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我国不同地区6~17岁儿童青少年全谷物及杂豆摄入状况。方法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数据,对6~17岁儿童青少年共5676人的全谷物及杂豆消费情况进行分析。膳食调查方法为3d 24h膳食回顾法。结果 6~17岁儿童青少年全谷物及杂豆摄入量为12.7g/d, 85.5%的人群未达到膳食指南推荐量下限30g的摄入水平。农村儿童青少年的全谷物及杂豆平均摄入量高于城市人群,而城市儿童青少年全谷物及杂豆的消费率明显高于农村人群。结论我国儿童青少年膳食中存在全谷物及杂豆消费率较低,摄入量不足。[营养学报,2019,41(3):220-224]  相似文献   

2.
中国居民2002年膳食纤维的摄入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2002年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及其食物来源。方法:数据来源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本次分析为2岁及以上人群68952例,(男33546,女35406)。结果:我国居民总膳食纤维摄入量占AI的61.9%,每标准人日总/不可溶性膳食纤维(TDF/IDF)摄入量为18.7g/12g,城市17.4g/11.1g,农村19.1g/12.4g,与1992年比,IDF摄入量有所下降。在各个年龄组均呈现农村男性>农村女性>城市男性>城市女性,成年前随年龄逐渐上升,而中老年逐渐下降的趋势。IDF主要来源于蔬菜、面、米、杂粮,分别占31.6%、21.2%、16.1%、5.8%。结论:应该在人群中大力开展膳食营养教育,强调摄入蔬菜、谷类食物及水果的重要性,提高我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的整体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中国成年人粗杂粮摄入水平对膳食营养素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居民粗杂粮摄入水平及其对膳食营养素的贡献。方法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 d 24 h回顾法调查居民所有食物摄入情况,家庭调味品消费量采用"称重法"。样本:全国31个省150个县(区)18岁以上居民55529人。结果我国18~44岁成年人膳食中粗杂粮占到粮谷类摄入量的3.3%,45岁和60岁以上人群分别为4.3%和5.6%;高粗杂粮摄入水平,可增加粗杂粮对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B_1、镁、锌的贡献率,与低粗杂粮消费人群比,高粗杂粮消费人群对膳食纤维的贡献率增加了6~7倍,碳水化合物增加了5倍,维生素B_1增加了5倍,维生素B_2增加了2倍,尼克酸增加了3倍,镁增加了3~4倍,钾增加了1倍;在粗杂粮消费人群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所占比例随粗杂粮消费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脂肪提供的能量比例趋势相反。结论我国成年居民增加粗杂粮摄入,可提高膳食营养素摄入水平,调整优化膳食结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中国18~59岁成年人坚果摄入状况。方法利用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资料,选取有完整膳食数据的18~59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 401人。利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收集坚果消费数据。分析坚果摄入状况并进行非参数检验,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坚果食物推荐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我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成年居民坚果的总体消费率为18.0%,全人群消费量的第99百分位数(P99)为65 g/d。消费人群消费量的P50为16.7 g/d。全人群中,高教育程度和城市居民总坚果消费率和消费量都较高。结论我国成年居民坚果的消费率低且消费量不足,只达到膳食指南推荐量的一半。应采取措施提高我国居民坚果消费率和消费量,尤其是低教育程度和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国大豆类及其制品在成年居民中的摄入状况。方法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选取其中有完整膳食数据的18~59岁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401人。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调查法,结合《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平均每人每天大豆类食物、烹调豆制品、预包装豆制品和豆类食物(包括大豆类食物和大豆制品)总的摄入量。不同豆类食物摄入量均按照其蛋白质含量与干黄豆蛋白质含量的比值进行折算,换算成相当于干黄豆的量。计算不同类别豆类食物的人群消费率和平均每天摄入量(全人群和消费人群)。分析豆类食物消费水平在不同人群间的差异。结果我国15省区成年居民豆类食物的总体消费率为62.1%,其中大豆类食物、烹调豆制品和预包装豆制品的消费率分别为4.7%、60.0%和2.0%。豆类食物平均消费量为11.3g/d,其中消费人群平均消费量为18.2g/d。大豆类全人群平均消费量为1.1g/d,消费人群为22.5g/d;烹调豆制品全人群平均消费量为10.0g/d,消费人群为16.6g/d;预包装豆制品全人群平均消费量为0.3g/d,消费人群为12.4g/d。城市居民、低年龄组居民、高教育程度者、高收入者中的豆类食物消费率较高。农村居民、男性、低教育程度、高收入者的豆类食物消费量较高。结论豆类食物在我国成年居民中的食用较为普遍,但消费量不足。