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目的 了解成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艾滋病患者生存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6年9月-2010年9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52例≥ 18周岁成年艾滋病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在观察期间的生存状况,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5年9月30日随访截止时,152例成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中仍在治疗102例(67.11%),失访7例(4.61%),转诊10例(6.58%),停药5例(3.29%),死亡28例(18.42%);28例死亡患者中,死于艾滋病者21例(75.00%),因其他因素致死者7例(25.00%);21例死于艾滋病患者中,抗病毒治疗<1年死亡11例(52.38%),2~3年死亡7例(33.33%),4~5年死亡3例(14.29%)。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0岁、WHO临床分期Ⅲ期以上、感染途径为异性和同性性途径感染是影响成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状况的危险因素;CD4+细胞计数>200个/μL和抗病毒治疗方案为≥ 2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是影响成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状况的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CD4+细胞计数、WHO临床分期、抗病毒治疗方案和感染途径是成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3.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生存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北京市2005-2015年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估北京市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利用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05-2015年进入队列的病人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应用寿命表法计算研究对象的生存率、利用乘积极限法计算研究对象截止观察终点的平均生存时间、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对象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0 077例,平均生存时间是131.24个月(130.48~132.00个月),总病死率为0.45/100人年,治疗1、5、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9.25%、98.22%、96.01%。经多因素调整后分析发现,患者开始治疗时的年龄、感染途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组为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均有P<0.05)。结论 北京市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病死率低,生存率高,治疗效果好;影响北京市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为开始治疗时年龄、感染途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有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四川省凉山州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04-2012年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凉山州艾滋病患者资料,应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5 525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4.5±9.0)岁,男性占73.9%,经静脉吸毒感染占65.8%;从确认HIV抗体阳性到接受抗病毒治疗平均时间为(23.0±20.1)个月.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287例治疗平均时间为(12.7±10.6)个月,其中32.8%是在治疗开始后的6个月内病死.接受抗病毒治疗第1、2、3、4、5 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7%、93%、89%、88%、84%.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女性艾滋病患者病死的风险低于男性(HR=0.556,95%CI:0.367~0.872);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的患者病死风险高于异性性传播感染(HR=1.569,95%CI:1.061~2.321);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结果<50 cell/mm3(HR=11.996,95%CI:6.714~21.435)、50~200 cell/mm3(HR=2.481,95%CI:1.620~3.798)的患者病死风险均高于≥350 cell/mm3的患者;治疗前最近1年无肺结核的艾滋病患者病死风险低于患有肺结核的患者(HR=0.511,95%CI:0.330~0.791).结论 凉山州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延长了生存时间,提高了生存率;艾滋病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和CD4+T淋巴细胞检测,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患者生存情况,探讨影响治疗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3 年12月 — 2017年12月31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CDC)关爱门诊首次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2 174例患者信息,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研究对象的死亡概率、生存概率和生存率,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2 174例患者开始治疗时的平均年龄为(35.35 ± 12.38)岁,平均观察时间为(64.34 ± 47.63)个月,截止观察终点14年生存率为89.79 %,总病死率为0.978/100人年,平均生存时间为158.27(95 % CI = 156.46~160.08)个月;Cox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组治疗年龄、感染途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是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  结论  广西CDC关爱门诊抗病毒治疗患者累积生存概率较高,开始治疗年龄 < 30岁,CD4细胞计数 < 200个/μL,感染途径为同性性行为的患者死亡风险较高,建议加强对这类病人的临床诊疗和医学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盐城市2005-2015年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艾滋病病人(AIDS)的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 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盐城市2005-2015年HIV/AIDS的生存、死亡信息,采用寿命表法分析患者的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可能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 结果 共有670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例纳入本次研究,截止到研究结束时,有48例病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占7.16%。抗病毒治疗后患者1~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0.93、0.91、0.91、0.88和0.8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首次确诊HIV阳性时年龄25~<50岁组的死亡风险低于年龄≥50岁组(HR=0.350,95%CI:0.196~0.625,P<0.001),相对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mm3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50~<200个/mm3组、≥200个/mm3组的病例死亡风险均降低(HR=0.447,95%CI:0.216~0.925,P=0.030;HR=0.286,95%CI:0.148~0.552,P<0.001)。 