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V2O5-H3PO4-Ni-CH3NH2-H2O体系中,通过反应原料间的组装反应合成Ni(VOPO4)2·4H2O绿色晶体,并通过元素分析、IR、DTA-TGA及ESR谱进行表征.晶体结构由单晶X射线衍射法确定,晶体属四方晶系,I4/m空间群,a=b=0.6228(2)nm,c=1.3327(4)nm,V=0.5169(5)nm3,Z=2.  相似文献   

2.
以 2 ,2′-联吡啶 (C10 H8N2 )和 1 2 -钨硅酸为原料 ,采用化学法合成了一种新型有机 -无机电荷转移盐 .通过无素分析和热重分析确定标题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为 (C10 H10 N2 ) 2 SiW12 O4 0 ·2C10 H8N2 ·2H2 O .红外和电子光谱表明有机电子给体与杂多阴离子间存在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形成了电荷转移盐 ,杂多阴离子的Keggin结构基本不变 ,但其特征振动频率分别有红移或蓝移 .ESR研究表明 ,光激发电子转移处于单电子还原步骤 .标题化合物在 2 70℃左右失去两个有机分子 ,52 8℃左右失去质子化的有机分子 ,60 3℃左右杂多阴离子分解 .标题化合物的σrt=9 1× 1 0 -9S·cm-1,是一个弱的半导体 .  相似文献   

3.
采用对氨基苯甲酸和邻菲罗啉为配体,通过水热合成制备得到浅黄色晶体(Mn((C12H8N2)2(C7H7O2N)).通过元素分析I、R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通过TG分析对该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及热分解机理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新合成的镧(Ⅲ)与N-(2-异丙酸)-邻羟基苯甲酰腙(C10H10N2O4,简称H2L)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其生物活性。方法单晶培养用溶剂扩散法,结构用单晶衍射仪测试,生物活性用盆栽活体试验。结果得到了一个新的双核镧配合物的单晶,该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908 19(19)nm,b=1.233 2(3)nm,c=1.325 1 nm,α=104.157(4)°,β=99.312(4)°,γ=108.911(3)°,Z=2,Dc=2.038 g/cm3,μ=2.504 mm-1,F(000)=789,最终偏差因子R1=0.040 1,wR2=0.106 2,GOF=1.016。配合物对小麦条锈病菌和白菜黑斑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并对作物具有助长作用。结论新芳酰腙镧配合物晶体的制得为配位化学、稀土化学增添了新的内容,其良好的生物活性为其在农业上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水热条件下,用[Nd(NO3)3.6H2O]和磺基间苯二甲酸(SIP=5-Sulfoisophthalic acid)自组装合成了[{Nd(SIP)(H2O)3(H2O)}]n三维配位聚合物,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和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该配位聚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为:a=7.9831(15)A,b=15.469(3)A,c=10.598(3)A,β=92.466(2)°,γ=90°,V=1307.5(5)A3,Dc=2.334Mg/cm3,Z=4,F(000)=892,Mr=459.47,μ=4.188mm-1,R1=0.0317,wR2=0.0794。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温水热技术合成了新型超分子化合物[HN(C2H5)3]2H[PWl2O40]·4H2O,并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学参数:三斜晶系,C2/C空间群,a=2.468 9(5)nm,b=1.083 1(5)nm,c=2.248 2(5)nm,α=90.00°,β=121.094(5)°,γ=90.00°,V=5.148(3)nm3,Z=4,R1=0.045 6,wR2=0.147 1.该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单元是由2个质子化的三乙胺分子、4个水分子、1个质子和1个Keggin型杂多阴离子[PWl2O40]3-组成.不同结构单元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一维链状结构,链间进一步通过分子间氢键构成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一种有机铵盐 [(Cl- C7H4 O2 ) 2 ]· (C2 H1 0 N2 ) ,用元素分析仪对其进行表征 ,并用 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晶体结构 .结果表明化合物晶体为单斜晶系 ,空间群 C2 / c.每个重复的结构单元由两个 4 -氯苯甲酸根阴离子、一个乙二胺阳离子组成 ,氮原子和氧原子之间的氢键将化合物分子沿 c轴连接形成一维链 ,一维链通过 Cl… Cl弱相互作用 (Cl… Cl=0 .330 3(0 .3) nm)沿着 ac平面形成二维空间网状结构 .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标题化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经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该配合物 [Cu(C7H5O2 ) 2 ]·(C4 H5N3)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 Pī,晶胞参数 a=0 .72 73(11) nm ,b=0 .9182 (14 ) nm,c=1.384 (2 ) nm,α=10 8.96 (2 )°,γ=94 .0 6 (2 )°,γ=96 .80 (2 )°,U=0 .86 2 (2 ) nm3,Z=2 ,F(0 0 0 ) =4 10 ,Dc=1.5 4 4 mg/ m3.最终偏差因子 R[I≥ 2 σ(I) ]a:R1 =0 .0 787,w R2 =0 .16 5 9  相似文献   

