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评价6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临床分离金葡菌的抗菌活性。方法 6 种国产氟喹诺酮类药物用琼脂二倍稀释法, 对155 株临床分离金葡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测定, 观察其耐药情况。结果 55 株(35.5%)耐诺氟沙星;53 株(34.19%)耐氟罗沙星;40 株(25.81%)耐氧氟沙星;43 株(27.75%)耐托舒沙星[ 其中40 株(25.81%)高耐, 3 株(1.94%)低耐];43株(27.75%)耐环丙沙星[ 其中38 株(24.52%)高耐, 5 株(3.23%)低耐];40 株(25.81%)耐司帕沙星[ 其中38 株(24.52%)高耐, 2(1.29%)株低耐]。对诺氟沙星耐药的55 株金葡菌中, 40 株对其它5 种药物均耐药, 15 株对司帕沙星、氧氟沙星均敏感, 其中2 株耐托舒沙星, 3 株耐环丙沙星, 12 株耐氟罗沙星。本资料中, 司帕沙星MIC50 为0.125 μg·ml-1,MIC90 为16 μg·ml-1, 耐药率25.81%, 均为各药最低, 是6 种药中对金葡菌抗菌活性最强的药物。托舒沙星MIC50 为0.125 μg·ml-1, 氧氟沙星MIC50 为0.25 μg·ml-1, 环丙沙星MIC50 为0.25 μg·ml-1, 3 种药的MIC90 均为16 μg·ml-1, 故认为三者对金葡菌的抗菌活性接近。氟罗沙星MIC50 1 μg·ml-1, MIC90 64 μg·ml-1, 对金葡菌的抗菌活性较前4 种药低。诺氟沙星MIC50 2 μg·ml-1, MIC90 64 μg·ml-1, 是6 种药物中抗金葡菌活性最低者。6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MIC90 均大于或等于16 μg·ml-1, 说明氟喹诺酮类药物之间存在着交叉耐药。结论 成都地区临床分离金葡菌对6 种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多数敏感, 但已存在严重的耐药性, 提示要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周筱青  裴斐  柴栋  方翼  王睿 《金属学报》2004,9(5):536-539
目的 评价头孢硫脒分别与万古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沙星和加替沙星等6种抗菌药物联合用药, 对于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 SE) 的体外联合抗菌效应。 方法 采用棋盘法设计, 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6 组抗菌药物对30 株临床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并计算部分抑菌指数(FIC指数)。 结果 头孢硫脒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50、MIC90为1、64 mg·L-1;与万古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沙星、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后, 其MIC50分别降低至0.125、0.125、0.125、0.125、0.25、0.125 mg·L-1, MIC90 分别降低至1、1、1、2、1、1 mg·L-1结论 6 种抗菌药物与头孢硫脒联合用药后, 对表皮葡萄球菌球菌基本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 并以协同作用为主, 无关作用较少, 无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司帕沙星(SPLX)与洛美沙星(LMLX)的临床抗感染作用。方法 将24例呼吸道和泌尿道等感染患者随机分为SPLX和LMLX两组。SPLX组口服剂量为200~300mg,每日1次;LMLX组口服剂量为200~400mg,每日2次。临床疗效按痊愈、显效、进步和无效四级标准判定。痊愈和显效合计为有效。结果 SPLX组的总用药量显著少于LMLX组,但痊愈率和有效率略高于LMLX组。受试患者的细菌分离率为91.7%,在停药第11天两组的细菌清除率为81.8%和75.0%。两组均未观察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SPLX为治疗细菌性感染的安全有效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其效应/剂量比要高于洛美沙星。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头咆哌酮单用,及与舒巴坦联用在体外的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头孢哌酮/舒巴坦(SPZ,比例1:1)、头孢哌酮(CPZ)和舒巴坦(SBT)对8种322株临床常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统计MIC50、MIC90 、IC50等数值。结果 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外,SPZ对其它7种致病菌的抗菌活性均强于CPZ,MIC90值均下降2~4倍;SPZ对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的MIC50值较CPZ有极大的降低;SPZ对53.2%的肠菌科细菌和40.7%的绿脓假单胞菌的MIC值有2倍以上的降低,9.04%的肠杆菌科细菌和33.3%的绿脓假单胞菌对CPZ耐药,52.9 %和50.0 %的CPZ耐药菌对SPZ敏感。SBT虽对受试菌均无明显抗菌活性,但其可能通过对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提高了CPZ的抗菌活性。结论 SPZ可适用于CPZ耐药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司帕沙星在肾功能异常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0 例住院患者单剂量和多剂量口服司帕沙星后血清和尿药物浓度, 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经PKBP-N1药代动力学软件模拟和计算, 司帕沙星的药物动力学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 主要药动学参数:单剂量T1/2(ka)=(1.02±0.22)h, T1/2(β)=(15.73±3.20)h, Tpeak =(3.88±0.75)h, Cmax =(0.59±0.17)mg·L-1,AUC0-∞=(11.25±2.13)mg·h·L-1, 尿中24 h 原形药物排除率为(10.58±1.47)%;多剂量T1/2(ka)= (1.25±0.27)h, T1/2(β)=(16.90±4.13)h, Tpeak =(4.18±0.78)h, Cmax =(0.79±0.21)mg·L-1,AUC0~∞=(13.34±2.25)mg·h·L-1, 尿中24 h 原形药物排出率为(11.08±1.94)%。多剂量Cmax 和AUC 明显高于单剂量(P<0.05), 蓄积因子为1.19。结论 中度肾功能异常不改变司帕沙星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6.
