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确诊的48例GIST的临床病理资料,将其分别按肿瘤大小、患者年龄和原发肿瘤部位分组,分析三者与GIST恶性程度的关系。结果 GIST肿瘤<5 cm组与≥5 cm组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GIST的构成比三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Z=4.999,P< 0.001),≥5 cm组恶性度较高;不同年龄组肿瘤良恶性差异无显著意义(x2=9.423,P>0.05);食管与胃、肠(包括小肠及结直肠)及胃肠道外(肠系膜、网膜和后腹膜)部位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 GIST的构成比三者之间差异亦有显著意义(x2=15.061,P<0.01),其中食管与胃GIST多为良性和(或)潜在恶性,而肠和胃肠道外者以恶性多见(Z=3.127,P<0.01)。结论肿瘤大小是预示GIST恶性度的可靠指标,胃、小肠及胃肠道外腹腔内是GIST最常见的原发部位,GIST的良恶性与原发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关,与患者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2.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方法:对46例恶性GIST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并比较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CD34,S-100,desmin和SMA的表达情况。结果:原发肿瘤部位主要为胃(贲门),小肠和大肠;主要症状和体征有腹痛,腹部肿块,贫血和黑便;比较恶性GIST组与良性GIST组患者的原发肿瘤部位,临床表现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别,与良性GIST相比,恶性GIST组患者肿瘤增长迅速(中位直径10cm),易转移。结论:恶性GIST的预后差,对于复发或转移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寻找新的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法来提高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35例原发性GIST患者瘤细胞c—kit蛋白(CD117)、CD34波形蛋白、结蛋白、S-100、Syn等蛋白表达情况。结果35例GIST患者中,良性8例、交界性7例、恶性20例。位于小肠者均为交界性及恶性GIST,其恶性度与其他部位的肿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CD117、波形蛋白均阳性,22例CD34阳性,而结蛋白、FN、GFAP均阴性。24例α-SMA、ACT阳性,16例S-100阳性,其中3例Syn、NSE阳性。交界性及恶性肿瘤伴出血坏死明显者与良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9例,良性及交界患者治疗效果较好,恶性肿瘤患者则差。结论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几乎所有GIST均表达CD117及波形蛋白,大部分表达CD34。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与其发生部位、大小、出血坏死、细胞异型性及核分裂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68例胃肠道及腹腔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良恶性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方法 用CD117和CD34等抗体,通过免疫组化S-P法对发生于胃肠道、腹腔内的间叶源性肿瘤进行研究,确诊68例间质瘤.对其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按肿瘤发病部位分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组和胃肠道外GIST型组.GIST组54例CD117阳性表达率为92.6%,CD34的阳性表达率为77.8%;胃肠道外GIST型组14例CD117阳性表达率为85.7%,CD34阳性表达率为71.4%;Actin与S-100阳性瘤细胞大部分为散在或小灶状分布,Dcsmin均为阴性表达.结论 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间质瘤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间质瘤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5.
