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明了目前精养池塘存在的问题和采用生物方法净化养殖水体的优势。着重介绍了国内外精养池塘水质常用的生物净化方法和一些相关的具体实例,指出因地制宜地将几种生物净化方法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水质调控效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南美白对虾不同养殖密度水质变化规律与养殖效益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了研究南美白对虾不同养殖密度池塘的水质变化规律,并对不同养殖面积、养殖密度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进行分析,2012年5—8月,通过对不同养殖密度南美白对虾养殖池水质周期性连续监测,得到养殖水体水质污染状况及一般规律。在试验设置的养殖密度下,各个养殖池的水质指标均在对虾健康生长合适范围值内。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水体中TN、TP、NH3-N、NO2-N的含量逐渐增加,CODMn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同时对不同养殖密度和养殖面积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养殖面积为0.067 hm2,养殖密度为105~150万/hm2的小规模养殖模式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3.
枯草芽孢杆菌水质净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净化渔业养殖水质,研究了从水产养殖水体及底泥中分离的枯草芽孢杆菌的水质净化作用.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可迅速有效的降低水体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4 d去除率均达99%以上;可有效降低水体的pH值;对水体中溶氧和硫化物含量的影响较小.枯草芽孢杆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养殖水体的水质状况,对模拟养殖水体的水质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培养基缓释碳源条件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养殖水体水质和微生物代谢情况的影响。通过进行罗非鱼养殖试验,研究培养基缓释碳源对罗非鱼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通过BiologECO技术,研究培养基缓释条件下,对养殖水体中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缓释条件下可有效改善罗非鱼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有效降低养殖水体CODMn与叶绿素a的浓度,增加水体透明度。同时,培养基还明显增强了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试验组微生物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培养基缓释对研究罗非鱼养殖水体水质和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有一定积极意义,为后续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雍菜对受灭多威污染养殖水体的净化及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灭多威属高毒农药,其可经地表淋溶等途径污染养殖水体。为了研究雍菜对水体中灭多威及其他水质指标的净化效能以及对罗非鱼生长的影响,以灭多威、罗非鱼、雍菜和室内养殖系统为试材,根据《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中的方法测得水质指标数据,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测得水体中灭多威浓度,以试剂盒测定谷胱甘肽(GSH)含量(DTNB法)、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WST-1法)、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紫外法)。研究结果表明,罗非鱼的生长速度随着水体中灭多威浓度的上升而降低。受灭多威污染可致罗非鱼肝脏氧化压力增大,SOD、CAT和GSH的活性发生变化。雍菜可通过机体吸收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灭多威的含量,对受灭多威污染水体中TN、NH4 +-N、NO3 --N、NO2 --N等具一定的净化作用,并可减轻罗非鱼肝脏的氧化应激。研究显示,水体种植雍菜可有效减轻灭多威对水体的污染,保证鱼类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复方中草药与微生物杀菌剂联用对中华绒螯蟹养殖的大田应用效果。本试验以养殖水质、累积死亡数量、养殖效益作为评价指标,观察了复方中草药内服(10 g/kg饲料,2次/天)配合微生物杀菌剂全池泼洒(3.75 kg/hm2,1次/10天)在养殖周期为130天时对中华绒螯蟹养殖的应用效果。与中华绒螯蟹的常规养殖方式相比,复方中草药与微生物杀菌剂联用能够显著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提高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改善养殖水质,而且能够使中华绒螯蟹的130天平均累积死亡数量降低91.3%,每公顷产量和每公顷产值分别增加40.9%和61.9%,明显提高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效益。本试验证实了复方中草药与微生物杀菌剂联用对中华绒螯蟹养殖具有显著的大田应用效果,为建立中华绒螯蟹的高效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不同养殖模式对三角帆蚌体内氮磷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三峡童庄河库湾不投饵养殖模式和湖北公安养殖池塘中肥水养殖模式下的三角帆蚌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放养模式对三角帆蚌生长及养殖产量的影响,同时测定不同养殖模式下三角帆蚌体内和水体中TN、TP,分析三角帆蚌组织中TN、TP与不同水质环境下TN、TP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体中N、P的水平对三角帆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同TN、TP水质条件下,三角帆蚌组织中的TN、TP没有差异,表明三角帆蚌组织中的TN、TP与水环境中的TN、TP没有相关性;传统肥水养殖模式下三角帆蚌的生长和产量都优于三峡童庄河库湾不投饵养殖模式,不投饵养殖模式珍珠的产能接近池塘传统养殖模式的下线。研究同时表明在大水面水体采取低密度吊样三角帆蚌的放养模式,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水体中的初级生产力。这为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饵料投喂率对养殖罗非鱼生长效应、水质指标和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的影响,以(16±0.20)g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饵料投喂率对罗非鱼生长以及水质指标的影响,同时,采用Biolog-ECO方法检测养殖水体中微生物对31种碳源的利用能力,研究不同饵料投喂率下的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4%饵料投喂率下的罗非鱼饵料系数最低,饵料利用率较高,高投饵率对水质影响较大,不同饵料投喂率对养殖水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有影响,4%饵料投喂率的Shannon指数较大,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类较多;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COD、TN、TP、NH3-N对水体微生物代谢β-甲基D-葡萄糖苷、葡萄糖-1-磷酸盐、甘氨酰-L-谷氨酸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综合考虑,在罗非鱼养殖生产过程中,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应该合理的进行饵料的投喂,初始大小为16 g左右的罗非鱼饵料投喂率为4%上下为宜。  相似文献   

