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摘要:目的 通过分离鉴定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并进行遗传信息分析,为今后噬菌体用于治疗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以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为宿主菌,从医院污水中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并进行纯化、电镜观察形态特征、提取噬菌体DNA,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全基因组的结构特征,比较基因组分析其进化关系。结果 分离到鲍曼不动杆菌裂解性噬菌体LZ35,电镜观察显示,该噬菌体属于有尾噬菌体目肌尾病毒科。基因组全长44 885 bp,G+C含量为37.95%,含有83个开放阅读框,其中22个编码序列可预测其功能,61个编码序列为未知基因。噬菌体LZ35的基因组与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IME-AB2和YMC-13-01-C62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分别为97%和99%),与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YMC11/12/R1215的进化关系最近。结论 以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为宿主菌,分离到鲍曼不动杆菌裂解性噬菌体LZ35,明确了其形态和基因组特征,为防治噬菌体疗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污水中分离鉴定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为开发针对细菌感染的噬茵体生物制剂提供前期工作.采用双层琼脂法分离可裂解鲍曼不动杆菌的噬菌体,通过负染法电镜观察噬茵体的大小和形态,将噬菌体和宿主菌以不同比例混合,测定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并观察一步生长曲线,提取噬菌体核酸进行酶切电泳分析,通过SDS-PAGE分析噬菌体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成功分离3株可裂解鲍曼不动杆菌的噬菌体(分别命名为ΦAb-1、ΦAb-2和ΦAb-3),电镜显示噬菌体的头部呈二十面体,直径约50nm,有一短尾.噬菌体ΦAb-1的最佳感染复数为10-2,一步生长曲线表明噬菌体在裂解宿主菌时,潜伏期为20 min,爆发期为30 min,裂解量为190 PFU/cell.限制性酶切电泳显示噬菌体ΦAb-1的基因组大小约40 kb左右,为双股环状DNA.SDS-PAGE的噬菌体蛋白电泳包括7种蛋白,分子量在29 ~ 116 ku.噬菌体ΦAb-1、ΦAb-2和ΦAb-3对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很强的裂解毒性.根据其形态、结构和噬菌体分类法,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属于有尾病毒目,足尾病毒科.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离并鉴定一株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对其生物特性进行研究,为治疗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新的方法和实验依据。方法:以一株多耐药不动杆菌AB6为宿主菌,从医院废水中分离出噬菌体;用聚乙二醇6000对噬菌体进行浓缩和纯化,并就噬菌体的形态、一步生长曲线、裂解特性和不同保存条件对噬菌体活性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结果:分离出一株噬菌体IME-AB6,电镜显示为肌尾噬菌体,其潜伏期为10 min,爆发期为40 min,爆发量160 pfu/cell;IME-AB6能迅速使菌液变清晰,温度灵敏性强,并且发现在4℃保存是一种方便高效的方法。结论:噬菌体IME-AB6是一株新的有独特特点的噬菌体,用聚乙二醇能很好地提高滴度,其潜伏期和爆发期短且杀菌效能强,性能稳定易保存,这对于噬菌体制剂的开发和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的防治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预测并分析82株全基因组测序的鲍曼不动杆菌前噬菌体的携带情况,鉴定前噬菌体编码的抗生素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方法] 利用PHASTER (Phage Search Tool Enhanced Release)软件预测鲍曼不动杆菌携带的前噬菌体,采用CARD (The Comprehensive Antibiotic Research Database)和VFDB (Virulence Factors Database)在线分析软件预测前噬菌体编码的抗生素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结果] 预测到472条鲍曼不动杆菌前噬菌体,其中完整型前噬菌体201条,疑似型前噬菌体91条,缺陷型前噬菌体180条。平均每株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中可携带至少2条完整型前噬菌体。每株鲍曼不动杆菌所携带的全部前噬菌体占其基因组比例约为4%-6%。29条前噬菌体携带77个耐药基因,耐药表型共有14种,分别来自15个不同的家族,涵盖6种抗生素耐药的作用机制。132条前噬菌体编码毒力基因,归类为38种毒力基因和34种毒力因子。不同类型的前噬菌体普遍携带1-2种毒力因子,少数前噬菌体携带3种及以上毒力因子。分析毒力因子可能的宿主来源构成比发现,除鲍曼不动杆菌外,脑膜炎奈瑟菌、痢疾志贺氏菌、嗜肺军团菌及其亚种等也有较高的结构比例,是可能的宿主来源。[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普遍携带前噬菌体,但前噬菌体基因在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中所占比例不高。部分前噬菌体携带抗生素耐药基因,以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及β-内酰胺类耐药为主。约30%的前噬菌体携带毒力基因。前噬菌体可能在鲍曼不动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获得、传播及致病性演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鲍曼不动杆菌是临床常见感染菌,耐药性日益增强。其多重耐药性与可长期存活性将导致菌膜的形成,而这种可以抵抗抗菌素治疗的菌膜有着复杂的机构,在复杂结构中起到形成菌膜、维持菌膜稳定性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胞外多糖(EPS)和菌膜相关性蛋白(the biofilm-associated protein,Bap),促使鲍曼不动杆菌躲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治疗也愈发困难。  相似文献   

6.
