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内镜检查对食管粘膜表面病变如炎症、溃疡、肿瘤等均有较好诊断价值 ,但对粘膜表面正常或几乎正常的粘膜下病变 ,以及食管壁外脏器和 /或肿瘤压迫引起的隆起性病变则诊断较为困难 ,而超声内镜 (EU S)检查能清晰地显示食管壁及其周围结构 ,因此对此类病变的诊断有其独特的优势。笔者旨在比较 EUS、胃镜、X线钡餐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自 1992年 1月~ 1999年 12月应用超声内镜检查发现的食管病变 16 7例。男性 98例 ,平均年龄 47.8±4.6岁 (36~ 6 7岁 ) ;女性 6 9例 ,平均年龄 49.7± 3.2岁 (34~ 5 6…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结肠囊样积气症的内镜及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2000年5月至2008年5月确诊的14例结肠囊样积气症的相关资料,分析其内镜及临床特征。结果14例结肠囊样积气症患者以腹痛、腹胀、腹泻、便秘、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肠镜下均呈黏膜下多发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透明或半透明状隆起,质软,弹性感明显,部分表面充血糜烂;内镜超声在病灶处黏膜下层内可见多发和固定的线状或不规则形高回声区,其后伴声影;2例合并巨大息肉癌变和2例造成降结肠不全梗阻者均行外科手术,随访3~6年无复发。10例行高压氧与内镜下联合治疗,其中8例囊肿基本消失,2例部分消失,部分隆起病变缩小,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结论结肠囊样积气症临床缺乏特异性,结肠镜是检出其的的主要方法,内镜超声具有确诊价值。对无严重合并症和并发症的结肠囊样积气症行高压氧与内镜下联合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李小安  赵奎  李晓辉  赵微 《西部医学》2012,24(7):1255-1257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67例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进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粘膜下剥离术(ESD)、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或外科手术切除病变。结果 67例患者中,平滑肌瘤34例,息肉18例,异位胰腺7例,脂肪瘤3例,间质瘤2例,孤立性静脉瘤2例,囊肿1例;病变在胃镜下切除46例,抽取囊液1例,外科手术切除2例。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病变进行内镜下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内镜微超声探头(TEMP)对消化道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消化道癌肿、消化道隆起灶、炎症性肠病30例病变进行微超声探头检查。结果TEMP检查能正确反映粘膜下肿瘤的起源,癌肿的浸润深度;炎症性肠病的严重程度,TEMP检查时肠壁的增厚和层次结构破坏程度相一致。结论TEMP检查对粘膜下肿瘤及癌肿浸润深度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尤其适用于对粘膜微小病变或梗阻性病灶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评估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用超声内镜对7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结果 息肉5例,平滑肌瘤25例,平滑肌肉瘤3例,脂肪瘤3例,异位胰腺3例,静脉曲张3例,并明确了起源层次,壁外压迫28例。对起源于粘膜层、粘膜肌层及粘膜下层的部分病变进行内镜治疗,对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部分病变进行手术治疗,其超声内镜与病理诊断一致。结论 超声内镜能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起源和初步定性诊断,对粘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探头内镜超声对上消化道粘膜下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1例普通胃镜检查怀疑囊性病变的患者行微探头内镜超声检查。34例患者接受了Endo-dop检查。探及到血流信号后,适当调整探头位置,并调整探测深度,记录多普勒图形。结果 191例囊性病变中,囊肿139例(72.8%),血管瘤51例(26.7%),淋巴管扩张症1例(0.5%)。34例患者接受了Endo-dop检查,26例血管瘤均测及血流信号,8例囊肿未测及血流信号。9例囊肿行细针穿刺抽吸治疗,均抽出淡黄色囊液后隆起消失,1例淋巴管扩张症行内镜粘膜切除(EMR)活检,病理证实。结论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能准确诊断上消化道粘膜下无回声占位病变,仅根据声像表现对囊肿和血管瘤的鉴别诊断有困难,结合内镜表现可对食管血管瘤作出诊断,内镜多谱勒对囊肿和血管瘤的鉴别诊断可能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对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超声内镜凭借其独特的优势,通过对胃肠道脏壁层次以及邻近脏器结构的准确辨认,已成为消化内镜领域中极具临床价值的检查手段、诊断和引导治疗手段。方法对171例疑为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患进行内镜超声检查。结果粘膜下肿瘤89例,恶性间质瘤8例,脂肪瘤6例,异位胰腺6例,食管静脉瘤1例,静脉曲张7例,息肉26例,壁外压迫共20例,粗大皱襞8例。结论内镜超声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结构及邻近脏器和组织,它不但能够鉴别壁内病变和壁外压迫,还能明确粘膜下肿瘤的起源及性质、癌肿侵犯的深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US)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65例NEC患儿超声图像特征,并与X线平片检查结果相对比。结果 65例NEC患儿中80.0%(52/65)的患儿声像图表现为多发肠壁增厚,增厚部位以小肠为主,小肠壁厚度均﹥3 mm,并可伴腹腔积液征象;41例可见肠壁积气,其中49.2%(32/65)于肠壁黏膜下可见点状或颗粒状气体回声,13.8%(9/65)浆膜下可见线状或短条状样高回声;23.1%的患儿(15/65)可见门静脉积气,超声表现为门静脉主干或分支内呈现气泡样或串珠样高回声光点,和(或)肝实质内门静脉分支内高回声光斑或条片状高回声区。US对肠壁积气检出的阳性率高于X线平片(P<0.05)。结论 US在NEC早期诊断及随访监测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内镜超声 (EUS)是一种结合了超声和内镜双重功能的检查设备 ,可以在腔内对消化管粘膜的病变、壁内的病变及壁外脏器进行超声扫描检查。在过去的 2 0多年里 ,内镜超声检查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通过操作者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内镜超声检查已不仅限于对食道、胃、结肠病变的检查 ,还逐渐应用于胆道和胰腺等疾病的检查中。内镜超声引导下的细针抽吸活检术 (EUSguidedFNA)也正逐步成为肺癌及其他纵隔疾病强有力的诊断工具。1 EUS对粘膜下疾病的诊断EUS能够清晰地显示食道、胃和肠壁的超声层次 ,也能进一步分辨出其周围外压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 ultrasonography,US)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65例NEC患儿超声图像特征,并与X线平片检查结果相对比.结果 65例NEC患儿中80.0% (52/65)的患儿声像图表现为多发肠壁增厚,增厚部位以小肠为主,小肠壁厚度均> 3mm,并可伴腹腔积液征象;41例可见肠壁积气,其中49.2%( 32/65)于肠壁黏膜下可见点状或颗粒状气体同声,13.8%(9/65)浆膜下可见线状或短条状样高回声;23.1%的患儿(15/65)可见]静脉积气,超声表现为门静脉主干或分支内呈现气泡样或串珠样高回声光点,和(或)肝实质内门静脉分支内高回声光斑或条片状高回声区.US对肠壁积气检出的阳性率高于X线平片(P<0.05).结论 US在NEC早期诊断及随访监测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微型超声探头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u GQ  Jin EY  Li YM  Zhao L  Chen WX  Ji F  Xu P  Gu Q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119-124