9.
2008年江苏省兴化市获“中国河蟹养殖第一县(市)”称号,河蟹养殖对当地渔农增收、渔业增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该市生态大闸蟹养殖采取的十项技术改进措施介绍如下:1.改小水体养殖为大水体养殖河蟹小水体养殖存在风浪弱、水体流动性差、代谢产物更新慢、浮游植物的组成变化小、水质缓冲性弱等因素,不利于河蟹健康生息。而大面积养殖水域,  相似文献   

10.
鱼塘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养鱼生产的成败。精养鱼塘的理想水质是,水色呈油绿色或茶褐色,水色日变化明显、朝红夕绿,水体透明度在20~30厘米。这样水质的水体天然饵料丰富、溶氧充足,是鱼类生长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1.
正一、技术原理鱼菜共生技术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将养殖鱼类的排泄物、分泌物、饵料饲料残渣等废弃物转化为蔬菜喜好吸收利用的营养盐类,蔬菜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对水体中营养盐类的吸收而净化水质,改良鱼类生长环境的循环利用模式。人工养殖条件下的水产品,尤其是精养高产鱼塘,产品的获得几乎百分之百靠人工投喂饵料饲料换取。人工投喂饵料饲料量越大,水体内的鱼类废弃物会越多,造成水体污染的程度就越严重。如不采取措施,废弃物  相似文献   

12.
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对于水体质量有着较为严苛的要求,残饵及生物排泄物的增多会大量消耗水体溶解氧,进而打破水体动态平衡,导致NH3-N、NO2-N等毒害成分升高,引起南美白对虾病害甚至导致死亡,造成养殖户经济损失并且阻碍了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研究并开发一种能够实时监测养殖池塘水质,并能根据南美白对虾生长习性智能控制增氧机、水泵等养殖设备的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水质智能控制系统。系统具有控制智能、运行可靠、集成度高等特点,在养殖生产试验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保证了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的安全,有效降低了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风险。  相似文献   

