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从临床现象学角度分析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n=200)与单相复发抑郁组(n=563)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对与双相障碍相关的临床特征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患者起病年龄早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01);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首次发病年龄<25岁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1);不典型抑郁症状中,性欲亢进者的比例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较高(P<0.01);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迟滞、心境不稳定、每次抑郁发作<3个月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5);双相抑郁障碍发作组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的认知障碍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单相复发性抑郁组(P<0.05)。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起病年龄、首次发病年龄<25岁、双相障碍家族史、性欲亢进、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迟滞、心境不稳定、每次抑郁发作<3个月、认知障碍因子分与双相障碍独立相关,优势比(OR)分别为1.54、1.50、3.25、1.99、1.89、1.48、1.63、1.63、1.42。结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是两类疾病,在抑郁发作时存在显著差异的临床特征可能是双相障碍的潜在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7):88-91
目的探讨双相抑郁障碍与单相抑郁症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37例,按照患者病情不同分为单相组(19例)和双相组(18例),选取同期进行体检后的健康人群18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患者的T3、T4、TSH等指标,并行HAMD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双相组、单相组患者T3水平为(2.05±0.63)nmol/L、(2.01±0.36)nmol/L,高于对照组的(1.65±0.65)nmol/L,差异显著(P0.05);双、单相组患者的T4、TSH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单相组和双相组T4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HAMD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单相组评分为(4.75±0.51)分,优于双相组的(6.65±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存在异常,治疗后单相抑郁障碍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较双相抑郁障碍明显,激素水平得到改善,提示单相抑郁障碍的发生主要与其激素水平变化有密切关系,与双相抑郁障碍关系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3.
吴小和  张程赪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3):266-267,269
目的:旨在探讨以抑郁为主的双相障碍和单相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及两种障碍的生物学及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差异。方法:采用查阅病历和直接向患者亲属询问相结合的方法。结果:两组间在发病年龄、家族史、住院时间、性格倾向、饮酒史、胎次、自杀观念以及童年期疑患儿童多动障碍史等存在有明显差异。结论:两种疾病形式间其临床特征存在许多差异,支持其异源性观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不同抗抑郁剂治疗双相抑郁症引发转相的差异.方法 选择150例接受双作用抗抑郁剂(DAA)、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或DAA联合SSRI抗抑郁治疗而出现躁狂、轻躁狂及快速循环情况的双相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比较不同抗抑郁剂引发转相的差异.结果 150例双相抑郁症中,总体转相率为27.3%,转相与未转相患者的心境稳定剂的联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2,P<0.01).DAA联合SSRI的转相率高于单用SSRI与DA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6,P<0.01;χ2=3.49,P<0.05);DAA的转相率高于SS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P<0.01).结论 抗抑郁剂联合治疗的转相率高,而联合应用心境稳定剂有助于预防转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青少年双相障碍Ⅱ型和单相抑郁症之间认知功能的差异。方法 对54 例青少年双相障碍Ⅱ型和83 例 青少年单相抑郁症患者在抑郁发作时作认知功能测验,包括:中国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连线测验(TMT)、持续操作测验(CPT)、韦氏记忆量表(WMS-RC)、词语流畅性测验(VF)、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改良版(WCST),并与50 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经过6 周治疗后,对抑郁症状缓解(HAMD≤7 分)患者重复上述认知功能测验。结果 入组时双相障碍Ⅱ型和单相抑郁两组在认知功能方面广泛受损,表现为TMT-A、WAIS-RC 数字符号、CPT、WAIS-RC 数字广- 倒背、WAIS-RC视觉再生、VF、WCST 和TMT-B项目上与健康人群相比明显成绩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双相障碍Ⅱ型和单相抑郁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周后,对两组临床痊愈的患者重复测验,发现两者在WAIS-RC 数字符号和WAIS-RC 视觉再生方面存在持续性损伤,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在CPT 项目上存在损伤,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相抑郁症患者表现为VF和TMT-B 项目上存在损伤,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相障碍Ⅱ型和单相抑郁在抑郁状态时,认知功能广泛受损,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抑郁症状缓解后,双相障碍Ⅱ型表现为持续性注意 功能障碍,而单相抑郁表现为执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大多数双相障碍以抑郁发作起病,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而延误治疗,影响预后,因此早期识别双相障碍十分重要。