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脐血千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收集脐带血,分离提取,制备成合适浓度的CD34阳性细胞.Allen重物坠击法制作SD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30只,随机分成2组.A组为损伤对照组,B组为细胞移植组,1周后再次手术,细胞移植组将体外培养的脐血干细胞用微量注射器分别注入于脊髓损伤区域头侧和尾侧各10x105个细胞,损伤对照组予以同样体积的PBS,于移植后1周、2周、6周时分别取材,进行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杏以评估损伤区域脊髓形态学变化,并于移植后1周、2周、4周、6周采用BBB评分及斜板实验,以观察大鼠后肢运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损伤区域空腔面积显著减小,生长相关蛋白(GAP-43)和神经丝蛋白(NF200)表达显著增加,并且后肢运动功能均有较明显的恢复.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轴突再生和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将维甲酸(RA)诱导的人胚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受损的大鼠脊髓内,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变化及细胞的分化情况。方法 实验大鼠30只遭受脊髓中度损伤后7天作移植治疗,实验组分两组:一组移植经维甲酸诱导后的细胞,另一组移植未诱导的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PBS液。每周一次观察大鼠后肢运动情况,移植后4周,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移植细胞在大鼠脊髓内的生存和分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大鼠脊髓内见许多移植细胞存在,部分可分化出神经元样细胞,其后肢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其中维甲酸诱导组能分化出神经元样细胞,其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的能力较另一组更强。结论 维甲酸预处理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内能替代缺失的神经细胞,促进受损的脊髓功能恢复.在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兼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促进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建立成年大鼠脊髓T12半横断损伤模型,将体外培养纯化的BMSCs植入脊髓损伤处,同时局部应用BDNF,术后2个月用斜板试验及改良Tarlov评分评价动物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用光镜及电镜观察移植后脊髓的形态结构变化及移植物存活情况;用相对分子质量为200 000的神经微丝(NF)、相对分子质量为51 000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织化学活性的变化来评价移植对再生的影响。结果移植物能很好地与宿主融合和存活,移植细胞的大鼠后肢自主运动功能有显著的恢复,BMSCs和BDNF联合应用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最强。结论BMSCs移植可促进大鼠半横断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联合应用BMSCs和BD-NF在脊髓损伤修复治疗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是否可以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移植组和对照组.建立NYU脊髓损伤模型.移植组移植Hoechst标记的源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细胞,并用免疫荧光标记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对照组注射PBS液.采用BBB评分标准对两组所有大鼠术前和术后24 h,1、2、3、4、5周进行运动功能评价,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移植细胞的定位和分化情况.结果 经诱导后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神经丝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移植后在脊髓病理切片中出现Hoechst标记的移植细胞,5周后移植组功能恢复比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 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可以促进鼠脊髓损伤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移植经直接重编程后的星形胶质细胞对大鼠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建立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48只,随机均分为四组,分别为移植转染了含有神经原素2(Ngn2)的星形胶质细胞组(A组)、移植转染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星形胶质细胞组(B组)、移植星形胶质细胞组(C组)和移植PBS组(D组)。移植后4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的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利用Basso Beattie and Bresnahan(BBB)评分系统对移植后的大鼠进行连续8周的BBB评分,观察其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连续观察8周后,A组的BBB评分高于其他三组(P<0.05)。A组的NeuN和MAP2表达均高于B组(P<0.05)。结论在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中,移植经直接重编程处理过的星形胶质细胞能提高受损脊髓组织的神经元数量,有助于损伤脊髓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唐亮  冯世庆  高瑞霄 《天津医药》2015,43(7):749-752