目的 研究微型超声探头 (MUP)在消化道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频率为 7.5~ 2 0MHz的MUP结合双腔内镜 ,对有检查适应证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术 (EUS) ,检查后对部分有治疗适应证者分别进行外科手术或内镜介入治疗。将术前MUP诊断结果与术后组织病理诊断相比较。对部分未接受外科手术或内镜介入治疗的病例采用MUP作定期随访复查。结果 经MUP检查 5 37例 ,其中诊断为胃肠道黏膜下病变者 2 5 6例 ,息肉者 5 6例 ,炎性隆起和增厚者 37例 ,外压性隆起者 5 3例 ,消化道癌肿者 5 0例 ,消化性溃疡者 17例 ,胆石症者 11例 ,慢性胰腺炎者 8例 ,贲门失弛缓症者 2例 ,正常者 4 7例。通过检查 ,有 2 2 0例分别接受了外科手术或内镜介入治疗 ,其中 2 11例术前MUP的诊断结果与术后组织病理诊断相同 ,诊断正确率为 95 .9%。用MUP随访部分胃肠道平滑肌瘤、脂肪瘤、静脉瘤和囊肿等病例 ,发现这些病变在 1~ 2年内病灶无明显变化。接受内镜下病灶切除和穿刺等治疗的患者也没有发生并发症。结论 MUP在胃肠道黏膜下病变的诊断和鉴别 ,消化道癌肿的诊断和分期以及胆道、胰腺疾病的诊断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对制定科学、高效、安全和经济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OlympusEU—M30,GFUM200型,5-12MHz超声内镜对57例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中23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获得病理诊断,19例外科手术获得病理诊断。结果57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发生病变最多的部位是胃(36例,占63.1%),食管次之(15例,占26.31%),十二指肠最少(6例,占10.52%)。57例患者中23例行EMR证实,19例外科手术证实,6例外压性包块,9例异位胰腺,经6~12月随仿,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均未见异常改变。23例EMR及19例手术病理诊断与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为88.09%(37/42);不符合率11.09%(5/42)。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优于胃镜检查,超声内镜虽能从结构(内部回声是否均匀,包膜是否完整)及层次上提供诊断帮助,但在鉴别肿块良恶性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对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可疑的病例,在条件许可时仍需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配合,以期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对30例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穿刺30例患者中,23例获得阳性病理结果,7例穿刺病理结果为阴性,30例均顺利完成检查,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周密的术前准备,术中熟练的操作配合及严密监护,术后的观察和护理是检查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超声内镜诊治上消化道早期癌2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诊断和治疗上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可靠性。方法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早期肿瘤,有手术或内镜切除标本可证实诊断的21例,并对其中12例有适应证的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指导下的早癌切除术。结果超声内镜诊断早期癌的准确性66%,12例内镜切除的早期癌切除完全,仅个别少量出血并发症。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有较高敏感性,部分类型的早期癌在超声内镜指导下行内镜切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前瞻性地评价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抽吸活检 (endoscopic ultrasound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EUS FNA)在胰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及影响其诊断能力的潜在因素分析。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间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经影像学诊断(CT或MRI)为胰腺病变、拟行EUS FNA的44例患者连续性地纳入本研究。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位置、病变大小、穿刺次数,评价是否获取足够样本供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诊断及穿刺相关并发症等。 结果 44例患者中,42例成功实行EUS FNA(95.5%, 42/44),病灶的平均最大直径为(44.7±18.2)mm。31例获得肉眼可见的组织条;意向性分析结果显示,34例穿刺样本(77.3%, 34/44)足够用于细胞或组织病理学诊断,包括31例患者获得明确的细胞或组织病理学恶性肿瘤依据,3例诊断为胰腺炎症。病灶的位置、大小与穿刺成功率、明确病理学诊断的获得率无明显关系;而穿刺过程中获得肉眼可见组织样本病例的明确病理学诊断获得率明显高于未获得者(P= 0.000)。2例患者于穿刺时发生穿刺点渗血 (4.8%, 2/42),通过电凝及止血夹处理好转。结论 在胰腺疾病的诊断中,EUS FNA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获取更多的组织量用于病理学评估是提高EUS FNA诊断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寻找上消化道壁肌层小肿瘤安全、经济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普通胃镜表现为表面光滑的隆起性病变疑似粘膜下肿物的患者进一步进行超声内镜检查,经超声内镜诊断为食管或胃肌层肿瘤且直径≤1.0cm者应用圈套结扎法治疗。结果35例患者术后3周复查胃镜肿瘤均已脱落,随访1年无一例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辅助下应用圈套结扎法是上消化道壁肌层小肿瘤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联合超声内镜诊断大肠病变的价值。