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血管支架植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血管病是目前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70%[1]。颅内外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支架植入术被证明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手段,是目前脑血管病治疗的趋势[2]。本研究分析了我院神经内科2002年3月-2005年5月121例颅内外脑血管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以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脑血管造影同时顺路行肾动脉造影的必要性、可行性。方法:总结分析313例因缺血性脑血管病而行全脑血管造影并同时顺路进行非选择肾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ARAS的检出率,对ARAS的发生与危险因素及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13例患者共发现ARAS患者121例(38.66%),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脑动脉狭窄是ARAS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动脉狭窄患者中ARAS的检出率为44.54%(102/229),显著高于非脑动脉狭窄患者22.62%(19/84),P<0.01。脑血管病患者ARAS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脑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ARAS的发生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一定相关性,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脑血管造影同时行肾动脉造影有助于提高肾动脉狭窄的临床检出率,也是是必要、可行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椎基底动脉系统梗塞的死亡率亦可高达20%-30%[1,2],因此早期诊断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脑血管病,对于脑卒中的预防和减少卒中后的死亡率、致残率均有很重要的意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症状,但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多,体征少,缺乏特异性的检查手段,因而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我们采用SPECT及双嘧达莫负荷试验对40例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1998…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上的应用价值,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于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32例,其中狭窄组85例,正常组47例,均行CTA和TCD检查,分析TCD和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诊断的一致性,并分析血管狭窄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1)TCD与CTA对于颅内动脉血管狭窄检查存在良好的一致性(Kappa0.5),特别是对于重度狭窄患者的诊断一致性最高(Kappa=0.838)。(2)血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糖尿病史、吸烟史为影响颅内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 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与CTA有很好的一致性,为临床筛查颅内动脉狭窄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经颅多谱勒(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对2004年7月~2008年6月经门诊就诊主诉为眩晕1229例患者的TCD检测颅内Willis环。结果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168/1229(13.67%),其中MRA为89/168(53%)、椎.基底动脉79/168(47%)。结论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方面TCD有很好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支架植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脑血管病是目前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70%。颅内外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支架植入术被证明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手段,是目前脑血管病治疗的趋势。本研究分析了我院神经内科2002年3月-2005年5月121例颅内外脑血管狭窄接受脑血管支架植入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过程。总结出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对确保脑血管支架植入术的成功有重要意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民健康、威胁生命、影响劳动力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通常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和高血压性脑病等。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多在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的基础上,由于脑血管痉挛或血压急骤下降、颈内动脉或椎一基底动脉狭窄、血液粘稠度增高等原因,造成暂时性脑缺血,而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3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60名来院进行体检的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其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部位。结果:研究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率94.87%,斑块诊断率82.05%,斑块类型以粗糙斑块(56.25%)为主,与健康检查患者相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在病变部位方面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将其用于临床诊断过程中,使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能够被及时诊断及时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有效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程度与纤溶指标D-dimer、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的相互关系.方法 收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6例,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非脑血管病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浆D-dimer、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行颈部血管多普勒彩超,将动脉狭窄程度分成轻度狭窄(1%~49%)、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99%),完全闭塞4级.血管超声探查动脉粥样斑块,分为无斑块、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组,比较不同狭窄程度组及不同性质粥样斑块组的凝血纤溶活性.并作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囚素的相关分析.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血浆D-dimer较对照组增高(P<0.05~0.01)、抗凝血酶Ⅲ较对照组降低(P<0.05),与动脉狭窄程度成正相关.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对照组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与吸烟、年龄、高血糖、高血压等危险囚素有相关性.结论 血浆凝血纤溶活性增高可预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卒中的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是脑血管病防治亟待解决的临床课题,缺血性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80%以上,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降压、抗血小板、抗凝、降脂等内科治疗一直被认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治疗方法。随着血管内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1):2495-2496
选取94例脑血管患者根据其CT诊断将其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TIA组)30例、脑梗死组27例和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对照组)37例,将三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两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血管异常发生率87.7%,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对50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化验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浆肌酐.结果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更常见于既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者,三者的相对危险度、卡方值、P值分别为2.138、2.152、2.610,23.344、5.610、13.251,0.000、0.018、0.000.有卒中史者也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卡方值、P值为4.299、0.038.颅内动脉狭窄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0±0.17 mmol/L)比非狭窄组(1.20±0.12 mmol/L)低(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55±0.67mmol/L)比非狭窄组(3.30±0.66mmol/L)高(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等,保护因素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急性脑循环障碍,可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急性脑血管病可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毙引起昏迷的和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包括大面积商梗死、椎一基底动脉闭塞、脑栓塞、脑出血和蛛网漠下腔出血等。  相似文献   

14.
1 急性脑血管病 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急性脑循环障碍,可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急性脑血管病可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能引起昏迷的脑血管病,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包括大面积脑梗死、椎一基底动脉闭塞、脑栓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通常存在引起脑缺血的责任血管病变以及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水岭梗死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自然也不例外。骤发于供血血管良好的分水岭梗死少见,现报道1例40岁起病、危险因素不足且颈内动脉系统血管良好的大脑中动脉皮质下型急性分水岭梗死,其原因可能与非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病变有关,为基底动脉畸形及双侧椎动脉巨大动脉瘤所引起的椎基底动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小儿缺血性脑血管病中介入治疗的价值及护理方法.方法 31例疑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儿均经DSA确定部位后,再通过导管注入尿激酶、右旋糖酐以观察注药后血管影像学变化,同时检查临床症状及体征有否改善.结果 31例疑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儿,有24例占77.4%示脑血管异常改变,21例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者行介入灌注治疗后,即刻观察肌力变化有不同程度提高,无一例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 DSA能够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出率,是评价脑血管狭窄、闭塞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金标准,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护理配合是小儿DSA成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秦正良  刘高飞  陈心岭 《临床荟萃》2008,23(22):1612-1614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收集我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6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狭窄程度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试验法(NASCET)测量标准分为5个等级。结果①颅内动脉狭窄61例,颅外动脉狭窄40例,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25例;②126例动脉狭窄患者中,单支狭窄76例(60.3%),多支狭窄50例(39.7%);③动脉狭窄的常见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前动脉>椎动脉起始段>颈内动脉虹吸段>大脑后动脉>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④DSA示狭窄程度:126例患者189条狭窄血管中,重度狭窄或闭塞52条(27.5%);⑤82/91例(90.1%)脑卒中病灶与血管狭窄的部位相对应。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以颅内血管狭窄为多见,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颈内动脉颅外段。  相似文献   

18.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组成。后循环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等,是内科常见病之一。本院采用复方地龙胶囊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满意,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后循环缺血多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动脉夹层所致,是临床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而眩晕是其典型症状。~([1])当下,国际疾病分类中已用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PCI)取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 VBI)的概念。后循环缺血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  相似文献   

20.
正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组织在低灌注状态下缺血、缺氧而引发相关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1,2]。缺血、缺氧发生时往往会导致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及早评估其血流灌注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治极为关键[3]。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显示技术,无需对比剂,是显示脑动脉灌注情况的看可靠方法[4]。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ASL)脑灌注成像作为近年来发展的一种全新容积灌注扫描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