目的 研究不同时期移植人脐血 CD34+细胞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效果和机制。方法 免疫磁珠法从人新鲜脐血中分离得到 CD34+细胞。雌性 Wistar 大鼠 96 只, 以 IMPACTOR MODEL-Ⅱ脊髓损伤打击器建立 T10 脊髓损伤模型, 随机均分为免疫抑制剂应用组、 损伤后急性期移植组和损伤后亚急性期移植组, 对各组后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 BBB 评分, 损伤中心行双重免疫荧光染色、 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和血管明胶墨汁灌注观察。结果 损伤后第 8~56 天, 细胞急性期移植组的 BBB 评分高于其余 2 组(P < 0.05); TTC 染色示组织活力降低区域比例小于其余 2 组(P < 0.01); 明胶墨汁灌注示脊髓损伤中心血管密度大于其余 2 组(P < 0.01); 亚急性期移植组的细胞存活密度大于急性期移植组(个/视野: 7.51±1.00 vs 5.51±0.89, t=6.051, P < 0.01), 2 组均未观察到移植细胞的神经分化。结论 人脐血 CD34+细胞急性期移植可通过提高脊髓损伤中心血管密度促进微循环恢复, 增加组织活力,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姜黄素与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30只成年Wistar大鼠,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损伤组及联合移植组,每组10只。观察三组的BBB评分,诱发电位潜伏期及板试验角度值的变化。结果联合移植组的1,2,4,8周的BBB评分皆明显高于损伤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BBB评分显著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CSEP的波形为"W"形,所有大鼠在术前和正常组术后的潜伏期正常。4周后,联合移植组出现"W"形,但是诱发电位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损伤后1周起,各时间点损伤组及联合移植组大鼠行斜板试验角度值均逐渐上升,联合移植组所测得角度值均大于单纯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姜黄素与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可以激活Wnt/p-catenin信号通路使脊髓损伤后部分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减轻胶质瘢痕,从而改善大鼠后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唐琳俊  陆晓诚  余万  朱荣岚  李帅  王希  李立新 《江苏医药》2015,(4):377-379,382,368
目的探讨重编程脂肪干细胞(ADSC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CI)的作用和修复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纯化和鉴定大鼠ADSCs,并利用慢病毒包装神经元生成素2(Ngn2)基因转染大鼠第3代ADSCs。建立大鼠SCI模型后,4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A(SCI对照)、B(单纯ADSCs移植)和C(Ngn2-ADSCs移植)三组。采用BBB评分评价大鼠运动功能,HE染色、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脊髓组织学情况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重编程ADSCs在神经分化诱导后,神经元标记物(NeuN)阳性表达率达到90%以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细胞移植后4周,在脊髓损伤中心区域可见大量移植的ADSCs细胞表达GFP阳性。C组的BBB评分高于其他组,并且HE染色显示脊髓空洞面积小于其他两组(P<0.05),同时BDNF和VEGF蛋白含量也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重编程ADSCs移植后能有效地存活并分化为神经细胞,减小脊髓损伤空洞,增加BDNF和VEGF表达,促进SCI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较单纯应用ADSCs能更好地促进SCI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区局部微环境中髓鞘碱性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8周龄Wistar大鼠45只,雌雄不限、每只体重200~220g,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n=15)、对照组(n=15)、假手术组(n=15)。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建立脊髓全横断损伤动物模型。实验组造模后对脊髓横断处上下两端立即注入骨髓单个核细胞;对照组对脊髓横断处上下两端注入磷酸盐缓冲液(PBS);假手术组不损伤脊髓,仅剪除T8~10棘突和椎板后逐层缝合。于细胞移植后的1d,5d,1w,2w,4w和6w分别行BBB大鼠后肢功能评估来判断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大鼠脊髓髓鞘碱性蛋白的表达。结果:(1)BBB评分结果显示各时间点假手术组均为正常范围,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值随时间均逐渐增加,且实验组较对照组高(P<0.05),但均未达到正常组水平,术后4周实验组BBB评分较对照组增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织染色结果显示各时间点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脊髓中髓鞘碱性蛋白的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同种异体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能改变了局部的微环境并上调了脊髓内髓鞘碱性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4只作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提取MSCS;制做脊髓横断损伤模型,细胞移植组24只,PBS(磷酸盐缓冲液)液组24只,空白对照组12只。于脊髓损伤后第7天,无菌条件下,细胞移植组以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入含MSCS的培养液5μl,磷酸盐缓冲液组5μl,对照组未加任何干预因素。分别于术后7d、14d、28d麻醉下行心脏灌流固定取T10节段脊髓,细胞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组取出损伤节段的脊髓,空白对照组于同一节段取出相应脊髓。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MSCS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后7d、14d及28d,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高水平表达,与缓冲液组相比较差别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的再生,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伪狂犬病毒(PRV)示踪技术观察大鼠背侧胸腰脊髓损伤(SCI)所致的膀胱排尿神经通路改变。方法清洁级雌性SD大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假手术组12只和背侧SCI损伤组12只。使用标准化SCI动物模型实验装置来制备动物模型,损伤部位定于T12~L1水平,假手术组大鼠仅咬除棘突及椎板,不损伤脊髓。SCI由背侧损伤脊髓,模型制备后,即刻对无SCI、SCI大鼠膀胱壁注射PRV,注射后96h直接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大鼠脊髓切片中PRV阳性神经元。结果 PRV阳性神经元经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后呈棕黄色,观察切片SCI平面以上及以下均出现阳性神经元。SCI节段平面以上切片与对照组比较,阳性神经元显著减少;节段平面以下切片与对照组比较,阳性神经元增加。结论 SCI后,损伤导致受伤脊髓节段以上排尿反射通路受阻,进而SCI平面以下膀胱排尿反射通路发生代偿。  相似文献   

12.
