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 Ⅱ受体拮抗剂 ———缬沙坦(代文) 的降压效果及其对高血压病合并左室肥厚的影响。 方法: 对 32 例轻、中度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患者进行 6 mon 的缬沙坦治疗, 通过治疗前后对血压、超声多普勒心动图检测的对比, 探讨缬沙坦对逆转左室肥厚的作用。结果: 经过 6 mon 的治疗, 血压从 162/102 mmHg 降至 135/84 mmHg(P <0.01), 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 也明显下降(P <0.01)。 结论: 缬沙坦长期治疗可使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逆转。  相似文献   

2.
杨力  张石江  高声甫 《金属学报》2002,7(3):213-216
目的: 探讨温血停跳液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24 只家兔随机分为3 组:Ⅰ组(n =8), 温血停跳液组;Ⅱ组(n =8), 冷晶体停跳液组;Ⅲ组(n =8), 温晶体停跳液组。Ⅰ组为实验组, Ⅱ、Ⅲ组为对照组。使心肌缺血120 min 。3 组均在主动脉阻断时和开放前给予剂量相等的停跳液, 随后每隔20 min 灌注一次冷晶体停跳液。主动脉开放1 min, 取标本测定冠状窦血中乳酸脱氢酶1(LDH1) 、肌酸磷酸激酶-MB(CKMB)、心肌线粒体谷氨酸脱氢酶(GLDH) 及心肌含水量(MWC), 并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及线粒体立体学定量分析。结果: 主动脉开放1 min, 冠状窦血中LDH1 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别(P >0.05);GLDH, Ⅰ组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 Ⅱ、Ⅲ组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CK-MB, Ⅰ组显著低于Ⅱ、Ⅲ组(P<0.05), Ⅱ、Ⅲ组间无显著性差别(P >0.05);心肌含水量, Ⅰ组显著低于Ⅱ、Ⅲ组(P<0.05), Ⅱ、Ⅲ组间无显著性差别(P >0.05) 。心肌超微结构, Ⅰ组分别低于Ⅱ、Ⅲ组(P<0.05,P<0.01), Ⅱ组低于Ⅲ组(P<0.05) 。结论: 在主动脉阻断时和开放前应用温血停跳液, 可取得比单纯给予晶体停跳液更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血压平逆转二肾一夹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室重构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建立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RHR) 模型, 术后8 周40 只RHR随机分为5 组, 每组8 只, 分为:血压平大、中、小剂量组(73、36.5、18.25 g·kg-1·d-1);依那普利组(10g·kg-1·d-1);模型组, 另取8 只大鼠作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灌服等容量水, 疗程8 周。手术前及术后每周测血压1 次, 给药第8 周末, 各组测量大鼠体重(BW), 眼眶放血2 ml, 断头处死大鼠,迅速取出心脏, 去除心房、右室游离壁, 左室及室间隔称重(LVW), 计算LVW/BW 之比。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PC Ⅲ, 心肌组织石蜡切片HE 染色及SP 免疫组化染色高清晰度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心肌细胞形态参数及原癌基因c-myc 和c-fos 表达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 血压平降低血压, 降低左室重量(LVW)、左室重量指数(LVW/BW)、心肌细胞体积及血清PC Ⅲ含量, 抑制原癌基因c-myc 和c-fos 的表达, 血压平大、中剂量组LVW、LVW/BW 及血清PCⅢ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 <0.01), 图像分析心肌细胞形态参数(面积、周长、平均直径、长径及短径)及c-myc、c-fos 表达阳性的心肌细胞平均光密度值明显低于模型组(P <0.01), 与假手术组接近(P >0.05)。结论: 复方中药血压平具有逆转2K1C 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室重构的作用, 其降低血压和血清PCⅢ含量、抑制Ⅲ型胶原合成、防治心肌纤维化及降低原癌基因c-myc 和c-fos 的表达、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减轻左心室肥厚是其逆转二肾一夹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室重构的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4.