双相障碍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不同的领域,目前针对其特征性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研究较少。该文针对双相障碍的遗传学、神经内分泌功能及神经信息传递的生化机制等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对双相障碍具有早期诊断意义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点,提高临床上对双相抑郁的诊断识别率.方法对临床上确诊的单相、双相抑郁各30例,予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评定,比较两组患者人格特点的差异,并分析人格评定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单相、双相抑郁患者抑郁、焦虑因子的平均值显示患者有轻度抑郁、焦虑情绪,并且严重程度相当.单相抑郁患者的E、N分及个性距离均显著低于双相抑郁患者[(46.67±7.91)分vs(54.67±12.66)分,(56.50±8.63)分vs(61.33±8.19)分,(11.77±6.69)分vs(18.06±7.15)分],而P分及L分的差异无显著性.双相抑郁患者在EPQ个性象限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外向不稳定象限(60%),两组患者个性象限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总体而言,抑郁患者的E分与抑郁、焦虑因子分有显著负相关(r=-0.45,r=-0.26),而N分与抑郁、焦虑因子分有显著正相关(r=0.48,r=0.35).个性距离与抑郁因子有显著正相关(r=0.26),而与焦虑因子分相关性不显著(r=0.22).结论在病情程度相当情况下,单相抑郁患者与双相抑郁患者EPQ个性有明显不同.虽然抑郁影响EPQ结果,但是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鉴别方面对临床医生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项急救技术,电除颤问世迄今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近二、三十年直流电除颤更是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电除颤的适应证包括紧急适应证与选择适应证。紧急适应证为心室颤动(室颤)性心搏骤停,也包括室颤的前奏——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扑动(室扑),其模式为非同步;选择适应证则包括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某些快速性异位性心律失常(尤其是与折返有关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317例抑郁症患者和124例双相障碍患者。采用自制问卷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首次发病年龄、精神疾病遗传史、总病程、发作总次数、工作情况和家庭状态);以早年创伤自评简表(包括普通创伤、躯体创伤、情感虐待和性创伤4个维度)评估早年创伤情况,并对两种疾病患者的得分情况进行非参数检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类型早年创伤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发生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双相障碍患者的普通创伤发生率及量表总分显著高于抑郁症患者(P<0.05)。在抑郁症患者中,普通创伤与患者家庭状态相关(P<0.001),躯体创伤与患者性别、家庭状态及工作情况存在显著关联(P<0.05),情感虐待与患者家庭状态和疾病总发作次数相关(P<0.05)。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普通创伤与患者家庭状态和精神疾病遗传史存在存在显著关联(P<0.05),情感虐待与患者家庭状态存在显著关联(P<0.01),性创伤与患者性别相关(P<0.01)。结论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具有关联性,不同创伤类型在两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11.
杨光  李春阳  陈超  张文娟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7):2051-2053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临床特征比较。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两年来诊断为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的精神科住院患者各40例,用自行设计的记录表收集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疾病在住院年龄(t=2.13)、起病年龄(t=3.08)、文化程度(x2=10.05)、病前性格(x2=7.53)、有无共病(x2=7.53)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可能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异源性亚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对单相抑郁症的影响。方法采用一般问卷,生活事件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201例抑郁症患者和201例正常对照人群进行调查,应用非参数检验及多元回归分析探讨生活事件对单相抑郁症的影响。结果病例组的正性生活事件得分、负性生活事件得分、生活事件总分均高于对照组;男性及女性抑郁症患者生活事件得分及抑郁得分无统计学差异;正性生活事件,患病时间,工作是否稳定,直系亲属有相似病史与单相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呈负相关。结论正性生活事件,患病时间,工作是否稳定,直系亲属有相似病史是单相抑郁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刘伟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1):1427-1428
本文综述了新型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的用药经验及治疗进展,包括各种新型抗抑郁剂的药理、临床用药特点及效果和药物经济学等。  相似文献   