应采取措施促进我国居民新鲜豆类食物的摄入,尤其是农村居民、女性和中老年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国18~59岁成年人坚果摄入状况。方法利用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资料,选取有完整膳食数据的18~59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 401人。利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收集坚果消费数据。分析坚果摄入状况并进行非参数检验,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坚果食物推荐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我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成年居民坚果的总体消费率为18.0%,全人群消费量的第99百分位数(P99)为65 g/d。消费人群消费量的P50为16.7 g/d。全人群中,高教育程度和城市居民总坚果消费率和消费量都较高。结论我国成年居民坚果的消费率低且消费量不足,只达到膳食指南推荐量的一半。应采取措施提高我国居民坚果消费率和消费量,尤其是低教育程度和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居民蛋类食物的摄入状况。方法数据来自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项目中膳食频率法问卷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研究对象为中国内地31个省份150个监测点65岁及以上老年居民,共8205名,计算其蛋类食物的摄入量、消费率及达到中国膳食指南推荐量的人群比例。结果 2010—2012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居民蛋类摄入量为25.7 g/d(P25 9.2 g/d,P50 25.7 g/d,P75 50.4 g/d),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贫困农村分别为36.9~50.0、21.4~28.6、14.3~21.4和17.1~21.4 g/d。蛋类食物消费率为93.5%,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贫困农村分别为93.0%~96.8%、87.6%~95.2%、91.5%~96.0%和85.5%~94.9%。65岁及以上居民蛋类摄入量达到我国膳食指南推荐量人群比例为35.5%,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贫困农村的人群比例分别为49.1%~58.7%、29.4%~37.9%、18.5%~31.0%和26.4%~31.3%。结论中国65岁及以上居民蛋类食物消费率较高,但摄入量不足,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蛋类食物推荐量仍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成年居民液体饮料消费现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数据,在中国选择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59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天24小时回顾和食物消费频率法收集消费数据,应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城乡、收入、地域的液体饮料消费率,应用非参数检验分析液体饮料摄入量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液体饮料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天24小时回顾法结果显示2015年15省(自治区、直辖市)10 240名成年居民液体饮料消费率为2.8%,摄入量第99百分位数(P99)为93.3 g/d;消费率和摄入量均随学历、收入增加逐渐增高,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中西部。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学历、城乡、地域分布是成年居民是否消费液体饮料的影响因素。消费人群的液体饮料P50摄入量为70.0 g/d,其中18~44岁青年组高于45~59岁中年组;初中学历最高;农村高于城市;中部高于西部、东部。食物频率调查法显示25.8%的成年居民表示2015年消费过液体饮料。其中,果汁及果汁饮料、碳酸饮料分别占消费人群消费频次的37.5%、21.9%。结论液体饮料的消费状况主要受到学历、城乡、收入、地域的影响。其中,高学历、高收入、发达地区(城市、东部地区)对液体饮料的消费可能性越大、平均消费量越高。相反高学历、发达地区(城市、东部地区)消费人群的液体饮料平均摄入量却最低。应加强对中低学历、不发达区域成年居民对于液体饮料特别是含糖液体饮料的科普宣教,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18~59岁成年人肉类摄入状况及其人口经济因素的差异。方法利用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中有完整膳食及相关数据的18~59岁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 367名。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以县城居委会、城市居委会、村和郊区村作为基本调查点,每个调查点随机抽取20户,户内所有家庭成员均作为调查对象。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在调查的3 d中任意一天消费了畜禽肉的成年人,就被视为相应肉类的消费人群,利用3 d的肉类食物摄入计算肉类及亚类的人群消费率和平均每天摄入量(全人群和消费人群),评价各种肉类摄入量占肉类总摄入量的比例并分析肉类消费在不同特征(性别、年龄、收入、教育程度、城乡、地区)人群间的差异。