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渔山列岛潮间带生物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潮间带生物116种,其中环节动物3种,占总生物种类的2.6%;软体动物45种,占38.8%;甲壳类19种,占16.4%;棘皮动物6种,占5.2%;藻类37种,占31.9%;其他种类6种,占5.2%.潮间带生物资源总平均生物量6760.21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750.36 ind·m-2.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断面分布不均匀,生物量以大白礁最高,为16006.2g·m-2,小澳次之,为2499.3g·m-2,大沙岙里生物量最低,仅为大白礁生物量的1/10.优势种明显,日本笠藤壶生物量在优势种中占首位,最大生物量达970.91g·m-2;其次为角偏顶蛤,最大生物量为4088.29g·m-2;其他优势种主要有厚壳贻贝、覆瓦小蛇螺和条纹隔贻贝,生物量分别为1406.37,1012.82和949.39g·m-2.  相似文献   

2.
象山港潮间带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象山港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等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潮间带共有底栖生物158种,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居多,两者分别占总种类数的41%和33%.潮间带生物2年平均生物量为101.1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59.2ind.m-2.各类群生物中,平均生物量及栖息密度软体动物居首位.潮间带生物季节变化特点为生物栖息密度春季最大,生物量夏季最高.与历史调查数据相比,本次调查结果均低于以往,表明沿港工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潮间带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和数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2020年9月对梅山岛附近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进行了定量调查,分析了梅山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的群落组成和数量特征,包括群落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和优势种,并对大型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的群落组成、数量特征与水深、悬浮物、营养盐等重要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梅山岛附近海域共有大型底栖动物5门16种,其中环节动物门5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门各4种、棘皮动物门2种、脊索动物门1种;梅山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12.73 ind·m-2,平均生物量为2.87 g·m-2,其中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为研究海域唯一的优势种.游泳动物共有55种,其中鱼类29种、甲壳动物23种、软体动物门中头足纲动物2种、腔肠动物1种;游泳动物在整个研究海域的尾数密度为24.77×103ind·km-2,重量密度为144.53 kg·km-2;游泳动物优势种共9种,其中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的优势度最高,口虾蛄(Ora...  相似文献   

4.
象山港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6~2007年对象山港滩涂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春、夏、秋、冬的4次调查,利用Brey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栖息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年平均栖息丰度为680.2ind m-2;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为16.82g 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为17.26g (m2 a)-1;P/B值为0.91~1.18a-1.由此得出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湾口和湾底大于湾中,这与象山港是一个深入内陆的半封闭狭长型海湾有关;P/B值从湾口到湾底依次升高,说明象山港湾口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湾底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活史较长,且物种组成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舟山庙子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对庙子湖岛潮间带进行了4个季节的采样.采用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相似性聚类分析、MDS标序和ABC曲线等方法,分析了该岛屿潮间带软体动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潮间带软体动物共计29种,优势种为条纹隔贻贝、粒结节滨螺、带偏顶蛤等.软体动物年平均生物量为1541.81g·m-2,平均栖息密度为925.19 ind·m-2.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72~2.65,以冬季低潮带最高;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26~0.90,以春季高潮带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68~2.40,以秋季中潮带最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潮带之间差异性显著,群落非相似性均高于75%;季节差异不明显.主要判别种基本一致,为条纹隔贻贝、带偏顶蛤、粒结节滨螺、短滨螺、覆瓦小蛇螺.ABC曲线分析显示庙子湖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群落结构总体处于稳定状态,受干扰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6.
碟形湖作为鄱阳湖的子湖,孕育了丰富的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而关于鄱阳湖碟形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较少,于2017年1,4,7,10月对鄱阳湖3个碟形湖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门17科31种,其中软体动物最为丰富,14种,节肢动物12种,环节动物最少,5种。优势种为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曲旋沼螺(Parafossarulus anomalospiralis),粗腹摇蚊属(Pelopia sp.),羽摇蚊属(Chironomus sp.)及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3个湖的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5.78±11.73) ind·m-2和(46.29±11.83) g·m-2,其中战备湖密度最高为(92.67±29.18) ind·m-2,东湖生物量最高为(70.20±51.32) g·m-2。冬季的密度与生物量最高,夏季多样性指数最高。功能摄食类群中刮食者比例最高,撕食者比例最低,RDA分析显示总氮、叶绿素a、电导率和浊度显著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7.
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渔业资源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10年春、夏两季对象山港海洋牧场示范区海域渔场调查的资料,分析了示范区海域渔业资源的时空分布、群落结构、资源密度等.调查中共有渔获物63种,其中鱼类29种、虾类19种、蟹类12种、头足类3种.无论在种类数、重量和尾数渔获量以及在重量和尾数资源密度上,夏季都明显高于春季.春、夏两季度,渔业资源平均品种重量和资源密度蟹类最高,为78.864 kg·km-2,其次是虾类、鱼类、头足类;平均品种尾数资源密度虾类最高,为2.976 5×104 ind·km-2,其次是鱼类、蟹类、头足类.渔获物中出现了大黄鱼、鳀、海鳗等高经济鱼种,但数量和比例相对较低,而低经济价值的虾虎鱼科比重较大,渔业资源总体偏向个体小型化.港湾内渔业资源的种类和多样性格局的形成与其地形及水文特征有密切关系.生物多样性指数表明,海域生态重量总体处于中度污染水平,且有呈严重趋势,这可能与过度捕捞或是人为活动扰动有关.建议适当控制捕捞强度或捕捞时间,加强对渔民政策法规教育、加大增殖放流与海洋牧场的投放力度,这对保护渔业资源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轻度富营养化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植物的特性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比较了杭州植物园人工湿地中7种植物的生长和营养吸收特性.种类包括美人蕉(Canna indica)、香蒲(Typha augusti foli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紫露草(Tradescantia reflexa)、斑茅(5accharum arundinaceum)、黑麦草(Loliump erenne)和灯芯草(JunCus effusus).这些植物生长在用于处理植物园观鱼池轻度营养化水的砂砾床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中.2002年7月中旬,各物种的平均总生物量为348~967 g·m-2.斑茅显示了最高的地上生物量,为853 g·m-2,而黑麦草的地上生物量最小,只有127 g·m-2.植物体中N和P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在16.43~35.33 mg·g-1和1.15~1.61 mg·g-1.最大的植物氮磷积累量分别是27.02 g·m-2和1.46 g·m-2.植物积累量与植物生物量之间显示了一个显著的正线性关系.同时,对这7种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在人工湿地中的营养吸收、积累和运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其中,对于具有景观功能的植物,通过隔行、轮换收割可以既保持景观效果,又取出湿地中的N和P  相似文献   

