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伟华  朱艳  滕薇 《海南医学》2023,(8):1118-1121
目的 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镇痛期间产时发热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2 83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依据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是否出现产时发热分为产时发热组589例与无产时发热组2 241例。采用χ2检验对临床资料实施单因素分析,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前抗菌药物使用、羊水污染、硬膜外镇痛给药方式、使用缩宫素、硬膜外镇痛时宫口扩张、总产程、镇痛时间与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时发热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前使用抗菌药物、硬膜外镇痛给药方式、使用缩宫素、硬膜外镇痛时宫口扩张、总产程、镇痛时间为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时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时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产前使用抗菌药物、硬膜外镇痛给药方式、使用缩宫素、硬膜外镇痛时宫口扩张、总产程、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2.
椎管内分娩镇痛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传统或历史的原因,产妇正常的分娩过程伴随的疼痛,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人类一生中必然经历的一种自然现象而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实际上此类疼痛的程度在多数情况下非常剧烈。分娩镇痛可以减轻产妇的精神压力及紧张情绪.最大程度减轻因疼痛刺激引起的过度的应激反应,极大地保障了母婴安全,能创造安静舒适的产房环境。尽管分娩镇痛方法很多,但目前公认以腰段硬膜外镇痛最为有效且副作用较少,可使产妇保持一定的活动能力,同时通过自控镇痛技术(PCA),产妇可以根据需要自我控制给药,使分娩镇痛过程中对产妇、胎儿及产力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而分娩镇痛过程中的安全系数保持在最佳范围。下面对分娩镇痛的特点以及技术方法和药物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患者自控镇痛泵(PCA)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术后镇痛,给药途径有皮下、静脉、硬膜外腔等多种方式,芬太尼以其相对分子质量小、高脂溶性、高镇痛效能等药理学特点,成为经皮给药的理想药物,胸科术后患者皮下芬太尼自控镇痛(PCSA)已有较多报道,但手术切口皮下给药国内鲜有报道,2004年1月-2005年4月我们通过研究并观察60例患者手术切口皮下自控镇痛(PCCA)用于胸科手术后镇痛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情况,并就48h内的镇痛效果、患者满意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PCSA组进行对照分析,以检验其科学性、安全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二胎时代的到来,使得中国的剖宫产率逐年上升,术后急性疼痛以及产后激素水平的巨变都会影响产妇的心理状态,从而可能导致初乳时间的延后,影响新生儿的发育.所以如何让术后镇痛更加行之有效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焦点.剖宫产术后镇痛与其他种类术后镇痛最大的不同在于,选择的药物以及给药方式都要对母乳影响最小.目前剖宫产的术后镇痛主要包括传统的椎管内单次使用镇痛药,患者自控镇痛,以及超声引导下各类神经阻滞等.但无论哪种镇痛方法都可能存在着镇痛不全,药物的副作用等问题.术后镇痛的新方向将是多模式镇痛策略和更多新型镇痛药物的联合应用.本文将对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方式以及药物进行阐述,以期对更完善的术后管理和高质量的镇痛有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5.
李玉波  陈秋生 《中外医疗》2012,31(19):191-191
目的总结肛门疾病术后的各种镇痛方式,并分析疗效。方法通过口服给药、神经阻滞给药、自控给药、针刺镇痛等多种方式,解决肛肠病患者的术后疼痛,并比较各类镇痛方式的镇痛效果。结果口服药物止痛,方法简单有效,易于实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劣势在于对三度疼痛效果较差。针灸镇痛具有独特中医传统特色,但操作复杂,临床应用不多。使用局部注射长效止痛剂方式镇痛,因药物配合使用简单方便,镇痛效果良好,从而得到广泛应用。而自控给药镇痛,虽镇痛效果良好.由于其价格较高,尚难已普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硬膜外分娩镇痛的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贾真  徐建国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12):1333-1335,1338
硬膜外分娩镇痛是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技术成熟的分娩镇痛方法。作者对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机制、镇痛方式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以及对产妇和胎儿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分娩会给产妇带来非常剧烈的疼痛,怎样才能使产妇安全、无痛苦地分娩,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目标。目前,分娩镇痛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快,椎管内阻滞是最值得推荐的一种镇痛方式,近几年随着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的提高和新药物的开发研究,使其具有镇痛效果可靠、运动神经阻滞小、血循环动力学影响较小、产妇满意度高等优点。本文将针对椎管内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潘冬莲 《广西医学》2005,27(10):1680-1681
