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岐黄针疗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颈椎病颈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岐黄针组,每组各32例.岐黄针组给予岐黄针疗法治疗,常规针刺组给予常规针刺疗法治疗.每周3次,治疗3次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及治疗3个月后随访时,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以及Mc ...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内热针与电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将8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内热针治疗(每周1次),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每周5次),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前、治疗2周结束时、治疗结束2个月随访时,分别观察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 neck pain questionnaire, NPQ)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前VAS、NP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两项评分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各观察时间点两项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内热针与电针治疗颈型颈椎病均有较好的近期与远期疗效,且内热针优于电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颊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作用特点及优势。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颊针组(n=30)与常规针刺组(n=30)。颊针组予针刺患侧颈穴(定位:下颌骨髁突中点直上,与颧弓上缘交点)、背穴(定位:颧弓根下缘颞颌关节下,耳屏正中前0.5寸)。常规针刺组予参照《针灸治疗学》治疗颈椎病的操作。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NPQ)、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simplified McGill score chart for paining,SF-MPQ)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VAS、SF-MPQ、NPQ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治疗后颊针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疗程结束后,颊针组与常规针刺组在改善VAS、SF-MPQ、NPQ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方面,颊针组有效率为86.7%;常规针刺组为83.3%,两组疗效相当(P>0.05)。结论:颊针疗法可有效改善颈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可在患者疼痛症状明显时,优先选用,且取穴方便,显效迅速,安全易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颤压"颈三线"结合导引"望月拿肩"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颤压"颈三线"并结合导引"望月拿肩"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连续治疗5次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 d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Northwick Park(NPQ)颈痛量表评分以及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PQ颈痛量表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NPQ颈痛量表总积分提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颤压"颈三线"结合导引"望月拿肩"治疗颈型颈椎病较单纯传统推拿手法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疏风止痛饮联合颈四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疗效及对白三烯、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10例CSR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疏风止痛饮口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颈四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颈痛量表评分(NPQ)、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CASCS)、颈椎活动度评分(CR...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揿针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2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治疗组(6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药物应用非甾体类镇痛剂、营养神经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及脱水剂等,如芬必得胶囊、醋酸芬酸钠等。治疗组患者采用揿针进行埋针治疗。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Northwick Park(NPQ)颈痛量表评分、Mc Gill疼痛量表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2%,治疗组为87.0%,两组整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NPQ、Mc Gil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个疗程后、疗程结束后、疗程结束1个月后NPQ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1个疗程和疗程结束后统计NPQ、Mc Gill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束疗程1个月后对患者NPQ、Mc Gill评分进行评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与西药治疗对颈椎病颈痛均有良好的效果,但揿针的止痛疗效持续时间要优于西药,说明揿针可能具有较好的中长期止痛效果,且持续效应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按摩灸与针刺拔罐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针按摩灸组(44例)、针罐组(42例)。针按摩灸组取穴:风池、天柱、颈夹脊穴、阿是穴,结合按摩灸进行治疗。针罐组取穴操作同针按摩灸组,针刺后于局部拔罐,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颈项疼痛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分,观察治疗第1疗程后即时止痛效果及疗程结束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第1个疗程后针按摩灸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针罐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按摩灸组VAS评分显著低于针罐组(P0.01);2个疗程结束后两组VAS评分均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两组效果相当(P0.05),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按摩灸与针刺拔罐治疗颈型颈椎病均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两组疗效相当,但针刺结合按摩灸法对颈型颈椎病的即时止痛效果优于针刺拔罐。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多角度等长肌力训练联合针刺治疗对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9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多角度等长肌力训练联合针刺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采用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NPQ)评分评价治疗总体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NPQ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PQ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01),且实验组NPQ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结论 多角度等长肌力训练联合针刺治疗在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且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颈椎病颈痛应用针刺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慢性颈椎病患者10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患者分别采用推拿和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采用颈痛量表评估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颈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颈椎病颈痛应用针刺治疗,效果显著,针刺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颈痛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火针浅刺法配合刺血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60例颈型颈椎病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火针浅刺法配合刺血疗法,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评价治疗1疗程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临床疗效评定及NPQ颈痛量表。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VAS、NPQ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NPQ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治疗后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配合刺血疗法与普通针刺法均能有效改善颈型颈椎病的症状,但火针配合刺血疗法优势更大,用时更短,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5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并应用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46例经过2~18个月、平均8.2月的随访,所有病例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12~16周,平均12.6周,融合率100%;MRI检查无脊髓变形、受压表现,脊髓功能检查,除3例不理想外。所有病例植骨疗效满意。结论:适应症选择正确,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植骨、钢板系统操作简单,可提供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利于神经功能恢复,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外伤的治疗。颈椎前路手术适用于2个颈椎间盘,3个椎体。动力性和限制性颈椎前路内固定材料在临床治疗疗效上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2.
