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霖  黄文治  乔甫 《华西医学》2023,(3):352-357
目的 探究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carba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PA-BSI)患者的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2021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生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CRPA-BSI患者与碳青霉烯敏感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carbapenem-sensitive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loodstream infection, CSPA-BSI)患者的预后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CRPA-BSI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53例CRPA-BSI患者和175例CSPA-BSI患者,根据年龄校正的Charlson合并症指数(age-adjusted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aCCI)将患者进行1∶1匹配以控制混杂因素。在aCCI相近时,CRPA-BSI患者的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CSPA-BSI患者[41.5%vs. 18.9%;相对危险度=2.20...  相似文献   

2.
随着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长期生存率逐年提高,AA转化为克隆性疾患,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L病(MDS/AML)呈增多趋势,且继发于AA的MDS/AML预后较原发性MDS/AML更差.作为AA晚期并发症之一,克降性演变已成为影响其远期疗效的主要负面因素.本文就AA克隆性演变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其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多种基因突变在MDS预后判断中有重要价值[1-3]。10%~21%的MDS患者可检测到U2AF1基因突变,U2AF1基因突变的患者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风险增高[4-6],而这类患者对化疗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反应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我们回顾性分析59例U2AF1基因突变MDS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化疗及allo-HSCT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移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基因突变特点,探讨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50例MDS患者均采用5-阿扎胞苷治疗,治疗前应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MDS患者骨髓中34种髓系肿瘤相关基因突变情况,分析基因突变特点;根据国际预后积分系统(Revised Intern...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白血病病人的护理及护理效果。[方法]对8例 MDS及白血病病人给予地西他滨药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做好心理护理、正确给药、做好不良反应及饮食护理等。[结果]8例 MDS及白血病病人均顺利完成地西他滨药物治疗,无感染等情况发生,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5例。[结论]对采用地西他滨治疗的 MDS及白血病病人给予有效的护理,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病人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其特征为髓系细胞发育异常、分化障碍和外周血细胞减少等,并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进展的风险[1]。由于遗传改变存在高度异质性,MDS患者预后有很大差异。临床上常用的MDS预后评估系统主要有修订版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R)[2]和WHO预后评分系统(WPSS)[3]。近些年,染色体单体核型、一些基因突变等指标被报道是独立于这些评分系统外的预后不良因素[4,5,6],提示现有的风险评估系统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对肝硬化预后判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OGTT)对肝硬化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将41例根据OGTT诊断的肝硬化病人分成三组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对预后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糖代谢异常的患者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糖代谢正常组,其预后较差.[结论]OGTT可作为除child分期标准以外判断肝硬化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以血细胞病态造血,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为特征的难治性血细胞质、量异常的异质性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该病的唯一方法,但是其复发及相关并发症所致的移植失败率很高。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较全面地揭示了MDS的基因突变谱系,发现80%以上的MDS患者至少伴有1种基因突变,且突变基因类型与MDS患者的临床表型及预后关系密切。本文就MDS相关突变基因、突变基因对MDS患者的预后及突变对移植后患者预后的影响等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建立相关预测模型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发病率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而增高,好发于年龄≥70岁人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唯一可治愈MDS的方法。由于MDS主要影响老年人,并且大多数患者由于存在合并症或机体功能状态低下,而不适宜进行allo-HSCT [1]。因此...  相似文献   