剖宫产术后应用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泵(PCEA),其最大特点是为病人提供了一种能克服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个体差异的手段,与传统肌注给药相比,镇痛效果好,镇静程度轻,镇痛效果迅速,可自行控制给药,利于术后产妇呼吸、循环稳定,加快病人免疫功能恢复.笔者对80例剖宫术后应用PCEA治疗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采取积极护理措施,探讨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儿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配合全程Doula陪伴200例(观察组);与未采用任何分娩镇痛方法而进入产程的产妇200例对照(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第一产程缩短,两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两组胎儿窘迫,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CEA配合Doula用于分娩镇痛产妇活动自如,自控灵活,镇痛及时有效,减少了药物用量,加速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对母儿均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分娩镇痛药的必备条件:①对产妇及胎儿不良作用小;②药物起效快,作用可靠,便于给药;③不影响宫缩频率及强度;④产妇清醒,能配合分娩过程。分娩疼痛来自子宫收缩、宫颈扩张、骨盆底组织受压、阴道扩张、会阴拉长。由于多数镇痛药有直接抑制胎儿呼吸中枢和循环中枢的作用,使产妇缺氧、产生低血压,若予以镇痛,需将神经阻滞的范围控制在T11~S4之间。分娩镇痛不等于无痛分娩,是因为直至今日,虽进行长期探索及研究尚未找到一种安全、满意、不痛的方法和药物。分娩镇痛至少能减轻产妇的剧烈疼痛,随着我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以预见分娩镇痛具有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切皮前、后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对布托啡诺复合左旋布比卡因术后硬膜外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硬膜外麻醉行择期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F1组(n=20)切皮前15~20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2mg/kg,F2组(n=20)切皮后15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2mg/kg,F0组(n=20)未用氟比洛芬酯(对照)。3组术后均实施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A)24h,镇痛配方为0.2%左旋布比卡因和0.06%布托啡诺混合液。记录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Ramesay镇静评分、PCA泵的按压次数(D1)与实际进入次数(D2)、各时段总入药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7d镇痛药的使用情况与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PCA期间VAS、Ramesay镇静评分,D1和D2值在T0、T1时间段内基本相似(P〉0.05)。F0组T2、T3时间段D1、D2值较F1、F2组增高,F0组T2、T3时段PCA入量最多(P〈0.05),而F1组、F2组间无差别(P〉0.05),3组D1和D2值在T2、T3时段均明显高于T0、T1时段(P〈0.05),以F0组最突出(P〈0.05),PCA期间F0组有3例(15%),F1组、F2组各有1例(5%)VAS〉5,并需要额外在硬膜外追加吗啡镇痛。手术后第2d,F2组有1例(5%),F0组2例(10%)需要肌内注射镇痛药物缓解术后疼痛。3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5.0%~25.0%;术后肛门恢复排气的时间F1、F2组明显短于F0组(P〈0.05)。结论切皮前给予患者靶向非甾体类镇痛药氟比洛芬酯2mg/kg较切皮后给药,能增强并延长布托啡诺复合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PCA镇痛效应,达到预防性镇痛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控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不良反应与护理措施。方法剖宫产后静脉自控镇痛与硬膜外自控镇痛各100例,观察其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意外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术后镇痛效果均较好,恶心、呕吐,腹胀等并发症PCIA组明显高于PCEA组,而意外情况明显低于PCEA组。结论自控镇痛术应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同时也有一些不良反应,护士应发挥重要作用,以达到安全有效的镇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上海市孕妇对分娩镇痛的认知程度。方法 在产科门诊,随机选择100例孕妇,参加分娩镇痛产前问卷的调查;在产房随机选择100例分娩镇痛后的产妇,参加分娩镇痛产后问卷的调查,其中90例产妇选用自控硬膜外镇痛,用药为0.1%罗比卡因 0.002%芬太尼;10例产妇选用50%笑气(氧化亚氮) 50%氧气吸入分娩镇痛。结果 分娩镇痛前,98%的产妇认为分娩肯定会痛;42%的产妇对产痛感到紧张、恐惧;有90%的产妇对分娩镇痛的知识不了解,有63%的产妇不清楚分娩镇痛会对胎儿及新生儿带来什么影响,甚至有14%的产妇担心分娩镇痛会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分娩镇痛后,99%的产妇对镇痛的效果表示满意;100%的产妇认为分娩镇痛工作是必要的;20%的产妇对新生儿有顾虑。