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由躯体感觉神经受损或病变引起的疼痛,临床表现有自发性痛、痛觉过敏和触诱发痛等症状,部分患者也可出现痛觉减退、感觉迟钝等~([1-2])。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不尽如人意,目前所用药物大多仅能缓解部分症状,而且长期使用可能出现严重的副作用~([3])。既往疼痛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因组学,但不能完全解释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脊髓背角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在慢性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CI)组、CCI+生理盐水组、CCI+RU38486治疗组。测定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CCI组于术后7、14 d处死大鼠,取L4~L6脊髓冰冻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GR表达变化;大鼠蛛网膜下腔埋管,于CCI术后1~14 d鞘内注射生理盐水、GR拮抗剂RU38486,测定其对TWL的影响。结果 CCI大鼠术后1 d损伤侧下肢TWL即显著降低,到第14天热疼敏仍持续存在;术后7、14 d损伤侧L4~L6节段脊髓背角GR表达显著增加(P<0.05);术后1~14 d鞘内给予GR拮抗剂RU38486可明显减轻CCI所致的热疼敏。结论脊髓背角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激活可促进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所致的神经痛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3.
谷氨酸是一种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通过作用于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谷氨酸受体发挥作用。谷氨酸转运系统是灭活谷氨酸并维持谷氨酸内环境稳态的主要结构。最近的研究证实抑制脊髓谷氨酸转运体可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预示脊髓谷氨酸转运体可能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靶点。本文就脊髓谷氨酸转运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脊髓p300在大鼠慢性缩窄性神经损伤(CCI)模型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CCI组,24只大鼠鞘内置管后制作CCI模型,随机分为3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p300乙酰转移酶抑制剂C646组和对照剂C37组.术后第7天开始鞘内给药直至第14天,观察大鼠机械痛阈变化,术后第14天利用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检测脊髓p300的表达分布.结果 (1)p300主要表达于神经元中,且CCI组表达量高于Sham组(P<0.05).(2)鞘内注射C646明显提高CCI大鼠机械痛阈,而注射C37和DMSO后大鼠痛阈无明显变化.结论 大鼠脊髓p300蛋白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其乙酰转移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脊髓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 1,AQP1)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A组:大鼠建立CCI模型后观察4天:B组:大鼠建立CCI模型后观察7天;C组:大鼠建立CCI模型后观察14天;D组: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观察16天(术前2天+术后观察14天);E组:假手术组:暴露左侧坐骨神经中段仅绕线,不结扎,术后观察14天.各组大鼠在建模前1天、建模后第1、4、7、14天测量所有未处死大鼠双后肢的热痛阈(PWTL)和机械痛阈(PWMT).达到观察时间取大鼠L4~5节段脊髓,免疫组化法观察AQP1在脊髓的定位分布和表达变化,Real time PCR法检测脊髓AQP1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 与同组右侧脊髓背角比较,和C组大鼠左侧脊髓背角AQP1阳性颗粒的平均光密度和面积增高(P<0.05).A、B、C组大鼠的脊髓背角AQP1阳性颗粒的面积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D组与E组之间无差别(P>0.05).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A、B和C组大鼠脊髓AQP1 mRNA含量显著增高(P<0.05),D组与E组之间无差异(P>0.05),A组、B组、C组大鼠脊髓AQP1的mRNA含量分别为D组含量的1.688、4.876和5.806倍.结论 大鼠脊髓AQP1可能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颜建娥 《医学综述》2011,17(23):3544-3545
Toll样受体(TLR)是Ⅰ型跨膜蛋白质,是天然免疫细胞膜上最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可以识别内源性分子。内源性分子可通过死亡细胞释放、应激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降解释放等使组织损伤。多项研究表明,脊髓胶质细胞表达的TLR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治疗标靶。研究TLR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可以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对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性损伤(CCI)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痛阈变化及脊髓NR2B 亚基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镇痛机理.方法 健康SD雄性大鼠体质量200-280g,共40只,随机分为4组:COI假手术组、COI模型对照组、COI电针组、COI假电针组.各组大鼠于术前和术后7,13d测定热痛阈和机械痛阈.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脊髓NR2B亚基的蛋白表达.结果 CCI模型对照组、CCI电针组和CO假电针组大鼠痛阈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电针刺激显著减轻COI大鼠痛敏状态(P<0.05),明显抑制CCI大鼠脊髓NR2B的表达(P<0.05).假电针组大鼠痛敏状态、脊髓NR2B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本研究观察到电针治疗能够提高CCI模型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其机制与干预大鼠脊髓背角NR2B亚基表达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疼痛是临床大多数疾病的共同症状,是人类共有而个体差异很大的一种感觉。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将疼痛定义为: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或以这种损伤形式描述的一种感观和情感的不愉快体验。疼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感受性疼痛,  相似文献   

9.