方法 667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其中94例入选。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微血管形态观察,超声内镜判定病变浸润深度,并与病理学诊断相比较。结果在94例病人中发现FICE放大模式下发现新生性病变172个,常规放大内镜下漏诊17个。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判断符合率分别为93.8%、91.3%,高于常规放大内镜88.4%、75.6%(P〈0.05)。结论 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诊断的符合率高于普通放大内镜,有利于发现早期癌,可对病变浸润深度进行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及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ME-NBI)对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诊断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3年3月至2017年10月术前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并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比较术前EUS和ME-NBI对病变浸润深度的判断与术后病理浸润深度的一致率。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33例患者(392处病灶),其中轻中度不典型增生83处,重度不典型增生72处,鳞状细胞癌235处,腺鳞癌2处。308处病灶仅经过EUS检查,7处病灶仅经过ME-NBI检查,77处病灶同时经过两种方式检查。385处病灶经EUS评估,对病变浸润深度的诊断准确率为43.9%(169/385),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差(Kappa=0.1)。对局限于黏膜层的病变EUS准确率为40.8%(139/341),黏膜下层病变准确率为68.2%(30/44)(P=0.001)。84处病灶经ME-NBI评估,对病变浸润深度的诊断准确率为72.6%(61/84),与病理诊断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0.4),对局限于黏膜层的病变其准确率为91.0%(71/78),对于达黏膜下层的病变其准确率为16.7%(1/6)。同时行EUS及ME-NBI检查的77处病灶,EUS诊断准确率为42.9%(33/77),ME-NBI对浸润深度的诊断准确率为84.3%(67/77)(P=0.001)。结论 ME-NBI对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评估优于EUS。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aimed to compare the usefulness of multidetector row CT (MDCT), 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 and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 in diagnosing branch duct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 (IPMNs) of the pancreas. Imaging and pathological findings wer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for 25 patients with branch duct IPMNs of the pancreas who underwent surgical resection (13 adenomas, 4 borderline lesions, and 8 carcinomas). MDCT and MRCP were performed on all 25 patients, whereas EUS was performed on 22 patients. MDCT and MRCP were used to identify features predictive of malignancy, including carcinoma, borderline lesions, and the presence of thickened irregular walls/septa or a solid mass. EUS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presence of intramural nodules or a solid mass. Correlations between histopathology and maximum diameter of the main pancreatic duct (MPD) or cyst size detected by MDCT and MRCP were also examined. Presence of a solid mass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malignancy with all imaging methods (MDCT; P=0.001, MRCP; P=0.008, EUS; P<0.001, respectively). Presence of thickened irregular walls/septa on MDCT correlated well with malignancy (P=0.019). In contrast, presence of thickened irregular walls/septa on MRCP and intramural nodules on EUS did not correlate with malignancy.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malignancy and average maximum MPD diameter or cyst size (P>0.05), though values tended to be larger in malignant tumor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resence of thickened irregular walls/septa or a solid mass on MDCT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malignancy, and that MDCT is useful for diagnosis of branch duct IPMNs of the pancreas.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3年5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4例IC住院患者的资料,从年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及内镜下特点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缺血性结肠炎多发生于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女性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及便血,结肠镜下可见黏膜充血、糜烂及溃疡形成,病理检查显示非特异性改变,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结论对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突发腹痛及便血时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可能,早期行结肠镜检查,并予以积极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