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钟俊 《四川建筑》2009,39(1):41-43
在后现代主义建筑中,由于现象学的引入导致了建筑设计方法论的新的探讨和思考。面对各种哲学流派和建筑流派,现象学对于建筑设计的运用究竟该怎么样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正是值得现在正在进行大量建设和发展中的中国建筑师和学生进行思考的又一创作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以高效为追求的时代,空间的简洁与视觉夸张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和需求。但人们却在逐步丧失着对空间细腻且敏感的感知能力,对建筑评价变得麻木无力。然而真正有意义的建筑空间本身却是有知觉的、有记忆的、有情结的,更应有精神的空间。本文以身体和空间关系为切入点,详细讨论了四位哲学家对身体和感知的理解,从而延伸出对现代建筑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针对建筑现象学与空间句法在研究视角及内容上相关性,并结合国内较少关联两个理论的现状,该文从认知的主客体统一问题、描述的语言问题、个体体验与整体规则、视觉体验与综合体验这四个话题入手,分析比较了建筑现象学与空间句法理论的异同。指出存在于上述四个话题中的根本差异仍在于主体描述空间的语言不同,现象学是基于个体的直觉体验,而空间句法是基于整体的视知觉科学模拟。如果能将两种理论的差异性语言进行互补与转迭,那么,就有可能在两个理论间搭建科学性与体验性的统合方法。  相似文献   

4.
贾芳 《城市住宅》2021,28(1):85-88
为应对后疫情时代博览建筑中人际交往的安全问题,并针对建筑师忽视展陈空间之外的路径空间及观者身体感官体验的现状,阐述博览建筑路径空间需重新规划路径并将观者的感官体验置于首位,对空间材料、光影、色彩、空间气氛进行综合审视设计,试图提供入口、廊、楼梯等路径空间知觉体验性设计思路,以满足博览建筑唤醒观者身体知觉和体验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5.
斯蒂文.霍尔作为建筑现象学其中一领域代表,所采用的是梅罗.庞蒂的感知现象学思想,侧重于建筑设计理论实践。本文论述现象学哲学基础和基本观点,从建筑现象学的角度介绍美国当代建筑师斯蒂芬.霍尔的建筑理论和主要作品,并指出其对现代建筑理论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斯蒂芬?霍尔作为建筑现象学其中一领域代表,所采用的是梅罗?庞蒂的感知现象学思想,侧重于建筑设计理论实践。本文论述现象学哲学基础和基本观点,从建筑现象学的角度介绍美国当代建筑师斯蒂芬?霍尔的建筑理论和主要作品,并指出其对现代建筑理论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通过对霍尔的设计思想与代表作品的分析评价,揭示了霍尔的建筑观与实践经验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韩茜 《城市建筑》2023,(21):128-134+141
一张照片中表现出的时空不对称,暗示了斯蒂文·霍尔对建筑的理解与追求。文章通过整理并归类霍尔的重要理论著作和建筑思想中的几对概念,反思霍尔的建筑现象学,发现一般观念中对于霍尔“受梅洛-庞蒂影响”并逐渐转向“知觉现象学”的标签式解读存在严重的片面性;霍尔的建筑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完成了“类型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知觉现象学”的转化,并有了回归“存在主义现象学”的倾向,并提出在理论研究中应整体看待建筑现象学的思路。最后,文章依托霍尔的谈话,反思现象学在建筑领域发展中有可能打开建筑设计过程“黑箱”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引入现象学美学对当前国内外博览建筑设计存在的现象进行剖析,并通过对审美对象和审美经验的细致研究,初步建构了现象学的博览建筑价值范畴。  相似文献   

9.
魏晓雪  郑志  刘塨 《中外建筑》2024,(4):105-108
建筑空间作为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概念,是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人类活动的载体,承载了时间的变化。从古至今,时空统一体是维持运动的必要条件,时间和空间是万物感知世界的基本维度。建筑的平面铺开后形成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然而,在时间架构中,建筑空间通常被视为静态的对象,这种观念可能限制了建筑的潜力和表达力。文章梳理现象学的发展,运用建筑现象学的相关理论,对建筑空间与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掘建筑空间中不同的时间表达方式,以拓展建筑设计的边界。  相似文献   