毛娟妃  梁冠冕  丁群芳 《重庆医学》2021,50(17):3020-3024
目的 评价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NPQ)筛检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有效性.方法 检索外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使用NPQ筛检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自2003年1月至2019年3月.文献质量评价采用"诊断准确性研究质量评价工具(QUADAS tool)",资料分析采用meta-disc1.4.0.0.结果 共纳入6篇研究,7项筛检试验共筛查1299例疼痛患者,合并灵敏度为0.63(0.58,0.67),合并特异度为0.74(0.70,0.7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24.结论 NPQ可用于筛检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模型大鼠脊髓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的磷酸化是否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调节作用,研究nNOS磷酸化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雄性SPF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只暴露脊神经,不结扎;实验组:制作SNL模型,鞘内注射钙依赖性蛋白激酶Ⅱ(phosphorylated calcium/calmodulin dependent kinaseⅡ,p-CaMKⅡ)抑制剂KN93;阴性对照组:制作SNL模型,鞘内注射DMSO;模型组:制作SNL模型,不给药?于术前1 d?术后1~5 d以及鞘内给药后1~4 h测定机械痛阈值?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腰段脊髓组织p-CaMKⅡ?nNOS与p-nNOS的表达水平,利用免疫共沉淀以及免疫荧光实验检测nNOS与其接头蛋白CAPON是否具有相互作用?结果:SNL可导致大鼠机械疼痛阈值降低(P < 0.01),脊髓组织p-CaMKⅡ的表达增加(P < 0.05),p-nNOS的表达下降(P < 0.05),髓鞘内注射KN93可反转神经结扎所致的上述趋势;nNOS与其接头蛋白CAPON在大鼠体内存在相互作用,nNOS的磷酸化能降低其与CAPON的相互作用强度?结论:nNOS的磷酸化参与了SNL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维持,p-CaMKⅡ通过对nNOS的磷酸化,降低nNOS与其接头蛋白CAPON在体内的相互作用强度,针对nNOS的磷酸化信号途径的治疗可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槲皮素对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构建CCI大鼠模型,用不同浓度槲皮素干预,通过行为学实验检测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脊髓中炎性因子的表达,Western blot和qRT-PCR分别检测iNOS、COX-2和Wnt3a、β-catenin的蛋白以及mRN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MWT和TWL值明显下降(P<0.05),脊髓TNF-α、IL-1β,疼痛相关分子iNOS、COX-2,WNT通路Wnt3a、β-catenin蛋白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而槲皮素使模型组大鼠MWT和TWL值显著提高,TNF-α和IL-1p,iNOS和COX-2,Wnt3a和β-catenin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而Wnt/β-catenin通路激活剂可阻断槲皮素对CCI大鼠的作用.结论 槲皮素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通路及其下游靶分子COX-2和iNOS的表达减轻CCI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腹腔注射对慢性坐骨神经收缩损伤(CCI)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其对大鼠脊髓背角P2X4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镇痛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I组及氯胺酮治疗组(n=8)。CCI组及氯胺酮治疗组大鼠均制备慢性坐骨神经痛CCI模型;术后3 d测定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确定痛觉过敏形成后,氯胺酮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小剂量氯胺酮(10 mg·kg-1),CCI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给药至术后7 d。假手术组大鼠单纯坐骨神经暴露,不用肠线结扎,也不给药治疗。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3、7 d用热辐射法测定TWL;术后7 d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腰段脊髓P2X4受体的表达。结果:术前1 d,3组大鼠TWL无统计学差异;假手术组术后术侧TWL轻度下降,但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术前、CCI组及假手术组相比,氯胺酮治疗组术后3 d始TWL呈进行性下降,以术后7 d为甚(P<0.05);术后7 d氯胺酮治疗组TWL较CCI组显著升高(P<0.05),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CCI组及氯胺酮治疗组大鼠术侧脊髓背角P2X4受体表达显著增加(P<0.01);氯胺酮治疗组P2X4受体表达明显少于CCI组(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腹腔注射可部分缓解慢性神经痛大鼠的痛觉过敏症状,可能部分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抑制脊髓背角P2X4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腹腔注射NR2B抗体对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2B亚基(NR2B)抗体治疗对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效应. 