相龙全  徐康宁 《世界肿瘤杂志》2009,8(1):29-32,36,F0004
目的探讨Nestin、PKC-θ和PTEN的表达在胃肠道间质瘤 (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组织中的诊断、鉴别诊断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危险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1例GIST组织中Nestin、PKC-θ和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CD117、CD34、Vim、SMA、S-100重新进行标记,对这些病例进行危险度分级,并分析上述免疫组化指标与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性别、年龄、发生部位、组织学分型)和危险度的关系,并与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进行阴性对照研究。结果GIST组织中Nestin、PKC-θ和PTE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4%(70/81)、88.9%(72/81)、88.9%(72/81),Nestin和PKC-θ表达水平均与CD117(69.1%)有显著性差异(P〈0.05),Nestin、PKC-θ在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表达均阴性,在26例CD117阴性表达中PKC-θ阳性表达,在6例PKC-θ阴性表达中CD117阳性表达。PKC-θ在良性和交界性GIST(x2=5.395,P=0.020)以及良性和恶性GIST中(χ^2=4.468,P=0.035)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TEN的表达在良性和恶性GIST中有显著性差异(χ^2=6.255,P=0.012)。Nestin、PKC-θ和PTEN三种蛋白在不同性别、年龄、部位、瘤体大小、核分裂数和组织学类型之间表达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estin和PKC-θ在GIST中高表达,作为胃肠道间质瘤的两种特异而敏感的新标志物,联合CD117对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PKC-θ和PTEN蛋白可以作为GIST分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及内窥镜特征,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与内窥镜资料(形态、表面情况、大小及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GIST患者的症状与肿瘤大小、发生部位、肿瘤与肠壁的关系、肿瘤的良恶性有关。良恶性间质瘤内窥镜下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窥镜下表面光滑者85.7 %为良性,14.2 %为交界性;表面有溃疡或糜烂均为恶性,内窥镜下肿瘤表面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内窥镜深取与免疫组化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检测配合可提高GIST的诊断准确率,肿瘤表面的溃疡或糜烂对内窥镜下鉴别良恶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探讨CT检查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GIST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病变分布于胃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1例,结肠1例,直肠2例,食管1例,胃肠道外3例。病理分型:良性0例,潜在恶性9例,恶性11例。临床表现:腹痛占40%(8/20),腹部肿块25%(5/20),腹胀20%(4/20),排便异常5%(1/20),血便20%(4/20),皮肤黏膜黄染5%(1/20),进食梗噎感5%(1/20)。主要影像学表现为不规则形肿块,其内易出现坏死、液化,增强扫描有中等以上强化。肿块边界清楚或不清楚。有3例出现淋巴结转移,2例出现肝转移,1例出现腹腔转移。结论 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对其定位、良恶性的判断、随诊治疗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分析其CT表现。[结果]20例GIST.胃12例,小肠6例,结肠2例;恶性13例,交界性2例,良性5例。12例GIST边界清晰,8例与胃肠壁分界不清。平扫12例GIST密度均匀.CT值为20~48HU.增强后强化均匀,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20例GIST术前CT诊断GIST17例,平滑肌瘤2例.不能确定来源1例。术前正确定位者19例,占95%。[结论]CT对GIST定性有难度,但对肿瘤的定位、分期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omal tumor,GIST)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总结32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2.7岁,男女比为17:15,病灶均为单发,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分别为13例(40.6%)和15例(46.9%),病理诊断良性21例(65.6%),交界性5例(15.6%),恶性6例(18.8%),结合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重新划分为GIST良性18例(56.3%),交界性4例(12.5%),恶性10例(31.3%),32例均获手术切除,一复发2例,肝转移4例,死亡4例。结论:GIST是一类具有恶性倾向的肿瘤,局部切除是足够而有效的治疗,术后应长期严密随访,对复发和/或转移者应持积极态度,多次姑息切除,辅以TACE可望延长病人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101例胃肠道间质性肿瘤(GIST)的免疫组化研究,以探讨其组织发生学问题。所有病例均作Vimentin,HHF—35,Desmin和S—100蛋白的检测。在HHF—35和Desmin均阴性的29例,加染Neurofilament和GFAP。并选择了12例胃肠道外的平滑肌肿瘤对比。101例中,94%Vimentin阳性(良性94.6%,恶性93.8%),65.3%HHF—35阳性(良性67.6%,恶性64%),23.8%Desmin阳性(良性37.8%,恶性15.6%)和22.8%S—100蛋白阳性(良性27%,恶性20.9%)。在HHF—35和Desmin均阴性的29例Neurofilament和GFAP均阴性。支持大多数GIST是平滑肌来源的肿瘤。对比正常胃肠道壁和血管壁的平滑肌以及胃肠道外的平滑肌肿瘤,其对HHF—35和Desmin的反应明显较弱,可能是因瘤细胞分化处于早期阶段有关。文中分析了各部位和各组织学类型的GIST与其抗原表达的差异,发现与肿瘤分化有关,亦与部位有关,食道发生的常是分化很好的平滑肌肿瘤,胃、肠的分化差异较大,即使组织学上为典型的平滑肌瘤,其对HHF—35和Desmin的表达较食道的差。部分GIST对HHF—35反应阳性而Desmin阴性,尤以恶性者。提示HHF—35对发现分化较差的肌肉源性肿瘤较Desmin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