13.
旨在研究水培大蒜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基础性问题。通过在红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养殖缸中浮床种养大蒜(Allium sativum L.)试验,研究水培大蒜对红斑马鱼自然死亡率的影响试验;通过在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养殖缸中浮床种植大蒜试验,研究水培大蒜对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大蒜种植量达到4.75 g/L时斑马鱼的自然死亡率显著增加,这可能与溶解氧的降低有关;大蒜种植使得水体总磷、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亚硝态氮水平均发生显著下降,其中对氨氮的影响最显著。水培大蒜可以改善养殖水体水质,但要注意控制种养密度,水培大蒜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养殖水体透明度的控制对提高池塘单位面积鱼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池塘养鱼中,对养殖水体透明度的测量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池塘水质管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向罗非鱼养殖水体中添加小球藻,旨在探究其对养殖水体N、P降解和微生物群落调控的最佳浓度。分别设置对照组(NC)、低浓度组(LC)、中浓度组(MC)和高浓度组(HC),探究不同浓度小球藻对罗非鱼养殖水体中N、P的改善效果,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与其他处理组相比,HC组水体N、P营养盐含量降低,对3种形态氮的降解速率NH4+-N>NO3--N>NO2--N。与NC组相比,MC组和HC组的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各处理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增加,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减少,且HC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最高,群落丰富度与NH4+-N含量显著相关。小球藻可以吸收养殖水体中N、P营养盐,调节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改善养殖水体水质状况,为养殖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及其生态净化效果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栋  张成龙  朱健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7):145-152
传统水产养殖模式易造成水体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影响鱼类生长。为达到健康养殖的目的,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通过利用动力流水净化与生物修复技术,采取建立人工湿地等措施净化水体,形成一套可持续发展模式。本研究综述了该系统的3种主要模式的构建及其水质净化效果,分析该系统运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现有研究表明,不同模式下对TN、TP、NH4+-N、CODMn、NO2--N等水质指标平均去除率基本维持在60%。同时,分析了系统中养殖池塘与净化单元面积配比关系的计算、净化单元中基质与植物以及PH、温度等对净化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总结与讨论分析,将为深入对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养殖水体中的pH值是衡量水质好与差的重要标志,适宜鱼类生长的pH值为7.5~8.6,pH值低于7或高于9是差水质,而当pH值低于5或高于9.5,鱼类就会死亡。在生产实践中,当水体中的pH值变低,小于7.5时,可向养殖池的水体中泼撒30毫克/  相似文献   

18.
细基江蓠对半封闭式拟穴青蟹养殖池塘水质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减少青蟹疾病爆发的风险、提高青蟹产量。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养殖后期在半封闭式青蟹养殖池塘中放养细基江蓠,结合水体理化因子、青蟹产量与存活率等指标探讨细基江篱对养殖水体的水质改善作用。结果发现:DO、pH分别在放养细基江蓠之后第10天、20天开始显著地高于同期的对照池塘,盐度从第20天开始显著地低于同期的对照池塘;NH4+、NO2-浓度从第10天开始低于同期的对照池塘,无机磷(IP)与化学需氧量(COD)指标由于起始浓度比对照池塘高,在整个监测期间基本一直高于对照池塘,但是,在第40天两口池塘的IP浓度的差异逐渐缩小。此外,拟穴青蟹的产量、存活率分别比对照池塘高出14.30 kg、2.23%,其他各品种的产量与存活率也均高于对照池塘。上述结果表明,细基江蓠改善了半封闭式拟穴青蟹养殖池塘的水质,降低了水体理化因子恶化的可能性,提高了青蟹与其他养殖品种的产量与成活率,使得控制、减少青蟹病害的发生成为可能,值得进一步地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水质参数变化对水体和养殖对象肌肉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57.9±0.87)g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试验对象,在模拟实际工况的小型循环水系统中养殖60天,通过控制不同水质因子包括碱度、溶解氧和固体总悬浮颗粒物(TSS)水平的高低,观察其最后对水体和鱼体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碱度对水中Cu、Zn浓度及试验鱼肌肉中Zn含量有显著影响,溶解氧对水中Cu浓度及试验鱼肌肉中Cu、Zn含量有显著影响,而TSS水平高低对水体和鱼肌肉重金属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试验期间,试验鱼可食用部分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20.
马杰  蒋月  张秀  王俭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10):92-96
对84个重庆市农村黑臭水体水质和底泥氮磷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及相关性分析,并利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指数法对水质和底泥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87%的黑臭水体水质存在不同程度的氮磷污染,且50%的水体同时存在氮磷超标,河沟、沟渠较塘氮污染更为严重;底泥均受总氮、有机氮、总磷污染,70.2%的底泥存在有机污染。水质中总磷、总氮、氨氮3个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底泥中有机质、总氮、总磷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底泥中总磷与水质中总磷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较弱,底泥中全氮与水质中总氮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总体上重庆市农村黑臭水体氮磷污染以外源污染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