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调查健康体检人群中眼周边浅前房的存在比率及周边浅前房与可关闭房角、中央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晶体厚度、角膜厚度及眼压的关系.方法 对本院常规体检人群进行调查,用Van Herick分类法对周边前房深度进行评价.结果 不同年龄段组间周边前房深度分级构成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各周边前房深度分级中央前房深度及眼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分级间眼压、晶体厚度及角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周边前房深度与中央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呈正直线相关,与晶体厚度、角膜厚度和眼压无直线相关.结论 周边前房深度的调查为我国人群可能存在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人口比率提供一定的依据,对早期发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探讨眼轴、角膜屈光力和眼压对近视度的影响。方法对301眼不同程度近视患者的眼轴、角膜屈光力和眼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1眼近视眼轴平均为(25.48±1.21)mm,低、中、高、超高度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角膜中央屈光力为(42.39±1.64)D,低度与中、高、超高度组间及中、高度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超高度与中、高度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眼压为(13.04±2.88)mmHg,超高度近视组眼压明显升高,超高度与中、高度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近视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除眼轴明显延长外,角膜屈光力亦明显增加,超高度近视眼压明显升高,提示角膜的薄弱、眼压的升高对近视的发生、发展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Transpalpebral Diaton眼压计(TDT)与非接触式眼压计(NCT)在正常人群中眼压测量值的差异,探讨影响两种眼压计测量值的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4-7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眼压在正常范围内的非青光眼患者100例(200只眼),将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采用TDT测量眼压,B组采用NCT测量眼压。同时检查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角膜中央厚度(CCT)、眼轴、散光度及泪膜四项〔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及泪河高度〕。结果 两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CCT、眼轴、散光度及泪膜四项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眼压、左眼眼压、右眼眼压均低于B组(P<0.05)。两组CCT<500 μm者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CT 500~550 μm者和>550 μm者眼压均低于B组(P<0.05)。A组眼压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B组眼压与年龄呈正相关,与CCT、散光度呈负相关(P<0.05)。直线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TDT眼压计测量值的因素(P<0.05);年龄、CCT、散光度是影响NCT眼压计测量值的因素(P<0.05)。结论 TDT测量值比NCT测量值偏低,且受年龄影响,与CCT和散光度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常年过敏性结膜炎(PAC)和春季角结膜炎(VKC)患者角膜生物力学的特征和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就诊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39例78眼,其中PAC患者22例44眼(PAC组),VKC患者17例34眼(VKC组);另选取同期本院健康员工及家属23例46眼作为对照组。采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测量受试者双眼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包括角膜硬度参数(SP-A1)、整合半径(IR),1mm水平位置最大形变振幅率(DAR1)、2mm水平位置最大形变振幅率(DAR2)、最大形变幅度(DA)、峰距(PD)、Corvis角膜生物力学指数(CBI)以及矫正生物力学因素的指标包括矫正生物力学因素的眼压(bIOP)和中央角膜厚度(CCT)。以bIOP和CCT为协变量,构建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3组间SP-A1、IR、DAR1、DAR2、DA、PD的差异,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构建广义估计方程分析3组间CBI的差异。结果3组受试者SP-A1、DAR1、DAR2、PD、bIO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发现,PAC组患者SP-A1、PD均低于对照组,VKC组患者SP-A1、DAR1、DAR2、PD、bIOP均低于对照组,PAC组bIOP高于VK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AC和VKC患者均表现出角膜硬度的降低,而VKC患者还出现了角膜黏弹特性的改变,VKC相比PAC有更高的发生圆锥角膜的风险。相对于PAC患者,VKC患者更有必要定期进行角膜生物力学的检测,以提早发现和预防圆锥角膜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近视眼RNFL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蕾  杨亚波  邵利琴 《浙江医学》2008,30(5):433-435
