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及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支气管囊肿的CT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支气管囊肿,纵隔内10例,肺内9例,膈肌1例;单发病灶16例,多发病灶4例;含液囊肿8例,含气液囊肿7例,含气囊肿2例,实质性囊肿3例,单房囊肿15例,多房囊肿5例;薄壁囊肿14例,厚壁囊肿6例;8例病灶作了平扫与增强对照,表现为囊液无强化,囊壁有均匀强化;7例病灶合并感染,6例支气管囊肿压迫相邻气管地气管及血管;CT正确诊断为支气管囊肿17例,正确率85%。结论 纵隔型及肺内型支气管囊肿有特征性CT表现,CT诊断价值大,异位型支气管囊肿缺乏特征性CT表现,仅借助CT诊断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肺叶内型肺隔离症的CT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肺叶内型肺隔离症,其中27例直接接受平扫加增强扫描,8例平扫疑为肺隔离症,后接受增强扫描,3例平扫疑为其他疾病,后接受增强扫描;并进行图像重建,记录病变的肺内表现、供血动脉起点,并测量供血动脉直径。 结果 肺内表现:最常见表现为实变合并囊变(n=20)及支气管扩张合并气肿(n=15)。血管表现:胸主动脉分支或肋间动脉供血时(n=25),肺隔离症发生于左肺下叶16例,右肺下叶9例;腹主动脉或腹腔干分支供血时(n=13),发生于左肺下叶4例,右肺下叶9例。 结论 肺叶内型肺隔离症具有特征性CT表现,当平扫发现支气管扩张合并气肿或囊变合并实变时,应注意肺隔离症存在的可能,并行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3.
肺隔离症15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3):3237-3238
我院1989—09/2007—06共手术治疗肺隔离症患者15例,效果满意,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2例,年龄12~55(平均32.5)岁。除1例无症状体检发现外,其余均有反复咳嗽、咳痰病史,伴反复发热9例,间断咯血4例。病变位于左肺下叶12例,右肺下叶3例,其中后基底段11例,内基底段3例,外基底段1例。叶内型13例,叶外型2例。胸部X线及CT检查病变囊性表现5例,密度均匀的实质性肿块样表现5例,密度不均匀的肿块表现3例,支气管扩张表现2例。7例CT检查示病变与胸主动脉、脊柱或下肺静脉有条索状相连,呈现为尖部指向脊柱旁的楔状影,2例增强CT扫描示条索内有异常血管影,2例行磁共振检查发现病肺的异常供血动脉。术前确诊肺隔离症4例,高度怀疑肺隔离症3例,其余误诊为肺囊肿合并感染、支气管扩张症、肺癌、肺脓疡。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HRCT在肺小支管扩张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8例临床怀疑为支气管扩张的患者分别进行常规螺旋CT扫描和深吸气及深呼气相HRCT扫描。将螺旋CT与HRCT扫描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找出HRCT在小支气管扩张诊断中的优势及深吸气与深呼气相HRCT的特点。结果:48例患者中,螺旋CT发现支气管扩张38例,深吸气HRCT发现支气管扩张43例。同时,深呼气相HRCT能清晰的显示病变肺叶的空气潴留征。结论:深吸气相HRCT扫描对诊断支气管扩张比常规CT有更大的优越性,对临床怀疑支气管扩张的患者,应首选HRCT检查。  相似文献   

5.
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 方法 对60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患者进行胸部CT扫描(含HRCT),回顾性分析、比较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及动态变化并进行半定量CT评分. 结果 甲型H1N1流感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①主要表现为片状肺实质渗出病灶,早期和吸收期主要CT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②两肺小叶性或节段性散在分布,以胸膜下和支气管周围多见,下叶较重;③肺组织、胸膜及纵隔受累可同时存在;④病程早期CT评分4.41且逐渐下降,渗出性病灶短期内吸收较快,后期遗留纤维化病变CT评分1.64分. 结论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动态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熟悉其胸部CT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与疗效观察,但确诊需依靠流行病学史及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支气管囊肿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行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28例支气管囊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及病理表现。结果 28例均行X线检查和CT平扫,有4例行增强扫描或重组。18例位于肺内:气性9例,气液性8例,液性1例,合并支气管胸膜瘘1例,2例气液性囊肿内有明显气液面;10例位于纵隔:呈明显囊性密度7例,呈软组织密度3例;增强扫描囊内容物无强化,囊壁略有强化。结论胸部X线检查和CT扫描对支气管囊肿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增强CT或重组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结合临床资料大多数可确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认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CT及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76例肺功能检查确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平均年龄64岁。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胸部常规CT及HRCT相关资料。结果最常见的CT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模糊48例,肺气肿32例,空气潴留征14例,气管、支气管管壁增厚14例,支气管扩张11例,59例同时有2种及以上CT表现。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以结合肺功能检查作出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8.