卢娜  王辉  杨献军  李超 《金属学报》2002,7(6):515-517
目的 观察蝎毒组分Ⅲ(SVC-Ⅲ)对人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细胞株(AGZY-973)生长的影响,试图找出SVC Ⅲ抑制鳞状细胞癌的最佳浓度。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经不同浓度SVC-Ⅲ 作用下AGZY-973 生长抑制率。结果 SVC Ⅲ能抑制该细胞的生长,SVC-Ⅲ可导致AGZY-973 细胞代谢MTT 的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生长抑制率达68.96%(P <0.01)。当SVC Ⅲ的浓度<40 mg·L-1时,剂量效应关系明显;而SVC-Ⅲ的浓度>40 mg·L-1时无剂量效应关系。5-Fu 治疗组生长抑制率达55.27% P <0.01)。结论 SVC-Ⅲ是存在于东亚钳蝎蝎毒中的一种抗肿瘤成分,能够抑制AGZY-973 的生长,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辛伐他丁对原发性高血压(EH) 患者左室重量(LVM) 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将50 例EH 患者分为两组:联合用药组(口服辛伐他丁和利尿剂)、利尿药组(口服利尿剂) 各25 例, 超声观察治疗12 周前后患者左室重量指数(LVMI)。25 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不予任何治疗。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88.79±22.73 gm-2) 相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MI 均增大(133.61±31.02,118.04±39.62 gm-2, P <0.01 或0.0001), 血压增高, 而年龄、血脂、血糖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患者的LVMI 显著减小(91.07±16.01 gm-2 VS 133.61±31.02 gm-2, P <0.01),而利尿药组LVMI 无明显改变;联合用药组患者的左室重量指数变化率(LVMICH) 较利尿药组显著增大(P <0.05), 而血压、血糖、血脂无显著差异。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下降至正常, 但血脂、血糖无显著性变化。相关分析显示, 联合用药组患者的左室重量指数变化率与血压、血糖和血脂的变化率间无有意义相关性(P >0.05)。结论: 辛发他丁可以抑制EH 患者左室重量增加, 这一作用不依赖血压和血脂、血糖等改变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醛固酮在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肌纤维化中的不同作用。方法: 用感觉神经损伤性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哺乳期(三周龄) 后分为4 组:对照+正常(含0.5 %氯化钠) 饮食(CON +NS) 组;辣椒辣素+正常饮食(CAP+NS) 组;辣椒辣素+高盐饮食(4 %氯化钠) (CAP+HS) 组;辣椒辣素+高盐饮食+螺内酯(80 mg·kg-1·d-1) (CAP+HS +S) 组。干预四个月,比较大鼠血压、血清透明质酸和血清Ⅲ型前胶原浓度、左心室重量体重比,以及心肌病理形态学改变及心功能等。结果: 螺内酯干预组鼠尾收缩压、血清透明质酸和Ⅲ型前胶原浓度、左室收缩峰压与舒张末压较高血压模型组降低,螺内酯干预组心肌间质胶原成分有减少。螺内酯干预组与高血压模型组大鼠左心室重量体重比、心肌细胞短径、等容舒张期室内压下降的时间常数(T 值) 无显著性差异,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 醛固酮参与了高盐所致高血压的产生和心肌间质纤维化的过程,但不参与高盐致心肌细胞肥大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长效钙拮抗剂氨氯地平作对照,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65 例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患者分为缬沙坦组33 例和氨氯地平组32 例, 分别给予缬沙坦80 ~ 160 mg和氨氯地平5 ~ 10 mg 口服6 mon, 疗程结束前后行24 h ABPM 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两组24 h ABPM 参数24 h SBP、24 h DBP、dSBP、dDBP、nSBP、nDBP 和心脏彩色超声参数IVST、PWT、LVMI 用药后均较用药前有显著下降(P <0.01);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 缬沙坦能够明显降低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患者24 h血压, 并能使其左室肥厚明显消退,这种作用与氨氯地平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氯沙坦治疗充血性心衰(CHF) 的临床疗效及对循环NO 和内皮素(E T) 水平的影响。方法 60 例CHF 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加用氯沙坦(25 ~ 50 mg·d-1, 口服) 或依那普利(2.5 ~ 5 mg·d-1, 口服), 疗程12 w k 。