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荣增辉 《放射学实践》2007,22(7):761-761
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在肝脏螺旋CT增强扫描中偶尔可发现,如对其认识不足,易将其误诊为病变而行不必要的诊治.  相似文献   

2.
一过性肝段性强化在肝脓肿动态增强CT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目的分析肝脓肿的动态增强U表现,特别是肝段性强化,并复习文献探讨其产生的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1例24个肝脓肿的动态增强CT表现,所有病例均进行了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实质期的肝脏3期动态增强CT检查。结果24个肝脓肿中,20个位于肝右叶,4个位于左叶。典型肝脓肿4个,表现为双靶征、中心均匀低密度,内含气体;不典型肝脓肿20个,其中16个表现为蜂窝状,并有持续强化征、边缘锐利征等,其余4个非蜂窝状表现,但有段性强化。24个肝脓肿有18个出现段性强化,发生率为75%。结论段性强化是肝脓肿的又一重要的动态增强CT表现,在肝脓肿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其病理基础是炎症导致门静脉血流量减少.而引起肝动脉的流量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3.
4.
增强CT已成为肝脏检查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螺旋CT已被广泛接受并成功地应用于人体各部位的检查,螺旋CT扫描成像速度快,一次屏气(15-30s)既可完成全部扫描,可选择肝实质强化的峰值时期进行全肝扫描,从而有利于病灶的检出和定性。  相似文献   

5.
6.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诊断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及应用方法。方法:搜集50例肝血管瘤患者行螺旋CT普通扫描后进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资料。扫描范围:全肝,层厚8mm,p=1.5;均采用高压注射器团注法单相期注射离子型或非离子型造影剂80—100ml(1.5—2.0ml/kg),流率为2.5—3.5ml/s,扫描延迟时间为:肝动脉期:20—30S;门静脉期:60—70S;延迟扫描分两步走,第一次延迟时间为3—5min第二次延迟时间为:10—15min。结果:螺旋CT普通扫描:表现为肝内边界较清楚的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病灶大于1cm的44例,其中大于5cm的12例,均可见典型的肝血管瘤的CT表现。其中15例为多发,而其中5例是在倒置期中检出小于1cm的多发病灶。单发小于1cm者6例,虽无明显肝动脉期结节样强化,但具有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典型改变。结论:肝血管瘤在三期增强各期中大多数有典型表现,根据肝血管瘤的强化特点将期强化过程分为四期,即边缘结节强化期、向内部充填期、密度倒置期、等密度期。根据增强各个时期病灶的动态变化特点即可定性诊断,而且在显示病灶全貌尤其对倒置期的显示,大大提高了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血管瘤的检出率以及与肝癌的鉴剐能力。  相似文献   

7.
8.
多层螺旋CT肝脏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脏肿瘤的价值多有报道,扫描技术成熟,因扫描速度快而不需考虑扫描时间紧张问题,而单螺旋CT肝脏三期增强扫描因扫描速度相对较慢,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强化扫描,以保证达到诊断要求。我们应用美国Picker公司产POS单螺旋CT进行肝脏三期增强扫描30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肝脏螺旋CT增强扫描的最佳延时时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肝脏螺旋CT增强扫描的最佳延时时间。方法 随机选取100例肝脏增强扫描的特例,采用不同的造影剂总量、注射速率和延时时间,观察肝脏的强化程度结果采用3ml/s和4ml/s的注射速率和120ml~l50ml的造影剂总量,肝脏的强化程度最高。注射速率越高,到达强化峰值的时间也越短。结论 肝脏螺旋CT增强扫描的合理的技术方案为采用120ml~150m1的造影剂总量,注射速率3ml/s~4ml/s,动脉期延时20s—26s,门脉期延时70s~80s。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的影像学特征及病理改变。方法:选择肝脏动态增强CT扫描肝细胞癌合并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征象病例21例,以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区域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手术切除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的方法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征象表现为肿块以外肝实质动脉期显著强化,门静脉期或延迟期呈等密度,楔形或三角形13例,不规则形9例,叶段形6例。