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乌梅丸出自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被认为是驱蛔要剂。厥阴病篇历来争议颇多,乌梅丸亦是如此。张仲景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此本文试从肝木、脾土角度出发,对乌梅丸是否为厥阴病的主方及蛔虫的生源进行阐释,同时对乌梅丸证的病机和其用药机理进行讨论。认为乌梅丸是厥阴主方,而蛔虫生于肝木,养于土湿。另一方面,乌梅丸证是由于木土不和而成,且乌梅丸作为理肝重剂,可用于调肝理脾治疗临床诸多疾病。  相似文献   

2.
霍黎生  陈强 《陕西中医》2013,(11):1552-1552
<正>乌梅丸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后世的《医方集解》、《汤头歌诀》将乌梅丸归于驱虫剂,以致后人对其临床证治的理解易拘于蛔厥、下利。从历代医家对于《伤寒论》厥阴病篇的认识,可以看出乌梅丸并非仅仅是一驱蛔剂,而是厥阴证的主方。北宋庞安常在《伤寒总病论》中,于厥阴提纲证后补充了"乌梅丸主之",清代的柯韵伯认为"太阴以理中丸为主,厥阴以乌梅丸为主。"[1]"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之法,叔和编于吐蛔之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症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2]  相似文献   

3.
乌梅丸为《伤寒杂病论》厥阴病脉证治篇经典方,随着"经方热",乌梅丸在临床中大量应用以及现在药理学研究、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乌梅丸可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临床发现符合乌梅丸寒热错杂病机,厥阴病特点的患者,均可考虑用乌梅丸,体现中医异病同治的特点。同时发现乌梅丸可作为"精神调节剂"治疗因肝气不舒或者阳气馁弱致使肝用不及而出现肝气郁结的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4.
<正>1方剂溯源乌梅丸乃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厥阴篇的主方。历代伤寒注家也都把它作为治疗厥阴病的总方。厥阴是阴之尽、阳之始,伤寒六经的最后一经,是阴阳的转折点,乃阴尽阳生之经。病至厥阴,正气衰弱,邪正斗争剧烈,临床中常有寒热错杂的表现。清代著名医家柯韵伯[1]说:"仲景制乌梅丸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通理气血,调和三焦,为平治厥阴之主方。"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由乌梅、桂枝、细辛、人参、蜀椒、干姜、附子、黄连、黄  相似文献   

5.
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张方剂,由于此方寒热并用,配伍庞杂,在临床上并未充分发挥其价值。史锁芳教授运用该方强调:要充分把握厥阴病之提纲症,紧扣"阴尽阳生、寒热错杂"之病机;乌梅作为乌梅丸的君药,用量宜大;必须处理好寒热药比例的关系,以调和阴阳为任。  相似文献   

6.
乌梅丸是《伤寒论》治疗厥阴病的主要方剂。该文浅述厥阴病病机及主要症状,分析厥阴病"欲解时"的时间特点,并附乌梅丸治疗厥阴病验案2则。  相似文献   

7.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之厥阴病篇,主要以之治疗蛔厥。笔者通过分析厥阴病条文及此方药物组成,改乌梅丸为汤剂,临证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正>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附原文338条之下,主治蛔厥,兼治久利。《汤头歌诀》、《医方集解》等方书及现行通用的《方剂学》教材都将其列为"杀虫剂"、"驱虫剂"的首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乌梅丸的应用范围。清代以来,诸多医家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适用于寒热错杂证的治疗。清·柯韵伯~([1])论述乌梅丸立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厥阴病篇条文繁杂,使得后世对于厥阴病的认识亦说法不一,争议颇多。故认为厥阴病既以"厥阴"为名,从"厥阴"一词的含义入手探究厥阴病的病机当有其合理性。认为厥阴的含义,一为阴寒凝盛,一为阳气待发,综合两者可知厥阴病之病机在于阴寒闭郁阳气,阳气当发而不发,故厥阴病主证当为寒凝阳郁证,其主方应为当归四逆汤,而当归四逆汤进一步演变则成为乌梅丸。同时基于对"厥阴"含义的探究得出,厥阴病阴极阳生的变化以阳气不虚为前提,故厥阴病并非六经病之最后阶段。  相似文献   

