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家新 《江苏陶瓷》2012,45(1):76+78-76,78
中国古代哲学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中国历史的长河曾出现过哲学思想百花齐放的时代,“先秦时代,礼崩乐坏,诸候异政.百家异说”讲的就是中国哲学的第一个高峰。秦汉时代的思想及文化呈现出“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和“成一家之言”的繁荣状态,《汉志》备录的秦汉哲学家竟然多达189家。  相似文献   

2.
收藏与鉴赏     
王进 《玻璃艺术》2011,(2):68-71
从本期开始,我们开设了《中国古代玻璃赏析》栏目,邀请古玻璃专家王进老师坐镇本栏目,向读者介绍古代玻璃藏品,揭开古玻璃的神秘面纱,让读者感受中国古代玻璃文化气息;同时,我们还选取一真一伪古玻璃图片对照刊发,以增强读者对古代玻璃的真伪鉴别能力。另外,也欢迎各位喜欢收藏古玻璃的藏友把收藏的宝贝照片发给我们.我们将邀请鉴赏专家...  相似文献   

3.
<正>日前,江苏师范大学潘天波的国家课题《漆向大海——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漆艺文化研究》(2017年第11版)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福建拓福文教基金会资助出版。据悉,由该基金会将陆续资助出版潘天波"中国大漆艺术"丛书包括《大漆王朝——汉代漆艺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漆艺史料辑  相似文献   

4.
张剑 《江苏陶瓷》2009,42(3):42-43
茶器茶具是茶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第一次出现“茶具”两字是在西汉王褒所撰《童约》里。《童约》是一篇游戏文字,作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吴卫平 《佛山陶瓷》2013,23(9):66-67
作品《玉琮壶》创作灵感来源于古代重要礼器之一的玉琮,以玉琮的造型为灵感.塑造内圆外方的形制。玉琮壶通过繁复细致的工艺处理,以罕见的大气、典雅、严谨、规整的形像展示在我们面前,让人惊讶不已,玉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高华 《山东陶瓷》2014,(2):47-47
正在众多的紫砂茗壶中,《传炉壶》因集制作工艺高超、文化蕴涵浓厚于一身而成为紫砂壶的一个经典器形,是极富观赏、把玩的紫砂器皿,是代表中国紫砂文化殿堂级的少数的经典款之一。《传炉壶》的造型取材于古代青铜器,属于紫砂光货类,其式度端庄、风格雅致,隐隐然有古之风韵,堪称佳品。1《传炉壶》造型难度极大综观紫砂史,以《传炉壶》为素材而创作的紫  相似文献   

7.
朱旭庭 《江苏陶瓷》2012,45(2):35-35
中国传统文化是饱含生命气息的文化。古人注重"天象"、"气象"和"形象"的观察,其中"形象"则以生物学现象为主。《周易》讲:"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此者也","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传》)。"形象"包括"抽象"和"具象"两大类。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抽象"是生命的符号,是从特殊的角度观察生命的结果,就像《周易》中的"卦象"具有模型和示范的科学意义,这些抽象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罗俊  赵振  万剑 《陶瓷》2020,(1):73-75
笔者主要评论了学者万剑《中国古代缠枝纹装饰艺术史》一书面世的意义与价值。缠枝纹作为中国古代装饰艺术中的典范,是传统文化的延伸。笔者以缠枝纹在中国不同历史文化时期中的流变为线索,对缠枝纹所表现出的美学意识的变化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就缠枝纹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朱雪芬 《佛山陶瓷》2014,(4):63-63,66
《觚棱壶》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深似海,凡是深刻体会的人,都会受益匪浅。陈曼生是个有思想灵魂的人,他为紫砂艺术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更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将悠远深长的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生漆》2019,(4):17-22
在中国有浩浩八千多年的用漆史,生漆和漆艺是我国古代璀璨的文化名片,在古代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主要的战略物资。不过有文字记录"漆"的专著却少的可怜,据传五代时期曾有一部有关漆艺的专著《漆经》,然而早已轶失,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漆艺专著为明代黄成的《髹饰录》,除此之外我国目前再没有发现古代与漆相关的专著了。我们翻阅史册典籍寻觅"漆"的身影,搜集各处零星碎片,陆续发掘出了更多寓教于乐、富有情趣的精彩漆事,打开了一个新的漆趣世界,寄以此文带您走进漆光溢彩的梦蝶漆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生漆》2015,(1):17
<正>为配合《仍存曹家—曹其镛夫妇珍藏中国古代漆器特展》,由浙江省博物馆和中国文物学会漆器珐琅器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浙江省博物馆中国古代漆器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漆器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拟定于2015年10月下旬在杭州召开。会议主题:中国漆器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主要议题:1、早期漆器研究;2、宋元明清漆器研  相似文献   