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征象与癌细胞向周围扩散和肝内转移无相关性。结论:明确肝细胞癌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的形成机制及病理基础,有助于肿瘤的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仿真内镜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CTVE)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螺旋CT对53例检者行容积扫描,包5拓鼻腔及鼻旁窦13例,喉部4例,气管和支气管20例,胃和结肠16例。利用Navigator软件对容积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获得仿真内镜的影像,应用Fly through软件沿管腔中轴方向推进观察。全部病例(正常者除外)均经纤维内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鼻腔及鼻旁窦、喉部、气管、支气管及胃、肠腔CT仿真内镜获得类似于纤维内镜显示空腔器官腔壁或腔内病变形态的效果,并能从梗阻远端观察病变情况。结论:CT仿真内镜提供了一种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可作为纤维内镜的补充手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CT灌注成像对脑膜瘤血流灌注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脑膜瘤定量诊断的价值。方法 应用SomatomPlus 4螺旋CT扫描机 ,对 13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 (其中脑膜瘤复发 2例 )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经灌注软件处理 ,使用 2 5 6彩色直观地显示脑组织中血流灌注图 ,并计算出局部脑血流量 (rCBF)、局部脑血容量 (r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 (MTT) ,并与对侧脑组织灌注参数和肿瘤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脑膜瘤的rCBV、rCBF值明显高于对侧脑组织 [rCBV分别为 (16 12 5± 12 135 )ml/ 10 0g与 (2 15 8± 1 345 )ml/ 10 0g ;rCBF分别为 (89 6 2 7± 6 3 193)ml-1·10 0g-1·min-1与 (2 5 5 99± 9 2 6 6 )ml-1·10 0g-1·min-1,P值均 <0 0 0 2 ]。脑膜瘤的MTT值也明显高于对侧脑组织 [分别为 (9 2 0 3±4 4 34)s与 (3 85 7± 2 2 90 )s,P值均 <0 0 0 1]。 7例不典型脑膜瘤的rCBV、rCBF和MTT值明显高于 4例典型脑膜瘤 [rCBV值分别为 (2 0 94 8± 9 4 2 4 )ml/ 10 0g与 (4 0 15± 2 4 5 4 )ml/ 10 0g ,P <0 0 1;rCBF值分别为 (115 76 6± 6 8 0 92 )ml-1·10 0g-1·min-1与 (32 113± 4 90 4 )ml-1·10 0g-1·min-1,P <0 0 5 ;MTT值分别为 (10 35 2± 3 74 4 )s与 (4 6 85± 0 912 )s,P <0 0 1]。 2例复发脑膜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双期螺旋CT经动脉门脉造影(CTAP)能否降低非肿瘤性灌注缺损(NPD)的发生率。方法:36例经活检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双期螺旋CTAP检查。在注入造影剂30s后开始第1期扫描,第1期扫描结束后10-15s开始第2期扫描。两期扫描所见分别与碘油CT、肝动脉造影CT及重复性CT检查结果相联系。结果:两期扫描的NPD发生率分别为36.1%和8.3%(P<0.05)。结论:双期螺旋CTAP能明显降低NP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肝脏炎性假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IPL)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收集16例IPL的临床及CT资料,CT所见与手术及病理对照,其中8例为常规扫描后行病灶团注法动态CT扫描,结果:IPL的CT表现可分5类,(1)病灶边缘清楚,增强无明显强化,其病理主要为大片凝固坏死及周边纤维组织包绕;(2)病灶边界清楚,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其病理主要为大片凝固坏死及较多的炎细胞浸润;(3)病灶平扫呈低密度,增强后经化为等密度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的双时相螺旋CT扫描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目的:描述肝细胞癌的双时相螺旋CT的特征,评价其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9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了双时相螺旋CT扫描。