9.
2011年2月~2012年3月,对南昌市3个城市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季节动态进行研究。3个湖泊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52种及亚种,隶属于7纲21科43属,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梨形环棱螺Bellamyapurificata、花纹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粗腹摇蚊Pelopiasp.及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各湖泊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东湖108.45ind/m2,75.89g/m2;青山湖1520.89ind/m2,123.04g/m2;前湖607.22ind/m2,13.66g/m2。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在湖泊间差异显著(F=4.21,P0.05),同一湖泊密度季节差异不显著(F=0.99,P0.05);湖泊间及同一湖泊不同季节生物量差异均不显著(F=2.15,P0.05;F=0.58,P0.05)。不同干扰程度下的城市湖泊,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比重有各自的特点。东湖无论从密度或生物量看,均表现为以刮食者为主,占总密度的51.03%,总生物量99.50%;而青山湖和前湖从密度看,则以直接收集者为主,分别占总密度的76.49%和59.63%,从生物量看,以过滤收集者为主,分别占总生物量的79.75%和61.59%。  相似文献   

10.
为系统了解灌河口工业区污染场地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污染源及潜在的健康风险, 对16种优先控制的单体PAH进行了测试分析. 结果表明: T-PAHs质量分数呈现冬季(3 971.7 ng·g-1)>秋季(3 506.5 ng·g-1)>春季(3 504.8 ng·g-1)>夏季(2 639.1 ng·g-1)趋势. 夏季(2+3)环PAHs占比最低(13%), 冬季最高(15%), 春秋季相同(14%). 不同季节单体PAH质量分数以中高环(4、5和6环)为最高, 低环(2和3环)最低. 判源结果表明春夏季煤和生物质、石油类燃烧排放来源特征明显, 冬季石油类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来源占主体, 说明主要污染源存在季节差异. 与国内相关研究相比, 灌河工业区土壤PAHs质量分数处于中游水平. 根据加拿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河口工业区不同季节有13%~23%的土壤PAHs污染超过了安全值, 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1.
朱家尖潮间带底栖海藻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对浙江舟山朱家尖情人岛潮间带的大型海藻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该潮间带大型海藻的组成、分布和温度属性,并利用相似性指数(Sc)分析了调查海域潮间带大型海藻相似性值.结果表明:采集到的34种海藻隶属3门23属,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7属8种,红藻门(Rhodophyta)14属20种,褐藻门(Phaeophyta)6属6种.春季主要优势种为铁钉菜(Ishige okamura)、孔石莼(Ulva pertusa)、小杉藻(Gigartina intermedia);夏季为铁钉菜、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小石花菜(Gelidium divaricatum)等;秋、冬季节为铁钉菜.红藻门种类在调查海域的出现频率为58.8%,为优势门类;绿藻门种类在该海域的总体水平分布呈均匀状态.70.6%的调查种类分布在低潮带,其中包括一些中潮带延伸种类,中、低潮带的海藻组成相似性值为0.36,并且中、低潮带的生境趋同效果大于高、中潮带.朱家尖潮间带大型海藻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温水性种类占绝对优势,优势种多为暖温性种.  相似文献   