结论 加强分娩镇痛的宣传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分娩镇痛工作是生殖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子宫切除术后皮下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子宫全切术后芬太尼用于病人自控皮下镇痛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全麻下子宫全切术病人60例,术后病人行自控皮下镇痛(PCSA)和硬膜外镇痛(PCEA),并根据不同的镇痛方法随机分为两组:皮下镇痛组(S组)和硬膜外镇痛(E组),每组30例。S组配方为芬太尼1mg+利多卡因150mg,E组为芬太尼0.5mg+布比卡因150mg,两组均加生理盐水稀释到100ml。术后48h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PCA按压次数、镇痛满意度评分来观察各组镇痛效应,并记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术后48h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PCA按压次数、镇痛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组恶心呕吐、尿潴留和局部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S组(P〈0.05)。镇痛期间无呼吸抑制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病人自控皮下镇痛与硬膜外镇痛用于子宫全切术后均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而皮下镇痛实际应用时更为方便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自控-靶控镇痛(PCA—TCI)是一种新型的术后镇痛方法,该方法是将患者自控镇痛(PCA)和靶控输注技术(TCI)结合起来的创新技术,PCA—TCI能使患者体内镇痛药物迅速达到设定的血药浓度,患者可通过PCA对血药浓度自如调控,最大限度地符合按需法则和给药个体化规律。本文主要介绍这种新型的术后镇痛技术,并对舒芬太尼PCA-TCI静脉镇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采用规范化术后患者白控镇痛(PCA)管理措施后,对术后PCA满意度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采用规范化管理前的术后镇痛分为A组,共3145例;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规范化管理措施后的术后镇痛分为B组,共3326例。记录患者及外科医护人员对术后PCA的满意度、对术后镇痛的认知度,以及术后镇痛(VAS)评分、镇静效果与副作用的处理。结果B组患者及外科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及对术后镇痛的认知度均高于A组(P〈O.01);B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P〈O.05)。B组副作用处理效果明显比A组好(P〈O.05)。结论术后PCA镇痛的规范化管理能提高术后镇痛服务的满意度和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对湖南省级医院术后患者自控镇痛泵(PCA)的使用情况和镇痛效果进行调查分析,为医务人员更合理地选用PCA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42例开放式手术患者,按其术后疼痛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1组为对照组(无处理组),21例;2组为PCA 24 h组,使用PCA 24 h,8例;3组为PCA 48 h组,使用PCA 48 h,13例。由非麻醉科人员采用11点数量评分法(NRS-11)评估患者疼痛。对所得术后0,1,2,4,6,8,12,24,36,48,72 h各时点的疼痛评分进行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评估PCA的术后镇痛效果。结果①在术后第1日,3组间疼痛强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PCA 24 h和PCA 48 h组在术后第1日的疼痛强度均显著低于无处理组(P<0.05);PCA 24 h和PCA 48 h组在术后第1日疼痛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术后第2日和第3日,3个不同处理组间的疼痛强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着患者伤口愈合,病情好转,各组间的疼痛评分趋于一致,在术后72 h降至2左右。结论①PCA在术后第1日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疼痛;②对于开放式手术术后疼痛的控制,使用PCA 24 h较使用PCA 48 h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8.
预先镇痛或超前镇痛(preemptive analgesia)临床和动物试验研究的结果存在着明显差异,其原因可能与对手术疼痛病理生理过程以及预先镇痛概念的认识不全面、镇痛研究方案设计不规范和评价体系不完善有关。近年来提出的预防性镇痛(preventive analgesia)新概念提倡将镇痛治疗时间拓展到术前、术中和术后,采用持续、多模式镇痛方式覆盖整个围手术期,以彻底消除手术应激创伤引起的疼痛,并防止和抑制中枢及外周的敏化,从而取得完全、长时间的有效镇痛。  相似文献   

19.
如何看待预先镇痛和预防性镇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预先镇痛(preemptive analgesia,或称超前镇痛)是指在切皮前给予镇痛药物或神经阻滞等方法以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其机制是防止中枢和周围敏化所产生的痛觉过敏。但预先镇痛措施不能只在切皮前而应贯穿于术中和术后初期,并且要采用多模式镇痛以期达到围术期的完全镇痛。这种概念的更新称之为预防性镇痛(preventive analgesia)。本文对于此种镇痛方法的临床应用及其结论的不一致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0.
手术后多模式镇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后多模式镇痛也称为平衡镇痛,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镇痛观念,其原理就是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或/和多种镇痛方法,作用于疼痛病理生理机制的不同时相和不同靶位,以求达到完美镇痛并尽可能减少单一药物和单一方法的不足与副作用,减弱疼痛和药物对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减少并发症,影响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