咯血病因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冬梅  阐相明 《上海医学影像》2002,11(3):204-205,224
目的 讨论咯血病因的CT诊断。方法 对60例临床有咯血的患者行常规胸部CT检查。感兴趣区域行薄层高分辨率CT扫描。一部分病例有细胞学,一部分病例有临床诊断结果。结果 60例中肺癌20例,表现为肺野内或肺门不规则形肿块。肺结核23例,陈旧性肺结核6例,表现为纤维条索灶或钙化。浸润型肺结核17例,其中并空洞8例,表现为肺内片状影,伴或不伴空洞。支气管扩张10例,表现为囊状及柱状扩张。其它8例。结论 CT对咯血的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BPA)的X线胸片及CT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ABPA患者的X线胸片及CT资料,所有患者均依照目前通用的ABPA诊断标准做出诊断并经过糖皮质激素和抗霉菌药物治疗有效和痊愈。结果:12例ABPA患者的X线胸片中6例发作期见游走性浸润影,4例有局限性肺不张,8例见支气管扩张,6例合并牙膏样、树枝样或指套样阴影。CT显示12例患者均有中央型(8例柱状、囊状、其中2例合并静脉曲张型)支气管扩张并支气管黏液栓(其中5例合并高密度影)形成及以树芽征为主要表现的小叶中心结节形成。5例患者有段或叶的实变,5例有部分肺不张,1例患者合并局限性气胸。结论:ABPA的X线胸片及CT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一般能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树芽”征(tree-in-bud)这一术语最先见于核杆菌沿支气管播散和弥漫性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中,被认为是小气道和呼吸性细支气管为粘液或炎性物质填塞和扩张所致。最近有报道认为“树芽”征亦可见于多种肺病包括肺部炎症性疾病中。据Aquino等对27例患者的研究,其中26例肺部感染伴有“树芽”征,这些患者包括支气管扩张伴感染、细菌性肺炎、分支杆菌感染、囊性纤维化、支气管纤毛不动综合征、变态反应性支气管炎、肺曲霉菌病及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慢性支气管炎,尚有一例吸人性肺炎患者。另有报道认为在卡氏肺囊肿(PCP)、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及慢性细支气管炎患者中,尽管没有支气管扩张也可出现“树芽”征。  相似文献   

11.
黄蓉  刘铭  肖毅 《协和医学杂志》2010,1(2):212-214
<正>肺部多发囊腔样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肺部影像学改变,而导致肺部多发囊腔样病变的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囊性支气管扩张、肺间质纤维化及肺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等。本文报道1例以肺多发囊腔样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肺腺癌,以加深临床医生对肺癌表现多样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8例经胸腔镜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肺淋巴管患者的完整病例资料,均行高分辨CT(High-resolution CT,HRCT)检查及常规腹部CT检查。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该病的临床及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8例均为女性,年龄22~49岁(平均年龄37岁),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进行性加重的劳力性呼吸困难,在常规扫描上见两肺散在或广泛均匀分布的小透亮影及囊状影,囊壁较模糊。HRCT上表现为均匀清晰薄壁小囊腔,囊腔直径几毫米至2厘米,壁厚1~2毫米,囊气腔被肺组织环绕,病变大小不一,分布无规律性;腹部CT示1例患者合并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合并腹膜后及盆腔淋巴结肿大。结论:肺淋巴管肌瘤病以细支气管周围血管未成熟的平滑肌样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HRCT具有较特征性的表现,是本病诊断及鉴别诊断必不可少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肺内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内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结果 57例肺内支气管囊肿,48例发生于单叶肺,3例累及一侧多叶肺,6例累及双肺多叶。21例CT表现为球灶型,19例呈空腔型,8例呈肿块样型,9例呈蜂窝型。13例含有曲菌球,5例囊壁发生钙化。15例见囊肿周围透亮度增高影,24例见周围条状实变影,4例见邻近肺组织节段性压缩不张,9例见近端引流支气管扩张积液。结论 大部分肺内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螺旋CT的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患者中浆液性囊腺瘤8例,CT表现多为多房囊性肿块,囊壁及分隔厚薄均匀,无壁结节;黏液性囊腺性肿瘤17例,CT表现多为单房或多房、囊壁及分隔厚薄不均,有壁结节;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2例,CT表现为多房或葡萄串样囊性肿块,与扩张的胰管相通。实性乳头状瘤1例,CT表现为边界清楚、可有包膜,囊性成分与实性成分构成比例不一,实性部分渐进性强化。