10.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原为蛔厥、久利而设,清代柯琴谓"乌梅丸为厥阴主方"。刘喜明老师认为乌梅丸酸苦甘辛寒热并用、阴阳共调、气血兼顾、攻补兼施、刚柔相济,集扶正祛邪于一方;凡厥阴风木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而木土不和,及寒热虚实错杂的内、外、妇、儿各科诸证皆可使用。本文从厥阴之本质、乌梅丸使用指征、乌梅丸的组方思想、应用关键及验案举例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刘师使用乌梅丸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伤寒论》厥阴病篇的条文,得出厥阴病的病机是寒热夹杂、上热下寒;厥阴病主方是乌梅丸;乌梅丸的组方配伍特点是:辛酸温为主,佐以苦甘,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刚柔共济,有收有发,攻补兼施,体用同调,和水火而顺阴阳。比较慢性肝病与厥阴病的临床表现及病机,二者有相通之处,认为乌梅丸可以用于指导慢性肝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于三阳三阴病中各有一提纲条文,其意义在于使人读之就能在总体上把握三阳三阴病各自的发病特点。注家对三阳三阴病提纲之认识虽各有不同,但其差异未有如厥阴病提纲之大者,后之学者完全无可适从,甚至有"伤寒《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之说。故若欲明《厥阴病篇》,则须先明其提纲。本文通过对"厥阴"之义及厥阴病提纲证之象的分析,明确厥阴之为病,既可为寒,亦可为热,更有寒热错杂之变。故《厥阴病篇》中,尽显阴阳进退、寒热错杂、或寒、或热诸证。而厥阴受邪,则肝之疏泄不利,则木邪犯土而脾胃气机为之失和,故厥阴病中,多呕吐、哕、下利之变。能由厥阴病提纲证而明《厥阴病篇》之大略,则能明厥阴病非六经病最后阶段,亦能明乌梅丸非只为蛔厥而设,乃治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之主方。  相似文献   

13.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主治蜕厥,又主久利。后世医家对乌梅丸的认识多有争议,大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乌梅丸是专为鱿厥而设,另一种观点认为乌梅丸是厥阴病的主方。有感于斯,笔者也想结合原文就乌梅丸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正乌梅丸方出《伤寒论》厥阴病篇,为厥阴病之代表方剂,主治蛔厥、利、消渴等,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叟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1-2];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方由乌梅、当归、人参、桂  相似文献   

15.
重温厥阴病 活用乌梅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近来重温《伤寒论·厥阴病篇》,玩味张仲景名方乌梅丸的药性配伍,结合自己以往的临证经验,认为乌梅丸不仅只为蛔厥而设,实乃厥阴诸病的主方,无论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只要谨守厥阴病机,临床灵活运用乌梅丸,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花椒等组成,具有寒热并调,气血兼顾,扶正祛邪,调肝和脾的功效。厥阴病多寒热错杂,方中乌梅酸能制蛔,花椒、细辛辛能散寒,黄连、黄柏苦能泄火,黄连、干姜、黄柏、细辛等同用,寒热并调。伤寒三阴证多为虚寒,厥阴则为三阴之末,阴尽而阳生,故方中桂…  相似文献   

16.
乌梅丸源自《伤寒论》厥阴病篇,自清代起认为乌梅丸不仅仅是治疗蛔厥的主方,而应该是厥阴病主方。文章对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门诊乌梅丸的验案患者,进行舌脉、症、药的分类归纳与分析统计,以期发掘其中的运用规律,更好地理解乌梅丸和指导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7.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为厥阴病篇众方之首。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蛔厥"及"久利不止"。在现代临床中亦应用于各个学科,尤以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脾胃科疾病多见。笔者在跟师抄方学习中,多次观察到老师应用乌梅丸屡获良效,故试从老师用药配伍、方证对应及厥阴病欲解时等三个方面浅析老师应用之原理,与同道交流。  相似文献   

18.
乌梅丸临床应用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篇》,主治蛔厥与久利。后世医家多视其为厥阴病之主方;近代不少医家亦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又提出了新的见解。如蒲辅周认为“外感陷入厥阴,七情伤及厥阴,虽临床表现不一,谨守病机,皆可用乌梅丸或循其法而达异病同治。”郑统魁认为“无论外感或内伤,凡见有寒热错杂,能归於厥阴范围以内的病证,皆可以乌梅丸加减治之。”刘炯夫亦认为“此方有温阳,固本、熄风、清火、杀虫、止痛之功,并非专力驱虫而设。”从而扩大了乌梅丸的治疗范围。现仅就八二年有关乌梅丸临床应用的报导,选摘综  相似文献   

19.
<正>1乌梅丸证治述略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说:"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后世医家认为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之主方,适用于"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的治疗,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杂病,而不仅仅作为驱虫剂的代表方。根据历代医家应用乌梅丸的经验,可将乌梅丸  相似文献   

20.
陈修园是清代著名医家,对《伤寒杂病论》研究颇有成就,尤其是对其中厥阴病篇乌梅丸理解深刻独到。本文以陈修园著述合集为蓝本,分别从厥阴病提纲证、乌梅丸方证、厥阴病欲解时等理论出发,联系古今医家,采众家之长,深入剖析其使用乌梅丸的心识体会。陈修园认为厥阴代表了两阴之尽、一阳之生,其病机寒热错杂,包括风气上扰、少阳相火内发、肝肾阴寒之证。乌梅丸主治脏寒,为统领厥阴各证之总方且擅治久利,其组方以柔养肝木、敛戢风气、苦寒下逆、温补肝肾、调补中焦为主旨,并针对肝体阴用阳等生理特点补气和血,与张仲景提出的治肝之大法完全契合。此外,各疑难杂症于下半夜出现症状或症状加重者都可以考虑选用乌梅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