贺晓玉 《天津医药》2014,42(6):547-550
目的 研究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表达的影响,探讨运动训练促进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 24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对照组和运动训练组。采用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建立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7天起,对SCI大鼠进行4周运动训练,假手术组和损伤对照组不进行运动训练。损伤前及损伤后第1、2、3、4、5周采用BBB评分评定运动功能。运动训练结束后(即损伤后5周)取大鼠T12~L1节段脊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脊髓内BDNF和TrkB表达及分布,Western blot检测脊髓内BDNF和TrkB蛋白含量。结果 运动训练组和损伤对照组BBB评分均较损伤后第1、2周明显提高,运动训练组较损伤对照组增加更为显著(P<0.05)。BDNF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多分布于脊髓前角,脊髓后角及中央管周围也有出现;运动训练组BDNF阳性染色颗粒增多,平均光密度值较假手术组及损伤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TrkB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于脊髓前角、后角、中央管周围等处均出现较多分布;运动训练组TrkB阳性染色颗粒增多,平均光密度值较假手术组及损伤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运动训练组大鼠脊髓内BDNF及TrkB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损伤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 运动训练能诱导脊髓损伤大鼠脊髓内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促进SC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 capable of generating new neurons and glia, reside in specific areas of the adult mammali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including the ependymal region of the spinal cord and the subventricular zone (SVZ), hippocampus, and dentate gyrus of the brain. Much is known about the neurogenic regions in the CNS, and their response to various stimuli including injury, neurotrophins (NFs), morphogen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like learning, stress, and aging. This work has shaped our current views about the CNS's potential to recover lost tissue and function post-traumatically and the therapies to support the intrinsic regenerative capacity of the brain or spinal cord. Recently, intensive research has explored the potential of harvesting, culturing, and transplanting neural stem/progenitors as a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for spinal cord injury (SCI) an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Another strategy has focused on maximizing the potential of this endogenous population of cells by stimulating their recruitment, proliferation, mig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n vivo following traumatic lesions to the CNS. The promise of such experimental treatments has prompted tissue and biomaterial engineers to implant synthetic three-dimensional biodegradable scaffolds seeded with neural stem/progenitors into CNS lesions. Although there is no definitive answer about the ideal cell type for transplantation, strong evidence supports the use of region specific neural stem/progenitors. The technical and logistic considerations for transplanting neural stem/progenitors are extensive and crucial to optimizing and maintaining cell survival both before and after transplantation, as well as for tracking the fate of transplanted cells. These issues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addressed in many animal models, that has improved our understanding and approach to clinical therapeutic paradigms.  相似文献   

14.
