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能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并进行复制。方法 选取 137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液标本,分离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使用细胞甩片法固定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和滚环扩增结合原位跨缺口原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BV DNA和HBV cccDNA表达。结果 137例标本中,68.6%(94/137)的标本经免疫组化染色后检测出HBV DNA的表达;83.9%(115/137)的标本原位杂交和滚环扩增PCR后检出HBV cccDNA阳性信号;血清HBV DNA浓度高于106 copies/ml的患者PBMC中HBV cccDNA阳性率为95.1%,低于106 copies/ml的阳性率为51.4%。结论 高浓度外周血HBV DNA是HB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危险因素,通过原位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能够更灵敏地检测HBV DNA和cccDNA在PBMC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证实PBMC感染导致HBV母婴传播途径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应用聚合酶链(PCR)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乙肝病毒DNA (HBV DNA)。54例PBMC内HBV DNA (+)和71例PBMC内HBV DNA (-)病例平行测定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T细胞亚群比值(CD4/CD8)和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结果示慢性乙肝病人PBMC内HBV DNA (+)组NK、CD4/CD8和sIL-2R与正常对照组及PBMC内HBV DNA (-)组病人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同时发现慢性乙肝PBMC内HBV DNA (+)病人NK活性、CD4/CD8比值和sIL-2R水平有直线相关性(P均<0.01),而PBMC内HBV DNA (-)病人,仅CD4/CD8比值和sIL-2R水平呈相关性(P<0.001) NK活性尚未受到明显影响。结果表明,HBV感染PBMC导致慢性乙肝病人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助于阐明慢性乙肝的发病机制,并有可能为乙肝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机理,本文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测定了20份外周血HBsAg/HBeAg双阳孕妇胎盘组织和24份HBsAg阳性孕妇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HBV DNA,结果发现,胎盘组织HBV DNA均阳性;HBV DNA主要分布于胎盘蜕膜,而绒毛滋养层细胞未见阳性,提示HBV已侵袭胎盘蜕膜,且可能在蜕膜细胞中有复制,但未累及绒毛,PBM HBV DNA测定结果表明,HBV DNA阳性率为58.3%(14/24),阳性的孕妇中,有2例其婴儿发生了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4.
众多研究表明,HBV很可能经受体介导而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可在PBMC中完成病毒复制周期。HBV DNA在PBMC中主要以游离和整合两种形式存在。对肝细胞和PBMC中HBV相关标志的比较,表明两者虽有相关性,但尚未证明有直接或因果关系。对PBMC的HBV感染的研究有助于解释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系统的异常,指导治疗和防止HBV感染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PBMC中HBV cccDNA与HBV宫内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进行扩增,并对其产物直接测序鉴定,以证实PBMC为HBV肝外复制的场所,从而进一步证实PBMC感染为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途径之一。方法:选择性PCR扩增PBMC中HBV cccDNA,并对1例阳性产物直接测序鉴定,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已知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HBsAg阳性孕妇PBMC HBV cccDNA的检出率为9.93%,新生儿PBMC HBV cccDNA的检出率为4.58%,PBMC HBV cccDNA与公布的已知序列的同源性为100%。结论:PBMC为HBV肝外复制的场所,PBMC感染很可能是乙肝宫内感染的传播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细胞(PBMC)中输血传播病毒(TTV)的检测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49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及PBMC中TTV-DNA。结果:血液透析患者TTV感染率18.4%(9/49)。PBMC中TTV-DNA检出率22.4%(11/49),PBMC中TTV-DNA检出率在血清TTV-DNA阳性者(66.7%),高于血清TTV-DNA阴性者(12.5%)(P<0.05)。结论:PBMC中TTV-DNA主要在血清阳性患者中检出,PBMC可能是TTV的一个贮存场所。  相似文献   

7.
母血HBV DNA含量与新生儿HBV感染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孕妇外周血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及细胞转运与新生儿HBV感染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HBsAg阳性孕妇血清HBV DNA;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及半巢式PCR技术扩增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外周血中母亲DNA,通过检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M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等位基因确定母-胎细胞转运;用巢式PCR检测新生儿血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 DNA.结果 随着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的增加,新生儿HBV DNA阳性的危险性呈现增高趋势(X~2=13.16,P<0.05,趋势X~2=12.42,P<0.05),而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与新生儿PBMC HBV DNA阳性无关(总X~2=2.41,P>0.05,趋势X~2=0.35,P>0.05);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与母-胎细胞转运无关(总X~2=4.14,P>0.05,趋势X~2=0.001,P>0.05);母-胎细胞转运与新生儿外周血PBMC HBV DNA阳性有关(X~2=10.26,P<0.05),而与新生儿外周血HBV DNA阳性无关(X~2=0.49,P>0.05).结论 HBsAg阳性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母-胎细胞转运与新生儿HBV感染有关,分别是新生儿血清、PBMC HBV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多重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BVDNA与HBVcccDNA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建立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法(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揭示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的存在状况。方法采用一种把一套扩增乙肝病毒基因组DNA(HBV genome DNA)的引物和一套特异性扩增乙肝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HBVcccDNA)的引物掺入到一个体系中的PCR法,检测PBMC中的HBVDNA核酸分子。结果PCR法可使处于同一PBMC中的总HBVDNA和HBVcccDNA同时分别良好的扩增出来;3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PBMC中,总HBVDNA与HBVcccDNA同耐检出者23例,检出率76.6%;检出HBVcccDNA者占检出总HBVDNA者的82.1%。结论PBMC中的HBVDNA部分参与复制。成功的建立了能同时检测HBV基因组DNA与HBVcccDNA的M—PCR方法。  相似文献   

9.