朱定  李劼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44-46
目的探讨宫颈锥切在诊治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行宫颈锥切手术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前后组织病理诊断结果变化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变化,评价宫颈锥切诊断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LEEP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少于冷刀锥切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电子阴道镜下活检结果与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结果诊断一致率为71.12%(101/142)。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结果级别升高15例(10.56%),手术前后HPV-DNA负荷量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宫颈锥切手术较电子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的宫颈浸润癌检出率更高,宫颈锥切在切除病变的同时可以有效消除高危型HPV感染,是一种诊断、治疗CIN的非常理想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的关系.方法 选取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科的患者1 200例, 分为无柱状上皮异位组 (A组) 、轻度柱状上皮异位组 (B组) 、中度柱状上皮异位组 (C组) 和重度柱状上皮异位组 (D组) 4组, 均行LCT检查和HC2检测.对任一项阳性者阴道镜下取活检后送病检.分别比较各组之间LCT、HC2结果、CIN及宫颈癌疾病构成比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并分析年龄与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关系.结果 从年龄分组来看, 各年龄组间宫颈有无糜烂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各年龄组间的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程度也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各组LCT、HC2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各组CIN和宫颈癌的患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宫颈糜烂”与宫颈病变无必然的联系.不应该把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作为宫颈病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宫颈糜烂"是女性宫颈的常见状态,在妇科临床上是应用最多的诊断术语之一.Alan H.DeCherney and Lauren Nathan的世界权威教科书《当代妇产科学诊断与治疗》第9版认为:"宫颈糜烂"与宫颈癌无关.但国内目前没有足够有说服力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宫颈糜烂"与宫颈病变到底有无因果关系.就"宫颈糜烂"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前路减压、颈椎空心螺纹内固定器(CHTF)椎间融合,代替传统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的方法。方法:对18例CMS采用环锯减压再潜行扩大减压,植入CHTF无磁性医用钛合金突心螺纹内固定器椎间融合,随访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植入CHTF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症状改善明显,稳定性好,生理曲度恢复达正常,无椎间隙高度丢失,无CHTF滑脱、移位。术后平均4.5个月椎间隙融合。  相似文献   

16.
推拿治疗颈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19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亦称颈椎综合征,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对本病的治疗大部分采用非手术治疗,且尤以推拿疗法最为有效,也容易被病人所接受。现将本人自2000年以来用手法为主治疗的191例颈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经验,所有患者均经前路行手术治疗,切除病变间隙的椎间盘、增生骨赘及后纵韧带,取自体髂骨或融合器行椎间融合,钛板固定。 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30~90min,出血量10~100ml,术后随访时间9~7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3个月;量化疼痛与麻木程度,术前4~5分,术后迅速下降到0~2分,最终下降到0~1分,疼痛完全缓解,椎间骨性融合。 结论 前路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入路简单、出血少的特点,并且对脊髓与神经根前方的椎间盘和骨赘切除彻底,疗效确切,可避免保守治疗长期反复发作的缺点,比后路手术更安全、更有效。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趋向年轻化。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虽逐年改进,近年来有长足发展,但因其是有创操作,风险大,而且费用高,手术治疗者仅为少数,非手术治疗有独特的优点,多数不需住院,患者痛苦少,花费少,不破坏正常解剖结构。封闭治疗是非手术治疗方法的一种,症状缓解,疗效最佳。本文从交感型颈椎病及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机制上阐明封闭疗法的理论基础,并概述了各种封闭疗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配合阴道镜检查对子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妇科门诊行TCT检查的349例病人,结果异常者配合阴道镜检查对子宫颈病变进行筛查.结果采用TCT检查配合阴道镜检查能及早发现癌前病变.结论TCT联合阴道镜对早期宫颈病变起到很好的筛查作用,有利于对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宫颈癌早诊早治,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在颈前路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1例颈椎骨折、脱位,1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5例脊髓型颈椎病,1例颈5椎体骨髓瘤,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结果除1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死亡外,其余病例获6月以上随访,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植骨均完全愈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路带锁钢板在颈椎前路术中应用,可获得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防止植骨块移位,能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维持术后椎间高度,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