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黄解毒片引起血小板减少1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班××,女,14岁,1982年2月4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周因“感冒”自服牛黄解毒片,每次6片,每天2次。2~3天后出现鼻衄及口腔粘膜溃疡。其家属认为系“感冒”未愈仍有“热”,故继续内服牛黄解毒片治疗,至入院时止共服100余片。服药后上述症状不仅没有好转,且皮肤有出血点,故来我院门诊检查,发现血小板2.5万/立方毫米而收住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入院前服用过其它任何药物及接触化学物品。无肝病及出血病史。体检:一般情况正常,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无贫血外貌,颜面、上肢、躯干等部位皮肤有散在出血点,鼻腔内有血痂及血性分泌物,口腔颊部及软腭粘膜有溃疡,舌两侧缘有血疱,牙龈缘有血痂。余正常。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3克%,白细胞10600/立方毫米,中性74%,淋巴26%.血小板2.5万/立方毫  相似文献   

2.
韩××10岁学生住院号305078住院日期:1985年12日24日上午9时。患者今年12月20日为第一次行经,因体育课跑步后,血崩出血量多已有四天,有红血块,伴有痛经,恶心呕吐,头晕目眩,不欲纳食,口渴思饮,身倦神疲,失眠多梦,前曾有时鼻衄,日哺潮热,体温37.9℃,脉搏120次/分,血压110/60毫米汞柱,血红蛋白9.7克,白细胞计数18,700/立方毫米,红细胞160万/立方毫米,血小板12万/立方毫米。面色晦暗无华,眼睑与口唇指甲色淡红,腹部呈舟状,脐周围有压痛,未及痞块,手掌  相似文献   

3.
窦××,男,24岁。因左下腹疼痛24小时,于1989年8月3日住入本院外科。病案号:14985。患者曾于1988年4月因鼻衄经301医院检查诊断为血友病(凝血因子Ⅷ缺乏)。外科检查:左侧腹肌紧张,左下腹压痛明显,可触及12×5厘米条索状肿物,边界不清,质硬,不活动。体温38.5℃。血小板计数为21.3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5.6克%。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停经60天以内的门诊早孕妇女100例采用了序贯服药法:米非司酮75mg/日×2天,第3日米索前列醇0.6mg。结果表明:完全流产率为97.9%,不全流产率为2.1%;服米非司酮后第二天出现阴道流血者占85%,服米索前列醇后绒毛球在6小时以内排出者占82%;副反应轻、安全。  相似文献   

5.
荆××,女,84岁,家庭妇女,住院号84283。患者因脾胃虚弱,长期食欲不振,头昏目眩,耳鸣心悸,四肢浮肿,大小便失禁,1985年4月5日以昏迷状态入天水××医院住院治疗。血液检查:血红蛋白2.1克%,红细胞79万/立方毫米白细胞3,600/立方毫米。诊为营养不良继发贫血。当即输血400毫升,注射B_(12)等西药,病情未见好转,乃嘱其转院治疗,患者家属因其年事已高,遂出院回家改服中药治疗。4月15日初诊:患者昏迷不醒,意识模糊,当时由外地回来探望的子女亦不能辨认。  相似文献   

6.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治验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男,58岁,干部,住院号83—386。1982年7月份,自觉头晕、头痛,有时鼻衄及齿龈出血,头身困重,胸闷、纳少、腹部胀气不适。遂到××医院门诊治疗,经服用抗菌消炎西药,有所缓解。1983年3月上述诸症再度复发且加重,再就诊于××医院,药物治疗罔效。1983年10月初,患者前往武汉××医院检查治疗。骨髓穿刺检查报告:骨髓细胞增生,以红系增生为主,原始网状细胞易见,血液检查:血红蛋白20克%,红细胞700万/立方毫米,白细胞17,000/立方毫米,粒细胞79%,血小板数84万/立方毫米,红细胞压积67%,网织红细胞计数5%,血比重1.074,血沉2毫米/小时。经邀教授会诊,诊断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并建议患者服用中药治疗。1983年10月14日,收入我院治疗。  相似文献   