结论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很好地表现胰腺囊性肿瘤的结构细节,对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肺隔离症的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肺隔离症的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18例,其中肺内型16例,肺外型2例。全部病例均作胸部CT扫描,8例病灶薄层增强扫描。结果:18例患者的病灶均位于两下肺后基底段。呈囊性病灶5例,实性病灶4例,囊实性病灶9例,病灶周围有肺气肿9例,在CT片上18例中有13例显示有异常供血动脉。结论:CT在诊断肺隔离症上具有较高的价值,特别是能显示供血血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囊腺瘤(SCA)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9例胰腺SCA的CT影像学资料。结果:9例患者CT平扫均表现为单囊性肿块影或由多个囊构成的囊性肿块影;6例位于胰头颈部,3例位于胰腺体尾部;直径1~11 cm,平均4.4 cm;多囊型4例,少囊型3例,微囊型1例,单囊型1例;边缘均可见分叶,2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6例病灶间隔及囊壁可见强化。结论:胰腺SCA CT影像学表现多样,存在一些特征性的表现,结合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表现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X线与CT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胸部X线和CT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经确诊的28例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胸部数字化X线平片资料和其中22例的CT影像资料,回顾性比较、分析病变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病变位于两肺多叶者19例,单叶者9例;上叶受累26例,其中24例右肺上叶受累;18例中叶受累;6例下叶受累.病变通常以多种形态混杂存在,其中斑片状浸润影见于全部28例,纤维条索影20例,结节影15例,空洞13例,钙化3例,胸膜粘连肥厚23例,胸腔积液1例.CT扫描见支气管扩张13例,肺气肿或肺大泡11例,纵隔内淋巴结肿大3例.结论 胸部X线平片是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首选检查方法.CT扫描对支气管扩张或纵隔内淋巴结肿大征象的显示更敏感.当影像学主要表现为两肺多叶多种病变形态混杂存在并且抗结核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本病可能.  相似文献   

18.
Kartagener综合征的CT诊断(附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Kartagener综合征的CT特征。方法 报道Kartagener综合征6例,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12-50岁,平均20岁,全部病例均行胸部CT平扫、HRCT扫描及副鼻窦横断、冠状CT扫描。并对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CT显示6例病人的胸腔及腹腔内脏完全转位,并伴有支气管扩张症(6例均表现为柱状支扩,其中1例伴有囊状支扩及肺不张)。全部病例均可见上颌窦炎,其中2例合并筛窦炎。结论 Kartagen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病,该症特征性的CT表现为:内脏转位、支气管扩张及副鼻窦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腺样囊性癌(ACC)的CT及PET/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或支气管纤维镜活检证实的原发性肺腺样囊性癌的CT及PET/CT表现,17例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5例同时行PET/CT检查.结果 17例ACC中,中央型(n=15)、周围型(n=2).中央型ACC中,肿物局限于腔内2例,腔内外肿块9例,弥漫管壁浸润型4例.周围型2例中可见分叶,未见明显毛刺.CT表现:除弥漫浸润型ACC边界不清外,大部分病灶边界较光整,密度均匀,2例见坏死,多数平扫为低或等密度,多为轻-中度强化.PET/CT上SUV最大值为2.5~8.7(平均5.96±2.38).8例继发阻塞性炎症或/并肺不张,4例伴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并肺内转移.结论 原发性肺ACC是一种少见的肺内肿瘤,其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腔内外肿块或弥漫浸润性生长,CT扫描结合MPR技术可以清楚显示病灶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信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表现进行研究分析,讨论了其发病率及病因病理,认为它的CT表现是肝内或胆管见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区,边缘光滑,密度均匀,CT值为0左右。静注胆影葡胺后1小时或口服碘番酸后16小时。见该低密度明显增强。根据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的部位将其分为肝内型、肝外型和混合型。其肝内型的特征性CT表现是于扩张的肝内胆管内见点状高密度,增强扫描尤为明显。指出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的并发症是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和癌变。推荐在怀疑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时应首选CT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