目的 探讨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变化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将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检查的患者109例213眼按近视度数的高低分为3组低度近视组51例,中度近视组91例,高度近视组71例.分别测量3组患者各个象限的RNFL厚度、视盘面积、盘沿面积、杯盘面积比、眼压、瞳孔直径,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低度近视组患眼上象限RNFL厚度(137.216 4-19.014)μm与中度近视组患眼上象限RNFL厚度(136.549 4-18.507)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近视组患眼的各象限RNFL厚度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上、下、鼻象限RNFL厚度与近视度数呈正相关(r=-0.259、-0.316、-0.183.均P<0.01).颞侧RNFL厚度与近视度数呈负相关(r=0.318,P<0.01);RNFL平均厚度与眼压、瞳孔直径无相关性(r=-0.088、0.050,均P>0.05),与视盘面积、盘沿面积呈正相关(r=0.165、0.262.P<0.05或0.01),与杯盘面积比呈负相关(r=-0.140,P<0.05).结论 上、下、鼻象限RNFL厚度及平均厚度均随近视度数的增高而变薄,颞侧RNFL厚度随近视度数增加而逐渐增厚.RNFL平均厚度随着视盘面积、盘沿面积的增大而增厚,随着杯盘面积比增大而变薄,与眼压、瞳孑L直径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中央角膜厚度高眼压症患者的临床转归,分析中央角膜厚度与高眼压症临床演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至2016年间诊断为高眼压症的患者48例60只眼,每6个月复诊监测患者中央角膜厚度、眼压、视盘C/D比值等视盘相关综合数据、视野变化.结果:随访48~96个月,平均73.6±6.2个月.中央角膜厚度423~632um,平均535.5±28.9um.其中7例11只眼在18~60个月间出现视野及视盘C/D比值变化.出现青光眼临床表现患者中央角膜厚度423~575um(525.22±34.68um),未出现青光眼临床表现患者中央角膜厚度507~623um(547.76±41.76um).出现临床症状患者中央角膜厚度明显低于未出现青光眼临床症状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央角膜厚度可作为临床观察高眼压症患者临床转归的预测因素之一.对于高眼压症患者有必要测量并监测中央角膜厚度,其意义在于避免不必要的治疗而增加患者及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采用OUP-SBK刀头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治疗薄角膜(中央角膜厚度〈500μm)中低度近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SBK治疗中低度近视后半年及1年进行随访,对比术前薄角膜与正常角膜厚度患者术后屈光度、视力、角膜地形图。结果薄角膜组34例65眼,正常角膜厚度组52例104眼。两组术后随访均未见圆锥角膜病例。两组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屈光度、平均表面规则指数和平均表面非对称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BK治疗薄角膜中低度近视安全、疗效稳定,未见圆锥角膜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查屹  黄伟  郑穗联  蔡剑秋 《浙江医学》2019,41(3):251-254,282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检测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眼的后极部视网膜厚度(PPRT)及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cpRNFL)厚度,并与正常成人比较,以期获得PACS眼视网膜厚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女性PACS患者34例(34只眼)作为PACS组,选取同期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健康女性30例(3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海德堡SpectralisOCT后极部非对称性分析软件测量获得PPRT图及快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扫描模式获得cpRNFL厚度。结果两组眼轴、中央前房深度、PPRT及上方象限、下方象限、黄斑中心凹区和黄斑外周区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等效球镜、眼压、平均cpRNFL厚度及视盘周围8个区域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ACS组较正常对照组PPRT变薄,而两组cpRNFL厚度比较无差异,提示OCT后极部非对称性分析软件可能是一种评估PACS眼早期PPRT变化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由于角膜偏薄不适合准分子手术近视患者的屈光度、角膜中央厚度(CCT)与角膜曲率、眼压的相互关系。方法测量我中心行准分子术前检查角膜偏薄(CCT〈500μm)患者138例(276眼)。按屈光度分为两组,观察不同屈光度角膜中心厚度、角膜曲率、眼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低、中度近视组:角膜中央厚度平均462±14μm,角膜曲率平均43.93±0.09D,眼压值平均11.1±1.6mmHg。高度近视组:角膜中央厚度为平均469±17μm,角膜曲率平均44.21±1.19D,眼压平均12.4±2.4mmHg。两组间比较角膜中央厚度及眼压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角膜曲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压呈正相关(P〈0.01),角膜中央厚度、眼压与角膜曲率无关(P〉0.05)。结论不适合准分子手术薄角膜的近视患者角膜中央厚度、眼压随近视度数增加而增大,角膜曲率不随屈光度变化。角膜越厚,测出的眼压值越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眼压症与正常人的角膜厚度差异,分析角膜厚度与眼压间的关系.方法 用超声波角膜测厚仪检测36例高眼压症和64例正常人的角膜厚度,并将其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组的中央角膜厚度值变异幅度大,高眼压组的中央角膜厚度明显高于正常组测量值(P<0.001),与压平眼压值成正相关(r=0.364,t=3.761,P<0.001).结论 正常眼的中央角膜厚度变异幅度大,高眼压症的中央角膜厚度高于正常眼,与眼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海得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Ⅱ)在区分非青光眼大视杯与青光眼大视杯的意义。方法将大视杯患者40例(80眼)分为非青光眼大视杯组21例(42眼)和青光眼大视杯组19例(38眼),并设正常视杯对照组24例(48眼),使用HRT-Ⅱ测量视盘参数并比较其差异。