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最具权威及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在涉及新疆议题的立场、态度及具体表现方面是全国主流媒体的风向标。本文以《人民日报》近10年来关于新疆议题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爬梳这些报道,总结该报10年来新疆议题的主要框架,分析该报对新疆的媒介形象建构,并试图讨论进一步优化主流媒体对新疆媒介形象建构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格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对塑造好当代中国军人时代形象提出了明确要求.2015年以来,《战狼》《雪域雄鹰》《陆军一号》等一批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与观众见面,剧中塑造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中国军人形象受到观众的热捧与好评.军旅影视作品应该如何塑造和传播军人形象,才能让“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形象深入人心?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军旅影视作品探寻答案.  相似文献   

3.
岳子荷周丽 《视听》2016,(6):137-138
国家形象是个综合概念,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媒介传播是国家形象建构的主要方式,在国家形象建构与国际传播中起到了"传声"与"扩音"、"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中,媒体的公信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对事实的报道和传播影响着人们对国家形象的认知。本文以《人民日报》对十八届五中全会报道为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来研究这一事件的报道对国家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三家媒体2009-2018年关于女性农民工群体的报道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女性农民工群体媒介形象的变迁,比较三家媒体对女性农民工媒介建构的差异,剖析媒介在女性农民工形象传播中的得失,为媒体客观公正地反映女性农民工群体形象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2013年后关于女性农民工的报道数量开始快速下降,叙事类型发生转变,女性农民工形象相较之前有所改善。总体上,女性农民工在媒体上呈现的形象表现为正负面报道极端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1996年至2008年的控烟主题报道进行定量与定性地分析,探究《人民日报》控烟报道的变化趋势,继而发现媒介在控烟议题设置中的报道特点与建构策略,揭示报道现状背后的影响因素,探讨媒体在健康传播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健康信息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肖依 《青年记者》2017,(14):33-34
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文化传播上却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人民日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报道,是一种国家叙事,是塑造良好大国形象的尝试. 通过“一带一路”报道树立国家形象 笔者在《人民日报》中获得标题含有“一带一路”字样的报道(截至2016年12月14日)共515篇,等距顺次抽取其中100篇样本,分析《人民日报》是如何通过“一带一路”报道叙事树立国家形象的.  相似文献   

7.
竞技体育是国家对内对外宣传的窗口,奥运会运动员是展示国家形象的群体。文章通过分析2020年东京奥运会《人民日报》报道中有关中国女性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可知,2020年东京奥运会中,中国女性运动员所建构的国家形象体现为维护体育精神的拥护者形象,推广中国文化的使者形象,富有魅力的积极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8.
地区媒介形象是地区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了地区外部投资者、游客以及内部市民的态度评价。那么,地区媒介形象的社会建构机制怎样?研究这个问题,最终有利于构建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良好的地区媒介形象。本文以解释学的“成见”理论和传播学的“刻板印象”理论为根据,借助《人民日报》等媒介的报道统计数据,研究发现地区媒介形象的形成与“成见”或“刻板印象”有关,“传统”(经济政治地位、地理位置、地区突发性事件等)与“权威”(个体权威、权威机构、大型节庆活动)在地区刻板印象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陆报纸媒介奥运报道建构下的台湾议题,已成为大陆媒介大型赛事报道中不可或缺的报道内容,起到了让大陆民众走进台湾,了解台湾体育及其社会发展的传播功效。本研究梳理了《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1984—2012年奥运会期间有关台湾议题方面的报道,指出大陆媒介建构下的台湾形象呈现出:友善、多元、体育与政治议题时常交叉、通过奥运报道促进两岸和平、共享中华荣耀的传播图景。建议大陆媒介在今后的国际大型赛事报道中进一步挖掘和扩宽台湾体育报道的内容和质量,加大图片报道和体育人物、事件的报道深度,使更加全面、鲜活的台湾形象呈现在大陆受众面前,为搭建海峡两岸民众的相互认知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晓雯 《视听》2018,(11):158-159
本文以媒介形象为主要研究切入点,以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内容分析和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人民日报》中关于内蒙古地区的新闻报道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报道,总结在中央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中内蒙古自治区的媒介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周岩 《当代传播》2012,(4):45-48
媒体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将《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和《朝日新闻》三家媒体网站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建构了不同的报道框架,各报网站在报道主题、关键词使用与消息来源的选择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各媒介框架建构或明或暗地体现着各国对外传播的立场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取中国2015-2020年17部征兵宣传片作为多模态语料,对多模态隐喻进行了6种基本隐喻的分类解析,并在此基础上作了反映中国军人3种主要形象“有本领”“有荣誉”“有品德”的架构解析,建构了中国军人形象的多模态隐喻架构模式,为多模态隐喻和架构理论在军事宣传片的有效运用和传播方面提供跨学科的理论探索途径,为更好提升中国军人形象、讲好中国军人故事提供视频宣传片的理论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3.
石慧敏 《今传媒》2016,(2):16-17
媒介融合背景下,作为国家形象有机组成部分的区域形象,无时不刻地处在大众媒体对它的呈现与传播中.本文以《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新浪网等大众媒体对山西省的相关报道为例,探讨山西形象的媒体呈现,分析公众对山西形象的认知及特点,并提出了一些塑造与传播山西形象的媒体策略.  相似文献   