方法 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n=7),大鼠不进行任何处理;SNI组(n=7),大鼠左后肢行保留性神经损伤术(spare nerve injury,SNI);NR2B组(n=12)和ifenprodil组(n=12),分别于SNI术后6 d、11 d腹腔注射10 mg/kg的NR2B单克隆抗体(mAbNR2B)或ifenprndil(选择性NR2B拮抗剂);morphine组(n=12),于术后2-4周每次痛阈测试前15 min腹腔注射10 mg/kg的吗啡.持续观察大鼠痛行为学,分别于SNI术前、术后1-4周内每周测定大鼠的机械缩爪阈值(MWT)和热缩爪持续时间(TWD).于术后4周测痛后取大鼠L4-6脊髓组织,Western-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R2B的含量及表达的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NI组术后1周大鼠出现痛行为学改变,MWT降低(P<0.05)和TWD延长(P<0.05),并持续至术后4周(P<0.05).术后2周,NR2B组和ifenprodil组大鼠痛行为学症状明显减轻,MWT升高(P<0.05)和TWD缩短(P<0.05),持续至术后4周(P<0.05).morphine组大鼠有痛行为学改变,术后1-4周MWT和TWD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周,SN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NR2B的表达及含量升高.与SNI组比较,NR2B组和ifenprodil组大鼠NR2B的表达及含量降低,morphine组NR2B的表达及含量未见降低. 结论 SNI诱导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腹腔注射NR2B抗体,可通过下调脊髓组织中NR2B的高表达产生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脊髓大麻素受体2(CB2R)与小胶质细胞激活对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采用脊神经结扎(SNL)创建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C57/BL小鼠60只随机分为六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NL)、模型+ CB2R激动剂组(SNL+AM1241)、模型+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组(SNL+Min)、模型+CB2R小干扰RNA组(SNL+siRNA)、模型+CB2R小干扰RNA+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组(SNL+siRNA+Min)。Western blot测定小鼠脊髓CB2R蛋白表达,Von Frey测定各组小鼠机械性痛阈变化,免疫荧光观察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激活情况,PCR测定小鼠脊髓内炎症因子释放,电生理技术观察CB2R激动剂对脊髓背角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IPSC)的影响。结果 同Sham组相比,SNL小鼠脊髓CB2R表达明显减少,痛阈降低,小胶质细胞激活明显增强,且炎症因子释放增加;鞘内注射CB2R激动剂或小胶质细胞抑制剂后,同SNL相比SNL+AM1241、SNL+Min组痛阈增加,小胶质细胞激活减弱且炎症因子有所减少;而siRNA干扰CB2R表达后同SNL相比,SNL+siRNA小鼠痛阈降低,小胶质细胞激活明显增强,且炎症因子释放增加,同时鞘内注射Min逆转siRAN介导的变化。电生理结果显示AM1241显著增强脊髓背角sIPSC频率和振幅,而Min持续灌流抑制AM1241的效应。结论 CB2R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神经炎性反应并增强抑制性电活动,从而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脊髓射频热凝术(spinal cord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SCRT)治疗脊髓损伤继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SCRT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方法 根据预设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入组43例完全性脊髓损伤继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并进行CT引导下SCRT.手术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其加权值(VAS weighted value,VAS-WV),以及简式McGill疼痛问卷(simplified 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价镇痛疗效,术后3、6、12、24和36个月分别进行VAS和合并症随访.结果 术后VAS、疼痛分级指数总分(PRI-T)、疼痛强度(PPI)显著降低;VAS-WV显示术后疼痛缓解率为97.7%;术后3、6、12、24和36个月随访期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7.7%、97.5%、94.3%、92.9%和90.5%;合并症包括硬膜刺破后头痛(18.6%)和腹痛(11.6%),均于术后7日内完全缓解;术后36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远期合并症.结论 CT引导下SCRT是脊髓损伤继发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大鼠慢性神经源性痛时的抬腿潜伏期变化及电针对其治疗作用。方法 72只SD大鼠制作慢性神经源性痛模型 ,随机分为对照组、慢性疼痛组、电针治疗组各 2 4只。电针取坐骨神经压迫侧环跳、阳陵泉穴。痛阈测定采用热辐射测痛法 ,术前、术后d2、d4、d7、d14、d2 8测后肢抬腿潜伏期 ,电针组并于每次电针前后各测 1次抬腿潜伏期。结果 电针治疗组术后d2开始抬腿潜伏期缩短 ,与慢性疼痛组基本相似。随电针次数增加 ,抬腿潜伏期逐渐延长 ,到d14坐骨神经压迫侧与慢性疼痛组相比明显延长 (P <0 .0 5 )。d2 8已显著延长 ,但仍低于实验对照组假手术侧 (P <0 .0 5 )。结论 多次电针后对坐骨神经压迫引起的慢性神经源性痛大鼠的热痛敏具有明显的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7.