梁蓓蓓  王睿 《金属学报》2008,13(9):1044-1047
目的:研究北京市三家医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药现状, 评价利奈唑胺、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的抗菌活性。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三家医院分离的非重复MRSA 111 株, 头孢西丁纸片法确认MRSA,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结果:111 株MRSA, 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率为100%, 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92.8%, 对氨基糖苷类(奈替米星、庆大霉素) 的耐药率为99.1%, 对氟喹酮类(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 的耐药率为91.9% ~99.1%, 对氯霉素的耐药率为3.6%, 对去甲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全部敏感, 对去甲万古霉素MIC50 和MIC90 分别为0.5和1 μg/mL, 对利奈唑胺的MIC50 和MIC90 均为2 μg/mL 。结论:北京三家医院分离的MRSA 对本研究的大多数抗菌药物均耐药, 去甲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对于MRSA 有很高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蝎毒活性多肽(SVAP)抗栓作用机制。方法 酶消化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HUVEC 培养液中6-Keto-PG F1α的含量以反映PGI2 的变化, 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 的含量。结果 SVAP 1、5、10、20 mg·L-1均可明显增加HUVEC PGI2 的释放, 而SVAP 1、5 mg·L-1 对NO 的释放无明显影响,SVAP 10、20 mg·L-1 可使NO 释放量显著增加,PGI2 和NO 释放量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SVAP抗栓机制可能与影响VEC 合成或(和)分泌PGI2,NO 以及NO 与PGI2 二者之间协同及相互介导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甲磺酸加替沙星与氧氟沙星、左氧沙星、环丙沙星、司帕沙星对182 株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加替沙星等5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182 株临床试验分离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结果: 加替沙星对葡萄球菌属的MIC90比其他4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低。葡萄球菌属对加替沙星的敏感率显著高于其他4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其他G+球菌的MICR 也较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低。G-杆菌中埃希菌属、肠杆菌属对加替沙星的敏感率明显高于其他4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 加替沙星对埃希菌属、肠杆菌属的MIC90比左氧沙星低2 倍, 比其他3 种抗菌药物低8 倍;假单胞菌属、克雷伯菌属和其他G-杆菌对加替沙星的敏感率与左氧沙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其他3 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磺酸加替沙星具有广谱而强大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国产双氯芬酸钠缓释栓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20 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给予100 mg 双氯芬酸钠缓释栓,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双氯芬酸钠的浓度。用3p87 程序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 为1.1 ±0.3 mg·L-1;Tmax 为1.7 ±0.7 h;T1/2(ke) 为2.4 ±0.6 h;CL 为27 ±6 L·h-1;Vd 为74 ±25 L;AUC0-∞为4.0 ±1.2 mg·h-1·L-1结论:双氯芬酸钠缓释栓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符合单室模型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1例血液灌流抢救超大剂量( 50mg)地高辛中毒的效果。方法: 使用HA 330 ml 灌流器和YT-160 灌流器, 血管通路为股静脉单针双腔导管。