7.
颜面丹毒案:赵××,男性,44岁,技术员。1978年5月3日来诊。病起两日,始见恶寒发热,继则恶寒渐罢,而热势益增,头面焮肿,触之疼痛,耳后肿块灼热,微咳,咽痛,口渴引饮,食少腹胀,便秘溲赤;体温38.8℃,血白细胞总数11400/立方毫米,中性80%,淋巴20%。因患者对青霉素等药物过敏,故转中医科诊治。  相似文献   

8.
病例一:王××,男,50岁。因发热持续不退,头痛逐渐加剧,检查发现脑电波中度异常,而于1980年11月27日住入南京市某医院内科。住院号:344694。入院时体温39℃,血白细胞总数11700/立方毫米,中性73%;血沉35毫米/小时;脑脊液压力290毫米水柱;双眼底视神经乳头稍红,诊为颅内高压症原因待查。经抗感染及脱水疗法治疗后,体温恢  相似文献   

9.
一、乳癌孙××,女,34岁,1975年6月12日初诊。右侧乳房红肿疼痛二天,乳汁不通,畏寒发热,头痛、烦渴。检查:颜面潮红,右侧乳房红肿,按之灼热有结块,舌稍红苔薄黄,脉浮数,体温39.6℃,血象:白细胞1.4000/立方毫米,中性76%,淋巴24%,西医诊断:急性乳腺炎。予蛆根草30克水煎服。三剂后,热退,乳房红肿消退而愈。二、乳癖怪证李××,女,45岁,1976年4月初诊。患乳疾十余年。每逢春季复发,发作时两乳房红  相似文献   

10.
蒋××,男性,4岁,住院号133963。患儿发热三天,粘液血便,腹胀,于1985年5月24日住×医院,拟诊急性菌痢伴酸中毒,未见明显好转,于5月30日转入我院。进院后检查,体温38.5℃,粘液血便一日10多次,腹部膨胀,中度脱水外观,神志清楚,表情淡漠,面色苍黄,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未触及,肠鸣音减弱。粪检粘液(++),红细胞少许,白细胞(++)。血检:血红蛋白9克,白细胞11400/立方毫米,中性57%,淋巴38%,伊红3%,单核2%。肥达氏试验(一)。腹部X线透视见横结肠及降结肠明显胀气,并可见二个较大液平。6月3日腹部平片报告,仰卧位见升、横、降结肠高度扩张,横  相似文献   

11.
曹××,男,6岁,于1987年8月3日初诊。恙历半年余,每天夜间遗尿,白天小便频数。平素自汗,经常感冒,面色淡白,语言低怯,神疲乏力,舌质淡嫩,苔白,脉迟,经当地医院治疗,先后服缩泉丸数十帖,遗尿依然,故前来诊治。查血;血色素7克,白细胞4200/立方毫米,中性64%,淋巴36%,尿常规检查无异常。乃由肺气虚寒,制约无权所致,治宜温肺补气,方选甘草干姜汤加味:炙甘草15克,干姜8克(炮),炙  相似文献   

12.
1984年,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2例髂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均获良效,现报告如下。病例摘要例1:汪××,女,92岁,住院号29101,1984年8月5日初诊。19天前右手化脓性感染切开,术后6日愈合。术后第19天,左下肢肿胀疼痛。诊见左下肢红肿而硬,按之凹陷不易复原,活动受限,小腹胀大,面色(白光)白,舌红少津,脉沉细而数。血压120/80毫米汞柱,体温38℃,脉搏120次/分,红细胞295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13.
一.崩中漏下芦××,女,24岁,江西省永修县九合公社人,住院号1845。经血暴下已四天,颜色淡红。现神志恍惚,饮食不进,语声低怯,四肢不温,脉沉细,舌苔薄白。验血:血红蛋白4.5克%,红血球212万/立方毫米,血压70/45毫米汞柱。西医诊断:子宫功能性出血、出血性休克。于1981年5月12日来我院中医病房住院治疗。当即输全血400毫升,血压略升,唯下血不  相似文献   