病理性疼痛是指由创伤、感染、肿瘤等因素造成组织病理性改变后引起的疼痛.疼痛若持续1个月以上或在损伤组织愈合后持续存在则演变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患者常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严重受损,带来许多社会经济问题.最新研究发现,表观遗传学调控可以在分子水平解释各种慢性病理性疼痛,包括炎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精神源性疼痛的发病机制,进而引领其治疗手段的发展.本文围绕表观遗传学中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小干扰RNA(miRNA)调控这3种主要机制在慢性病理性疼痛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鞘内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以及脊髓背角C—Jun氨基末端蛋白激酶(JNK)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健康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疼痛组(P组)和GDNF治疗组(G组),每组30只。P组和G组采用结扎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constric—tioninjury,CCI)模型。C组不给予任何处理;S组只暴露坐骨神经,但不结扎;P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叫,隔日1次,连续14天;G组鞘内注射GDNF2I,z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μl,隔日1次,连续14天。各组大鼠分别于处理前及处理后3、7、14天测定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awwithdrawthermallatency,PWTL)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阂值(pawwithdrawalmechanicalthreshold,PWMT),然后每组取10只大鼠处死,取L4-6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磷酸化JNK(P—JNK)蛋白和磷酸化ERK(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P组和G组PWTL和PWMT均缩短,脊髓背角P—JNK蛋白和P—ERK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P组比较,G组PWTL和PWTL均延长,脊髓背角P—JNK蛋白和P—ERK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鞘内注射GDNF可以通过抑制脊髓背角P—JNK蛋白及P—ERK蛋白的表达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9.
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机制极其复杂,尽管近年来人们对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及新药开发做了很多研究,但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仍存在疑问。CCL5属于CC亚家族趋化因子,病理状态下对炎症反应的异常调节可诱发或加剧多种疾病。许多研究提示CC亚家族趋化因子CCL5或与病理性疼痛相关,在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具有潜在的功能,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本文通过综述CCL5在病理性疼痛的产生与调控中的作用机制,探讨CCL5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致病因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背根神经节细胞经典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家族(TRPC)各亚型在炎性痛及神经病理性痛中表达是否存在差异性.方法 选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两大组:炎性痛组和神经病理性痛组.炎性痛组又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蜜蜂毒炎性痛模型组;神经病理性痛组又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结扎模型组.测定各组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和热刺激缩足潜伏期;然后分别于蜜蜂毒处理后2h及神经结扎后1周,检测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内TRPC家族各亚型mRNA表达水平和各组背根神经节细胞内TRPC家族相应亚型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技术显示,背根神经节细胞TRPC3、4、5亚型的mRNA表达水平在蜜蜂毒炎性痛组显著增加(P<0.001);而在神经病理性痛组背根神经节细胞TRPC2 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 <0.001),同时TRPC3 mRNA表达水平却显著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蜜蜂毒炎性痛组大鼠背根神经节内TRPC3、4、5免疫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而神经病理性痛组大鼠背根神经节内TRPC2免疫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结论 蜜蜂毒炎性痛模型及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结扎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TRPC通道各亚型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存在差异,提示TRPC通道各亚型在炎性痛及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病中可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