14.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以单相抑郁35例和双相抑郁32例为研究对象,对两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两者疗效.结果单相抑郁患者中家族史阳性率高,自杀行为及焦虑激越突出,治疗6周总有效率为74.3%.而双相抑郁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性迟滞突出,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为53.1%.结论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临床特征有所不同,单相抑郁治疗效果更好,支持两者为异源性疾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陈晓英  杨超  徐唯 《新疆医学》2011,41(6):28-31
目的:通过防御机制和MMPI测试的研究发现双相障碍与单相抑郁两组疾病的异同。方法:对37例双相障碍患者和31例单相抑郁患者进行防御机制(DSQ)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MMPI),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MMPI两组在量表HY(t=2.033,P〈0.05)、PT(t=2.371,P〈0.05)、SC(t=2.545,P〈0.05)、Ma(t=2.648,P〈0.05),PD(t=3.101,P〈0.01),双相障碍组高。DSQ与MMPI相关分析,双相障碍组MMPI中的Pa、Pt、Sc、Ma、Si分与不成熟因子显著正相关,与成熟因子负相关,而单相抑郁组仅有Pa、Sc、Ma与不成熟因子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双相障碍组发病年龄更早,与单相抑郁比有人格特征的区别,表现的更不成熟、更不稳定,这与他们较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机制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2):102-104+113
目的 探讨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择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47例单相抑郁患者为A组,同期47例双相抑郁患者为B组,回顾性调研两组临床资料,比较观察差异性,归纳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另外,采用药物联合心理干预的方法对两组进行治疗,随访观察两组疗效,评价预后。结果 B组发病年龄为(21.70±5.14)岁,早于A组的(25.39±8.4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HAMD-17自知力因子分、双相障碍家族史、心境不稳定、合并精神病性症状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HAMD-17评分为(9.67±4.42)分,低于B组的(14.15±3.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临床特征存在较明显差异,后者起病相对较早,认知功能损害相对更严重,多伴心境不稳、精神病性症状等,预后也相对欠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双相障碍与抑郁症的A型行为异同及关系.方法应用A型行为问卷(TABQ)对50例双相障碍患者和50例抑郁症患者及93例正常对照组的行为类型进行评定,以及临床资料比较分析.结果(1)双相障碍患者中A型行为占60%,显著高于抑郁症组(20%)和正常对照组(35.4%);抑郁症患者B型行为占52%,显著高于双相障碍组(6%)和正常对照组(32.2%).(2)A型行为患者起病较急,心理社会因素明显,多表现为认知障碍;B型行为性格患者以焦虑/躯体化及迟滞表现多见.(3)A型行为患者疗效优于B型行为患者.结论双相障碍患者具有普遍A型行为倾向,抑郁症患者以B型行为居多,A型行为的评定可能有助于两者的鉴别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单相抑郁、双相抑郁患者治疗前后的记忆功能障碍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7例单相抑郁和30例双相抑郁患者予以3月药物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评定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韦氏记忆量表(WMS-RC),与26名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单、双相抑郁组治疗前后的心智(1-100)和(100-1)、图片、再认、再生、触觉、理解记忆、记忆商数以及单相抑郁的联想和背数、双相抑郁的心智(积累)治疗前后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都是治疗后较优;治疗前单、双相抑郁组的心智(1-100)、(100-1)和(积累)、图片、再认、联想、触觉、理解记忆、背数、记忆商数都差于正常对照;治疗后心智(1-100)和背数是双相差于正常对照,心智(积累)是单相差于正常对照,心智(100-1)、图片、联想、记忆商数是单、双相差于正常对照;治疗前单相抑郁的心智(100-1)和(积累)、再认、再生、联想、记忆商数得分与阻滞因子呈负相关,理解记忆、背数得分与认识障碍因子得分呈负相关,心智(1-100)、触觉得分与体质因子得分呈正相关;双相抑郁的心智(积累)、联想、背数得分与认识障碍因子得分呈负相关。结论单双相抑郁都存在记忆功能障碍,但损害存在差异。单双相抑郁的记忆功能障碍都是特质性和状态性并存,均受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抑郁症(MDD)是儿童及青少年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然而,抗抑郁剂在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中的应用具有临床实证数据少、疗效不确定等特点。此外,抗抑郁药物与青少年自杀风险的关系,也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归纳及总结国内外抗抑郁剂在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旨在为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防御机制和MMPI测试的研究发现儿童双相障碍与单相抑郁两组疾病的异同.方法时37例儿童双相障碍患者和3l例单相抑郁患者进行防御机制(DSQ)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MMPI),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MMPI两组在量表HY(t=2.033,P<0.05)、flr(t=2.371,P<0.05)、SC(t=2.545,P<0.05)、Ma(t=2.648,P<0.05),PD(t=3.101,P<0.01),双相障碍组高.DSQ与MMPI相关分析,双相障碍组MMPI中的Pa、Pt、Sc、Ma、Si分与不成熟因子显著正相因子负相关,而单相抑郁组仅有Pa、Sc、Ma与不成熟因子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双相障碍组发病年龄更早,与单相抑郁比有人格特征的区别,表现的更不成熟、更不稳定,这与他们较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机制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