结果通过对各组检查图形进行分析得出14项目的视盘参数,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非青光眼大视杯组与青光眼大视杯组除视盘面积、平均视杯深度值、大视杯深度值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非青光眼大视杯组与对照组除视乳头轮廓线高度变化值、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截面面积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青光眼大视杯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 HRT-Ⅱ为区分非青光眼大视杯与青光眼大视杯提供了一种客观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短期疗效。方法:青少年近视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单光眼镜治疗,观察组采用角膜塑形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戴镜前及戴镜1年后裸眼视力、屈光度数、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中央角膜厚度,并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患者戴镜治疗期间角结膜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屈光度数、角膜曲率均较治疗前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眼轴长度均增加,但观察组增加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央角膜厚度均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3例(6.81%)并发症,而观察组出现5例(11.36%)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较单光眼镜可明显延缓青少年近视患儿裸眼视力、屈光度数及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的下降趋势,减慢眼轴长度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及内皮细胞密度变化与佩戴单光眼镜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眼压(OH T)患者中使用可调角膜代偿的扫描激光偏振仪测量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 FL)厚度与角膜厚度之间的关系。设计:观察性横向性研究。受试者:本研究包括年龄相近的44例OH T患者及48例正常人的单眼,所有被检查者视盘正常,标准自动视野计检查视野正常。高眼压症患者眼压(IOP)高于22m m H g。方法:所有患者均行GD x VCC激光扫描偏振仪测量,明确GDx VCC测量的R NFL厚度与角膜中央厚度(CCT)之间的关系(CCT是OH T患者进行性视野缺损的危险因素),还研究GDx VCC的测量结果与年龄、IOP、SAP图形标准差及视杯视盘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白内障角膜散光患者术后视形觉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白内障伴角膜散光患者共90例(90眼),其中角膜散光1.0~2.0 D的患者50例(50眼),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A1组25例(25眼)和对照组A2组25例(25眼);角膜散光>2.0D患者40例(40眼),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B1组20例(20眼)和对照组B2组20例(20眼);对照组行11:00,3.0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A1组于角膜最陡峭子午线行主切口,B1组首先完成同对照组的操作,然后以最陡峭子午线为中心,做成对横切口。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裸眼视力及对比敏感度值。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角膜散光矢量J0及P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角膜散光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裸眼视力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4种(明视、明+眩光、暗视、在暗+眩光)视觉状态、5种(1.5、3、6、12、18 c/d)空间频率下CS对数值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在明+眩光状态比明视环境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敏感度值均增高,观察组增高较对照组明显( P<0.05)。在暗+眩光状态下比暗视环境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敏感度均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小(P<0.05)。结论角膜最陡峭子午线上的透明角膜切口及“T”切口可有效矫正角膜散光,提高患者的形觉功能。  相似文献   

15.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AACG)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形态计量学变化,并分析影响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单眼发病AACG患者27例54只眼,根据病情分为两组,以发作眼(27只眼)为实验组,未发作眼(27只眼)为对照组。将实验组按发作时最高眼压分为A1组(<60mmHg)、B1组(≥60mmHg);按病程分为A2组(<7d)与B2组(≥7d)。所有患者均应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和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的百分数、平均细胞面积等各项指标。对各组角膜内皮细胞各项测量指标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的百分数均显著减小(P<0.01),而平均细胞面积等指标显著增大(P<0.01)。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相比内皮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CG患者发作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明显下降,细胞多形性改变增加。