熊火梅  张望  王小中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22(12):1120-1121,1124
目的探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7月至2010年6月ICU患者中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感染情况,对111株鲍曼不动杆菌和73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WHONET 5.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在呼吸道标本中检出率最高(76.1%),其次是CVP导管尖端(8.7%),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85%的有8种,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也达70.3%,耐药率最低的仅有头孢哌酮/舒巴坦(17.1%);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亚胺培南有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45.2%、41.1%,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25%。结论下呼吸道是ICU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主要部位;ICU患者感染以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较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及多重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7.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一种医院常见的革兰阴性致病菌,可引起宿主的一系列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全身感染,危及生命。Ⅱ型分泌系统(typeⅡsecretion system, T2SS)广泛存在于革兰阴性菌中,是其重要的毒力因子,通过释放毒素和水解酶获取营养,提高细菌在宿主细胞内生存和增殖的能力。研究证实,鲍曼不动杆菌也含有T2SS,且T2SS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与鲍曼不动杆菌相关的T2SS研究一直是医学微生物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现对鲍曼不动杆菌T2SS的组成、结构和致病性方面作一概述,并对T2SS抑制剂的潜在靶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背景】耐药菌感染是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威胁,寻找抗生素替代或辅助疗法迫在眉睫,噬菌体是细菌的天敌,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目的】分离针对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RAB)的烈性噬菌体,治疗患者CRAB肺部感染,为噬菌体疗法的推广积累经验。【方法】用CRAB临床菌株NAB11B做宿主菌,从医院污水中分离新噬菌体,进行生物学特征和基因组特点的表征、分析后制备成高纯度的噬菌体制剂,通过雾化吸入的方式治疗肺部CRAB感染,评估噬菌体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分离到一株新噬菌体,命名为AB_SZL4,其潜伏期短、增殖速度快、抑菌能力强、生物学稳定性高且不携带有害基因。在临床应用中,噬菌体鸡尾酒联合抗生素疗法能快速清除肺部病原菌,且未见明显噬菌体相关不良反应。【结论】AB_SZL4是一株有极大临床应用潜力的烈性噬菌体。  相似文献   

9.
鲍曼不动杆菌AmpC酶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韫秀  苏青  张朋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22(7):671-672,F0003
<正>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重要条件致病菌。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日益增多,仅次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并且呈现多重耐药现象,已引起临床医生和微生物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而其体内产生的AmpC酶是导致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舟山地区近5年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ii,Ab)的感染状况及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有效控制感染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送检的血、尿及痰等各类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与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细菌鉴定采用ATB-expression细菌鉴定仪,药敏试验采用其配套的PSE-5条.结果 2006-2010年共检出鲍曼不动杆菌696株.Ab主要分布于ICU (301,43.4%)和呼吸内科(132,19.0%)的送检标本.痰标本检出率最高,为524株(75.3%).Ab对除妥布霉素以外抗生素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的趋势(P<0.01).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比例也逐渐增加.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多重耐药菌比例明显增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是治疗Ab感染最敏感的药物.应加强鲍曼不动杆菌细菌耐药监测,进一步合理有效使用抗生素,以防止鲍曼不动杆菌的传播,降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