10.
周廷亮  曹影 《医学临床研究》2016,(12):2332-2334
[目的]分析老年恶性胃肠肿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0例老年(年龄>65岁)恶性胃肠肿瘤患者按术后有无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n =26)与无并发症组(n=54),比较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术后并发症相关影响因素.[结果]①80患者中,26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2.50%(26/80),以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心血管病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肝肾功能异常、吻合口瘘;②术后发生并发症组男性所占病例高于无并发症组,且其手术时间、年龄均大于无并发症组,两组合并症、TNM分期、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清扫情况、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等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③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术前合并症、淋巴结清扫类型、病理分化程度是影响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性别、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清扫、术前合并症均为影响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种常见的血液恶性肿瘤,在欧洲每年的MDS发生率约为4/100 000。该病常发生于老年患者,确诊患者的中位年龄为71岁。MDS是一组异质性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骨髓发育异常和无效红细胞生成,约80%的患者有贫血症状,其中绝大部分最终发展为输血依赖[1]。经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IPSS)划分为低危和中危1的MDS患者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抑癌基因p73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情况及其在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135例初诊MDS患者及13名正常志愿者骨髓细胞,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CR)方法检测p73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发生情况,并利用亚硫酸盐测序法验证MS-PCR结果;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73 mRNA表达情况;利用地西他滨处理MDS患者原代细胞,观察p73基因去甲基化及p73 mRNA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分析p73基因异常高甲基化在MDS中的作用.结果 37.0%的MDS患者p73基因启动子呈高甲基化状态,而且高危组MDS患者(RAEB-1、RAEB-2)甲基化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58.8%对29.7%,P=0.002);甲基化组患者p7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非甲基化组(P=0.032);用地西他滨处理后,可见MDS原代细胞p73去甲基化,且p73mRNA表达水平增高;p73高甲基化患者无白血病生存时间(DFS)及总体生存时间(OS)低于p73非甲基化患者(P值均<0.01).在COX模型中,p73基因甲基化状况和骨髓原始细胞水平为影响患者DFS及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p73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在MDS患者中较常见,且提示预后不良,可能为地西他滨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3.
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异质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特征是无效造血、发育异常、外周血细胞减少、进展性骨髓衰竭及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转化的高风险性~[1-2]。MDS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40%~65%~[3],且有14%~30%的患者直接死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4]。由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并发症是MD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14.
NPM1基因突变主要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但也存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骨髓增殖性肿瘤(MPN)[1]。在MDS患者中,NPM1基因突变率约为4%[2-3]。NPM1基因突变阳性MDS患者往往具有原始细胞比例高、病程侵袭和易向AML转化的特点,预后分层多隶属中/高危组,具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适应证[1,4-5]。NPM1基因突变AML患者具有独立的预后特征[6]。本研究对近年来在本中心接受allo-HSCT治疗的14例NPM1基因突变阳性M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NPM1基因突变主要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但也存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骨髓增殖性肿瘤(MPN)[1]。在MDS患者中, NPM1基因突变率约为4%[2-3]。NPM1基因突变阳性MDS患者往往具有原始细胞比例高、病程侵袭和易向AML转化的特点, 预后分层多隶属中/高危组, 具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适应证[1,4-5]。NPM1基因突变AML患者具有独立的预后特征[6]。本研究对近年来在本中心接受allo-HSCT治疗的14例NPM1基因突变阳性M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广州市精神病医院住院6个月或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录一般人口学资料、病史、服药情况,测量其体重、身高、腹围,测定血糖、血脂及血压指标.对其伴发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代谢综合征发生率为36.8%,女性发生率(50.7%)较男性(29.3%)高(χ2=18.21,P<0.01).女性患者糖脂代谢异常的比例较男性高.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因素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有关(P<0.01).[结论]在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女性患者伴代谢综合征发生率较高,需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陆续有研究证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铁代谢存在明显紊乱,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铁负荷过高,从而导致重要脏器损害,生存期缩短[1].此外,铁过载也是影响MDS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2].  相似文献   

1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常因外周血细胞减少相关的症状及体征而影响患者的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RQoL)[1]。较低危组MDS的主要治疗目标是改善外周血血细胞计数、提高生活质量,较高危组的主要治疗目标是延缓疾病进展和延长生存期[2],因此,评估患者的HRQoL对于评估症状负担及疗效尤为重要。患者报告结局(PRO)作为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的工具,是直接来自于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脏器功能状态以及治疗感受的报告,不包括医务工作者、研究人员或其他任何人的解释或调整[3],被认为是捕捉症状性不良事件的"金标准"[4]。现将PRO在MDS中的应用现况进行概述,以帮助我国医师提升对PRO在MDS诊治中应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晏晓颖  钱耀荣 《护理研究》2013,(26):2837-2838
[目的]了解社区产妇产褥期抑郁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市荔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产后42d产妇203例,对其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结果]产后抑郁发生率为34.5%,年龄、居住条件、妊娠合并症、胎儿脐带绕颈、产妇伤口愈合情况、泌乳量对产后抑郁有影响。[结论]社区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较高,在为产妇提供医疗保健和社会支持的服务中应注重知识的传授及加强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日臻完善的免疫抑制疗法(IST)致越来越多接受IST的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获得长期生存,与此同时AA转化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等克隆性疾病亦呈增多趋势,其发生率为10%~20%,且继发于AA的MDS/AML预后较原发性MDS/AML为差,成为影响AA远期疗效的重要负面因素[1-3].因此明确AA造血干/祖细胞(HSC/HPC)克隆性演变病理生理机制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其可为AA治疗方案选择及治疗后监测提供有益依据.我们对AAHSC/HPC克隆性演变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