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价B型超声引导下胸膜活检在老年胸腔积液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年龄≥60岁,胸腔积液病人5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25人,分别为B超组即B超引导下胸膜活检组;CT组即CT引导下胸膜活检组。观察检出率、确诊率、并发症等。结果:B超组恶性肿瘤确诊率为76.00%(19/25),结核性胸膜炎确诊率为8.00%(2/25),阴性为16%(4/25),总检出率为84.00%;CT组恶性肿瘤确诊率为60.00%(15/25),结核性胸膜炎确诊率为4.00%(1/25),阴性为36.00%(9/25),总检出率为64.00%。结论:B超引导下经皮胸膜穿刺活检确诊率及总检出率明显优于CT引导下经皮胸膜穿刺活检,同时B超较CT无辐射、操作上更方便、费用更低,所以可成为老年胸腔积液患者确诊常规应用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部肿块的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对42例多层螺旋CT透视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获取肺内病变部位病理标本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42例穿刺成功100%(42/42),对肺部病变病理诊断正确率95.24%(40/42),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75%(3/4),1例并发大咯血经抢救好转出院。结论:多层螺旋CT引导下对肺内病变穿刺活检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准确性高。尤其对支气管镜不易取得活检的周围性病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价值、影响因素。材料和方法:100例均采用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全部病例均作病理组织学标本及细胞学涂片。结果:i00例中病理学诊断肺恶性病变91例,穿刺病理诊断敏感性为94.5%(86/91),假阴性率5.5%(5/91);细胞学涂片阳性率84.6%例(77/91);9例诊断为肺良性病变,9例良性病变病理及细胞学均未见假阳性;100例穿刺6例发生气胸(6%);结论: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肺内病灶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成人肾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成人肾囊肿患者行穿刺治疗的临床资料,按穿刺引导方式分为超声组和CT组,各43例;分别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和CT引导下行穿刺治疗。术后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组与cT组比较,总有效率、治愈率较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成人肾囊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用快速而简便CT定位方法有效治疗颅内血肿。方法:对86例颅内血肿采用大头针标志血肿最大层面CT图像,并行穿刺抽吸、引流。结果:76例一次性定位成功,10例经镇静后完成定位;79例一次性穿刺成功,7例是在CT导引下穿刺成功;39例一次性抽吸完成,47例行抽吸、引流;37例完全恢复(37/86)、25例部分恢复(25/86)、8例需他人协助(8/86)、7例长期卧床(7/86)、9例死亡(9/86)。结论:在CT下使用大头针作标志定位颅内血肿最大层面方法简便、易行,据此行介入治疗及时有效。  相似文献   

6.
急性胰腺炎经皮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导引下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的胰周积液,脓肿及假性囊肿行穿刺、引流及注入抗生素治疗的价值。方法:36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均在CT导引下行胰周积液、脓肿、假性囊肿穿刺引流及注入抗生素治疗。结果:25例不伴有胰腺大片状坏死及脓肿与胃肠道相通的病人,在CT引导下经1~3次穿刺引流均在1~3月内治愈。8例胰腺大面积坏死伴有胰周积液或脓肿,在CT引导下穿刺引流,有2例3月内治愈,有6例引流效果欠佳,在病情稍稳定后转入外科手术。3例脓肿与胃肠道相通,引流后有2例脓肿腔最后消失。结论:CT导引下行胰周枳液、脓肿和假性囊肿穿刺引流及注入抗生素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技术,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疗效肯定,死亡率低,病人痛苦少,可反复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开颅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临床分型及治疗策略。方法:对150例资料较完整的开颅术后硬膜下积液患者,根据其动态CT观察转归进行分型,分别为消退型、稳定型、进展型和演变型,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开颅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34例,占开颅术后患者总数的22.67%,稳定型4例占11.7%,消退型24例占70.6%,进展型6例占17.6%。动态头颅CT观察未进展且消退24例;稳定型4例,1例开颅手术行颅骨修补而治愈;进展型皮下穿刺吸引加压包扎1例,蛛网下腔置管引流2例,积液腹腔分流3例;演变型0例。结论:对开颅并发硬膜下积液患者,应采取动态观察CT、蛛网膜下腔置管外引流、皮下穿刺外引流、积液腹腔分流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一次性胸腔穿刺导管闭式引流联合健脾利水方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200例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00例。2组均给予一次性胸腔穿刺导管闭式引流治疗,观察组于入院之初即服用健脾利水方,连续服用15天。观察2组患者引流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临床疗效。结果:治愈率观察组为78.00%,对照组为56.00%,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000%,对照组为73.00%,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引流时间、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次性胸腔穿刺导管闭式引流联合健脾利水方治疗胸腔积液临床疗效显著,且操作简便、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9.
