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关于海豚和几种淡水豚类的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国外有过研究4-13。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血液有形成份已有过报道2,3。本实验对白鱀豚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以期建立白鱀豚血液正常生理生化指标,为白鱀豚的临床诊断,健康监测和保健措施提供血液学参数,并且为完善淡水豚类血液学比较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白暨豚血液有形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豚类血液学的研究,自1939年诺尔(Knoll)广泛研究了鲸类胚胎的血液以来,1979年德蒙蒂(De monte)和皮莱里(Pilleri)比较了21种海豚和几种淡水豚的血液学资料。关于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的血液资料,除刘仁俊(1982)为白暨豚“淇淇”治疗外伤时,进行过白细胞分类计数外,至今未见详细的研究报道。为建立白暨豚血液生理指标和为疾病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对白暨豚外周血液的有形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淡水豚类分子系统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杨光  周开亚 《兽类学报》1999,19(1):19-19
测定了白暨豚和恒河豚细胞色素b基因307bp的DNA序列,并与其它鲸类的相应序列合并,分析了淡水豚类(恒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亚河豚和弗西豚)的系统学位置和系统发生。淡水豚类不同属间的序列差异已达到或超过了其它齿鲸类科间的差异水平,因此它们分别归属于不同的科,即恒河豚科、白暨豚科、亚河豚科和弗西豚科。系统发生分析支持淡水豚类和海豚类之间具有下述的关系:(恒河豚科((白暨豚科(亚河豚科,弗西豚科))海豚总科))。即淡水豚的4个科中,恒河豚科是最早分化的一支,其次是白暨豚科,然后是亚河豚科和弗西豚科的分化。白暨豚科和亚河豚科+弗西豚科组成海豚总科的姊妹群,并与海豚总科一同组成海豚下目。恒河豚与其它淡水豚类间无直接的亲缘关系。淡水豚类是并系的。把恒河豚类独立为恒河豚总科是合理的。初步认为有理由把白暨豚类也作为一个总科级的支系。恒河豚和印河豚间的序列差异极小,两者可能只是同一个种的2个亚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人工培育Wistar无菌大鼠,观测F1和F2代无菌大鼠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差异。方法对清洁级Wistar大鼠进行子宫摘除,隔离器内剥离子宫壁获得大鼠胎仔,人工哺育为无菌大鼠。待其繁殖后,采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F1和F2代无菌大鼠的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不同代数无菌大鼠的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有差异的血液学指标包括RBC、HGB、HCT、MCV、MCHC、RDW、MPV、NE%、LYM%、EO%、BA%、NE#、LYM#、EO#、BA#(P〈0.05);有差异的血液生化指标包括ALT、ALB、LDH、CHO、TBIL、HDL-C、LDL-C、GLO、GLU、ALP、A/G、UA、P(P〈0.05)。同时这些差异又因性别和年龄而不同。结论代数、性别、年龄对无菌大鼠的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2006年12月13日,中国环境的又一噩耗传来:长江女神白暨豚处于功能性灭绝状态。这是参加长江淡水豚科学考察的世界顶尖的豚类研究专家们得出的结论。所谓功能性灭绝是指即使现在还有白暨豚生活在长江中,其数量已经太少,恢复白暨豚种群已无可能。长江淡水豚科学考察队的成员来自多个国家,他们动用了现代化的水面与水中搜寻设备,航行了数千公里的长江江面,历时6周,但未发现任何白暨豚活动的踪迹。  相似文献   

6.
白鱀豚的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鲸类胃的复杂分室早有许多详细研究。现代生存的四类淡水豚中,恒河豚Platanista gangetica及拉河豚Pontoporia blainvillei的胃在十九世纪就作过观察(Anderson,1878;Burmeister,1867),近年有详文论述(Yamasaki等,1971,1974),但对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及亚河豚Inia geollrensis的胃尚缺了解。白暨豚的胃仅两篇报道(Hinton和Pycraft,1922;陈宜瑜和陈炜.1975)曾提到几句,但未正确阐明其构造。鉴于白暨豚的形态研究对淡水豚类的系统发生及分类均具一定意义,现报道其食管后部和胃的解剖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7.