角膜内皮细胞形态计量学改变与病程和眼压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夜戴型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K镜)对不同屈光度青少年近视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眼科视光门诊162例(其中单眼佩戴患者23例,共301只眼),按等效球镜度数分为3组,分别为A组(98眼,-0.50~-2.00D)、B组(155眼,-2.25~-4.00D)及C组(48眼,-4.25~-6.00D)。观察患者每晚配戴7.5~10h OK镜后临床效果,记录、分析戴镜前及戴镜6、12个月后3组裸眼视力、眼轴、角膜曲率、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及裂隙灯检查眼部情况。结果 3组患者戴镜6、12个月后,裸眼视力均较戴镜前显著提高(P<0.001)。戴镜12个月后,3组间视力增加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戴镜后6、12个月后,各组中央角膜曲率平K值(flat kerotometry, FK)、陡K值(steep kerotometry, SK)较戴镜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戴镜12个月后,A组中央角膜FK、SK值与B组及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B组与C组间FK、SK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6、12个月后,A组眼轴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B与C组眼轴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2个月后,B、C组眼轴增长值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6、12个月后,3组患者角膜中央厚度、内皮细胞密度较戴镜前无明显变化(P>0.05);A、B、C组轻度角膜点状着染分别为3例(3.06%)、21例(13.46%)、10例(20.83%)。结论 OK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是有效且安全的,对屈光度在-2D以上青少年患者近视发展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早期圆锥角膜共焦显微镜的影像特征,评价共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v)对早期圆锥角膜(keratoconus)的临床检查意义和诊断价值。方法 对Orbscan角膜地形图检查诊断为早期圆锥角膜的患者18例(19只眼)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同时对正常人14例(28只眼)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比较两组之间共焦显微镜形态学特征、角膜基质、内皮细胞的密度以及角膜厚度的差异。结果 共焦显微镜下,早期圆锥角膜患者18例(19只眼),有8例(9只眼)的角膜组织结构出现变化,表现为后基质层出现微小皱折,上皮层、前基质层及内皮层未发现异常改变。与正常组比较,早期圆锥角膜的角膜中央厚度轻度变薄(P=0.000),角膜基质、内皮细胞密度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共焦显微镜可活体检查早期圆锥角膜组织结构和细胞的病理改变,为早期圆锥角膜的诊断及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Ortho-KCL)后裸眼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眼轴长度的变化.方法 应用欧普康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梦戴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门诊就诊并随访的近视度数<-6.00 D的50例患者(100眼)进行矫治.采用综合验光仪检测患者配戴前和配戴3、6、12、24个月后的裸眼视力,角膜地形图检测角膜曲率和角膜厚度,眼科A/B超测量眼轴长度.结果 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3、6、12、24个月后裸眼视力较戴镜前均稳定提高;角膜曲率平均K值均减小(P均<0.01).左右眼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3、6、12、24个月后角膜厚度与戴镜前相比均无明显改变(P均>0.05);眼轴长度略增加,但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型镜能够有效提高近视青少年的裸眼视力,有效、安全地减缓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 (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HRT)在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 glaucom,POAG)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照组98例(98眼)和POAG组36例(36眼)分别行HRT检查,比较各组间视盘结构参数的差异,并用ROC曲线下面积分析不同参数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对照组与POAG组间杯盘面积比、视杯容积、盘沿容积、视杯形态测量指数及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析特异度最高的为视杯形态测量指数,灵敏度最高的为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结论 HRT检查对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眼视力、眼压及生物测量参数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佩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72例(136眼),年龄8~16岁,比较戴镜前,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视力、眼压、眼轴长度、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 佩戴角膜塑形镜后,患者的裸眼视力明显改善(P<0.05),平均屈光度下降(P<0.05);患者的非接触眼压降低(P<0.05);眼轴长度较佩戴前变化不大(P>0.05).戴镜后前房深度较戴镜前未见明显变化(P>0.05).戴镜1周后角膜曲率较戴镜前下降(P<0.05),其后角膜曲率趋于稳定;角膜厚度较佩戴前无明显变化(P>0.05);角膜厚度较佩戴前减小(P<0.05),其后3、6个月趋于稳定.结论 角膜塑形镜可降低近视度数,提高裸眼视力,对青少年近视控制效果明显,佩戴角膜塑形镜后眼压及生物测量参数发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