<正>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常遇到去骨瓣减压术后皮瓣下积液的患者,多经加压包扎或穿刺抽吸等处理好转或消失,但有少数患者为顽固性积液,积液通常形成囊壁包裹,穿刺抽吸后很快重新出现,临床上处理较为棘手,往往需要进行分流手术或者颅骨修补时切除囊壁等处理[1]。有部分患者积液在术后3个月内早期出现,此时不适宜行分流或者手术治疗。笔者2007年1月—2010年4月对13例此类患者采取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预防和治疗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方法:术中彻底止血、充分引流、胸外轻度加压包扎,发现皮下积液后及时穿刺抽吸或置管引流。结果:48例中,皮下积液10例,占20.8%,积液相对较少,治疗时间缩短。结论:皮下积液是可以预防和及早治疗的,因此,应积极主动地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螺旋CT诊断女性盆腔囊性肿块的正确性。方法:收集明确诊断的女性盆腔囊性肿块15例.所有病例行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并对其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良性13例,恶性2例。CT诊断定位正确14例(93.3%),定性正确10例(66.7%)。其中卵巢囊性畸胎瘤2例;卵巢囊腺瘤3例;卵巢囊腺癌1例;卵巢转移瘤1例;卵巢内膜异位囊肿2例;卵巢囊肿3例;盆腔囊性感染性包块3例;结论:螺旋CT对女性盆腔囊性肿块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在腹部外科疾病运用腹腔穿刺术对临床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将26例考虑存在有腹部外科损伤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进行腹腔穿刺术,以8号或9号针头,10或20ml注射器,选择合适穿刺点进行反复的穿刺抽吸。检测穿刺液,对患者作出诊断。对照组患者不采取腹腔穿刺术,采用常规剖腹控查诊断方法进行诊断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13例,12例患者穿刺结果呈阳性,阳性率可达92.3%,其中阳性结果的12例患者中9例经手术证实需手术处理,另3名经非手术方法治愈。对照组患者13例,经剖腹探查并值得进行手术患者8例。占61.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穿刺术在腹部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卵巢甲状腺肿(SO)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学对照,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卵巢甲状腺肿的临床,CT及MRI资料,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影像学表现为境界清晰的不规则肿块,大多位于单侧(n=11,91.7%),呈囊实性(n=6,50.0%)或多发纯囊性(n=6,50.0%)。囊性部分为边界清晰、多发大小不等的囊腔,均有完整囊壁,内壁光整,8例(66.7%)病灶内可见高密度囊,其中2例高密度囊腔T1WI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实性部分为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分布于囊腔之间,增强扫描囊性部分无强化,囊壁可见无或中重度强化,实性部分明显强化;8例(66.7%)囊壁可见斑点状钙化,4例(33.3%)病灶合并大量腹水及少量胸水。结论:卵巢甲状腺肿表现为边界光整的囊实性肿块,CT上的高密度囊腔及MRI上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囊腔具有相对特征性,CT及MRI诊断有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负压引流瓶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观察组术后使用负压引流瓶,对照组术后使用持续电动负压引流,观察两组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及总引流量、置管时间、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皮肤积液2例,发生率4.65%,皮瓣坏死0例,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0%(8/43)、13.95(6/43);观察组引流量、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使用真空负压引流瓶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且操作简单、置管及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比较温针灸和电针对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5例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和电针组,温针灸组共61例,电针组共64例,将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温针灸组痊愈19例(占31.1%),好转35例(占57.3%),未愈7例(占11.5%),总有效率88.5%;电针组痊愈15例(占23.4%),好转40例(占62.5%),未愈9例(占14.1%),总有效率85.9%;两治疗组疗效未形成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温针灸和电针对梨状肌综合征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火针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火针疗法治疗组(42例)和针刺对照组(42例),治疗15d后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治愈率为38.10%,总有效率为76.19%;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在愈显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火针疗法治疗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好,且愈显率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研究毫针、刃针联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该院在2012年1月—2013年3月期间共收治颈性眩晕患者1600例,将接受单纯毫针治疗的800例作为对照组,将接受毫针、刃针联合治疗的800例作为实验组,治疗3个疗程后,总结其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等。结果:3个疗程过后,实验组治愈488例(61.00%),显效252例(31.50%),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治愈438例(54.75%),显效151例(18.88%),总有效率为73.63%,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后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从(19.40±2.78)分提高至(23.97±4.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与单纯毫针疗法相比,毫针、刃针联合疗法可有效治愈颈性眩晕,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能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温针结合超声波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9例病人随机分为温针组32例;超声波组33例;温针结合超声波组34例。3组均以内、外膝眼为主穴,配以阳陵泉,观察3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及临床疗效、并测定治疗前后关节滑液MMP-3含量。结果:3组治疗方法均能使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降低(P〈O.05)、关节滑液MMP-3含量降低(P〈O.05);但组间比较,温针结合超声渡组明显优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温针结合超声波组可改善临床症状,并调节关节滑液细胞因子,是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点按手法配合快针刺激腰部肌肉起点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方法:将5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试验组采用点按手法配合快针刺激肌肉起点治疗,对照组采用腰部微波、蜡疗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点按手法配合快针刺激肌肉起点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黄芪联合红花针治疗糖尿病肾病(DN)疗效。方法:将86例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降血糖、降血压及饮食控制,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和红花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13%,明显高于对照组52.5%(P〈0.01);两组治疗后血尿素氮(BUN)、血肌苷(Ser)、24h尿蛋白(Pro);血胆固醇(Tc);血甘油三脂(TG);空腹血糖(FBG)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组上述生化指标更明显(P〈0.01)。结论:采用黄芪丹参针结合西医治疗DN疗效显著,可降低尿蛋白、血脂、改善肾功能,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