12.
象山港海域中定点漂浮物的大型海藻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象山港浅海定点漂浮物上的大型海藻群落的种类组成存在季节差异,春季、夏季群落的种类最为丰富(51种和48种),秋季和冬季群落较少(28种和24种),4个季节群落共有13种.各季节群落中均以红藻的种类最丰富,褐藻次之,绿藻最少.在4个季节群落中生物量的变化如下: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在不同的季节,藻类群落的存在生物量的差异,绿藻〉红藻〉褐藻.4个季节群落的物种优势度序列存在明显的差异,Enteromorpha在春季和冬季为群落的第1优势种,而Rhizoclonium,Grateloupia filicina和Ulva在夏季和秋季为优势种.浅海定点漂浮物是研究大型海藻群落非常适宜的位点.  相似文献   

13.
2010年8月至2011年5月对浙江舟山东极潮间带的大型海藻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该潮间带大型海藻的组成和分布,并利用相似性指数分析了调查海域潮间带大型海藻相似性值.结果表明:采集到的107种海藻隶属3门59属,其中绿藻门7属17种,红藻门40属73种,褐藻门12属17种.红藻门种类在调查海域的出现频率为68.2%.80.4%的调查种类分布在低潮带,其中包括一些中潮带延伸种类,中、低潮带的海藻组成相似性值为0.54.春季优势种为花石莼、孔石莼、浒苔、粗枝软骨藻、珊瑚藻、日本多管藻、萱藻、鼠尾藻、囊藻、铜藻、羊栖菜、裙带菜、网地藻、铁钉菜:夏季优势种为肠浒苔、缘管浒苔、浒苔、花石莼、石莼、孔石莼、刺松藻、珊瑚藻、粗枝软骨藻、石花菜、密毛沙菜、繁枝蜈蚣藻、拟厚膜藻、羊栖菜;秋季优势种为珊瑚藻、粗枝软骨藻、羊栖莱、长石莼、花石莼;冬季优势种为萱藻、坛紫菜、羊栖菜、珊瑚藻.铜藻生物量高达22.97kg·m^-2,鼠尾藻生物量为15.11kg·m^-2,萱藻生物量为8.41kg·m^-2,珊瑚藻优势种为1.74~2.80kg.m^-2.  相似文献   

14.
象山港电厂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9月至2009年4月对象山港电厂海域进行了为期3年每年4季共11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共鉴定11大类53种浮游动物,浮游动物丰度平均值为367ind·m-3.数据分析表明,象山港电厂附近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季节变化明显,呈现春季高、秋季低的特征;年际变化总体为逐年增加,但各季变化不同.对样品进行系统聚类分出4个聚类组:第1组由象山港常年习见的近岸低盐种组成,第2组为夏季高温种群,第3组主要为冬季低温种群,第4组为春季种群.通过对指示种值Indicator Values(IV)的分析,将高指示值的突出指示种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是这些指示种的主要相关因子,在所有指示种中与环境因子相关最多的是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 Giesbrecht).  相似文献   

15.
北麂列岛潮间带蔓足类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北麂列岛潮间带蔓足类群落结构的研究表明,该列岛蔓足类群落属外海高盐类型,群落结构简单. 用 Shannon-Wiever多样性指数 H′(s) 、Pielou均匀度 J 、Margalef种类丰度 d 及 McNaugh ton优势度 D 4个测定群落种类多样性指标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从北到南, H′(s)、J、d 值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 D值则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各断面的多样性指数 H′(s)及种类均匀度 J 值以春、夏季较高, d值夏、秋季较高, D值则随断面的不同而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文蛤、缢蛏和泥蚶3种滩涂贝类为研究对象, 评估了3种滩涂贝类不同处理模式下的尾水处理效果. 在流水模式下比较不同贝类及密度对水质指标影响的结果表明 所有实验组均显著降低了水体总悬浮物; 泥蚶对氨氮和亚硝酸盐去除效果较好, 文蛤对弧菌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静水模式下的结果表明 滩涂贝类对尾水处理效果与流水模式趋势相似, 静水模式下高密度(?m-2)贝类更能有效净化水质, 而适当降低贝类密度(?m-2)有利于去除养殖尾水中的弧菌总数. 静水模式下对水体菌群研究结果表明 高密度(?m-2)文蛤组和高密度(?m-2)缢蛏组水体菌群Chao1、可观测物种指数升高, 泥蚶组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方面更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