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血浆NO 及ET 水平变化。30 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CHF 患者收缩和舒张功能参数异常, 血浆ET 及NO 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 或P <0.01) 。治疗12 w k 后, 氯沙坦组心功能改善率为85 %, 依那普利组改善率为84 %, 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参数均显著改善;血浆E T 及NO水平明显降低(P <0.01), NO/ET 比值显著升高(P <0.05),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氯沙坦能明显改善CHF 患者心脏功能, 恢复NO 与E T 之间合成释放平衡, 这可能是氯沙坦治疗心衰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伍远雄  王晋明  张美春  梁远红 《金属学报》2005,10(10):1123-1127
目的: 探讨阳离子脂质体混合物介导的β1受体反义基因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心脏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n=6):两肾一夹模型组(2K1C组),两肾一夹模型+反义核苷酸组(尾静脉β1-AS-ODN 0.5 mg·kg-1,反义组),两肾一央模型+反向核苷酸组(尾静脉β1-IN-ODN 0.5 mg·kg-1,反 向组),假手术组。常规方法测定尾动脉收缩压、左室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以光镜观察心肌组织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Bcl-2、 Bax的表达。结果: 单剂反义寡核苷酸治疗可持续降压27 d,血压最低可降至120 mmHg左右;并可明显改善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反义组的左室重量指数也显著低于2K1C组(P<0.01);心肌细胞病理变化也较2K1C 组改善;2K1C组心肌Bcl-2/Bax比值明显低于假手术组,而反义组与2K1C组相比,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 (P<0.05)。结论: 以β受体为靶基因的反义基因单剂治疗在有效而持久的控制肾性高血压的同时,可显著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左室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升高Bcl-2/Bax比值、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相关。说明β受体反义基因治疗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具有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牛磺酸对大鼠严重烧伤后心肌损害的影响。 方法 用健康Wistar 大鼠, 随机分为对照组、烧伤组(造成30 %TBSA Ⅲ度烫伤) 和治疗组(烧伤后腹腔注射牛磺酸, 剂量400 mg·kg-1 体重)。于伤后1、3、6、12 和24 h 检测血浆TNF-α、Ang Ⅱ和TnT含量与心肌中TNF-α、Ang Ⅱ含量。 结果 烧伤大鼠烧伤后3 h血浆cTnT 呈显著升高, 12 h 达峰值, 24 h显著高于对照组;烫伤后6 h 血浆和心肌组织TNF-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 12 h 达峰值;伤后1 h 血浆Ang Ⅱ含量呈显著升高, 伤后24 h 血浆及心肌中Ang Ⅱ高于对照组;牛磺酸治疗组血浆cTnT、TNF-α和Ang Ⅱ水平较烧伤组均有显著性降低。血浆TNF-α、Ang Ⅱ含量与血浆cTnT 变化密切相关。 结论 牛磺酸对严重烫伤后心肌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与空腹胰岛素的关系。方法: 测定 83例未治疗高血压病人空腹血清胰岛素、血糖、血酯、肌酐、尿素氮等代谢水平;用心脏超声测定并计算其左室重量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 并按 LVMI 分为左室肥厚组(LVH) 和左室正常组。 结果: LVH 组的空腹血甘油三酯(TG) 和胰岛素(FIN) 分别高于左室正常组, 而胰岛素敏感指数则低于左室正常组。 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仅显示空腹胰岛素与左室肥厚有明显正相关(r=0.49, P<0.01)。 结论: 高血压病人的高胰岛素血症与左室肥厚有密切相关, 高胰岛素血症可能参与高血压病人左室肥厚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EC-I)苯那普利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和室性心律失常(VA)的影响。方法 采用超声检查和动态心电图监测56例高血压病患者服用苯那普利前和后6个月的心脏形态和心律失常变化。结果 检测的27例LVH患者VA发生率明显高于无LVH者(77.7%对34.5%),尤以复杂型VA多见(48.2%对10.4%);治疗6个月后,IVS、LVPW、LA和LVMI显著消退,VA发生率亦明显降低。结论 高血压伴LVH时VA和复杂型VA发生率显著增多;苯那普利对高血压病的LVH有明显消退作用,VA亦随之减少。  相似文献   

13.
