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5 毫秒
1.
骨水泥型半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非骨水泥还是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是目前争论的焦点.目的:对8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的高风险的临床问题和功能结果进行评估.方法:3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所有患者在置换后1,3,6个月和以后每年行X射线片检查,患者平均随访2~5年.结果与结论:患者出现内科并发症发生5例(16%),在随访期间内死亡4例(25%).脱位发生1例(3%),患者均未出现异位骨化.平均Harris髋关节评分为84分.说明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效果较好,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2.
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老年骨质疏松性特殊体质及对置换耐受性差的特点,使一旦发生股骨颈骨折存在着合并症多,并发症高的问题。目的:观察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05/2009-03赣州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39例,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进行置换。结果:随访39例10~34个月。置换后6,12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92.5±6.8),(93.2±5.6)分,较置换前(42.5±9.6)分明显提高(P〈0.01)。影像显示所有股骨假体位置无移动,未见松动或下沉。末次随访未见可确诊的无菌性松动影像表现或要求翻修,亦无骨盆局限性骨溶解。提示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背景:高龄患者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可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修复,但该患者群体骨量往往不佳,采用骨水泥或生物型股骨假体一直存在争论。目的:对比分析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骨水泥及生物型股骨假体半髋置换的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半髋置换修复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26髋,采用生物型股骨假体治疗同类型患者30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换后引流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置换后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进行髋关节临床功能评价。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20-44个月,两组骨水泥或生物型假体置换后效果均满意,置换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9%和8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术中出血量及置换后引流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生物型假体组手术时间更短(P<0.01)。两组患者在随访期内未出现关节松动、下沉、感染及脱位等并发症。表明对于骨量不佳的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生物型半髋置换能取得与骨水泥型半髋置换同样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4.
背景:老年骨质疏松性特殊体质及对置换耐受性差的特点,使一旦发生股骨颈骨折存在着合并症多,并发症高的问题。目的:观察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05/2009-03赣州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39例,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进行置换。结果:随访39例10~34个月。置换后6,12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92.5±6.8),(93.2±5.6)分,较置换前(42.5±9.6)分明显提高(P<0.01)。影像显示所有股骨假体位置无移动,未见松动或下沉。末次随访未见可确诊的无菌性松动影像表现或要求翻修,亦无骨盆局限性骨溶解。提示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骨水泥或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中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入选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67例(67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双极股骨头假体,假体根据股骨柄固定方式分为骨水泥与生物型。评估术后3年术侧Harris评分,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关节脱位、假体松动、髋臼内陷、死亡病例)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3年随访。应用Harris评分比较优良率,骨水泥组为87.1%(27/31)与非骨水泥组80.6%(25/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P〉0.05)。两组的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是有效、安全的方法。根据术前计划、术中操作所见综合选择股骨假体固定方式是取得优良结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骨水泥型单极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骨水泥型单极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 1993年 7月至 2 0 0 2年 5月收治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病例中 ,选择年龄、性别、随访时间相仿的骨水泥型单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 (A组 ) 92例 ,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 (B组 ) 79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两组的住院时间、基本费用、出血量、下地时间、并发症、髋臼磨损及再手术率等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B组的假体费用较高。随访发现B组步速明显快于A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随访功能优良率 :A组 91 3 % ,B组 92 4%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两种方法都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两者无明显差异。骨水泥的应用是必需的。选用何种假体要根据病人的经济状况和功能要求而定  相似文献   

7.
