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左卡尼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2 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疗程均为14 d.结果 治疗组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分级改善,症状改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心电图(ECG)中NST及ΣST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左卡尼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左卡尼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硝酸甘油注射液及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钙离子拮抗剂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采用左卡尼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76.7%.观察组总有率86.7%.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发生6例头昏、头胀等不良反应,未做特殊处理,继续服用后耐受,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发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左卡尼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硝酸甘油治疗,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左卡尼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使用方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参麦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疗效并了解其机制.方法 入选1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加极化液注射注射.观察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缓解情况,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的浓度.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基线情况基本相同.治疗组及对照组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4.3%和69.7%,心电图好转率分别为74.5%和61.8%,两者比较均差异具有显著(P<0.05).治疗前后患者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均有下降,但前后差值治疗组下降明显,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可有效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参脉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可能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水平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5.
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82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治疗14 d.分别使用硝酸还原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组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ET)水平.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清NO 水平显著增高(P<0.05),血浆ET 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能明显增加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NO水平,降低ET水平,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左卡尼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药物治疗及其对应的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分别予相应剂量的硝酸酯剂、低分子肝素钠、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与左卡尼汀。治疗周期为4 w。观察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超声心动图,血脂等各项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左卡尼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及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电图及血脂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95%,心电图总有效率88%,对照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82%,心电图总有效率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可明显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降低血脂,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1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7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聚、稳斑、抗凝、扩冠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心电图、血液流变学、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缓解情况,治疗组为91.17%,优于对照组的80.88%(P<0.05);心电图改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和hs-CPR比较改善明显(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可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心电图、血液流变学、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过程中观察心绞痛发作情况,同时监测心电图.结果 治疗组在缓解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葛根素萄萄糖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盐酸法舒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休息、吸氧、硝酸酯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及阿托伐他汀钙等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静脉输注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8.9%)优于对照组(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1.1%)优于对照组(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法舒地尔能够显著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体内血小板膜糖蛋白(GP)、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患者116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6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8例(UAP组),UAP合并高血压患者42例(高血压组),健康体检者48例(对照组),冠心病患者根据有无心绞痛事件发生分为有心绞痛事件发生56例和无心绞痛事件发生60例。分别测定各组体内D-二聚体、GP水平,分析有无心绞痛事件发生之间的差异,检测其与心绞痛事件发生的敏感性。结果高血压组、UAP组D-二聚体、G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对照组(P<0.05,P<0.01);高血压组D-二聚体、G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5);有心绞痛事件发生患者D-二聚体、GP水平明显高于无心绞痛事件发生患者(P<0.01);有心绞痛事件阳性检出率D-二聚体、GPⅡb、GPⅢa敏感性较GPⅠb明显增高。结论 GP、D-二聚体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绞痛事件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D-二聚体、GPⅡb、GPⅢa可以作为预测心绞痛事件发生较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6.6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后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0例)及常规治疗组(32例),比较12周治疗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及还原酶法测定血中一氧化氮浓度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改善,一氧化氮浓度显著增加(P〈0.01),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同时可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4.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清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水平的变化 ,并进一步探讨其与血小板激活及内皮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液相竞争放射免疫法检测 2 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 AP组 )、2 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SAP组 )及 2 0例正常对照组 (NC组 )血清 GM- CSF浓度 ,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 WF)及 P-选择素含量。结果  U AP组血清 GM- CSF、血浆 P-选择素、v WF的水平明显高于 SAP组及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SAP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虽均升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U AP患者血清 GM- CSF分别与血浆 P-选择素、v WF呈正相关 (r=0 .5 83及 r=0 .5 74 ;P均 <0 .0 1)。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 GM- CSF浓度升高 ,其可能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激活和内皮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5.
疏血通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8例,38例患者入选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60例患者进入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脂疏血通注射液,治疗14d。治疗前后均检测血脂、凝血功能。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并且治疗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下降(P〈0.05),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时,有调脂、抗凝、促纤溶作用,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疏肝益心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痰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单硝酸异山梨酯胶囊、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疏肝益心汤,两次口服150mL,2次/日,分别于早餐及晚餐半小时后服用,4周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临时服用硝酸甘油停减量、血脂、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心电图、临时服用硝酸甘油停减量、血脂、C反应蛋白水平等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显效率、临时服用硝酸甘油停减量及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益心汤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痰瘀证)的安全有效方剂之一,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和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卡维地洛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各50例),测定治疗前后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P-selectin)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缺血指标的变化。结果:卡维地洛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血清sI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0.05),其中卡维地洛组患者血清sI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均〈0.05)。卡维地洛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缩短,ST段下移减轻(P〈0.01,〈0.05),但卡维地洛组疗效更加明显(P〈0.05);卡维地洛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4%,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的72%(P〈0.05)。结论:卡维地洛可以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sI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抑制冠脉粥样病变的炎症反应,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细胞问粘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其与冠心病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3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SAP组)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UAP组)2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AMI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ICAM-1浓度的变化。结果:(1)SAP组、UAP组、AMI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中ICAM-1水平显著升高(P<0.01);(2)与SAP组比较,UAP组、AMI组血清ICAM-1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3)与UAP组比较,AMI组血清ICAM-1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血清中ICAM-1水平的高低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具有判断病情和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丙二醛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观察 2 5例UAP患者 (A组 )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术前及术后 1、2 4、72h血液中MDA和SOD的变化。另设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的UAP患者 (B组 ) 2 0例和健康者 2 0例作对照 ,MDA和SOD分别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其血清含量 ,并随访术后 3个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UAP患者中MDA浓度明显高于健康者 ,介入治疗后 1h进一步升高 ,持续至 2 4h(P <0 .0 5 ) ,72h回落至术前水平 ;B组术前与术后无明显改变。UAP患者中SOD的浓度明显低于健康者 (P <0 .0 5 ) ,介入治疗后进一步降低。结论 :UAP患者介入治疗后MDA和SOD在 72h内有动态变化 ,可能是术后早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P)与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cTnT)的关系。方法;测定38例UAP患者(UAP组),35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组)及32例健康对照组的CRP、cTnT和血脂水平,并进行比较,测定比较UAP组治疗前、后的CRP、cTnT水平。结果;UAP组与SAP组、对照组比较,其CRP、cTnT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UAP组的CRP、cTnT阳性率分别是42.8%、28.5%,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UAP组、SAP组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UAP组治疗后CRP、cTnT值显著下降(P分别<0.05,<0.01)。结论:UAP的触发因素可能与感染有关,CRP在UAP诊断中的敏感性比cTnT的高。动态观察CRP及cTnT有助于UAP疗效、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