血丰富,可制成多种形式的鼻唇沟皮瓣。常见的有任意皮瓣、面动脉为蒂的轴型皮瓣、眶下血管蒂皮瓣和上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主要用于眼睑、鼻及口腔颜面部轻、中度缺损或畸形的修复。其操作简单、成活率高、效果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有些头颈部恶性肿瘤手术造成的复杂缺损给医生带来挑战,股前外侧皮瓣、前臂皮瓣、游离腓骨皮瓣等都是常见的修复选择供区。近年来,股前外侧脂肪筋膜瓣在头颈部的修复重建中也得到较多的应用。论文收集近期的文献资料,综述股前外侧筋膜瓣的应用解剖特点以及对该皮瓣在头颈部各个亚单位的修复应用现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该皮瓣使用的适应证、优缺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筋膜瓣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手术疗效与瘘管长度、分支及感染情况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治疗效果比较满意 ,但有一部分反复感染或术后多次复发有较大瘢痕者 ,术后效果不尽人意。我们应用菱形皮瓣修复术 ,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1 994~ 2 0 0 0年收治的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 1 6例 ,男 6例 ,女 1 0例 ;年龄 635岁。感染后单纯切开者 1 0例 ,其中 2次以下切开者 6例 ,3次以上切开者 4例。切开并手术者 6例。1 .2   手术方法1 .2 .1   手术设计〔1〕 采取等边菱形皮瓣及不等边菱形皮瓣。等边菱形皮瓣 :如图 1所示 ,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在舌癌术后舌再造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6月—2018年11月应用股前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对14例舌癌患者舌颌颈联合根治术后同期行舌及口底缺损修复,口底腔隙同时用不同来源肌瓣充填。肿瘤根治术后形成6.0 cm×4.0 cm~12.0 cm×7.0cm大小缺损,应用游离股前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8.0 cm×4.0 cm~13.0 cm×8.0cm,肌瓣体积为4.0 cm×3.0 cm×2.0 cm~7.0 cm×5.0 cm×4.0 cm,术中将股前内侧穿支血管蒂的动脉与甲状腺上动脉吻合,伴行静脉与甲状腺上静脉或颈内静脉吻合。结果所有患者股前内侧穿支恒定存在,其中来源于股动脉主干7例(50%),血管蒂长度为(7.8±0.4)cm;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主干4例(28.6%),血管蒂长度为(8.2±0.5)cm;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3例(21.4%),血管蒂长度为(7.4±0.3)cm。肌瓣来源于股直肌为8例,肌瓣来源于股内侧肌为6例。其中8例血管蒂类型为1支动脉2支静脉,6例血管蒂类型为1支动脉1支静脉,甲状腺上静脉为首选的受区静脉,游离股前内侧穿支动脉伴行静脉与甲状腺上静脉端端吻合14例,其中8例的第2支伴行静脉另外与颈内静脉端侧吻合8例。术后皮瓣全部顺利成活,供区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18.8个月,游离股前内侧穿支皮瓣修复舌外形不臃肿,两点辨别觉距离为8~15 mm,舌运动未见明显受限;大腿功能未见明显影响,可正常行走及进行相关日常活动。结论股前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是舌癌术后采用皮瓣移植再造舌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3.
乳突根治术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开放式手术中,为方便术后换药、增加乳突腔通气和引流,需要行外耳道成形术或耳甲腔成形术以扩大外耳道[1].2009年5月~2010年10月,我们尝试用耳前带蒂皮瓣修复扩大外耳道11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报道5例喉癌施全喉切除术,应用颈前双蒂皮瓣和舌体肌粘膜瓣重建会厌,患者术后恢复了良好的呼吸、发音及吞咽功能。其优点:①就近取材,方便适用。②均为双蒂,血运丰富,抗感染,利再生。③形态和位置与正常会厌相似。并对手术方法和适应等作了简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向推进皮瓣在累及耳廓的感染性耳前瘘管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2例病变波及耳廓皮肤的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研究累及耳廓皮肤的位置、面积,运用双向推进皮瓣修补术后缺损,并对术后患者的临床愈合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感染灶位于耳轮者8例,位于耳甲腔者3例,位于耳甲艇者1例,类圆形感染灶平均直径9.9 mm(8~13 mm),术后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复发,瘢痕不明显。结论在修补病变波及耳廓皮肤的耳前瘘管的术后缺损时,双向推进皮瓣具有简单易操作、切口隐蔽、皮瓣成活率高的优点,可以达到无张力缝合,术后伤口Ⅰ期愈合,避免分期修复,值得临床采用。  相似文献   

16.