背景:采用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还存在一些争议。 目的:观察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对比。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的23例高龄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的患者1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12例。比较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Harris评分,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12-18个月随访,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组治疗后主动直腿抬高角度、治疗后下床时间、治疗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1周Harris评分优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治疗后6周、3个月、6个月的Harri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组远期髋关节疼痛的发生率高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因此,作者认为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后近期疗效较好,但远期综合疗效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李建国 《中国综合临床》2017,(12):1127-1130
目的 比较生物型与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假体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骨水泥型组35例和生物型组35例.分别实施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和生物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相关指标及随访指标的差异.结果 骨水泥型组手术时间(61.2±11.3)min长于生物型组(53.3±10.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部分负重时间(4.0±1.6)d、术后完全负重时间(30.3±6.8)d及住院时间(18.2±2.4)d明显短于生物型组(20.7±2.2)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中出血量(175.3±40.3)ml及术后出血引流量(120.4±33.2)ml均少于生物型组(213.3±30.4)ml、(185.5±26.6)ml(P<0.05).骨水泥型并发症总发生率11.43%(4/35)明显低于生物型组34.29%(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型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Harris)及巴氏日常生活功能量表(Barthel 指数)评分明显高于生物型组(P<0.05);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生物型组(P<0.05).结论 与生物型人工半髋关节假体相比,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假体具有临床症状改善快、预后好、相关并发症少的优点,尤其适合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背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关于选择全髋关节置换还是人工股骨头置换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修复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18个月的随访结果。方法:纳入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股骨颈骨折患者70例,男17例,女53例,年龄60-83岁,均为GardenⅢ型,Ⅳ型患者。根据置换方式分为两组,股骨头置换组39例,全髋关节置换组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合并疾病构成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X射线观察两组患者关节置换效果,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置换后髋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经18个月随访,两组患者X射线显示股骨颈骨折均复位固定良好,假体位置良好。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股骨头置换组优于全髋关节置换组(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股骨头置换组(P〈0.05)。提示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远期并发症较低,是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及输血量少等优点,适合身体状况差、活动量小及受伤前患肢已有功能障碍的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7月至2009年12月收治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19例,Tronzo-Evans分型:Ⅲ型10例,Ⅳ型9例,所有患者都施行了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结果19例患者都顺利通过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0min。围手术期因肺栓塞死亡1例,并发肺部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1例,老年性精神障碍3例。无关节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16例患者获完整随访资料,Harris评分优5例,良8例,优良率81.3%。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能早期离床活动,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将我院住院治疗的97例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两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45例)和全髋关节置换术组(52例),并对两组手术时间、疗效、疼痛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组疗效明显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疼痛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但手术时间延长,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效果满意、疼痛发生率低,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12.
背景:有研究认为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有严重疏松且不能耐受关节置换的患者,髓内固定为首选;对于高龄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疏松,术前可行走,能耐受一次较大手术者可首选人工股骨头置换;而对骨折稳定、骨质疏松不严重、身体状况较好者也可选用动力髋螺钉髓外固定.目的:对比分析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人工髋关节置换不同植入物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动力髋螺钉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和人工髋关节组,其中动力髋螺钉组45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40例,人工髋关节组35例,对3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和治疗优良率等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与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治疗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此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住院期间并发症也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动力髋螺钉和人工髋关节置换,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治愈率高等优点,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叶蜀新  刘光大  淦科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1):2798-2798,2817
目的观察分析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从该院2008年4月至2011年6月收治入院的股骨颈骨折高龄患者中抽取86例,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患者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B组患者实施人工全髋置换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明显少于B组,术后Harris评分优良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各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均具有理想的临床疗效,可根据患者情况综合考虑选择适宜术式,机体调节功能较差、手术耐受性较低的患者尤为适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4.
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对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的158例(161髋)患者随访8个月~6年,了解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原因。结果:158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9例(9髋)。其中发生股骨头脱位3例(1.9%);粗隆部骨折4例(2.5%);假体柄尾穿出股骨外2例(1.2%)。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作为重建髋关节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尤其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其并发症发生与手术操作技术、假体选择以及老年人骨质疏松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机体的调节机制较差,同时伴有多种合并症及其并发症,所以高龄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与康复非常重要。目的:总结了高龄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的假体选择及并发症治疗。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2000年以后收录文章,检索词为“高龄,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治疗与康复”,“hip fracture”。选择临床研究,观察对象为65岁以上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排除综述、病例数较少或较陈旧的文献,最后纳入20条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内固定往往失败。对于年龄大于65岁,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的高龄患者,只要没有明确的手术禁忌证,其治疗多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置换前应对患者的耐受力做出准确的评分,并控制血压、血糖或各种内科合并症;置换后的康复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后的常见并发症有应激性溃疡、下肢深静脉血栓、神经精神症状、泌尿系感染及术区感染等。  相似文献   

16.
