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超声诊断腹膜后炎性假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23岁,主因"左上腹约鸡蛋大小肿块、进行性肿大3个月余"入院,无腹痛、恶心、呕吐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眼眶内炎性假瘤的临床过程.方法:对43例眼眶内炎性假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2例取得了病理证实.39例为激素治疗失败病例.均采用放射治疗,放疗剂量12~50 Gy,中位剂量34 Gy.结果:29例(67.4%)完全缓解,14例(32.6%)部分缓解或无缓解.放疗损伤发生率低.结论:对激素治疗失败的眼眶内炎性假瘤,通过放疗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眼眶淋巴瘤和炎性假瘤的临床和超声鉴别诊断.方法 对超声诊断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3例眼眶淋巴瘤、9例炎性假瘤病例,进行临床症状和超声声像图特征比较分析.结果 13例淋巴瘤全部位于眼眶前部或从前部向后延伸,触诊均较硬,但加压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形,形态不规则(12例),后界欠清晰(10例).CDFI显示血流丰富且纵横交错(12例),仅1例显示单支血流.9例炎性假瘤,泪腺炎型和肿块型各2例,肌炎型3例,混合型(肿块加肌炎型)2例.肿块位于球后眶内3例,从前向后延伸2例,血流丰富2例,表现为有规律分支血流.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为眼眶淋巴瘤和炎性假瘤鉴别提供了较多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眼眶炎性假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眼眶炎性假瘤的 CT特征。方法 对 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诊证实的眼眶炎性假瘤的 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块型 4例 ,3例单侧发病 ,1例双侧发病 ,位于眼球后方 ,密度不均 ,边界不清 ;泪腺炎型 2例 ,均为泪腺区软组织肿块 ,密度均匀 ,边界清楚 ;肌炎型 1例 ,单侧发病 ,左内直肌增粗伴同侧副鼻窦炎 ;弥漫型 1例 ,左侧眶内球后弥漫性病变 ,密度不均 ,眶内结构分界不清。结论 眼眶炎性假瘤的 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 ,CT能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和对炎性假瘤的分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常规MRI纹理分析在眼眶淋巴瘤和炎性假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治疗随访证实的15例眼眶淋巴瘤及17例炎性假瘤患者的MRI资料。应用MaZda软件手工勾画ROI,并提取T1WI、脂肪抑制T2WI及脂肪抑制T1WI增强扫描图像中病变的纹理特征。通过Fisher系数、分类错误概率联合平均相关系数(POE+ACC)、交互信息(MI)及三者联合(FPM)的方法选择最佳纹理参数集合。使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和非线性判别分析(NDA)进行纹理分类。比较最佳分类序列上两种病变的纹理特征差异。结果 T1WI及T2WI最佳纹理参数主要源于共生矩阵及游程矩阵,增强T1WI最佳纹理参数主要源于共生矩阵及直方图。T2WI纹理特征鉴别眼眶淋巴瘤及炎性假瘤能力最佳,其中FPM选择纹理特征联合NDA分类的误判率最低,为1.56%。眼眶淋巴瘤T2WI纹理特征参数中的能量及长游程补偿均高于炎性假瘤(P均<0.005),而熵及短游程补偿均低于炎性假瘤(P均<0.005)。结论 常规MR图像纹理分析可用于鉴别眼眶淋巴瘤和炎性假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于临床和超声图像特征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在鉴别诊断眼眶及眼附件淋巴瘤与炎性假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眼眶及眼附件淋巴瘤患者79例(淋巴瘤组),以及同期经术后病理证实的炎性假瘤患者40例和临床激素治疗有效、出院诊断为炎性假瘤患者28例(炎性假瘤组,共68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超声图像特征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鉴别淋巴瘤与炎性假瘤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鉴别眼眶及眼附件淋巴瘤与炎性假瘤的诊断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瘤组与炎性假瘤组年龄、性别比,以及肿瘤最大径、累及象限≥2个、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纵横比>1、肿瘤呈“铸型”、肿瘤呈“倒三角形”、内部回声极低、内部回声不均匀、内含强回声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7.5岁、性别男、肿瘤呈“铸型”、内部回声极低、内含强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是眼眶及眼附件淋巴瘤的独立影响因素(OR=4.508、4.361、6.605、5.649、3.880、3.038,均P...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眼眶肿瘤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7例眼眶肿瘤患者47个病灶(良性组35例,恶性组12例)进行术前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肿瘤超声造影的特征,应用SonoLiver分析软件进行后处理得到肿瘤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获取造影剂达到时间(AT)、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平均渡越时间(mTT)、曲线下面积(AUC)、峰值强度(IMAX)、造影灌注指数(PI)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良恶性肿瘤的血流灌注特点不同.时间-强度曲线参数中上升支斜率、半降斜率的绝对值、IMAX、PI、mTT、半洗出时间、RT良恶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AUC、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在眼眶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在眼眶前部(眼赤道部以前)占位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各类眼眶前部占位性病变156只眼(133例患者)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资料。其中,囊肿性病变(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皮脂腺囊肿及黏液囊肿)26例,血管瘤29例(3(1只眼),炎性假瘤13例(16只眼),泪腺多形性腺瘤11例,淋巴上皮病3例(5只眼),恶性淋巴瘤36例(53只眼).睑板腺癌5例.泪腺腺样囊性癌4例,恶性黑色素瘤3例,基底细胞癌3例。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经临床治疗后治愈证实。结果囊肿性病变超声造影表现为仅周围可见增强。内部始终无增强。良性肿块超声造影多表现为慢进慢退,向心性增强,达峰时呈高增强,增强后大小无变化;恶性肿块多表现为快进快退,达峰时呈高增强,增强不均匀,增强后体积较二维超声增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静脉性血管瘤、多形性腺瘤、恶性淋巴瘤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多有特征性表现。