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镉在次级河流底泥中吸附—解吸特性及其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吸附解吸试验研究河流底泥对Cd2+的吸附解吸特征,评估Cd2+在底泥中的迁移性及其环境风险。结果表明:河流底泥对Cd2+的吸附质量比随Cd2+平衡质量浓度的增高而增大,Cd2+平衡质量浓度为23.09μg/mL时,底泥的最大吸附质量比为1 655.575μg/g;吸附率随Cd2+平衡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底泥对Cd2+的吸附可以分为30 min前的快速吸附和60 min后的慢速吸附阶段。底泥对Cd2+的解吸质量比随吸附质量比的增高而增大,解吸率保持在1.51%~4.96%之间。保留因子R′对Cd2+平衡质量浓度的变化较敏感,随着Cd2+平衡质量浓度上升而下降。大溪河水体中Cd2+的实际分配系数Kd和保留因子R′分别为1 766.15 L/kg,99 968.76 L/kg,表明Cd2+在环境中迁移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2.
归纳了溶解氧、pH、温度和水体扰动等因素对底泥氮磷释放速率、释放量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各因素的影响机理。介绍了控制底泥氮磷释放的原位修复法和异位修复法,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原位修复法中的覆盖法及其控制效果,从实验可以看出天然或改性的沸石、方解石和凹凸棒石等物质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底泥氮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3.
洋河水库底泥对富营养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通过对洋河水库底泥中总氮、总磷含量分布及颗粒粒径的分析 ,揭示出同一库内底泥中的总氮、总磷含量与粒度有较强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底泥中磷、氮总量的估算 ,认为目前尚处于中等水平 ,且具有西高东低、北低南高的地域特征。与国内其他水库相比 ,考虑到底泥营养物质含量、水深和水体营养状态的关系 ,认为其底泥已使水体达到富营养化水平 ,底泥的影响尤其在干旱年可起主导作用 ,同水质评价结果一致。最后提出 ,在外源污染控制后 ,应进行底泥的疏浚工作 ,且应首先从氮、磷含量高、释放速度快的库南区开始。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分析漳泽水库底泥中总氮、总磷的释放过程,表明底泥作为漳泽水库的内源污染源严重影响水库的水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底泥污染治理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漳泽水库内源污染控制建议方案,以求为促进漳泽水库水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南昌境内赣江水系治理为背景,对南昌境内南护城河进行水体采样,并分别对水体中TN、TP、叶绿素-α、透明度、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进行了检测与分析,并对水体综合营养状态进行量化计算.结果表明,该护城河水体属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为避免其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必须有针对性的采取管制和调控措施,以缓解和改善水体当前所面临的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茅洲河清淤后底泥沉积物中总氮和总磷的含量、分布和环境污染风险,从清淤前相关研究中优选20个典型断面和36个取样点位,测试分析了底泥中的总氮、总磷含量,并对其环境污染风险进行了讨论与评价。结果表明,茅洲河底泥中总氮含量由高到低为:沙井河支流段>沙井河口—珠江口段>洋涌河水闸—沙井河口段,清淤后整个研究区底泥总氮含量较清淤前降低74.70%、总氮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降为2.07,为中污染级,生态风险明显降低;清淤后底泥总磷的生态风险虽有所降低,但仍为重污染级,推测主要是由于清淤厚度不足及水体内磷的循环、迁移转换所致。  相似文献   