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 cccD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法(nPCR)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方法:根据HBV基因组DNA正负链上下游缺口序列,设计两套相对保守的引物,建立HBV cccDNA套式PCR,并用该法检测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中HBV cccDNA。结果:该法检测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cccDNA阳性率为60%。结论:套式PCR法简便、灵敏,可用于测定PBMC中HBV cccDNA。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及其在HBV宫内感染中的意义.方法用原位杂交(ISH)和原位PCR(IS PCR)法对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PBMC进行HBV DNA检测.用随机引物法进行地高辛-HBVDNA探针的标记和定量.结果ISH及IS PCR检测PBMC HBV DNA,探针浓度以0.6μg/ml、蛋白酶K浓度以10μg/ml、IS PCR以20个循环数为佳.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中,血清HBsAg、HBVDNA均阳性者有72.73%PBMC HBV DNA阳性;HBsAg阴性、HBV DNA阳性者中,有65.91%PBMC HBV DNA阳性;血清HBsAg、HBV DNA均阴性者中,仍有15.79%PBMC中HBV DNA阳性.结论IS PCR检测对低丰度PBMC HBV DNA具有细胞内定性和定位的特点.血清HBV DNA阳性新生儿多数可检出PBMC HBV DNA,而血清HBV DNA阴性新生儿也可呈PBMC HBV DNA阳性.提示PBMC HBV感染应作为HBV宫内感染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母胎细胞转运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母胎细胞转运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用STRPCR、As-PCR及hemi-nPCR技术扩增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中胎儿DNA及母亲DNA,通过检测TH01、GSTM1、ACE等位基因确定母.胎细胞转运与胎.母细胞转运。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母-胎细胞转运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以GSTM1、ACE基因多态性判定母亲源性或胎儿源性等位基因,42对信息病例中有26例新生儿发生了母.胎细胞转运(61.90%,26/42);40对信息病例中有32例发生了胎-母细胞转运(80.00%,32/40);10对母胎发生了双向转运。统计分析显示母-胎细胞转运与HBV宫内感染有关联,胎.母细胞转运与HBV宫内感染无关联,母-胎细胞转运与胎-母细胞转运无关。母-胎细胞转运、孕妇PBMC HBV DNA阳性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二者未显示交互作用;母-胎细胞转运、孕妇PBMC HBV DNA阳性与新生儿PBMC HBV感染有关,两因素间亦未显示交互作用。结论母胎之间存在细胞转运,母-胎细胞转运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这可能是对HBV宫内感染途径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检测方法FQ-PCtL和ELISA定性检测HBVM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6例乙肝病毒血清同时进行FQ—PCK检测HBV-DNA及ELISA方法测定HBVM。结果不同的血清学模式,HBV—DNA阳性率有差异,其中HBsAg(+)、HBeAg(+)、g-HBc(+)和HBsAg(+)、抗-HBe(+)、抗-HBc(+)模式的HBV—DNA阳性率高。结论FQ—PCIL检测患者血清HBV—DNA含量可以准确地反映HBV的感染状态和复制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应用聚合酶链(PCR)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乙肝病毒DNA(HBVDNA)。54例PBMC内HBVDNA(+)和71例PBMC内HBVDNA(-)病例平行测定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T细胞亚群比值(CD4/CD8)和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结果示慢性乙肝病人PBMC内HBVDNA(+)组NK、CD4/CD8和sIL-2R与正常对照组及PBMC内HBVDNA(-)组病人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同时发现慢性乙肝PBMC内HBVDNA(+)病人NK活性、CD4/CD8比值和sIL-2R水平有直线相关性(P均<0.01),而PBMC内HBVDNA(-)病人,仅CD4/Cd8比值和sIL—2R水平呈相关性(P<0.001)NK活性尚未受到明显影响。结果表明,HBV感染PBMC导致慢性乙肝病人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助于阐明慢性乙肝的发病机制,并有可能为乙肝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凋亡率在乙肝病毒(HBV)感染慢性化机制中的意义及凋亡PBMC的半胱氨酸基-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9(Caspase-9)活性在PBMC凋亡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5例慢性乙肝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者PBMC的凋亡率,并用比色法检测凋亡PBMC内Caspase-9的活性。结果慢性乙肝患者HBV DNA阳性组PBMC凋亡率及PBMC内Caspase-9活性均高于HBV DNA阴性组(均P<0.01)及健康对照组(均P<0.01),HBV DNA阴性组上述两指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P<0.05;P<0.01)。慢性乙肝患者PBMC中Caspase-9活性与其凋亡率呈正相关(P<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PBMC存在凋亡现象,可能为乙肝慢性化机制之一;其中的Caspase-9活性增高,提示Caspase-9可能参与了慢性乙肝患者PBMC的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15.