结论结合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可以更准确地完成眼眶前部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眼眶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对其诊断鉴别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眼眶淋巴瘤的CT表现,并作文献复习。结果:12例淋巴瘤中仅1例为霍奇金淋巴瘤,病变位于右侧眼眶肌锥内间隙。11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双侧眼眶发病1例,其余为单侧。12例中局限型7例,病变局限于眼球周围,弥漫型5例,表现为肌锥内外间隙弥漫软组织影,沿眶锥“铸形”生长。结论: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即眼眶内软组织包绕眼球生长,眼环无增厚及凹陷,是提示淋巴瘤的重要线索。但最后的诊断有赖于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41岁,发现左乳肿物3月余;5年前因左乳巨大叶状肿瘤接受肿物切除术及假体植入术,无特殊家族史及遗传病史.查体:左乳外侧腋前线见10 cm纵行陈旧手术瘢痕;左乳触及假体及9点方向4.0cm×3.0cm×2.0cm质韧肿物,活动度欠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利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常规超声证实存在颈动脉斑块的5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资料。 结果其中7例患者常规超声显示存在低回声斑块而经超声造影证实斑块分级仅为Ⅰ级;5例患者常规超声显示存在高回声斑块而经超声造影证实斑块分级为Ⅲ~Ⅳ级;3例患者经超声造影显示出常规超声未能清晰发现的颈内动脉外侧壁斑块;2例患者经过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综合分析证实存在动脉斑块致颈动脉狭窄,狭窄率估测为50%~69%。结论超声造影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在发现颈动脉外侧壁斑块、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及评估斑块稳定性方面优于常规超声;在评估血管狭窄程度方面,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综合应用要优于单纯应用常规超声。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多排螺旋CT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部炎性假瘤的多排螺旋CT资料,系统分析其特征。结果肺炎性假瘤均位于肺外围(100%,32/32),多局限于一叶(90.7%,29/32),形态多不规则(71.9%,23/32),可见粗大毛刺(34.4%,11/32),病灶常广基底贴于胸膜并且邻近胸膜增厚(56.1%,18/32),"桃尖征"(53.1%,17/32)、"平直征"(46.9%,15/32)、"晕征"(37.5%,12/32)、高度均匀性强化(84.6%,11/13)等征象对肺炎性假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全面综合地分析肺炎性假瘤的CT特征对炎性假瘤的诊断及其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8例经过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炎性假瘤主要CT表现:(1)病变多位于胸膜下,可广基底,邻近胸膜可增厚;(2)6例呈球形,有完整假包膜者4例,边缘光整清晰。有部分假包膜者2例,部分边缘模糊。(3)2例呈不规则团块影,边缘有毛刺;1例肿块内可见小空洞形成。(4)病灶强化多较明显,其中5例CT值升高大于60HU,CT增强扫描有一定意义。(5)3例病灶周围有散在炎性浸润灶;(6)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少见。结论 肺癌、肺结核及肺炎性假瘤不易鉴别,要结合既往感染病史,重视CT增强扫描,注意动态随访,能够有助于肺炎性假瘤的诊断。穿刺活检是良好且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39岁,因发现左侧乳房肿块2月余就诊。查体:左侧乳房外下象限触及约2cm×2cm肿块,质硬,无触痛,边界清,活动可,局部皮肤无改变;双侧腋窝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乳腺超声:左侧乳房5~6点钟方向腺体内见约2.7cm×1.6cm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整,局部见浅分叶,其内未见钙化(图1A);CDFI于其内见丰富血流信号,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virtual touch tissue imaging quantification,VTIQ)技术测得肿块内部平均剪切波速度为3.44m/s(图1B);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显示肿块增强早于周边腺体组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观察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鉴别诊断甲状腺恶性与炎性病灶的价值。方法 纳入78例甲状腺疾病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恶性组(n=61)及炎性组(n=17);对比2组病灶常规超声及CEUS特点,并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回归分析,观察常规超声联合CEUS鉴别诊断甲状腺恶性与炎性病灶的价值。结果 恶性组与炎性组病灶最大径、钙化情况、纵横比、造影剂到达时间、病灶增强模式及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最大径<10 mm(OR=130.319,P<0.001)、慢进型增强(OR=6.177,P=0.013)、微钙化(OR=10.886,P=0.001)及向心性增强(OR=12.922,P<0.001)为甲状腺恶性病灶的预测因子,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8[95%CI(0.740,0.916)]、0.703[95%CI(0.575,0.832)]、0.638[95%CI(0.501,0.775)]及0.630[95%CI(0.491,0.768)]。结论 常规超声联合CEUS有助于鉴别诊断甲状腺恶性与炎性病灶;病灶伴微钙化、慢进型增强及向心性增强为恶性病灶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原发灶的超声造影(CEUS)参数与盆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术前接受CEUS检查的84例子宫内膜癌,根据术后病理将其分为淋巴结转移组(12例)和无淋巴结转移组(72例),比较2组CEUS参数[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强度(PI)]及临床病理特征(年龄、瘤体大小、肌层浸润程度、病理分型、组织分化程度及脉管浸润),对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T、MTT、瘤体大小(≥2 cm)、肌层浸润程度(≥1/2肌层)和脉管浸润(有)对盆腔淋巴结转移有所影响(P均<0.05);AT(OR=2.308,P=0.003)、MTT(OR=4.380,P=0.049)、瘤体大小(OR=1.575,P=0.032)及脉管浸润(OR=5.962,P=0.021)为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子宫内膜癌CEUS参数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对提示是否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可用于术前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