入院后共进行了4 次血液灌流( HP) 治疗。结果: 第1 次HP 前后检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均16 μg·L-1。第2 次HP 血药浓度9. 22 μg·L-1。第3 次HP 前血药浓度12. 4 μg·L-1, HP 后为10. 45 μg·L-1。第4 次HP 前3. 22 μg·L-1, HP 后为2. 84 μg·L-1结论: 采用间隔一定的时间HP, 多次进行, 可阶梯式降低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Beagle犬血浆中氧化苦参碱的LC-MS测定法,测定它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Beagle犬6只,随机分为2组,采用单剂量双周期自身交叉设计,分别给犬单剂量静脉注射或灌胃氧化苦参碱,用LC-MS法测定给药后的血浆中药物浓度。结果: 氧化苦参碱在2~5000μg·L-1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0),最低检出限达0.6μg·L-1,日内和日间误差均小于4.2 %,方法回收率大于96.7 %;氧化苦参碱的药-时数据符合二室模型,Cmax为2.42±0.97μg·L-1,Tmax为1.0±0.3 h,T1/2β为5.54±1.58h,AUC0→∝为6.12±1.08μg·L-1·h-1,绝对生物利用度为(19.4±9.01)%。结论: 该法灵敏、简单,专属性强;氧化苦参碱在Beagle犬体内绝对生物利用度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溴泰君(W198)在Beagle犬体内毒代动力学,为临床试验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紫外或荧光检测方法测定Beagle犬静脉注射溴泰君、阿霉素以及溴泰君与阿霉素联合给药后生物样品中溴泰君和阿霉素的浓度。结果: Beagle犬静脉注射溴泰君15 mg·kg-1·d-1,第1次、第3次、第72次给药后的血清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AUC0-24h分别为 6.15±0.66、26.55±9.43 和33.63±2_31 mg·h-1·L-1。Beagle犬静脉注射溴泰君15 mg·kg-1,第1次和第3次给药后的血清药物 AUC0-24h分别为 0.70±0.21 和 1.19±0.19 mg·h-1·L-1。溴泰君与阿霉素联合给药时,溴泰君连续给药3次、阿霉素给药1次和溴泰君连续给药39次、阿霉素给药3次后溴泰君的血清药物AUC0-24h分别为 25.52±6.04 和 42.60±4.14 mg·h-1·L-1;阿霉素的血清药物AUC0-24h分别为 0.39±0.05 和 0.77±0.19mg·h-1·L-1结论: 溴泰君和阿霉素连续多次给药后药物在动物体内均有明显蓄积作用。联合给药后溴泰君对阿霉素的消除似有促进作用,揭示溴泰君可以使阿霉素的系统暴露量减低,有利于降低阿霉素的毒性。  相似文献   

13.
胡国胜  黄先菊 《金属学报》1999,4(2):143-146
目的 研究1-(2, 6-二甲基苯氧基)-2-(3, 4-二甲氧基苯乙氨基)丙烷盐酸盐(DDPH)对多种介质引起的豚鼠离体肠道平滑肌收缩的影响。方法 肠道平滑肌实验法。结果 不同剂量的DDPH 可非竞争性抑制磷酸组胺、氯化乙酰胆碱及Ca2+的作用, 使量效曲线非平行右移, 最大反应压低, 其pD2'值分别为4.0、3.8、3.9。DDPH 还可抑制K+所致肠道平滑肌收缩, 但作用较维拉帕米弱, IC50 值分别为2.7μmol·L-1 和0.7 μmol·L-1结论 DDPH通过非竞争性Ca2+拮抗作用使豚鼠回肠平滑肌松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利鲁唑片生物浓度的固相萃取后HPLC-UV 检测方法, 研究其在健康男性人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20 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单剂量随机交叉口服150 mg 利鲁唑片剂和进口参比制剂后于不同时间点静脉取血, 血浆经固相萃取, 甲醇洗脱吹干后用少量甲醇溶解后,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 应用内标法计算利鲁唑浓度。结果: 利鲁唑片与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 分别为930 ±321 和798 ±306 μg·L-1, tmax 分别为0. 8 ±0. 5 和1. 2 ±0. 7 h, AUC0 ~ t 分别为3361 ±890和3301 ±886 μg·h-1·L-1,AUC0 ~ ∞分别为3661 ±886和3614 ±885 μg·h-1·L-1, t1/2 分别为8. 2 ±2. 8 和8. 1 ±2. 6 h 。AUC0 ~ t 和Cmax 的90 %置信区间为:96. 11 %~ 107. 77 %和101. 6 % ±135. 9 %。AUC0~ t 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2. 8 %±15. 5 %。结论: 国产利鲁唑片剂和进口片两种制剂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氯法拉滨注射液单剂量及多剂量静脉滴注的人体药动学过程。