结果 2015年我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成年人肉类总体消费率为86.0%,畜肉和禽肉消费率分别为83.6%和30.0%。成人肉类平均摄入量为94.0 g/d,其中畜肉和禽肉平均摄入量分别为77.4 g/d和16.7 g/d。消费人群肉类、畜肉和禽肉摄入量分别为109.8 g/d、92.5 g/d和55.6 g/d。猪肉摄入量占肉类摄入总量的73.9%,占畜肉摄入量的86.3%。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量比较,分别有49.9%和32.2%的成年人畜禽肉摄入量超过和低于推荐量。西部地区、城市、高收入及高教育水平人群肉类消费率、摄入量及超过推荐量的比例均较高(P<0.05)。结论 2015年中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18~59岁成人肉类摄入模式不甚合理,摄入过量的现象比较严重,猪肉摄入量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15年中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18~75岁居民蛋类的消费状况。方法利用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数据资料,选取18~75岁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ititution,NCI)建立的食物及营养素日常摄入量评估方法(简称NCI法),建立我国居民蛋类日常消费概率模型和消费量模型,评估蛋类日常摄入量;并分析3d 24h膳食回顾法和NCI法评估的蛋类消费在不同特征人群的差异及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关系。结果 3d 24h膳食回顾法评估的蛋类总体消费率52.2%,全人群蛋类摄入量中位数8.80(P25 0.00,P75 33.33)g/d;通过NCI法评估后,蛋类总体消费率76.4%,全人群蛋类摄入量中位数15.32(P25 7.71, P75 27.70)g/d;调整混杂因素后,两种方法评估的蛋类摄入量对高胆固醇血症患病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以NCI法评估的我们居民蛋类消费率有很大提升,摄入量的分布状况得到校正,但两种方法评估的蛋类摄入量均远未达到推荐摄入量,另外我国居民蛋类的摄入与患高胆固醇血症无显著相关。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我国成人居民蛋类的消费率和消费量。[营养学报,2020,42(1):12-18]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国九省区成年居民的乳类消费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89、1991、1993、1997、2000、2004、2006、2009和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9轮调查数据,选择具有连续72 h回顾法收集的完整膳食数据的18~59岁的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共67778人。按不同性别、年龄、地区、文化水平、家庭人均收入分析该人群乳类消费率、摄入量平均水平及变化特征,并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乳类推荐量进行比较。结果1989—2011年中国成年居民乳类消费率、人均摄入量呈现上升趋势。成年居民乳类消费率由1989年的1.45%上升至2011年的16.84%;消费人群人均乳类摄入量由1989年的2.06 g/d上升至2011年的26.47 g/d;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300 g/d的人群比例由1989年的0.12%上升至2011年的1.13%。结论中国成年居民乳类消费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善,但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的300 g/d推荐量还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十五省(区、市)18~59岁居民水产品类食物摄入状况。方法本文数据来自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将参加过此次调查并有完整的连续3d 24h膳食回顾调查数据的18~59岁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调查对象水产品类食物消费率和水产品类食物摄入量,并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水产品类食物推荐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结果显示,我国十五省市18~59岁居民2015年水产品类食物消费率为42.9%、平均每天水产品类食物摄入量为28.6g、水产品类食物摄入量未达到推荐摄入量的人群比例为77.3%。结论我国十五省市18~59岁居民水产品类食物消费率仍较低,摄入量也远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水产品类食物推荐摄入量的要求,应鼓励我国成年居民增加水产品类食物的摄入。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成人膳食生糖负荷现状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了解目前中国居民碳水化合物的消费情况与成人膳食生糖负荷的现状。方法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根据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计算膳食生糖负荷(glycemic load,GL)。分析中国成人膳食GL的性别、年龄和城乡分布,分析不同膳食GL/4184kJ水平居民的膳食结构,探索中国成人膳食GL/4184kJ的合理范围。结果我国成人膳食GL92%来源于粮谷类。每人每日膳食GL平均为269.5,农村287.3,城市233.0,农村高于城市。