记录病变增强形态、特征,并与病理和血管造影对照。由两位放射科医生以双盲法观察诊断。结果:74%的肝细胞癌在动脉期呈高密度,76%在门静脉期呈低密度。10例门静脉期等密度的病灶在动脉期均呈高密度。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肝细胞癌的检出率为91%和81%。结论:双时相螺旋CT能显示肝细胞癌的增强特点,并提高病变检出率。可在肝细胞癌的检查中作为常规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严福华曾蒙苏周康荣陈惠明陈锦陈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螺旋CT多期扫描误诊或漏诊的44例肝细胞肝癌(HCC)病例的CT表现,探讨误诊和漏诊的原因,以进一步提高HCC的诊断准确性,方法:所有病例采用GE Hispeed Advantage螺旋CT机行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25-30s行动脉期扫描,70s行门脉期扫描,而3-4min行延迟期扫描。观察病灶的部位和强化方式。结果:漏诊的8个病灶均<1cm,其中3个病灶在多期扫描中均未能发现,其余5个病灶因观察分析不仔细而漏诊。9个病灶误诊为肝外病变,如肾上腺肿瘤,胃平滑肌瘤,胆囊癌和副脾。但这9个病灶均有典型的HCC的强化方式。22个病灶因强化方式不典型误诊为其他肝脏病变,其强化方式有: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动脉期病灶边缘有环形或点状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仍有持续强化;病灶始终无强化。另有3例含大量脂肪成分误诊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HCC的特殊病理改变和生长方式是造成其在多期扫描中强化方式不典型而致误诊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特殊的病理改变和生长方式以及仔细分析和阅片可进一步提高HCC的诊断准确性,但在微小肝癌的检出和肝硬化结节与少血供HCC的鉴别方面仍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于CT增强前及增强后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影像表现。结果:13例肝血管外皮细胞瘤中直径<3.0cm者2例,CT平扫时呈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呈明显高密度,而静脉期和延迟期又变为等密度。直径为3.0-5.0cm者3例,CT平扫时表现为均匀的低密度,增强后自周边向中心逐渐强化,但强化部分不及血管瘤明显,也不呈斑样增强,延迟扫描病变呈等密度。直径>5.0cm者8例,CT平扫时均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动脉期的扫描均表现为环状或边缘性强化,但密度不均匀,延迟后中央仍可见坏死囊变的无强化区。结论:多期螺旋CT扫描有助于肝脏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但应注意与肝癌和肝血管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成像(SCTA)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比较SCTA各种成像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患者进行了SCTA成像,17例与手术对照,其中4例又与血管造影对照。结果⑴SCTA良好地显示了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23例)和主动脉弓异常(8例)。17例与手术对照,SCTA诊断符合率94%。⑵对解剖关系复杂的主动脉弓分叉区域病变的显示及表面阴影显示(SSD)较理想。⑶在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中,横断面影像准确、可靠,而三维及多平面重建(MPR)在空间关系的显示上具有优势。结论SCTA二维和三维重建影像的联合应用可以较明确地诊断多种主动脉疾病,可帮助和指导手术,可望取代常规血管造影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儿童肝脏钝性创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春祥  李欣 《放射学实践》2004,19(2):110-112
目的 :探讨CT对儿童肝脏钝性创伤诊断的价值与限度。方法 :分析 14 3例儿童肝脏钝性创伤的CT表现 ,年龄 2 0小时~ 14岁 ,平均 5 .6岁。创伤原因主要为车祸 89例 ( 62 .2 %) ,其次是坠落伤 2 7例 ( 18.9%)。全部病例采用Tepas儿童外伤评分 (PTS) ,均行增强CT扫描并按肝脏钝性创伤分级标准及Mirvis分级系统进行分级。 结果 :肝脏右叶损伤 12 5例 (占 87.4%)。肝脏创伤Ⅰ级 2 6例 ,Ⅱ级 40例 ,Ⅲ级 5 3例 ,Ⅳ级 19例 ,Ⅴ级 5例。其中 ,肝包膜下血肿 97例 ,单发或多发肝脏撕裂伤 95例 ,肝实质内血肿 3 5例 ,胆道损伤 15例 ,10 7例合并腹腔血肿。直接手术者 18例 ,保守治疗失败 17例 ,死亡 5例。结论 :CT增强检查是明确肝脏钝性创伤类型和范围的必要条件 ,增强检查所显示的对比剂外溢是判断活动性出血的可靠征象。CT的准确分级、活动性出血、腹腔积血量及PTS评分可综合作为选择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