淡水豚类4个代表属「白暨豚(Lipotes)、恒河豚(Platanista)、弗西豚(Pontoporia)和亚河豚(Inia)」mtDNA 12S rRNA基因的序列差异水平,高于其他齿鲸类科间的差异,特别是远远高于海豚总科内的科间差异。研究结果支持它们应归属于不同的科,即白暨豚科(Lipotiidae)、恒河豚科(Platanistidae)、弗西豚科(Pontoporidae)和亚河豚科(I  相似文献   

8.
白暨豚的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生存的四类淡水豚中,恒河豚(Platanista gangetica)和拉河豚(Pontoporia blain-villei)的舌已有详文报道(Arvy和Pilleri,1970;Yamasaki等,1976a)。亚河豚(Iniageoffrend)的舌也在Yamasaki的文章中作为和上述二种淡水豚舌的比较而述及。白暨豚(Liptes vexillifer)的舌除陈宜瑜等(1975)曾提及外,迄今未有其他报道。鉴此,作者对白暨豚的舌作了解剖学和组织学的观察,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白暨豚舌的标本取自幼体、亚成体、成体和老年个体等七头个体。为了比较,还收集了亚河豚、其它海豚类和陆生哺乳类的舌。用10%甲醛固定保存,各项量度根据固定标本测量。白暨豚舌的外形描述以NNC 7909号标本为主,以其它个体的观察为辅。其组  相似文献   

9.
选用普通级健康Beagle犬270只(雄性135只,雌性135只),6~8月龄,体重7~9 kg,前肢内侧隐静脉采血,使用日本西森美康(Sysmex)全自动五分类血球仪及配套试剂和日本奥林巴斯(OLYMPUS-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分别测定血液学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数据经统计分析,得出了雄性、雌性Beagle犬血液学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正常参考值的均值及标准差;19项血液学指标雌雄间差异不显著(P>0.05);4项血液学指标: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网织红细胞(Ret)与国内相关报道差异显著(P<0.05);1项血清生化指标:碱性磷酸酶(ALP)雌雄间差异显著(P<0.05),其余9项血清生化指标雌雄间差异不显著(P>0.05).建立了本研究所繁育饲养基地Beagle犬血液学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医学研究提供参考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原代藏酋猴进行外周血细胞及血液生化指标测定,了解不同年龄段藏酋猴的生理指标差异.方法 在清醒状态下采集30只藏酋猴后肢静脉血,检测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 与同属灵长类动物检测结果比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也存在种属特点.结论 藏酋猴随着体重和年龄增大,血糖有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人工饲养健康树鼩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的正常值参考范围,并探讨与不同物种的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值的差异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仪和生化分析仪测定140只健康成年树鼩的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雌性与雄性比较,LYM%、PLT、RDW%、GLU、CREA的差异具有显著性(JP〈0.05),11P、CHOL、TG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其他指标的差异不具显著性,部分指标与恒河猴、大鼠及人的相应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本文建立了健康树鼩的血液学及生化指标的正常值参考范围,可为应用该动物进行科学研究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给成年四川白兔的肉质研究、保种育种、饲养管理和临床诊疗提供依据,从血液理化特性等方面研究四川白兔的种质特征。方法:选择健康成年四川白兔20只,雌雄各半,体重1.5~3 Kg,在普通环境中饲养观察一周,试验前禁食12h,自由饮水,清晨空腹耳缘静脉采血,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仪对成年四川白兔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将雌雄四川白兔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血液生理指标中只有血小板表现为雌雄差异显著(P0.05),其他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雌雄四川白兔生化指标中,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肌酐、差异显著(P0.05),其他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所测成年四川白兔各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雌雄间多数指标差异不显著,说明了成年四川白兔雌雄间多数生理生化值基本一致,不受性别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圈养毛冠鹿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集了8只不同年龄段毛冠鹿的14个血液样品,并检测和分析了样品中的血细胞、血蛋白、电解质、生化酶类等44项指标的含量。初步建立了圈养毛冠鹿的血液学生理生化指标参考值,为今后加强毛冠鹿的人工饲养及繁育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丁  郝玉江 《生命世界》2007,(11):44-47
2006年11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暨豚保护基金会组织了一次“长江淡水豚类考察,对自宜昌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江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往返搜索。2007年8月8日《生物学快报》发表了此次考察的结论性报告,正式宣布此次考察没有发现白鳖豚,认为白暨豚在长江中“可能即将灭绝”(“likely to beextinct”)。  相似文献   

15.