12.
邵军 《景德镇陶瓷》2011,(4):I0204-I0205
山水画自古以来就是创作者常用的表现题材,作者根据自己的文化和美术修养,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创作出内涵深厚、不拘一格的可欣赏画卷。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历来号称"唐画之祖",其实,也可以称为"中国古代山水画之祖"。《游春图》反映了  相似文献   

13.
《吕氏春秋》是成书于战国末期的一部集体性著作,其中不乏大漆种植、用漆计划、用漆制度、用漆科学等珍贵农业史料。笔者拟就《吕览》之用漆农业史料为切入对象,并结合出土的战国与秦代时期的漆器,阐释其用漆制度与思想,以期解析战国秦代漆器艺术繁荣背后的经济制度、农业技术与艺术文化等一般性社会发展动力,为古代农业与古典工艺文化的现代转译提供一种农业史与工艺史以外的诠释视角。  相似文献   

14.
宋宇 《中华手工》2012,(4):52-53
如果你不知道鲁班的榫卯结构,那一定对诸葛亮的孔明锁有所耳闻。这种结合八卦玄学原理发明的古代玩具,结构纵横交错,凝结着不平凡的智慧。至今,孔明锁仍保留玄机,吸引人们对其探究。对孔明锁非常感兴趣的,还有85后新锐设计师——岳娇。  相似文献   

15.
宋宇 《中国搪瓷》2012,(4):52-53
如果你不知道鲁班的榫卯结构,那一定对诸葛亮的孔明锁有所耳闻。这种结合八卦玄学原理发明的古代玩具,结构纵横交错,凝结着不平凡的智慧。至今,孔明锁仍保留玄机,吸引人们对其探究。对孔明锁非常感兴趣的,还有85后新锐设计师——岳娇。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漆器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书是2015年由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浙博漆器研究基金会和中国文物学会漆器珐琅器专业委员会等机构共同主办,浙江省博物馆中国古代漆器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漆器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所辑。此次研讨会来自德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20余名专家汇聚一堂,探讨中国漆器文化的历史与发展。《"中国漆器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17.
正一、"景德镇学"的构建背景和现状景德镇享有"世界瓷都"的荣誉。这座被两千年瓷魂窑火养育的古城,曾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瓷器推向极致,对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自古以来,创造了灿烂的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大量陶瓷匠师,受到文化的制约,无法著书立说。而由于中国儒家"重道轻器"的传统,文人普遍将陶瓷艺术视为"君子不器"的工匠之作,很少将其提升到文化层面来审视。虽然古代已有南宋蒋祈《陶记》、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清代唐英《陶冶图说》、蓝浦《景德镇陶录》等有识之士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珍贵文献,但数量之少,与景德镇在历史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并不相称。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国漆器造型艺术历史悠久,精湛绝与伦比,堪称东方之最,世界之最。无论是“髹”或是“饰”,既有深奥的理论,又有严谨的实践。《髹饰录》就是它的总结,这是我国当今唯一能见到的古代漆文化专著,虽然在《宋史·艺文志》提及五代时有朱遵度著《漆经》的记载,惜乎早已失传。明代天启乙丑年(1625)杨明(清仲)在《髹饰录·序》中曾经用过“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语句来称誉中国漆文化发展的成就。的确是这样,但其奥秘何在呢?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非常不容易,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得清的,不过认真读一读坤集《煸斓第十二》、《复饰第十三》、《纹间第十四》这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在古代玻璃的名称就有十多种.如缪琳、陆离、陆琳、琉琳、琉璃、玻黎、硝子、罐子玉、罐玉、药玉等。《尚书·禹贡》一书中记载了中国最早关于玻璃的文字。此书中把冶铜或炼丹过程中形成的类似玉的物质称“缪琳”。  相似文献   

20.
<正>为配合《仍存曹家—曹其镛夫妇珍藏中国古代漆器特展》,由浙江省博物馆和中国文物学会漆器珐琅器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浙江省博物馆中国古代漆器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漆器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0月21日在杭州召开。会议主题为:中国漆器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主要议题:1.早期漆器研究;2.宋元明清漆器研究;3.当代漆器工艺研究;4.漆器保护研究。曹其镛先生夫妇不仅向浙江省博物馆捐赠了珍贵的中国古代漆器,又将省政府奖励给他们的1000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