血清中HBsAg(+)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HBsAg滴度高低、HBV的量的水平和乙型肝炎的病情及其防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了解HBV的量及其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只能间接地检测HBV血清免疫学标志物及HBV—DNA,借此了解病毒水平。现将市疾控中心2004—2005年健康查体检出的438例HBsAg(+)者研究分析,旨在了解HBV的抗原、抗体和HBV—DNA分布的质与量,为阐明HBV在人体内的复制、消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HBV可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HB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隐性HBV感染有关;与围产期母婴传播相关;影响机体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状态,使HBV持续感染;也与病情的轻重及反复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BsAg、HBeAg阳性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感染状况及其在宫内母婴垂直传播中的作用.方法对HBsAg/HBeAg双阳性共67对孕妇及其新生儿静脉血分离和提纯PBMC后,经抽提、纯化后的DNA进入PCR扩增反应,引物为HBV C区基因序列.结果67例HBsAg及HBeAg双阳性的孕妇中有35例(52.2%)PBMC中HBV DNA阳性,25例孕妇在血清及PBMC中均发现HBV DNA.67例新生儿有22例感染HBV DNA,感染率32.8%,其中血清HBV DNA阳性者10例,PBMC HBV DNA阳性者19例,二者均阳性者7例.结论母亲PBMC内HBV DNA阳性可能导致新生儿PBMC中HBV DNA阳性,PBMC内的HBV DNA可能是HBV母婴垂直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HBsAg及HBeAg阳性母亲若血清HBV DNA为阳性就极大增加了其新生儿感染HBV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HIV感染急性期及慢性期T淋巴细胞对HBV反应能力的差异。方法 入组合并HBV感染的HIV感染急性期患者10例,合并HBV感染的HIV感染慢性期患者15例,分析HBV DNA与HIV RNA及CD4+ T细胞之间的相关性;收集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HBsAg重叠肽刺激培养后检测CD4+ T细胞及CD8+ 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 HBV DNA水平与HIV RNA水平呈正相关(r=0.502,P=0.011),HBV DNA水平与CD4+ T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409,P=0.042)。HIV感染急性期患者经HBsAg重叠肽刺激后CD4+ T细胞及CD8+ 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分别为9.1%±3.9%及4.4%±1.8%)明显高于HIV感染慢性期患者(分别为5.7%±2.5%及2.7%±1.4%)。结论 HIV合并HBV感染的患者在HIV感染急性期对HBV的清除能力明显高于HIV感染慢性期,本研究为探究HIV感染不同时期对HBV清除能力差异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9.
HBV及类似的动物DNA病毒属嗜肝病毒,即病毒的复制和所引起的细胞损害主要限于肝脏。然而,最近的研究提示,HBV可以在肝细胞以外的组织中复制,但肝外复制的意义尚未阐明。哺乳动物和鸟类嗜肝病毒的发现为体内研究HBV感染提供了优良而经济的模型。在肝外嗜肝病毒复制的最初报道之后,又有许多有关病毒感染部位的研究。Hal-pern等发现在感染鸭的胰和肾中有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DNA的复制中间体,即聚腺苷酸化DHBV RNA和病毒抗原。复制中间体的存在提示,DNA并不是因血源污染所致,而是细胞内活跃复制产生。聚腺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HBeAg水平及其HBV—DNA载量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精确定量,检测31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以化学发光标记免疫法配对检测其血清HBeAg水平。结果不同HBeAg水平对应的HBV—DNA载量有所不同。HBeAg1—50(s/co)组的患者其HBV—DNA载量高于0~1(s/co)(即阴性组),但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HBeAg水平〉50(s/co)组患者的HBV—DNA与1~50(s/co)组及0~1(s/co)阴性组比较,发现前者血清HBV—DNA载量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HBV—DNA载量与HBeAg含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也不完全一致;在低水平HBeAg的患者中,其血清仍有一定的HBV—DNA检出率,临床、流行病学上仅以HBeAg作为复制的血清指标,来判断HBV复制和评估传染性有明显的局限性,临床应结合HBV—DNA与HBeAg水平综合判断HBV复制程度。以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