王安才  成蓓  谢晓竟  徐浩 《金属学报》2004,9(8):880-884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24只SHR 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SHR对照组、阿托伐他汀50mg组(50mg·kg-1·d-1)、阿托伐他汀10mg组(10 mg·kg-1·d-1)和缬沙坦组(20mg·kg-1·d-1);6只Wistar-Kyoto 大鼠(WKY)作为正常对照组。灌胃给药共6 周,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每2 周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SBP)。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放免法测定血浆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水平,并检测心肌羟脯氨酸、胶原蛋白含量和全心重量(HW)、左室重量(LVM)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用药前SHR 各组SBP均显著高于WKY 正常对照组(P<0.01),给药后第4、6 周,阿托伐他汀50 mg 组SBP明显下降(P<0.01),阿托伐他汀10 mg 组不明显;缬沙坦组自给药后第2 周,SBP明显下降(P<0.01)。阿托伐他汀50 mg 组TC、TG 及LDL-C水平较SHR 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阿托伐他汀10 mg 组仅LDL-C 水平明显下降(P<0.05)。SHR对照组血浆Ang Ⅱ浓度与WKY 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心肌Ang Ⅱ浓度明显增高(P<0.05);给药6 周后,阿托伐他汀各剂量组和缬沙坦组血浆Ang Ⅱ浓度显著高于SHR 对照组(P<0.01),而心肌Ang Ⅱ 浓度在阿托伐他汀50 mg 组和缬沙坦组明显降低(P<0.05)。SHR 对照组心肌羟脯氨酸和胶原蛋白含量较WKY 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6 周后,阿托伐他汀50 mg 组较SHR 对照组降低(P<0.05)。SHR组HW、LVM和LVMI与WKY正常对照组相比增高(P<0.01),而阿托伐他汀50 mg 组却低于SHR 对照组(P<0.05)。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显示,阿托伐他汀50mg组和缬沙坦组与SHR对照组比较,心肌细胞核膜较完整,肌原纤维清晰,排列较整齐,横纹清楚,间质胶原纤维无明显增生。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明显改善SHR 的心室重构,降低血压和心肌Ang Ⅱ浓度可能为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脏中的表达及其与高血压心室重构和心肌纤维化的关系,并探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对其表达的影响以及改善高血压心室重构和心肌纤维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20只12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SHR组(n=10)和伊贝沙坦组(n=10),伊贝沙坦组每只大鼠予以伊贝沙坦50mg·kg-1·d-1灌胃,给药12周,同时取10只12周龄雄性京都种Wistar(WKY)大鼠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TGF-β1、CTGF在三组大鼠的左室心肌的分布及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用RT-PCR的方法检测TGF-β1、CTGFmRNA在心肌表达水平;用MASSON染色法观察左室心肌胶原形态,图象分析测量胶原容积分数(CVF)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PVCA)。结果: (1)左室重量指数(LVI)、CVF、PVCA在SHR组大鼠明显高于WKY组大鼠(P<0.01);相比SHR组,伊贝沙坦组则显著降低(P<0.05)。(2)CTGF主要在血管平滑肌和心肌间质中表达,WKY组在心肌间质中呈弱表达。(3)相关分析表明,CTGF与TGF-β1(r=0.562,P<0.05)的表达呈正相关。(4)CTGF及其mRNA在SHR组左室心肌中的表达较WKY组明显增强(P<0.05),相比SHR组,伊贝沙坦组则明显减少。结论: 高血压大鼠心室肌CTGF表达增加,伊贝沙坦对高血压大鼠心室肌CGTF表达具有抑制作用,且能够明显改善高血压心室重构和心肌纤维化,此种作用可能是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抑制左室重构改善心肌纤维化新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丹参预防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作用,并研究其对心肌c-fos 的影响。方法: 18 只8 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成3 组,每组6 只。对照组于8 周处死,丹参组及高血压组分别经腹腔注射丹参或蒸馏水(1 g·kg-1·d-1),共10周。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SBP)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应用HE 和VG 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心肌细胞的直径和面积、心肌组织胶原体积比例(CVF)、血管周围胶原面积和管腔面积比例(PVCA)以及c-fos 表达。结果: 与8 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相比,18 周龄大鼠的SBP、LVMI、心肌细胞的直径、面积、CVF、PVCA显著增加,c-fos 表达明显,丹参治疗可抑制LVH的发展和心肌组织c-fos 的表达,但对收缩压无明显改变。结论: 长期应用丹参治疗可预防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丹参降低了心肌细胞c-fos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