14.
国家形象的塑造是涉及不同信息来源的一个复杂的传播过程,香港媒体对于中国大陆形象的呈现与建构也有着自己的视角与特点。本文通过对三份香港地区的商业报纸《明报》、《星岛日报》和《苹果日报》在2005年、2008年和2010年关于中国大陆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来了解香港报纸对于中国形象报道的整体表现和差异性特点,从而检视由媒介呈现的中国形象及其话语策略。研究发现,在社会大系统的影响下,香港媒体在报道中运用了强调、弱化、非政治意识形态的话语置换及策略性仪式等话语策略,来应对权力场的转换并与权力中心进行互动,从而影响到中国报道的主题取舍、立场选择以及情感倾向,也使得由香港媒体所建构的中国大陆形象多元而复杂。  相似文献   

15.
张思远 《新闻世界》2014,(1):133-134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人民日报》1983年至2011年这28年间的所有关于农民工报道,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探析农民工媒介形象传播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大众媒体在报道中所能采取的传播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选取《人民日报》近五年来有关合肥“科技创新”城市形象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报道框架、图式结构、文本词汇的分析与统计,探究《人民日报》在形塑合肥科创形象时所构建的高、中、低层次框架及成因。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在建构城市形象时做到了精准把握传播核心,紧贴城市发展脉搏;官方信息与民间声音并举,淡化宣传色彩;采用多说法传递信息,实施针对性传播策略,进而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7.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塑造和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各国政府和媒体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改版的整体背景通过对《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2019年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将该期间反映出的媒介中的国家形象与战略国家形象进行对比,并针对其在国际传播中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军人孟祥斌2007年11月30日在浙江金华救人时英勇牺牲,又一次树立了军人的光辉形象。金华的新闻媒体第一时间同时发力,对英雄典型进行了深入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组成记者团到金华采访孟祥斌的事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报了孟祥斌事迹;英雄孟祥斌入选“感动中国”人物。而正是金华本地新闻媒体的及时关注、报道,使金华全城市民情感进发,使英雄孟祥斌舍己救人的事迹迅速传向了全国。  相似文献   

19.
伴随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与普及,幼师这一群体的社会声望遭遇挑战,这与媒体对幼师群体负面报道过多、报道层次不够丰富、报道维度存在不足有关,导致幼师形象扁平化和污名化。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从成立至今的所有幼师报道进行研究,探讨幼师媒介形象的现状,总结媒介对幼师形象建构的框架特征,以及媒介议程设置如何打造公众对幼师职业的认知。  相似文献   

20.
李璐 《新闻世界》2014,(12):133-135
作为关照中国社会的一面“魔镜”,春运无疑已经映射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和困惑,也成为媒体关注和报道的重点。本文结合媒介内容的框架分析常用的取向——“框架清单(liscs of frames)”方法,对《人民日报》(2009——2013年)关于铁路春运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旨在探究该报在铁路春运报道中的框架是什么、如何建构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