背景:针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尚存在争议。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10/2009-06入选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79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34例,年龄65~81岁;人工股骨头置换45例,年龄67~94岁。对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79例固定/置换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7.5±4.9)个月。两组在住院时间,固定/置换后并发症和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较股骨头置换有较大优势(P手术时间〈0.001,P术中出血量〈0.0001),但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下地时间较股骨头置换组晚(P〈0.0001)。结果表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点,但卧床时间较长。应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选用合适的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背景:全髋关节与半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较为有效的方法,由于患者身体条件及基础疾病的影响,对关节置换方式的选择是临床需慎重考虑的方面。目的:对比全髋关节置换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75例,全髋置换组38例,平均年龄(68.4±5.3)岁:半髋置换组37例,平均年龄(72.5±6.2)岁,对两组患者置换后Harris评分和Merled—Aubigne-Postel髋关节功能分级,置换中出血量及置换时间,置换后并发症及死亡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与结论:75例患者均获8个月以上随访。两组患者关节置换后髋关节疼痛、髋关节活动范围及髋关节行走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置换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全髋置换组平均置换时间长于半髋置换组,置换中出血量显著多于半髋置换组(P〈0.05)。提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半髋置换,操作时间短,置换中出血少,且置换后疗效与全髋置换相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加压空心钉、人工股骨头置换以及人工髋关节置换三种手术方法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7年8月至2009年4月,对15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54例(空心钉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8例(人工股骨头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50例(人工骨髋关节组).分别比较3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手术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功能根据Harris评分法进行评估.结果 3组患者Harris评分中,空心钉组优21例,良23例,平均(80.52±2.70)分;人工股骨头组优26例,良14例,平均(86.57±1.90)分;人工髋关节组优42例,良3例,平均(96.04±2.10)分,人工髋关节组疗效明显优于另2组(H=0.589,F=12.151,P均<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空心钉组25.93%(14/54),人工股骨头组18.75%(9/48),人工髋关节组4.00%(2/50),人工髋关节组最低,较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91,P<0.05).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更好的恢复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少,但术中创伤大、出血量大;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骨折移位程度等因素,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compression hollow screw fixation,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and total hip replacement in the elderly.Methods From August 2007 to April 2009,152 cases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in the elderl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compression hollow screw fixation group(54 patients,24 males,with an average age of 59.8±5.3 years);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group(48 patients,16 males,with an average age of 65.3±6.7 years);and total hip replacement group(50 patients,18 males,with an average age of 77.3±6.5 years).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including the average sugical time,the average amount of bleeding,the average length of stay and the average postopererative bed time,were compared respectively among the three groups.The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 was made according to Harris Score.Results Harris score in the three groups were 21 excellent and 23 good in the compression hollow screw fixation group,with an average score of 80.52±2.70;26 excellent and 14 good in the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group,with an average score of 86.57±1.90;and 42 excellent and 3 good in the total hip replacement group,with an average score of 96.04±2.10.The total hip replace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H=0.589,F=12.151,Ps<0.05).The rat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25.93%(14/54) in the compression hollow screw fixation group,18.75%(9/48) in the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group and 4.00%(2/50) in the total hip replacement group(H=1.291,P<0.05).Conclusion Compared among the three surgery,total hip replacement could resume func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better,with lower rate of complications.However,the surgical injury and the amount of bleeding were largest.Therefore,we suggest selecting appropriate surgery with considering the patient′s age,physical condition,displacement degree of the fracture,et al.in old femoral neck fractures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