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入炉煤水分的高低对焦炭的质量有何影响,本文通过实验找到水分对焦炭生产指标的影响,并确定在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入炉煤水分的最优值。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入炉煤水分对焦炭冷热强度、粒度等的影响。比较了同高度装煤及同干煤量不同高度装煤条件下焦饼中心温度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当入炉煤水分减少时,干基成焦率提高,但焦饼收缩率降低,焦炭冷热强度改善,尤其是焦炭反应后强度提升明显,焦炭粒度呈减小趋势,焦炭均匀性改善;在保持相同干煤量的情况下,水分越少,升温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焦炉入炉煤水分检测方案及其工作原理,并给出实际入炉煤水分计算模型。实际应用表明,经该模型处理所得的入炉煤水分结果准确,能够满足工艺要求。煤水分处理模块为焦炉加热优化控制系统提供了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300 kg试验焦炉进行炼焦试验,研究了配合煤的水分和堆密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配合煤水分的变化对焦炭质量的影响较小,且规律性不明显;如果仅增大配合煤的堆密度,焦炭的M40变化不大,但M10和热强度改善明显。在两者共同作用下,焦炭的冷强度和热强度均得到改善,且焦炭的平均粒度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通过模拟焦炉装煤过程,开展了入炉煤堆密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下落高度越高,入炉煤堆密度越高,且随着水分的增加,不同下落高度时入炉煤堆密度的差距变大;当下落高度相同时,随着水分增加,入炉煤堆密度呈先降后增趋势;下落次数越多,入炉煤堆密度越大;粒度大的入炉煤堆密度要高于粒度小的入炉煤堆密度;煤中水分通过影响煤粒团聚和流动性来影响煤料堆密度。根据实验结果,推测炭化室内越往下,入炉煤堆密度越高;在同一水平面,装煤口正下方的入炉煤堆密度最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配煤炼焦试验,研究了捣固炼焦相对于常规炼焦其焦炭质量改善效果与入炉煤性质的关系,进而建立了捣固焦炭质量改善效果与入炉煤性质参数的数学关系;在此数学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捣固炼焦改善焦炭质量的入炉煤性质范围。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炼焦强黏煤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利用试验焦炉(SCO)对梅山常用11种单种强黏煤进行了炼焦实验及焦炭反应性实验.结果表明,炼焦强黏结煤的黏结性、变质程度和碱度指数是对焦炭热强度的关键影响因素,使用黏结性适中、变质程度适中或碱度指数较低的强黏煤都可以得到热性质较好的焦炭,控制焦炭热强度的关键在于单种煤质量.  相似文献   

8.
张雪红  石隆基  薛改凤  魏编 《煤化工》2020,48(2):57-59,63
为了研究干燥煤炼焦预处理技术对循环氨水用量和剩余氨水产生量的影响,通过查询相关基础数据,以1 t干煤为基准,对入炉煤水分为11%和2%时的循环氨水用量及剩余氨水量进行了理论计算和比较。结果发现,当入炉煤水分从11%降低至2%时,冷却荒煤气需要的循环氨水量从6794.9 kg下降至5338.4 kg,下降约21.4%;炼焦产生的剩余氨水量从133.2 kg降至32.4 kg,下降75.7%。  相似文献   

9.
以水分含量为2%左右的干燥煤为实验原料,采用5 kg实验焦炉炼制焦炭,探讨了加热制度对于燥煤炼焦焦炭质量的影响,并运用XRD分析了加热制度对焦炭微晶结构的影响.结果 表明,优化炼焦加热制度可以有效改善焦炭质量,随着炼焦终温、保温时间、升温速率的增加,焦炭的抗碎强度和反应后强度均先增大后减小,耐磨强度和反应性均先减小后增...  相似文献   

10.
《应用化工》2022,(2):367-371
以水分含量为2%左右的干燥煤为实验原料,采用5 kg实验焦炉炼制焦炭,探讨了加热制度对干燥煤炼焦焦炭质量的影响,并运用XRD分析了加热制度对焦炭微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炼焦加热制度可以有效改善焦炭质量,随着炼焦终温、保温时间、升温速率的增加,焦炭的抗碎强度和反应后强度均先增大后减小,耐磨强度和反应性均先减小后增大;焦炭微晶结构中层间距d_(002)均有所减小,石墨化度升高,焦炭结构强度增大;在炼焦终温、保温时间、升温速率分别为1 150℃、2.5 h、2.5℃/min时,焦炭的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采用流化床技术,利用焦炉烟道气为热源,将煤调湿和风动选择粉碎技术有机地结合于一体的炼焦煤风选调湿工艺的流程及特点。结合国内外现状及试验结果,围绕现有焦炉的炼焦生产,说明风选调湿技术在备煤工艺中采用是可行的,技术是可靠的。该工艺是提高焦炭质量、综合利用煤炭资源、节能降耗、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煤调湿应用于煤处理工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煤调湿技术的发展过程,对比三代煤调湿技术的差异,讨论了增设煤调湿装置对煤处理工艺流程带来的变化,为设计选用提供了参考。对导热油煤调湿、蒸汽煤调湿和气力分级煤调湿的4种实施方案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工程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焦炉烟道废气-流化床式煤调湿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焦炉烟道废气为热源及动力源,在流化床设备内对捣固焦炉配合煤进行预处理。生产应用表明,流化床煤调湿技术对配合煤调湿及分级作用明显,调湿后配煤水分降低2.2%,减少回炉煤气用量1474×104m3,CO2减排8750t,减少焦化废水处理量2万t,焦炉生产能力提高5%,排空废气粉尘含量〈50mg/m3。  相似文献   

14.
选定STD+I煤调湿工艺与住友成型煤工艺,通过项目投资、工程占地、运行成本、节能效果、增产效益等多方面比较,表明煤调湿工艺更节能,生产运行成本更低。  相似文献   

15.
The strength of coke i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elevated and variable moisture content of the coal batch.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the batch supplied to coal-preparation shops at coke plants must be no more than 6–7%. Otherwise, the plant must take measures to dry the coal.  相似文献   

16.
通过40 kg焦炉炼焦实验,研究了加热速率、焦饼终温、焖炉时间、入炉煤堆密度及入炉煤细度等对焦炭的CRI(焦炭反应性)、CSR(反应后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为保证焦炭成熟和获得较低的CRI值,较高的CSR值,焦饼终温应控制在1000~1050℃范围内。炼焦时焖炉时间应控制在3 h以上。提高入炉煤堆密度,可显著改善焦炭的热性质。入炉煤细度控制在90%左右时,CRI、CSR值较佳。提高加热速率,特别是粘结阶段的升温速率,有利于改善焦炭的热性质。  相似文献   

17.
利用Fluent软件对多管回转式煤调湿工艺进行了速度场模拟,研究了烟气在干燥器内的速度分布,得到了煤调湿过程中烟气的运行规律。在1t/h多管回转式煤调湿装置中进行了半工业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吨煤粉烟气耗量2000m3,烟气入口温度245℃,煤粉湿度12%的条件下,煤粉湿度降低到6.7%,达到了炼焦煤调湿效果。  相似文献   

18.
根据热传递理论,对夹套高温烟气加热的流化床气化炉内煤颗粒的升温过程进行了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颗粒的总体升温速率越高,颗粒升至床温所需的时间就越少;提高流化速度,有利于颗粒的升温,但是影响较小;颗粒粒径对颗粒的升温影响很大,随着颗粒粒径的减小,煤颗粒达到床温所需时间急剧下降。当粒径小于1mm,床温为700~1100℃时,颗粒内部能够在1s左右达到等温,3~5s后颗粒温度能升至99%床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