结论 首次确诊HIV阳性时的年龄和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影响HIV/AIDS的生存时间,提示扩大HIV监测检测覆盖面,早诊早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复方新诺明(CTX)预防治疗对河南省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ART)的艾滋病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的河南省2007-2011 年加入国家免费ART艾滋病患者资料,根据开始接受ART时既往CTX使用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既往未服用、既往服用过现仍服用和既往服用过现未服用3 组,采用Kaplan-Meier 法绘制生存曲线,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CTX预防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结果 13 103 名艾滋病患者中共有1 702 名死亡,死亡率为4.46/100 人年,开始治疗3 个月和12 个月内分别死亡455 人和970 人,死亡率分别为14.15/100 人年和7.78/100 人年。开始ART时既往未服用、既往服用过现仍服用和既往服用过现未服用CTX三组中以既往服用过现仍服用组的生存期(M=0.98 年,IQR:0.25~2.16)最长,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显示,开始治疗时既往服用过现仍服用CTX 组生存时间长于既往未服用CTX 组,死亡率低于既往未服用CTX 组,log-rank 检验显示,开始治疗12 个月内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5.15,P=0.02)。多因素分析发现,研究对象开始治疗时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传播途径、确认阳性到开始治疗的时间、基线CD4T 淋巴细胞计数、临床分期、初始治疗方案、CTX服用情况、开始治疗时年份、基线症状数、最近7 d 是否漏服与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关联,其中既往使用过现仍服用CTX组的死亡风险低于既往未服用CTX组(调整HR=0.71,95%CI:0.63~0.80,P=0.00)。结论 艾滋病ART开始时既往CTX预防治疗可以降低艾滋病患者的死亡风险,特别是在开始治疗的第1 年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河南省新乡市15岁以上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数据库中选取2004—2022年新乡市15岁以上HIV/AIDS患者,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患者生存状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接受ART患者死亡风险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2 274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8.0年,接受ART治疗满1年的患者累计生存率为9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接受治疗时的年龄30~<50岁组(AHR=2.316,95%CI:1.283~4.180)及≥50岁(AHR=4.227,95%CI:2.296~7.782),WHO临床分期为Ⅲ期(AHR=1.771,95%CI:1.306~2.401)及Ⅳ期(AHR=1.837,95%CI:1.285~2.626),初始治疗方案为齐多夫定+去羟肌苷+奈韦拉平(AHR=1.901,95%CI:1.169~3.092)、奈韦拉平+拉米夫定+司他夫定及其他(AHR=2.368,95%CI:1.404~3.992)者死亡风险较高;已婚有配偶者(AHR=0....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苏州市2005—2015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自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收集苏州市2015年12月31日前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者数据,分析其治疗后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1 885例接受治疗者纳入分析,58例(占3.1%)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第1、5、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08%、94.55%、94.5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感染途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经同性性行为感染HIV者病死风险是经异性性行为感染HIV者的30%(HR=0.309,95%CI:0.13~0.71);纳入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50/mm3、50~199/mm3的患者病死风险分别是≥200/mm3的20.01倍(HR=20.01,95%CI:6.84~58.53)、5.28倍(HR=5.28,95%CI:1.69~16.49)。结论苏州市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良好,早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不同时期开始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收集河南省2002-2014年加入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基本和随访信息,并按照基线免疫学水平,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早期治疗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在350~500个/μl]和常规治疗组(基线CD4≤350个/μl),采用生存分析的方法进行回顾研究。结果 共纳入37169例艾滋病患者,其中常规治疗组32129例,早期治疗组5040例,常规治疗组和早期治疗组的病死率分别为4.3/100人年和1.8/100人年,治疗11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7.9%和82.3%。多因素调整后分析发现,患者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基线症状数、近7 d是否漏服药物和教育程度为常规治疗组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患者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近7 d是否漏服药物为早期治疗组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对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患者尽早开展抗病毒治疗,加大对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教育及随访管理力度,可以延长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四川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人群基本特征及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方法 利用国家DataFax 抗病毒治疗信息收集系统中四川省治疗数据信息,使用SPSS 13.0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766例患者,基线CD4+ T≤200 个/mm3时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占68.6%( 526/766);截止到2009年9月30日,共有114例研究对象死亡,其中82.5% (94/114)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于意外、自杀和其他原因的分别有4、3、12例;患者抗病毒治疗后1年的生存率为90%,2年生存率为85%,3年生存率为82%;含AZT方案/d4T方案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的94例中,有82例开始抗病毒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个/mm3,占87.2%,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时开始治疗的患者占12.8% (12/94).开始治疗时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患者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682,P<0.01).结论 四川省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生存率变化趋势与全国水平基本一致,根据WHO最新修订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纳入标准,需要提前感染者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调查了云南省艾滋病病人免费抗病毒治疗所需的总费用,分析总费用中供方和需方所占的比例,提出了各方付费的政策建议,为进一步落实国家的艾滋病防治政策,体现对艾滋病病人的关爱,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州2012-2014年成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耐药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对2012年底在云南省德宏州接受抗病毒治疗半年及以上≥15岁的3 715例艾滋病患者,随访观察治疗12个月及24个月时的耐药发生情况。