患者 ,男 ,5 6岁。因右鼻孔缩窄半年入院。体检 :一般情况好 ,血压 1 5 0 / 1 0 0mmHg( 1mmHg =0 .1 33kPa)。心肺肝脾未见异常。鼻翼外观无明显改变 ,右侧鼻前孔正常 ,鼻中隔无偏曲 ;左侧鼻前孔明显缩小 ,直径约 1mm ,沿狭窄的鼻前孔处可见环状瘢痕 ,左鼻前孔不能扩张 ,大小固定 ,鼻腔内部结构无法窥清 ,后鼻孔检查未见异常。既往史 :半年前因高血压病并发鼻出血住院治疗 ,其间曾作后鼻孔栓塞 ,否认心肺肝肾疾患史。术前查三大常规、心电图、胸透均无异常。控制血压使之稳定于正常范围内。术前向患者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如需要手术,一般主张在非感染期进行[1]。但有的患者耳前瘘管反复感染,虽然经过引流换药等持续治疗,仍没有足够的感染间歇期,不但患者痛苦,也给常规手术带来困难。2006~2012年我们利用局部皮瓣转移的方法 ,对35例处于感染期的耳前瘘管进行了手术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穿支皮瓣在头颈部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穿支皮瓣定义 穿支皮瓣是由皮肤和皮下组织构成,有独立的穿支血管供血,这些穿支血管从其所属主干发出后从深部组织(主要是肌肉)当中或之间穿出并供应浅面的皮瓣。2002年在台北市举办的第六届国际穿支皮瓣短训班上,对各种穿支皮瓣的定义,命名和分类进行了简化和讨论。首先,穿支血管分为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后者又根据穿支血管是穿越肌肉或肌间隙分为肌(皮)穿支和肌间隙(皮)穿支;前者仅仅穿过深筋膜(图1)。①肌(皮)穿支指血管通过肌肉组织穿透深筋膜外层供应浅面的皮肤;由肌(皮)穿支供血的皮瓣称为肌(皮)穿支皮瓣;②肌间隙(皮)穿支指血管通过肌间膜并穿透深筋膜外层供应浅面的皮肤;由肌间隙(皮)穿支供血的皮瓣称为肌间隙(皮)穿支皮瓣;③穿支皮瓣的命名应当随其供血的动脉或血管来命名,而不是深面的肌肉来命名。假如从一个血管蒂上可以供应多个穿支皮瓣,那么每个皮瓣的名称应当根据其所在的解剖部位或肌肉命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期手术皮肤缺损的修复方式。方法对2007年1月~20 1 0年5月收治的1 6例长期反复感染的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耳前平行皮瓣进行皮肤缺损的修复。结果1 6例患者全部一期愈合,随访1~3年均无复发。结论耳前平行皮瓣修复感染期耳前瘘管切除术后大面积皮肤缺损,效果满意,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额皮瓣修复鼻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额皮瓣在鼻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地总结12例鼻部皮肤癌接受根治性切除后应用带蒂额皮瓣修复术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随访率为100%,其中10例重建鼻部虽发生轻微卷缩,但鼻外形改变不大。2例分别于术后2年或3年2个月局部复发,行局部放射治疗。放疗后重建鼻部塌陷,鼻外形发生畸形。鼻部重建成功率为83.33%。本组3年局部复发率为8.33%,5的生存率为100%,5年无瘤生存率为83.33%。结论:额皮瓣供血丰富,转移修复后愈合能力强,恢复快,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