8.
以华南农村的重污染河道水体底泥为试验对象,利用实验室模拟方法研究不同曝气复氧方式对水体氮磷素迁移与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环境溶解氧水平的变化对底泥氮磷的输出和转化途径产生较大的影响;2静置低溶解氧/厌氧条件下,氨氮、总氮的释放质量浓度呈逐渐线型上升的趋势,总磷的释放质量浓度保持相对稳定不断释放;3相对静置实验组,曝气复氧条件使底泥氨氮输出最大质量浓度经一定时间下降到相对稳定的较低质量浓度释放状态,输出氨氮的转化周期缩短,总氮保持相对稳定的较高质量浓度释放趋势,总磷保持相对稳定的较低质量浓度释放状态;4对底泥曝气有助于水体溶解氧的恢复,可明显提高除氮磷效果,并能有效抑制底泥氮磷的再次释放。因此,合理地利用曝气复氧技术有助于河流环境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对底泥中可转化态氮的赋存形态及提取方法进行了归纳,同时讨论了p H值、温度、泥水比、粒径、有机质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对底泥吸附可转化态氮的影响,针对底泥吸附可转化态氮的动力学及热力学规律进行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态河道基质材料对氮磷的吸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河道构建是一种有效的河流水体修复技术,选择合适的基质材料构建生态河道,能改善其对污染物质的净化效果.对比研究了砾石、砂子和沸石3种不同生态材料在不同氮磷水平下对氮磷的强化吸附性能,并对其吸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结果表明,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能较好地描述3种材料的吸附性能,对于氮、磷的饱和吸附能力依次为沸石>砾石>砂子.开发利用吸附能力较强的砾石或是利用吸附能力更强的沸石作为生态河道基质材料,是构建生态河道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根据环境水力学及有关原理,在静动态条件下,在长江边取样,模拟制配河流底泥重金属铜试件,进行实验分析,得出铜吸附释放变化规律。其结果与以水化原理为主所做镉的变化规律相近。本结果对防治重金属污染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田排水沟渠底泥-间隙水-上覆水氮磷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晓玲  郑晓通  李松敏  张福超 《水利学报》2017,48(12):1410-1418
研究氮磷在底泥、上覆水以及两者间交换介质-间隙水三者之间的迁移转化规律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对降雨和无降雨情况下氮磷在沟渠底泥、间隙水和上覆水间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底泥颗粒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前期氮磷被吸附贮存在底泥中,中后期被再次释放出来;在整个水稻生长期内,间隙水的总氮、总磷浓度约为上覆水的3.1和6.5倍,氮主要以NH_4~+-N形式存在;在降雨过程中,沟渠底泥成为氮磷释放的源,NH_4~+-N为氮的主要迁移形态,上覆水中NH_4~+-N逐渐向NO_3~--N转化,颗粒态氮磷对TN、TP流失有较大影响;沟渠底泥颗粒表面粗糙、具有一定的微孔结构,为底泥吸附氮磷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以江阴城区河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选取6条河道,设置6个检测点,通过84组吸附(解吸)试验研究了沉积物的氮、磷吸附(解吸)等温线特征。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沉积物的氮、磷吸附(解吸)等温线呈显著相关;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解吸)平衡浓度为1.58~3.33 mg/L,对磷的吸附(解吸)平衡浓度为0.02~0.58 mg/L;沉积物对氨氮的本底吸附量为48.784~75.684 mg/kg,对磷的本底吸附量为1.070 6~37.270 mg/kg;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效率为17.627~40.599 L/kg,对磷的吸附效率为54.048~95.559 L/kg。各河道沉积物对氮、磷的吸附能力均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4.
淮河淮南段底泥氮磷垂直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淮河淮南段国家控制断面柱状样底泥的岩性、理化性质及氮磷形态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20 cm内底泥的含水率与有机质含量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963).不同断面氮的含量及形态分布差异较大,一般都在20 cm处发生明显的转折,TN、NH+-4-N、NO--3-N含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姚家湾;NH+-4-N、NO--3-N含量总和占TN的比例极小,有机氮及地质氮可能是淮河底泥氮的主要存在形式;底泥磷的形态分布特征相似,钙磷(Ca-P)含量在各层所占的比例约占该层TP的40%;闭蓄磷(O-P)在峡山口、石头埠、湖大涧3个断面所占的比例仅次于Ca-P;铁磷(Fe-P)在姚家湾、石头埠相对较高.最具释放潜力的水溶性磷、Al-P、Fe-P在4个柱状样底泥中都较低;三者之和约占TP的20%左右.研究结论为:淮河淮南段底泥磷的释放不会对淮河的富营养化起太大的作用,外源输入和底泥氮的释放是淮河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渔洞水库氮磷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渔洞水库多年水质监测资料的统计,对其进行氮磷年内变化规律,氮磷年度变化趋势和氮磷比分析,得出渔洞水库总氮比较充足,并且有逐年增大的趋势,总磷含量在下降。  相似文献   

16.
拒马河悬浮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吸附—解吸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拒马河重金属在底质、悬浮物及水体中的分布特性和迁移转化规律 ,经试验得出悬浮物对重金属的吸附与解吸模型。拒马河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吸附符合弗兰德利希等温式 ,依据其数学模型计算出吸附与解吸系数 K1 、K2 。探讨了温度、初始浓度、吸附剂浓度对吸附、解吸系数的影响 ,建立起 K值的经验公式 ,将计算值与实验值对照 ,可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此文对洋河水库库区底泥中17种主要污染物进行了分析,通过开展底泥释放试验,核算底泥污染负荷量,论证底泥污染对洋河水质的影响,以期为洋河水库水质改善提升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氮、磷循环特征对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朱庄水库营养物质监测分析,氮含量比磷含量大几百倍.氮和磷都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由于受外界环境条件和水体性质的影响,外界污染源调查,氮污染源远远大于磷污染.水库水体溶解氧较大,pH值呈碱性,硝化作用的结果使水体中硝酸盐氮累计;同样的条件,导致不溶性磷的积累,大部分沉积于库底.水体富营养化条件是氮磷达到适合的比例,才会导致水华的爆发.该水库水体磷含量低,是抑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此,该水库属于磷限制性水库.控制水库上游磷的排入量,可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9.
《人民黄河》2014,(12):76-78
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红碱淖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状进行评价,并根据底泥营养元素数据,分析红碱淖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红碱淖为轻度富营养化水平;红碱淖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是,外源营养物质汇入,湖泊面积萎缩,湖水咸化,p H值升高。提出红碱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控制外源营养物质汇入,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进行生态补水。  相似文献   

20.
将农沟底泥和按其与水稻秸秆质量比20∶1、10∶1、20∶3、5∶1掺混的4种样品均制成?5 mm小球,600℃缺氧热解4 h成生物碳球,分别标记为SS-0、SS-50、SS-100、SS-150、SS-200。通过元素分析、BET-N2、SEM、FTIR及Boehm滴定法等表征了生物碳球的组成与结构,利用序批实验研究了其对氨氮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模型,考察了水温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水稻秸秆有利于增加生物碳球通透性和亲水性,提高其传质性能。表面酸性含氧官能团分别为2.74 mmol·L~(-1)、2.88 mmol·L~(-1)、3.71 mmol·L~(-1)、3.36 mmol·L~(-1)和3.03 mmol·L~(-1)。动力学研究表明,SS-0吸附氨氮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描述SS-50、SS-100、SS-150和SS-200的吸附过程,除了内扩散外,还存在其他过程共同控制吸附速率。等温吸附曲线均符合Langmuir方程,高温有利于吸附。生物碳球对氨氮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在农田排水的氨氮治理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