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共同性斜视患者眼外肌的组织形态学改变,为探讨斜视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取60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和20例眼球摘除者的眼外肌组织标本,每例标本1/2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1/2标本作超薄切片,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光镜下可见肌纤维排列疏松,肌纤维数量较少,间质成分多。小年龄组中可见萎缩变性的横纹肌细胞和排列混乱的肌纤维。而大年龄组则只有少量萎缩变性的肌细胞排列在大量胶原纤维结缔组织中。电镜下整个眼肌组织结构模糊,肌膜不完整,细胞内结构紊乱,细胞核固缩。且在大龄组中肌丝紊乱,肌纤维弯曲排列、间隙变宽以及空泡样改变更明显。结论:共同性斜视患者眼外肌有明显的改变,且病程越长,肌纤维的损害程度越重。从组织学的角度进一步完善了共同性斜视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先天性麻痹性斜视者眼外肌超微结构改变,探讨先天性麻痹性斜视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时机.方法 先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16例,按年龄不同分为3组,即3岁及以下组、4~8岁组和9岁及以上组,术中取拮抗肌组织行电镜观察.结果 3组病例眼外肌超微结构均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为肌纤维排列紊乱、变性、萎缩;肌小节结构不规则,Z带紊乱,M线模糊或消失,肌丝溶解;线粒体肿胀、空泡变及疝形成,可见较多斑马样小体,局部线粒体明显增生;肌质网扩张、空泡化,溶酶体及脂滴增多;间质内胶原纤维增生,且年龄越大、病程越长,其改变越明显.结论 先天性麻痹性斜视发病早期眼外肌就发生了明显的超微结构改变,提示对先天性麻痹性斜视应尽早手术治疗以恢复双眼视功能,避免失代偿.  相似文献   

3.
4.
5.
间歇性外斜视在儿童斜视中多见,手术治疗是主要方法.其目的不但矫正眼位,提高视力,而且巩固和恢复双眼视功能.由于儿童时期视力、视觉功能发育不成熟,因此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本文报告3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于不同时期手术治疗后的视觉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长眼轴的共同性外斜视的矫正手术量。方法 :行双侧外直肌对称性后徙术共同性外斜视 74例 ,术前采用A/B型超声波测量眼轴。分为正常眼轴组 (眼轴长 2 2 75± 1 0 0mm)和长眼轴组 (眼轴长>2 3 75mm)。正常眼轴组按外直肌常规后徙量手术 ,长眼轴组按外直肌加大后徒量手术。结果 :近期随访(术后 1周 )正位率 ,正常眼轴组为 87 50 % ,长眼轴组为 82 77%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长期随访(术后≥ 6周 )正位率 ,正常眼轴组为 80 0 0 % ,长眼轴组为 76 92 %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对长眼轴的共同性外斜视加大其外直肌后徙手术量 ,可获得与正常眼轴的共同性外斜视行常规外直肌后徙术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156例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共同性外斜视不仅影响患者外观 ,而且影响双眼视觉发育 ,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通过手术 ,才能恢复双眼单视和改善外观 ,其手术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探讨外斜视手术成功的有关因素 ,我们将 1 56例共同性外斜视病例进行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本组 1 56例 ,男 85例 ,女 71例 ,年龄 8岁~ 50岁 ,其中间歇性外斜视 86例 ,恒定性外斜视 44例 ,继发性外斜视 2 6例 ,发病年龄从出生到 3 0岁。2 检查方法 术前、术后 1周、术后 6周常规用角膜映光法 ,视野弧法检查 3 3cm及 6m、三棱镜遮盖试验法及同视机检查斜视角和双眼视功能。3 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方法:4.5-9岁儿童间歇性外斜视43例,A组:4.5-6岁共19例;B组:7-9岁共24例。采用双外直肌后徒缝线悬吊术,手术前后分别测定33cm和5m斜视角及双眼视觉诱发电位(VEP)双眼总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术后眼位:斜视度≤10^△为正位,小年龄组术后1周及6个月正们炕于高年龄组,6个月高年龄组欠矫明显高于低年龄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间双眼总和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双眼VEP振幅比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小年龄儿童手术成功率并无明显增高,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不一定必须在6岁前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方法]对79例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按年龄、双眼视功能状态、斜视类型分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79例患者平均随访1.6年,治愈69例(其中28例恢复双眼单视功能),未愈10例中9例仍外斜,1例继发内斜视。年龄越小越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术前有双眼单视功能者术后对维持眼位正位有明显关系,与斜视类型无明显关系。[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前有双眼单视功能者对术后眼位的影响较大,且早期手术有利于维持眼位正位及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0-2004年于我科行手术治疗有随访记录的95例患者的术后眼位、视功能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近期正位率为82.11%,远期正位率为79.31%.术后部分患者获得双眼视功能.