结果 3 715例患者以男性(56.6%)、26~45岁(72.6%)、已婚(76.0%)为主。感染途径主要是性传播(75.3%),基线治疗方案以奈韦拉平(NVP)+拉米夫定(3TC)+齐多夫定(AZT)组合相对较多(38.2%)。随访期间至少接受过一次HIV病毒载量检测的患者共3 556例(95.7%),其中至少出现一次血浆病毒载量≥1 000 拷贝/ml者253例(7.1%),均接受耐药检测,其中211例(83.4%)进行了耐药相关基因位点突变检测并有82例(38.9%)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2013年新发耐药52例,总人群新发耐药率为1.43/100人年;2014年新发耐药30例,总人群新发耐药率为0.88/100人年;整个队列的2年随访期间总新发耐药率为1.13/100人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5岁、吸毒传播、基线治疗方案为D4T+3TC+NVP和基线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200个/μl者耐药发生率比年龄>25岁、性途径传播、基线治疗方案为NVP+3TC+AZT和基线CD4计数≥351 个/μl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耐药患者中共发现11种HIV基因亚型,以CRF_BC(31.7%)、CRF01_AE(22.0%)、C亚型(19.5%)占多数,其中CRF_BC/B’亚型、CRF_BC/CRF_01B亚型和CRF_BC/C亚型为混合病毒亚型的耐药者。耐药患者多数对NRTIs和NNRTIs耐药,耐药突变位点分别以M184V和K103N为主。结论 云南省德宏州成年患者抗病毒治疗新发耐药率相对较低,但对于年龄较小和吸毒传播者应加强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教育,及时监测耐药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贵州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的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贵州省2005—2016年接受抗病毒治疗的AIDS患者的生存时间,应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概率,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分析15921例AIDS患者,开始治疗时的平均年龄为(42.13±14.40)岁,已婚/同居者占58.61%。治疗后患者的随访时间[中位数(P25~P75):15.96(6.00~33.00)]月。9.77%随访病例发生死亡,其中59.29%的死亡发生在开始治疗的12个月内;第1、5、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3.00%,82.00%和74.00%。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患者死亡风险是男性的0.58倍(95%CI:0.49~0.68);随着年龄增高,患者死亡风险亦增高;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高,患者死亡风险越低;治疗前无疾病症状体征的患者死亡风险是有症状体征的0.70倍(95%CI:0.60~0.81)。结论贵州省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整体较好,应高度关注死亡危险因素较高的患者,建议在扩增治疗患者的同时注重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州艾滋病患者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德宏州2004年7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入组抗病毒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且年满16周岁的所有艾滋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共计3103例艾滋病患者开展了抗病毒治疗,平均年龄(36.0±9.9)岁,62.4%是男性,感染途径以经异性性传播为主(66.2%).病例平均随访治疗时间为21.7个月,绝大部分病例依从性>90%,即平均每月漏服次数不足1~5次.抗病毒治疗后,第1、2、3、4、5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95、0.94、0.93、0.92和0.92.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因素的潜在混杂作用影响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以及传播途径与其生存时间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200~350个/mm3之间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风险较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的艾滋病患者低(HR=0.16,95%Cl:0.09~0.28)、经母婴传播等途径(不包括经异性性传播途径)感染HIV的患者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风险较经静脉注射毒品途径感染HIV者低(HR=0.35,95%Cl:0.13~1.00).结论 免费抗病毒治疗显著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率,较早启动抗病毒治疗有望取得更好的生存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上海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估上海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方法,收集上海市2005—2017年开始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随访信息,随访截止时间为2018年12月31日,用寿命表法计算治疗对象的生存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9 251例纳入队列的治疗对象平均年龄(38.2±13.2)岁,以男性(8 447例,91.3%)和同性性传播(5 536例,59.8%)为主。生存时间中位数为21.9个月,因艾滋病死亡194人,治疗1、3、5、10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983、0.979、0.972、0.963。多因素Cox分析发现,年龄、基线CD4+T细胞计数、初始治疗方案、是否更换治疗方案、传播途径是治疗对象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上海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应在扩大治疗覆盖面的基础上,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及时进行必要的治疗方案调整,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刘勇鑫 《卫生软科学》2008,22(3):280-281
[目的]通过对祥云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出基层开展抗病毒治疗工作的有效方法,全面推进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方法]通过考察学习、召开会议、制定方案、协调部门配合、落实责任到人等一系列措施,祥云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结果]2005年开展抗病毒治疗2例;2006年开展抗病毒治疗9例;2007年开展抗病毒治疗41例,治疗覆盖面从2005年的33.33%上升到2007年的87.23%,顺利完成省级下达的任务指标。[结论]领导重视、方法得当、措施得力,是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部分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山东省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效果和病例中HIV-1耐药毒株的出现情况及其对治疗产生的影响。方法于2004、2005年分别对治疗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人群进行2次横断面调查。对接受调查者经知情同意,进行个人访谈填写耐药性研究调查表并进行免疫学、病毒学实验室指标评价和服药依从性调查;测定CD4^+T淋巴细胞计数、血浆病毒载量(VL);用RT-PCR方法扩增HIV-POL区基因,进行基因型耐药性分析。结果正在接受治疗的艾滋病患者31例,未治疗的27例,2年内分别有83.3%、64.5%的治疗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分别有45.8%、45.2%的治疗患者VL达到检测限以下,与未治疗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中出现7个耐药位点,未治疗组出现4个耐药位点,高度耐药突变率及总耐药性突变率前者远高于后者。结论抗病毒治疗患者大部分达到了病毒抑制和免疫重建的目的,症状得到明显好转,治疗患者中出现HIV耐药性毒株,但对总体治疗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