白鱀豚脑的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采自长江的三头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的脑进行了解剖研究。白鱀豚的脑表现出典型的鲸脑特征。与海洋齿鲸类比较,淡水鲸科的种类普遍呈现出视觉系统的退化,这是一种生态适应的结果。从神经解剖学的观点看来,白鱀豚与亚马逊河海豚(Inia)、拉普拉塔河海豚(Pontoporia)的脑的结构是近似的,而与恒河海豚(Platanista)显着不同,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1月~12月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暨豚保护基金会组织了一次"长江淡水豚类考察",对自宜昌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江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往返搜索。2007年8月8日《生物学快报》发表了此次考察的结论性报告,正式宣布此次考察没有发现白暨豚,认为白暨豚在长江中"可能即将灭绝"("likely to be extinct")。这一消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原代宁乡花猪与其第一代仔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常规方法测定宁乡花猪F0代16头,F1代16头血液18项生理指标和13项生化指标。结果F0代与F1代部分血液生理指标如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积压(HCT)等13项有显著性差异(P〈0.05);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如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总蛋白(TP),白/球蛋白(ALB/GLB),葡萄糖(GLU),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2代宁乡花猪之间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有显著性差异。得到的数据可以为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相应的基础生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圈养鹤类的血液生化指标差异,本研究对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丹顶鹤(G.japonensis)、黑冠鹤(Balearica pavonina)、黑颈鹤(G.nigricollis)、灰冠鹤(B.regulorum)、蓝鹤(Anthropoides paradiseus)和白枕鹤(G.vipio)的10项血液生化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等)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国际物种信息系统(ISIS)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不同鹤类之间总胆固醇差异显著,而甘油三酯和血糖没有显著性差异,除了黑冠鹤和灰冠鹤的总胆固醇以及蓝鹤的血糖外,其余鹤类的常值均高于ISIS的平均值。2)不同鹤类之间的总蛋白、球蛋白和白蛋白的浓度差异显著,但总蛋白、球蛋白和白蛋白均在ISIS的正常范围内。3)不同鹤类间肌酐和尿酸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尿酸低于ISIS平均值,但仅尿素氮差异显著。不同鹤类之间血液生化指标存在差异,与圈养鹤的营养水平和环境有关。因此血液生化指标对于圈养鹤类营养状态和健康情况的判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圈养动物饲养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声驱网捕白暨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确保白暨豚物种的繁衍,加快我国豚类生物学的研究步伐,为饲养在我所长达六年之久的“淇淇”寻找配偶,急需活捕白暨豚。但是过去渔民偶然捕得的白暨豚皆因钩伤严重,难以存活。1979年湖北省石首县渔民曾采用封堵江湾汊口的办法捕白暨豚,由于不熟悉白暨豚的生态习性,也未成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广州地区西藏小型猪、五指山小型猪和巴马小型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方法全自动血液细胞和生化分析仪测定24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 24个指标中,血红蛋白、白细胞、单核细胞、血细胞比容、葡萄糖指标的测定差异显著;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均红细胞容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清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指标的测定差异极显著。其中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容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清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指标以西藏小型猪最高,白细胞、淋巴细胞指标以五指山小型猪最高,而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葡萄糖指标以巴马小型猪最高。结论三种小型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为建立小型猪生物学特性数据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