苏晓华  高文山  薛金伟  凌丽 《河北医药》2016,(18):2769-2771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行为学改变的影响。方法70只健康成年 SD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n =10)、损伤组( n =30)和药物治疗组( n =30),其中损伤组和药物治疗组接受不同处理措施后,分别于术后1、3、14 d 采用 HE 染色和电镜观察不同组大鼠脊髓形态学变化,同时采用 Jacobs 分级标准和 BBB 评分方法评价不同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结果HE 染色结果显示应用川芎嗪治疗后正常神经元数目相比较于损伤组多。电镜下可见川芎嗪治疗组神经细胞核固缩程度和染色质浓染程度较损伤组减轻,胞浆空泡化也较损伤组减轻。药物治疗14 d 组截瘫率显著低于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药物治疗14 d 组 BBB 评分高于相应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川芎嗪治疗可改善大鼠脊髓损伤后行为学变化,对脊髓损伤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SD大鼠T7脊髓半横切动物模型,模拟脊髓损伤,为后期治疗脊髓损伤研究提供实验数据。方法24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脊髓损伤组,每组12只。SCI组咬除T6~8棘突及相应椎板,暴露相应脊髓,定量切除T7右半侧脊髓组织;对照组仅切除相应椎板。术后行人工排尿、排便等护理,于3d、7d分别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及感觉诱发电位(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检测,并取T7脊髓行组织学观察。结果SCI组所有动物在术后均表现出典型的脊髓半切症状;BBB运动功能评分低于8分;术后3d及7d损伤组检测不到SEP,而对照组潜伏期轻度延长及波幅轻度下降;脊髓形态学观察显示该方法达到脊髓半横切要求;术后SCI组大鼠无死亡。结论大鼠T7脊髓半横切损伤模型建立成功,有效的术后护理可提高模型大鼠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检测选择性线粒体分裂抑制剂-1(Mdivi-1)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SCI)后神经细胞线粒体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细胞色素C(Cyt-C)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36只,体质量 250~30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单纯脊髓损伤组(SCI组)、Mdivi-1预处理组(1.20mg/kg,Mdivi-1组),各12 只。Sham组只暴露脊髓,不打击。SCI组和Mdivi-1组采用Allen’s方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Mdivi-1组在脊髓打击之前15min尾静脉给予Mdivi-1,而SCI组给予等量二甲基亚砜(DMSO)。Sham组在暴露脊髓8h后立即处死,SCI组和Mdivi-1组均于脊髓损伤后8h处死;然后取出脊髓节段T9~T11,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各组脊髓组织线粒体中MDA 和GSH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线粒体及胞浆内Cyt-C表达情况,荧光TUNEL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SCI组线粒体中Cyt-C和GSH明显减少,但线粒体中的MDA,胞浆中Cyt-C及神经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增多(P<0.01);与SCI组相比,Mdivi-1组线粒体中Cyt-C和GSH明显增多,但线粒体中MDA,胞浆中Cyt-C以及神经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减少(P<0.01)。结论Mdivi-1具有减轻ASCI后神经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抑制线粒体中Cyt-C 的释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促进了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千细胞(MSC)移植对脊髓半切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20只成年D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10),均进行脊髓半切损伤。伤后1周,移植组于伤处移植大鼠MSC,而对照组仅注射等量PBS。分别于移植后1天、1周、2周、3周、4周用BBB评分观测大鼠的运动功能,并于移植后4周进行损伤脊髓的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结果:移植后1周两组动物运动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移植后2周、3周、4周,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显著提高运动功能。移植后4周,移植组损伤脊髓的结构修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脊髓半切损伤大鼠经MSC移植后能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和神经形态,MSC移植对脊髓半切损伤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米诺环素对脊髓横断损伤大鼠凋亡蛋白 Bcl-2、Bax和 Caspase-3的表达及神经红蛋白 Ngb表 达的影响。方法 36只健康成年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米诺环素干预组,每组 12只。假 手术组只暴露脊髓,脊髓损伤组和米诺环素干预组制备胸3~4脊髓节段全横断损伤模型。米诺环素干预组于术前腹 腔注射米诺环素(90 mg/kg),1次/d,连续5 d,脊髓损伤组和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术后22 d处死所有 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 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 Bcl-2、Bax和 Caspase-3蛋白的表达;Hoechst 染色检测凋亡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红蛋白(Ngb)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组脊髓组织中 Bcl-2表达增 多,Bax和 Caspase-3蛋白的表达增多,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Ngb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均P<0.05)。与脊髓损伤组相 比,米诺环素干预组Bcl-2表达进一步增高(P<0.05),Bax和Caspase-3表达显著降低(P<0.05),而凋亡细胞数有所 减少,Ngb的平均荧光强度较其明显增强。结论 米诺环素干预可通过降低 Bax和 Caspase-3的表达,升高 Bcl-2的 表达来抑制细胞凋亡,提高神经红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