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年8月~2005年6月本院收治的胃平滑肌肿瘤6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胃平滑肌肿瘤肿块较大,大多位于胃底体区,胃平滑肌肉瘤多以出血、上腹痛、上腹包块为临床表现。胃镜、X线钡餐、CT检查有助于诊断。结论对考虑胃平滑肌肿瘤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术中积极进行快速冰冻切片,确定肿瘤性质,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平滑肌肿瘤(GSM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7例胃平滑肌肿瘤(GSMT)临床诊断、治疗度随妨材料。结果 27例手术均痊愈出院。10例胃平滑肌瘤(LM)5年生存率为100%,17例胃平滑肌肉瘤(LS)5年生存率为68.3%。结论 胃平滑肌肿瘤(GSMT)术前误诊率较高,最后确诊多依靠术后病理,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孙瑞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7):130-131
目的:探讨胃肠平滑肌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3月~2010年3月胃平滑肌肿瘤患者30例,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肿瘤所在部位和肿瘤分类。本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胃平滑肌瘤24例患者中,行胃肿瘤楔形切除共15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9例。6例胃平滑肌肉瘤患者均未发现转移灶,其中1例与横结肠发生粘连,6例患者中2例患者行胃楔形切除,1例患者行近端胃部分切除,2例患者行远端胃部分切除,1例患者行远端胃部分切除联合横结肠切除。结果:24例胃平滑肌瘤患者手术治疗后随访,23例患者存活至随访结束,1例患者3年后复发,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确诊为平滑肌肉瘤,累计存活时间为3.8年。6例胃平滑肌肉瘤患者中,2例患者因腹腔出现广泛种植转移而死亡,术后存活时间1例为1.8年,1例为2.5年;2例患者3年后发生肝转移行肿物再切除,累计存活时间1例为3.7年,1例为3.5年;其余2例患者健存至随访结束。结论:胃肠平滑肌肿瘤患者要积极手术治疗,可采用胃镜活检或者术中冰冻切片确定肿瘤性质,合理选择手术治疗方式,可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贾山移  周向东 《中国药业》2007,16(17):50-51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临床误诊的原因及早期治疗原则。方法收集医院1988—2006年34例胃平滑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患者中,术前诊断明确者7例(占21%),误诊27例(占79%);33例行局部或胃大部切除术,仅1例行根治术并淋巴结清扫术,但5年随访无一例因肿瘤复发而死亡,5年生存率为68.4%。结论及时、准确地诊断胃平滑肌肿瘤,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能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孙巍 《河南医药信息》2009,(14):113-114
胃间质瘤(GST)是一种常见的原发于胃的非上皮异源性肿瘤,占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大部分,为不成熟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过度增殖形成,过去常诊断为胃的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由于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应用现己证实该类肿瘤并不是平滑肌的肿瘤,而是起源于多潜能间质干细胞。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36例胃间质瘤(GST),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胃平滑肌肿瘤比较少见,约占胃肿瘤的2.47%[1].因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不典型,起病隐匿,早期可无症状,且缺乏特异性检查手段,易被临床医生忽视,术前确诊率不高.现将我院近10年收治的1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78年10月~1991年5月共收治胃肠平滑肌肿瘤15例,皆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其中胃肠平滑肌瘤7例,平滑肌肉瘤6例,平滑肌母细胞瘤2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6例,女9例,男:女为1:1.5;年龄21~68岁,平均55.6岁。其中胃平滑肌瘤6例,胃平滑肌肉瘤4例,胃平滑母细胞瘤1例;小肠平滑肌肉瘤2例,平滑肌母细胞瘤1例;直肠平滑肌瘤1例。临床症状:上腹部和腹部  相似文献   

8.
胃平滑肌瘤起源于胃的平滑肌组织,主要起自胃壁肌层,少量起自黏膜肌层或血管壁肌层,临床少见,资料表明约占胃肿瘤的1%,其诊断主要靠X线检查.现将我院X线诊断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胃平滑肌瘤9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胃平滑肌肿瘤比较少见,生物学行为有良恶之分,术前确诊率不高,手术方式则需要按肿瘤的性质、部位、大小来制定.我院1988~1998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28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60年Martin等首先报告6例不同于一般平滑肌肿瘤的胃奇形平滑肌瘤。1962年Stout报告69例此种胃的奇形平滑肌瘤,并定名为平滑肌母细胞瘤。瘤细胞多呈圆形或多面形,胞浆嗜伊红,常有核周透明区或胞浆空泡,象上皮细胞,故又名上皮样平滑肌瘤。此瘤多发生于胃肠道,特别好发于胃,消化道以外部位亦可发生。此瘤大多数是良性的。成人好发此病。从1962年至今,在国外文献上已报告了胃平滑肌母细胞瘤190例,加上胃外的达200例以上。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正> 我们从1966年1月~1989年12月共收治胃肿瘤病人1569例,其中胃癌1526例,占97%。非上皮性肿瘤43例,占2.74%。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胃非上皮肿瘤43例中男20例,女23例,发病年龄最小24岁,最大64岁,其中胃淋巴肉瘤28,胃平滑肌瘤4例,胃平滑肌肉瘤5例,胃神经鞘瘤3例,胃神经纤维瘤、胃黄色纤维肉芽肿、胃骨髓外浆细胞瘤各1例。胃淋巴肉瘤和平滑肌肉瘤首发症状为贫血、呕血、黑便腹部不适、疼痛和呕吐。二、误诊情况:恶性非上皮性肿瘤多被误诊为胃癌。良性非上皮性肿瘤大部分术前不能做出明确诊断。而诊断为“胃内良性肿瘤”,个别病例认为是“胃外压性改变”。做过胃造影和胃镜的部分病例见附表。讨论胃肿瘤按其组织来源分为两类:一类是来源上皮组织的胃癌和来源于胃壁粘膜的腺瘤或息肉样腺瘤;另一类是来源于胃壁粘膜下间胚叶组织的非上  相似文献   