青年平均为279.0,中年272.2,老年238.8,青年最高,其次是中年,最低是老年。男性平均为292.8,女性249.0,男性高于女性。低膳食GL/44184kJ的人群膳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脂肪供能比高,粮谷类消费低,脂肪消费高,超重和肥胖发生率高。结论粮谷类是我国成人膳食GL的最主要来源。我国居民低膳食GL/4184kJ的人群粮谷类消费过低,脂肪消费过高,膳食结构不合理。城市居民较农村居民更为严重。以人群粮谷类食物摄入量、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脂肪供能比在推荐的合理范围为依据,初步认为中国成人的膳食GL/4184kJ适宜范围为80~120。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陕西居民目前的膳食结构状况,为进一步改善膳食结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供资料。方法按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分别在城市和农村抽取居民家庭,采取入户3日称重法进行调查。结果农村和城市的能量摄入分别为2444.4kcal(10.3MJ)和1904.3kcal(8.0MJ);三大产热营养素产热比城市和农村蛋白质分别为11.9%和11.3%,脂肪分别为29.9%和26.2%,碳水化物分别为58.2%和62.5%;城乡居民能量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城市与农村分别占58.7%和63.1%;动物性食物提供的能量分别占9.3%、5.1%,纯热能食物(动物油、植物油)提供的能量城乡分别占18.7%、18.0%;农村居民的薯类消费高达82.0g/标准人日,而城市居民仅消费31.5g/标准人日;城市居民的脂肪、食盐摄入量分别为43.8g和13.7g(包括酱油含盐量,不包括腌菜含盐量),农村居民的脂肪、食盐摄入分别为52.7g和36.1g(包括酱油含盐量,不包括腌菜含盐量)。结论城乡居民膳食能量来源主要是谷类食物,且农村高于城市;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城市高于农村;谷类食物的蛋白质仍为城乡居民的主要供给来源,且农村高于城市,而动物性食物蛋白质供给则城市居民户高于农村,脂肪类食物来源动物性食物城市高于农村,而植物性食物则农村高于城市。从平均营养素摄入量看,除视黄醇外,其余营养素均是农村居民高于城市。城乡居民脂肪和食盐的摄入量均远大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每日摄入量,且农村高于城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描述我国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收入居民的谷类食物消费情况及其对膳食营养素的贡献。方法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 d 24 h回顾法调查居民所有食物摄入情况。该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全国31个省150个监测点总样本量为64 038人。结果我国各年龄组居民谷类摄入量农村男性最高,依次为农村女性、城市男性、城市女性,不同收入水平间差异不明显。长江以南地区大米摄入量较高,西北和华北地区面类摄入量较高,东北地区大米和面类都处于中等水平。谷类食物分别提供52.5%的能量,46.6%的蛋白质,80.3%的碳水化合物,46.2%的尼克酸,49.5%的维生素B1,32.9%的维生素B2,46.2%的锌,50.0%的镁和43.8%的硒,农村人群膳食中谷类提供的营养素比例普遍高于城市人群。全国城乡居民达到谷类推荐量的比例约为80%,城市居民达到谷类食物推荐量的比例低于农村居民。结论我国居民谷类消费量基本达到食物推荐量,但杂粮摄入量仍较低。[营养学报,2019,41(1):5-9]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中国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60岁及以上居民坚果摄入现状。方法 利用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资料,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071名60岁及以上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收集坚果消费数据。分析摄入状况并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摄入量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坚果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中国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60岁及以上居民坚果消费902人(17.8%),全人群消费量第90百分位数(P90)为13.6 g/d。消费人群消费量的中位数(P50)为16.7 g/d,达到并超过推荐摄入量的人群比例为81.1%。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低年龄组、高学历和城市地区坚果消费的可能性更大。结论 中国老年居民坚果的消费率低且消费量不足。年龄、教育程度和地区是老年居民是否食用坚果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10—2012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奶及奶制品的摄入状况并与2002年老年人的奶类摄入状况进行比较。方法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家庭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和调味品称重法的膳食调查数据,分析中国老年人奶类摄入现状,并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膳食调查数据分析十年间中国老年人奶类摄入的变化。