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酱油酿造用菌粉为出发菌(S),经分离、纯化后再经紫外线诱变(15W,20cm,30min)及控温培养处理后,获得1株变异菌株。结果表明:能在44环境中旺盛生长;酶活力可达8158.6u/g(干曲),较出发菌株S酶活力提高了77.84%;遗传稳定性较好;发酵成酱油后经测定,其指标可达揋B181862000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特级品,明显优于出发菌株酿造的酱油。  相似文献   

2.
从酱油生产用菌粉中选诱优良米曲霉菌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酱油酿造用菌粉为出发菌S,经分离、纯化后再经紫外线诱变(30W、25cm、30min)及控温培养处理后,获得1株变异菌株,进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变异菌株能在42℃环境中旺盛生长;酶活力可达7263.5U/g(干曲),较出发菌株S酶活力提高了108.3%;遗传稳定性较好;发酵的酱油经测定,其指标可达“GB18186-2000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特级品,明显优于出发菌株酿造的酱油。  相似文献   

3.
从酱油生产用菌粉中选诱优良米曲霉菌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酱油酿造用菌粉为出发菌(S),经分离、纯化后再经紫外线诱变(15W,20cm,30min)及控温培养处理后,获得1株变异菌株。结果表明:能在44℃环境中旺盛生长;酶活力可达8158.6u/g(干曲),较出发菌株S酶活力提高了77.84%;遗传稳定性较好;发酵成酱油后经测定,其指标可达“GB18186—2000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特级品,明显优于出发菌株酿造的酱油。  相似文献   

4.
5.
王咪咪 《上海调味品》1994,(3):25-25,22
酿造酱油离不开试管菌种以及三角瓶菌种培养,种好、曲好、酱油好,出率也高。已是每个酿造职工都知的道理。多年来我曾对米曲霉的三角瓶菌种培养作了探索,特别对水份与三角瓶菌种生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经过不断试验研究,提高了三角瓶菌种的质量。 以往在酿造厂,三角瓶菌种的一般做法是:面粉20克与麸皮80克同时搅拌均匀后润水,然后装瓶灭菌,培养72小时。笔者认为,麸皮比面粉易于吸水而且面粉容易结  相似文献   

6.
7.
本试验利用本室分离选育的优良酱油生产菌株-米曲霉As-91-02和湖南名产“浏阳麻菇”进行了高级麻菇酱油的批量生产试验,确定了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麻菇酱油成品的主要质量指标均通过国家特级酱油标准,其中氨基酸态氮为1.07克/100毫升,全氮为2.04克/100毫升,总氨基酸为5.12克/100毫升,必须氨基酸为1.98克/100毫升。  相似文献   

8.
曹骏生 《中国调味品》1991,(2):32-32,F003
酱油、酱等传统的调味品,其制品的香气与使用的曲菌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人所共知的事。目前,日本制造酱油曲采用的曲菌主要有米曲霉(以下简称A)和酱油曲霉(以下简称S)两种。这两种曲霉产生的水解酶和酿造特性不同。简言之,即A比S产生的α一淀粉酶含量高,而植物组织分解酶群含量低。这样,表现在制曲时,A曲升温快,容易管理,原料中淀粉消费量高达30%左右。  相似文献   

9.
酱油生产用菌诱变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酱油酿造用菌粉为出发菌(S),经分离、纯化后再经紫外线诱变(30W,25cm,30min)及控温培养处理后,获得1株变异菌株。结果表明:能在42℃环境中旺盛生长;酶活力可达7263.5μ/g(干曲),较出发菌株S酶活力提高了108.3%;遗传稳定性较好;发酵成酱油后经测定,其指标可达“GB18186—2000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特级品,明显优于出发菌株酿造的酱油。  相似文献   

10.
米曲霉是酿造食品行业广泛使用的一种生产菌种,其发酵特性直接关系到终端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因此,选育优良的米曲霉菌种尤为重要。本文对米曲霉菌种选育改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自然选育、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原生质体融合、复合诱变、基因工程育种等技术层面归纳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以期为研究同行拓展思路,并为米曲霉菌种的生产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不同的诱变方法(紫外、钴60、硫酸二乙酯化学诱变、连续诱变以及筛选诱变交替进行的连续诱变)对酱油发酵菌种米曲霉进行了诱变,并以蛋白酶为目标进行选育。讨论了诱变方法对菌株酶系分布的影响,以及不同诱变方法所得菌株对温度和水分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两种曲霉制曲酿造酱油的实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报告了选择沪酿3042和3758混合制曲,采用低盐固态工艺实验酿制酱油每100斤豆饼多产二级酱油20-30斤;试验组酱油谷氨酸含量提高27.5-31.4%。而且黑曲霉代谢果胶酶比米曲霉高3倍左右,解决了因酱醅含水分稍大,影响淋油,出油率低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3.
近年原生质体融合已成为曲霉、青霉、毛霉等工业菌种改良的极有价值的技术方法。已有报告、通常采用的聚乙二醇(PEG)促融剂的融合方法与新开创的电融合方法相比,仍有某些缺点。特别指出的是当用PEG处理时,获得的种间融合率比种内融合率更低。本文作者通过米曲霉与酱油曲霉种间电融合,不仅增加了融合株的生成率,而且还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常用的酱油生产菌株黄曲霉UV-1229,米曲霉沪酿3.042、UE3362、3811、Xi-3菌株的产酶能力,生长能力和发酵能力进行了比较;并研究了培养温度和培养基水份对各菌种的影响。结果表明,米曲霉沪酿3.042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黄曲霉UV-1229适应性最强。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选取酱油酿造的米曲霉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高效复壮选育优良菌株的工艺实验,建立了米曲霉氨基酸态氮得率的筛选模型,获得氨基酸态氮得率与K值和菌落直径d的关系,建立回归方程U=0.035d+0.332K+0.060,米曲霉氨基酸态氮得率的高低可以通过酪蛋白平板上菌落直径大小和K值来确定,同时结合米曲霉菌落在酪蛋白平...  相似文献   

16.
以广东地区高盐稀态酱油成曲中优良的米曲霉菌株为出发菌,经紫外诱变选育得到了一株种曲单孢子,中性蛋白酶活力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08%,平均种曲酶活力为9426.43U/g干基,孢子发芽率达91.58%,成曲中性蛋白酶活力为209U/g干基,碱性蛋白酶活力为159U/g干基,酸性蛋白酶活力为101U/g干基,纤维素酶活力为5.3U/g干基,黄曲霉毒素B1检出量符合国家标准规定,拥有良好遗传稳定性的米曲霉突变菌株。  相似文献   

17.
米曲霉菌种选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晶  马贵民 《食品工程》2011,(4):10-12,16
介绍了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及基因工程技术在米曲霉茵种选育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酱油酿造过程中米曲霉酶系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0前言 酱油酿造的过程实际上是以微生物作为动力,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大多数酿造酱油的生产厂家采用米曲霉作为动力微生物,主要是因为米曲霉产生的酶系十分丰富.米曲霉的酶系包括蛋白酶、肽酶、谷氨酰氨酶、淀粉酶、脂肪酶、果胶酶、转化酶、纤维素酶及麦芽糖酶等.各种酶系对酱油风味的形成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生产中米曲霉酶系各种影响因素的控制将对酱油的品质、风味和产量都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影响米曲霉酶系形成、作用的因素作一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
沪酿3.042米曲霉菌种诱变选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米曲霉(沪酿3.042)为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与化学诱变,通过培养筛选,得到一株变异菌株A11。其蛋白酶活性比原茵株(3447U)提高了3688U,耐温性能较强,遗传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