12.
胃平滑肌肿瘤1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总结11年间收治的胃平滑肌肿瘤17例。结果 平滑肌瘤7例,平滑肌肉瘤1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和腹痛。内镜、X线钡餐和B超术前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33.3%、46.9%、50.0%,三者联合检查阳性率70.0%。17例中胃楔形或部分切除9例,胃大部切除6例,胃次全切除1例,全胃切除1例。结论 内镜、X线钡餐和B超联合检查可以提高术前诊断率;胃平滑肌瘤首选胃楔形切除或部分切除,胃平滑肌肉瘤首选胃大部切除次全切除。  相似文献   

13.
胃平滑肌肿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肿瘤,按组织分型,可分为良性的胃平滑肌瘤和恶性的胃平滑肌肉瘸。我院自1982年11月至1987年3月共收治16例,现将其中资料较完整、经病理证实的13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年龄与性别:本组13例中,肌瘤7例,男5例,女2例;15岁1例,40~50岁4例,50岁以上2  相似文献   

14.
胃平滑肌瘤起源于胃的平滑肌组织,主要起自胃壁肌层,极少起自粘膜肌层或血管壁肌层,约占胃肿瘤的1%。无特征性临床症状,我科曾收治一例,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胃平滑肌瘤,现报告如下。患者男,57岁。上腹部隐痛不适8年,腹痛20天,伴恶心呕吐,于1990—03—23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消化道平滑肌类肿瘤的X线钡餐造影特征和表现。方法选取23例消化道平滑肌类肿瘤患者进行X线钡餐造影检查,观察图像特征。结果 23例平滑肌类肿瘤患者经胃肠道钡餐检查后共发现有病灶者18例(78.26%),病灶位于胃体部者14例,胃底部者3例,胃窦部者1例。结论 X线钡餐是诊断消化道平滑肌类肿瘤最基本的首选方案,常被应用于病变部位以及纵向侵犯情况的表达,但对病灶处周边的浸润和转移情况无法很好地体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胃平滑肌肿瘤的外科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总结 1986~ 2 0 0 1年间收治的胃平滑肌肿瘤 2 5例的经验。结果 术前诊断率 5 2 % (13 /2 5 ) ,手术切除率 96% (2 4/2 5 ) ,术中发现平滑肌肉瘤并发溃疡、出血及与周围组织粘连、浸润 75 % (15 /2 0 ) ,病死率 8% (2 /2 5 )。结论 胃平滑肌肿瘤病变部位多位于胃体后壁 ,以腔内型多见。腹痛 ,消化道出血 ,腹部包块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当肿瘤为分叶状 ,长径 >5cm ,浸润性生长 ,肿瘤中心出血、坏死、较大溃疡形成应视其为恶性改变。诊断本病以X线钡餐造影和胃镜检查两者联合应用 ,手术切除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1例胃平滑肌肉瘤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李晋云,黎冠群胃恶性间叶组织肿瘤较恶性上皮性肿瘤(胃癌)远为少见,据有关资料报道只约占胃原发性恶性肿瘤的2%。现整理所见1例胃平滑肌肉瘤报告如下。患者男,74岁。反复黑便6月余就诊,以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体检:一般情...  相似文献   

18.
来自平滑肌的胃肿瘤是较为少见的,占胃肿瘤的2.47%。平滑肌瘤占胃良性瘤的40%,而平滑肌肉瘤占25%。国内有关胃平滑肌瘤的报道尚属少见,最近我们见到一例胃纤维平滑肌瘤,现报导如下。一、病例报告: 患者邢×,男性,51岁,医生,住院号83154。于1972年9月12日因上腹部疼痛三年多,非急诊入院。患者于1968年开始自感烧心、反酸,上腹部膨胀感,空腹时疼痛,较有规律,进食后好转。经某医院X光检查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常服制酸剂及解痛药,服药后症状减轻。近年来上述症状加重。于1972年8月27日某医院X光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胃小弯幽门窦处肿物”。无恶心、呕吐,但食欲减退,身体逐渐消瘦。最近在我院门诊X光拍片诊断为胃内良性肿  相似文献   

19.
胃间质瘤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仲坚  徐立  李威  詹友庆 《江苏医药》2005,31(1):65-66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胃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既非神经源性也非平滑肌源性。其病理形态多样,以往常被诊断为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等。通过对35例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s)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提高胃平滑肌肿瘤的外科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6-2001年间收治的胃平滑肌肿瘤25例的经验。结果 术前诊断率52%(13/25),手术切除率96%(24/25),术中发现平滑肌肉瘤并发溃疡、出血及与周围组织粘连、浸润75%(15/20),病死率8%(2/25)。结论 胃平滑肌肿瘤病变部位多位于胃体后壁,以腔内型多见。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是其主要临床表现。当肿瘤为分叶状,长径>5cm,浸润性生长,肿瘤中心出血、坏死、较大溃疡形成应视其为恶性改变。诊断本病以X线钡餐造影和胃镜检查两者联合应用,手术切除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