结果 2010—2012年中国老年人奶类摄入量为32.7 g/d,总奶类消费率为21.59%。奶类消费以液体奶为主。城市老年人奶类摄入量显著高于农村(P<0.001),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奶类摄入量显著高于60~69岁年龄段的老年人(P<0.001)。达到膳食指南推荐量(300 g/d)的人数仅占1.21%。与2002年相比,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中老年人奶类摄入量明显下降,下降幅度为5%~43%。特别是城市60~69岁的男性下降最为明显,城乡差距缩小。结论中国老年人奶类摄入严重不足并有持续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我国成年居民水果日常摄入状况。方法从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中选取同时有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和食物频率(FFQ)法调查资料并满足要求的12 379名18~65岁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NCI)建立的食物日常摄入量评估方法(简称NCI法),采用混合效应Logistic回归、线性回归分别建立我国成年居民水果日常消费概率和消费量的模型,评估我国成年居民水果日常摄入量,并描述水果日常摄入量的分布。结果 2015年我国15省成年居民水果消费率为40.2%,人均每日水果消费量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0(0,70.0)g/d。男性水果的消费频率达到每天一次及以上的人占17.4%,低于女性22.9%的水平。经过NCI法重新评估,我国成年居民日常水果消费率达98.7%,男性和女性分别为98.3%和99.1%;人群水果日常摄入量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6.4(3.2,58.3)g/d,其中男性为4.4(2.5,36.7)g/d,女性为9.0(4.1,78.6)g/d。结论经过NCI法调整,我国成年居民水果消费率大大提高,水果消费量的分布情况有所改善,但仍处于偏低水平,远未达到水果推荐摄入量的最低要求,需科学引导居民进行合理的水果消费。通过将反映个体水果长期消费频率的FFQ与反映个体短期水果消费量的膳食回顾法相结合,将水果的非消费者和未消费者进行分离,兼顾食物频率与消费量之间的相关性,NCI法能够对水果的日常摄入量进行重新估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我国成年居民水果日常摄入状况。方法从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中选取同时有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和食物频率(FFQ)法调查资料并满足要求的12 379名18~65岁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NCI)建立的食物日常摄入量评估方法(简称NCI法),采用混合效应Logistic回归、线性回归分别建立我国成年居民水果日常消费概率和消费量的模型,评估我国成年居民水果日常摄入量,并描述水果日常摄入量的分布。结果 2015年我国15省成年居民水果消费率为40.2%,人均每日水果消费量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0(0,70.0)g/d。男性水果的消费频率达到每天一次及以上的人占17.4%,低于女性22.9%的水平。经过NCI法重新评估,我国成年居民日常水果消费率达98.7%,男性和女性分别为98.3%和99.1%;人群水果日常摄入量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6.4(3.2,58.3)g/d,其中男性为4.4(2.5,36.7)g/d,女性为9.0(4.1,78.6)g/d。结论经过NCI法调整,我国成年居民水果消费率大大提高,水果消费量的分布情况有所改善,但仍处于偏低水平,远未达到水果推荐摄入量的最低要求,需科学引导居民进行合理的水果消费。通过将反映个体水果长期消费频率的FFQ与反映个体短期水果消费量的膳食回顾法相结合,将水果的非消费者和未消费者进行分离,兼顾食物频率与消费量之间的相关性,NCI法能够对水果的日常摄入量进行重新估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我国成年居民水果日常摄入状况。方法从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中选取同时有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和食物频率(FFQ)法调查资料并满足要求的12 379名18~65岁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NCI)建立的食物日常摄入量评估方法(简称NCI法),采用混合效应Logistic回归、线性回归分别建立我国成年居民水果日常消费概率和消费量的模型,评估我国成年居民水果日常摄入量,并描述水果日常摄入量的分布。结果 2015年我国15省成年居民水果消费率为40.2%,人均每日水果消费量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0(0,70.0)g/d。男性水果的消费频率达到每天一次及以上的人占17.4%,低于女性22.9%的水平。经过NCI法重新评估,我国成年居民日常水果消费率达98.7%,男性和女性分别为98.3%和99.1%;人群水果日常摄入量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6.4(3.2,58.3)g/d,其中男性为4.4(2.5,36.7)g/d,女性为9.0(4.1,78.6)g/d。结论经过NCI法调整,我国成年居民水果消费率大大提高,水果消费量的分布情况有所改善,但仍处于偏低水平,远未达到水果推荐摄入量的最低要求,需科学引导居民进行合理的水果消费。通过将反映个体水果长期消费频率的FFQ与反映个体短期水果消费量的膳食回顾法相结合,将水果的非消费者和未消费者进行分离,兼顾食物频率与消费量之间的相关性,NCI法能够对水果的日常摄入量进行重新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