方法: 4例白血病患者单剂量恒速静脉滴注氯法拉滨注射液 52 mg·m-2·d-1 ,单剂量试验结束后进入多剂量给药试验, 52 mg·m-2·d-1 ,连续给药 5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及尿液中氯法拉滨的浓度,并采用DAS药动学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求算有关药动学参数。结果: 4例受试者单剂量静脉滴注氯法拉滨注射液后,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Cmax(414±205) μg/L,tmax(3.0±1.4) h,t1/2z(4.4±2.0) h,AUC0-t(2475±659) μg·h·L-1,AUC0-∞(2566±606) μg·h·L-1,CLz(21.2±5.1) L·h-1·m-2,Vz(142±97) L/m2,MRT(0-t) (6.3±2.2) h,Zeta(0.18±0.07) h-1,24 h 平均尿液累积排泄率为(39.53±20.98)%。52 mg·m-2·d-1静脉滴注氯法拉滨注射液,连续给药5 d,第5日达稳态,主要药动学参数为Cmax(581±126) μg/L,tmax(2.0±0.8) h,t1/2z(6.4±3.1) h,AUC0-t(2451±349) μg·h·L-1,AUC0-∞(2603±409) μg·h·L-1,CLz(20.4±3.7) L·h-1·m-2,Vz(187±80) L/m,Zeta(0.13±0.05) h-1,MRT(0-t) (5.1±1.8) h,Css(102.14±14.53) μg/L,蓄积因子R(1.04±0.28),血药浓度波动度DF(576.26±226.89)%。结论: 氯法拉滨注射液静脉滴注给药 52 mg·m-2·d-1 ,连续给药 5 d,药物在体内无蓄积,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替米沙坦的药物浓度,并研究其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3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焚光检测法,色谱柱为 Hyper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磷酸盐缓冲液(45:55,pH 5.8);流速为1.0 ml·min-1;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05 nm和365 nm;进样量20 μl;内标物为α-萘酚。结果: 替米沙坦在2~1 024 μg·L-1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9),回收率,日间、日内差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10名健康受试者口服替米沙坦片80 mg后的药动学结果表明,其体内过程符合二房室开放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Cmax为0.98±0.44 mg·L-1;Tmax为 0.83±0.45 h; t1/2为 1.67±1.26 h; t1/2β为26.00±14.43 h;t1/2kd为 0.53±0.86h;AUC0-l为 3.66±2.10 mg·h -1; AUC0-∞为 3.98±2.40 mg·h -1·L -1结论: 此方法便捷,准确,灵敏,适于替米沙坦血药浓度测定和药动学研究,本试验所得药动学参数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1, 6-二磷酸果糖锌(Zn-FDP)和葡萄糖酸锌(Zn-G)的药动学参数, 以探讨Zn-FDP 药动学特征, 为该药临床应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小鼠口服Zn-FDP和Zn-G 后的血锌含量分别进行药动学测定。结果:Zn-FDP 和Zn-G 的Ke 分别为0.27 ±0.12 和0.41 ±0.03 h, tmax 分别为1.65 ±0.04 和1.43 ±0.05 h,Cmax分别为9.27 ±0.25 和13.46 ±0.16 mg·L-1,AUC 分别为47.45 ±2.11 和57.67 ±5.80 mg·h-1 ·L-1结论:Zn-FDP 给药后血锌低于Zn-G 给药后血锌含量,但心、肝、脑、肾4 个脏器锌含量却无显著差异, 表明Zn-FDP 吸收不及Zn-G, 但由血液转运进入组织却优于Zn-G。  相似文献   

18.
付良青  黄丰  唐欣  钱平利  刘泽源 《金属学报》2004,9(9):1016-1018
目的: 研究盐酸托烷司琼胶囊的人体药代动力学。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二极管阵列紫外法测定18 名健康志愿者口服剂量10 mg 盐酸托烷司琼胶囊后受试者血浆中的盐酸托烷司琼的浓度, 并应用3p97 软件对盐酸托烷司琼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拟合, 求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盐酸托烷司琼胶囊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达峰时间(Tmax ) 2. 33±0. 43 h, 峰值浓度(Cmax ) 10. 48±2. 70 μg·L-1, 曲线下面积(AUC0-24 h ) 111. 89±39. 86 μg·h-1·L-1结论: 盐酸托烷司琼胶囊在志愿者体内分布及消除都很快, 10 mg 单次给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