14.
一、当归生姜羊肉汤案(产后发热治验) 胡××,女,38岁,住院号:32748。因滞产早破水而行剖腹产,第3日出现高热,体温波动于39~39.5℃之间,疑术后感染,治疗10余日罔效。刻下诊见:发热,微恶寒,口干喜热饮,二便调,食减,面色苍白,腹软无压痛,恶露少许,色淡红,无异味,舌淡苔薄白,脉弦数,重取无力。白细胞总数11.6×100 /L,中性82%,淋巴18%,此为产后失养、气弱血虚、阳浮外越证。治以温里散寒、补益气血法。拟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50克,生姜10克,羊肉100克。炖服,每日一剂。服三剂后热退,体温正常,无恶寒感,但喜热饮,脉弦细,舌  相似文献   

15.
王××,23岁,工人,1986年5月19日入院。住院号:48322。患者于5月19日正常分娩一男婴。产后恶露中等,色黯红。当夜即开始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伴咳嗽。血象:白细胞7.8×10~9/L(7800/立方毫米),中性0.72(72%),淋巴0.28(28%)。妇产科给予复方感冒灵、链霉素治疗无效,又加青霉素治疗2天。体温仍呈弛张热型,最高40.2℃。胸片提示:间质性肺炎。于5月24日转内科病区治疗。转诊时检查:体温:40.2℃,脉博12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7/9.33kPa(110/70毫米汞  相似文献   

16.
一、气血两虚,血不上荣致发眩晕刘××,男,45岁,农民。1976年5月16日入院。住院号:168306。患内痔十余年,继发贫血,入院后第三天经内痔注射法,痔已脱落。现症头眩皋,心悸,失眠,气短,自汗,乏力,食少,便结,脉芤,唇舌色淡,面黄肿,苔白滑,血红蛋白31%,红细胞194万/立方毫米,中医诊断为  相似文献   

17.
病历摘要郑××,男,32岁,工人,1977年8月22日初诊。主症:发热七、八天。现病史:一周来持续发热,日渐增高,体温37.8~38.7℃,不恶寒,有汗,但汗出不解,头昏脑胀,全身沉困,周身酸楚,胸脘痞满,纳食不多,口中粘腻,有时口渴,但不喜饮,小便黄,大便较于。检查白细胞5000/立方毫米,中性72%,  相似文献   

18.
狐惑并发肠痈、痃癖姜××,(住院号28038),女、35岁,教员。该患口、舌、眼、外阴多处先后发生溃烂,已有三个月,曾诊断为“白塞氏病”。因西药过敏,于1982年7月24日来我院治疗,住院第六天,患者突然发热,体温达38.5℃,右下腹郎有局限性疼痛,少腹亦痛。查白细胞:24400/立方毫米,分叶:79%。外科会诊:诊断为白塞氏病合并急性  相似文献   

19.
高××,男,18岁,工人,住院号16756。患者于1977年8月25日入院,高烧39.5℃,剧烈头痛,烦躁,项强,神志恍惚,时有谵语,大便秘结,脑膜刺激征(+),浅反射减弱,舌质红绛,苔老黄,脉洪数。脑脊液检查:细胞数160个/立方毫米,中性30%,淋巴70%,蛋白定量108毫克%,西医诊断为乙脑普通型。中医诊断为暑温(暑热型),气营两燔,以气热炽盛为主。治宜清气解毒,清营开窍。方用白虎汤合清营汤加减:石膏60克知母、元参、丹皮、银花、连翘各15克板蓝根、大青叶各30克甘草6克,水煎送服安宫牛黄丸一粒。服药3剂,于8月28日体温降至正常,神志清楚,舌质红赤,苔薄黄,脉细数,已进入恢复期。转以清热养阴调治: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元参、生地各15克麦冬9克石膏30克 甘  相似文献   

20.
患者尹××,男,52岁,干部。长期以来有慢性肝胆疾患,一年前出现白细胞减少,常在3000/立方毫米左右;血小板减少,常在8万/立方毫米以内。于1979年3月7日因牙龈肿痛一周来门诊求治。其牙龈肿胀疼痛,刷牙时少量出血,并感头昏、目糊、口干喜饮。脉弦细,舌红苔薄白。治宜清胃益肾,佐以疏风平肝。用玉女煎加减。处方:生熟地各12克,元参20克,生石膏20克,知母10克,石斛12克,怀牛膝12克,麦冬10克,女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