10.
深刻把握建筑理论的本质,有利于把握建筑理论与建筑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现象学视域下的建筑理论,是指与空间知觉经验保持通达并有普遍适应性的概念范畴,其意义在于促进经验的自我检省及扩充,使得设计活动所处的生活世界与预期想象的可能世界展开有效对话和设计问题的合理解决。在这个意义上,建筑理论不仅有利于把握自我、经验、符号与空间的建筑认知及解释、交流问题,而且能够提高建筑理论教育的自觉意识,有助于探寻建筑理论与设计教育相结合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末,现象学理论和方法被引入建筑领域。在建筑现象学研究中,可粗略分为主要受海德格尔存在论现象学影响的一支和受梅洛一庞蒂知觉现象学影响的一支。诺伯格-舒尔茨在80年代的一系列著述,以及建筑历史研究领域里弗兰普顿和“艾塞克斯学派”成员等的研究显示了前一种方向;在建筑设计领域,霍尔、帕拉斯玛等讨论建筑知觉、体验和设计的关系,明显以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为其理论基础。此外,建筑师卒姆托等也在实践和创作中显示出现象学的思想与方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建筑现象学也一度成为国内建筑理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相似文献   

12.
以现象学方法进行建筑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涛 《建筑》2000,(9):27-28
一、现象学简介现象学 (phenomenology)来自于希腊语 ,意为研究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现象学本意的解释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 ,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根据现象学之父 ,19~ 2 0世纪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解释 ,认为“存在一种纯粹的世界 ,它是‘自然’的出发点 ,也就是未被哲学和科学侵蚀的、影响的人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世界’(livedworld)。这个‘自然出发点之世界’(WorldoftheNaturalStandpoint)是哲学和科学的开端 ,任何其他世界均根植于它 ,在它上面建…  相似文献   

13.
冯琳  宋昆 《世界建筑》2011,(12):111-116
本文对克努特·汉姆生中心的设计概念“建筑=身体:无形力量的战场”进行解读,在现象学维度下探讨建筑与身体的问题,通过阐释身体在空间路径的引导下运动、感知,从而使建筑的意义得以显现的过程,揭示建筑与身体间相互敞开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建设由增量时代逐渐向存量时代转变,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成为城市更新工作重点,建筑现象学可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文章结合建筑现象学中的场所理论和空间知觉理论,以营造具有归属感、认同感和秩序感的空间情境为更新目标,以空间行为模式为导向,从室内功能空间、交通空间、公共活动场地、绿化景观空间等方面提出相关改造策略,为实现开放共享、互动创新的住区改造及城市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作品”、“存在”、“空间”三个方面讨论了从海德格尔那里可能引申出来的建筑思想。在“作品”主题下,海德格尔思考的是如何建立“天地之争”意义上的存在者之真理,而在“存在”主题下,海氏揭示了“建筑”、“栖居”与“存在”之间种本源性的内在联系;在“空司”、司题上,海氏批评了现代哲学和科学的技术物理空间观,指出人居空间乃是基于“存在”和“栖居”的有意味的多样空闻。  相似文献   

16.
周浩  沈康  叶敏 《城市住宅》2022,29(3):170-172
批判性地域主义是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的代名词,其建筑思想受到哲学家海德格尔及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通过追溯当时弗兰姆普敦所处的社会背景,探究弗兰姆普敦当时的生活环境,分析弗兰姆普敦形成批判性地域主义思想体系及将批判性地域主义观和建构文化之间建立联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现象学和建筑学师承关系图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师所应用的概念性的思想方式在本质上带有与现象学相关的哲学意味。文章通过检验在两个领域之间和两个领域内部持续发生的“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和“教授和学习”的活动,争取获得一幅联系两者并反映之间关系的清晰图解,并为相关的人物找到合适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现象学的基础上对博物馆建筑设计进行研究,基于两方面原因:(1)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高质量快速的发展,各地城市争相塑造自己的城市名片与城市形象。而博物馆作为每个城市的文化窗口,诉说着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对展示城市文化显得至关重要。(2)借助现象学理论及相关空间营造原理,分析研究博物馆建筑在给人们带来的身体体验与知觉感知的同时如何能更好地传递文化价值;让博物馆得以成为文化诗意传承与发展的栖居地。  相似文献   

19.
王为 《建筑师》2012,(2):5-14
本文通过解读斯蒂文霍尔围绕”孔洞性”概念展开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以建筑现象学为理论背景.阐释了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它在环境、功能、尺度等不同的外部条件下呈现出的形式差异。通过揭示由“孔洞和方法上的改变.这篇论文试图证明现象学理论在观念层面上对空间”命题的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20.
作品·存在·空间:海德格尔与建筑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作品”、“存在”、“空间”三个方面讨论了从海德格尔那里可能引申出来的建筑思想。在“作品”主题下,海德格尔思考的是如何建立“天地之争”意义上的存在者之真理,而在“存在”主题下,海氏揭示了“建筑”、“栖居”与“存在”之间种本源性的内在联系;在“空司”、司题上,海氏批评了现代哲学和科学的技术物理空间观,指出人居空间乃是基于“存在”和“栖居”的有意味的多样空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