结论及时手术治疗外斜视既可以改善外观,又可以恢复部分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正常人眼外肌超微结构的改变,为探讨共同性斜视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取在我科因其他原因而摘取的非斜视的正常眼水平眼外肌20条,采用Holmes法染色后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电镜下可见眼外肌组织结构清晰,肌细胞膜完整,细胞器结构清晰,细胞核呈圆形,电子密度低;核周细胞质少线粒体分布均匀、含少量糖元。肌原纤维排列整齐、紧密,肌节整齐,明暗带及Z膜、H带结构清晰。结论:正常人水平眼外肌的超微结构与骨骼肌相似,但较其更精细。对研究共同性斜视的病变机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眼外肌悬吊徙后术治疗共同性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眼肌断端缝线根据所测徙后手术量悬吊后徙后术的临床观察,术后眼位正位或偏斜5度以内88例,与对照组有显差异(P<0.05),6-10度残余斜视度8例,作部病例矫正眼位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方法简单,效果可靠,避免了眼心反射,巩膜穿孔,玻璃体脱出及垂直性斜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的手术时机,降低术后病死率。方法对116例ABP患者的手术时机、治愈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等进行分析。结果发病72h内手术治疗11例,治愈2例,并发症5例,死亡4例;发病后72h至2周手术27例,治愈21例,并发症4例,死亡2例;发病2周至2月手术35例,治愈32例,并发症3例,无死亡。发病2月后手术43例,无并发症和死亡。经统计学分析,不同手术时间治愈率、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BP的手术时机是影响手术后病死率的重要因素,应采用个体化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该院收治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在出血后24 h内进行手术,设置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段出血后24 h外进行手术治疗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设置为对照组。按照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分为采取微创穿刺引流术的A组和采取小骨窗开颅手术的B组。对比术后GCS昏迷指数。结果观察组的GCS昏迷指数为(14.57±1.32)分,明显优于对照组(11.09±1.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的术后GCS昏迷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的最佳手术时机为出血后24 h内,手术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共145例(145眼)外伤性白内障,原则上是尽早手术,根据年龄、外伤情况、炎症反应程度,选择时机及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手术及疗效评价。结果145眼均尽早进行手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视力0.1以上患者占96.23%;0.3以上者占85.36%:0.5以上者占73.17%;0.8以上者占18.25%。结论外伤性白内障尽早手术,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术后仍然能获得较满意的视力。  相似文献   

16.
丁诤  袁石福  杨轩  曾光  曹忠清  王毛顺 《河北医学》2013,19(9):1339-1343
者,将患者分成24h内手术(STl),24—72h手术(ST2),3—30d手术(ST3)三个组,并且将每组按照创伤严重程度分为轻度损伤和重度损伤,分析各个组间的死亡率和相对风险度。结果:轻度损伤中24h内急诊手术死亡率和3d后延迟手术的死亡率行x。检验分析,有明显统计学差异(X^2=25.23,P〈0.001),而24h内手术死亡率和24—72h手术的死亡率差异不明显(X^2=1.03,P〉0.05)。重度损伤中24h内急诊手术死亡率和3d后延迟手术的死亡率行x。检验分析,有统计学意义(X^2=5.08,P〈0.05),而24h内手术死亡率和24—72h手术的死亡率无差异(X^2=0.89,P〉0.05)。轻度损伤死亡率1.12%,重度损伤死亡率4.3%,二者显著性差异(X^2=37.6,P〈0.0001)。结论:早期手术可以降低多发伤并股骨干骨折死亡率,尤其在轻度损伤中较为明显,但创伤指数越高,死亡率越高,需要个体化治疗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合并重型颅脑损伤者的骨折手术时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国红  朱长彬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3):3211-3212
<正>骨折合并重型颅脑损伤临床上较为常见。常规应本着生命第一的原则,先救治颅脑外伤。但对于生命体征处于相对稳定或经抢救而达到相对稳定时,以往处理骨折损伤多趋于保守,在入院时只作为保全生命或肢体所必须的手术。结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斜视矫正术的分析,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临床修订本手术与操作ICD-9-CM-3(2008版)对斜视矫正术的手术操作进行编码,一条眼外肌的后徙术编码为15.11;一条眼外肌的延长术编码为15.21;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眼外肌的其他手术编码为15.4.在编码过程中编码员应熟练掌握手术操作编码的原则,仔细阅读手术记录,充分与临床医师沟通,才能确保编码准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和评估三种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儿童斜视矫正术对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择期行斜视矫正术的儿童60例,年龄6~12岁,ASAⅠ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气管插管组(T)、喉罩组(L)、面罩组(O)。三组患儿都由术者行眼球后神经阻滞及切口局部麻醉。记录手术时间、眼心反射、术中体动、苏醒时间、术后躁动及药物干预的例数,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中知晓例数。结果三组患儿手术时间无差异;O组有2例眼心反射;苏醒时间:L组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