9.
以(NH4)6MnMo9O32·6H2O和吡啶为原料,采用常规的水溶液法首次合成了质子化的吡啶阳离子作为抗衡离子的Waugh型钼酸盐(NH4)2(C5H6N)4MnMo9O32·8H2O,对其进行了单晶结构测定、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表征.晶体学参数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2.180 5(17)nm,b=1.439 4(11)nm,c=1.570 7(12)nm,β=106.68(10)°,V=4.722 5(6)nm3,Z=4,Dc=3.386g/cm3,R1=0.058 6,wR2=0.183 1(I2σ),GOF=1.058.  相似文献   

10.
以有机胺分子丙二胺(L1)为配体,利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了一个新的基于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阴离子[Si Mo12O40]4-的有机-无机杂化超分子化合物[(L1)(H4Si Mo12O40)]·8H2O(1),并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确定了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该配合物分子式为C3H30Mo12N2O48Si,三斜晶系,P 1空间群,a=12.8900(6),b=13.3870(6),c=13.5260(6),α=87.0260(10)°,β=88.6050(10)°,γ=88.2740(10)°,Z=2,V=2329.22(18)3,Mr=2041.64,Dc=2.888 g/cm3,F(000)=1896,μ=3.259 mm-1,S=1.077,R=0.0504,wR=0.1513.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是由离散的多金属氧酸盐簇H4Si Mo12O40和丙二胺分子L1组成,两种组分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一维超分子带状链结构.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目标化合物修饰碳糊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对NO2-还原的电催化性能.CCDC:1040790.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水热技术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二维扩展结构化合物[CuⅡ(2,2′-bipy)2]2[SiW12O40].2H2O(bipy=联吡啶),并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晶体属于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晶胞参数a=1.8361(4)nm,b=1.7075(3)nm,c=2.0541(4)nm,α=90°,β=90°,γ=90°,V=6.440(2)nm3,Z=4,R1=0.1030,wR2=0.2116.  相似文献   

12.
以NdCl3·xH2O,ad(己二酸)和4,4’_bpy为原料,在水热合成反应条件下,合成了配位聚合物[Nd2(ad)3(H2O)2]n·n(4,4’_bpy),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和荧光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该配位聚合物属正交晶系,Pbc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2.2012(6)nm,b=0.7778(2)nm,c=1.9724(5)nm,α=β=γ=90°,V=3.3770(15)nm3,Z=4,d=1.796g/cm3,μ=3.108mm-1,F(000)=1800,R1=0.0430,R2=0.0560.通过己二酸配体羧基氧原子桥联Nd3+形成三维网状结构,4,4’_bpy通过H键的连接存在于孔道中.  相似文献   

13.
合成出标题配合[Ag(C5H6N2)]·(C7H5O2Cl)·2H2O.配合物经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P-1,a=0.736 8(4),b=0.955 3(6),c=1.5 56 6(9)nm,α=73.301(10),β=76.591(11),γ=75.961(10), V=1.024(10)nm3,Z=2,最终偏差因子R[I>2(I)]a,R1=0.076 6,wR2=0.145 4.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两种分别含有过渡元素FeⅡ和FeⅢ的混合价态十钒酸盐[FeⅡ2Cl8V10O18(H2O)]Cl2·xH2O和[FeⅢ2Cl8V10O18(H2O)]Cl4·yH2O,用元素分析、IR、TG和ESR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两种标题化合物中的V元素有VⅣ和VⅤ两种价态,第二过渡元素Fe仍保持反应原料中Fe的价态,为含有过渡元素Fe的混合价态十钒酸盐.  相似文献   

15.
标题化合物{[Ag-(C2H8N2)](C7H4NO4)·H2O}n中,银原子分别与两个乙二胺中的一个N原子配位,在a轴方向形成[ Ag N C C N ]n一维链,这些线型的链通过N-H…O和O-H…O等氢键的作用,连接构成与ab平面平行的二维网,形成二维平面结构.通过研究配体和配合物的红外光谱进一步确定了标题配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一种新颖的修饰型的Keggin结构多金属氧酸盐超分子化合物,并用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其晶体结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等进一步佐证了化合物的结构.配合物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2.969 4(11),b=14.025 0(11),c=24.518 0(19),α=86.511 0(10)°,β=83.033 0(10)°,γ=62.777 0(10)°,V=3 936.4(5)3,Z=1.配合物是一种特殊的双帽双支撑型的多金属氧酸盐,它是由双帽假Keggin[PMo7ⅥMo5ⅤO40(VⅣO)2]4-单元,{Co(2,2′-bipy)2(H2O)}和[Co(bipy)3]2+部分组成.其中,两个金属有机阳离子{Co(2,2′-bipy)2(H2O)}和两个盖帽的钒原子上的末端氧原子通过共价连接在[PMo7ⅥMo4ⅤVⅤO40(VⅣO)2]上,并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17.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2例铜(Ⅱ)的配合物[Cu(phen)2Cl]NO3·3H2O(1)和[Cu(bipy)(H2O)2SO4]n(2)(phen=1,10-邻菲罗啉,bipy=2,2′-联吡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表征,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其结构.配合物1和2都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其中配合物1是单核小分子结构,Cu(Ⅱ)离子具有变形四方锥的配位环境,分别与2个邻菲罗啉配体上的4个氮原子和1个氯离子配位,离散的小分子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平行于bc平面的2D层状结构,进一步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是一维无限链结构,Cu(Ⅱ)离子具有扭曲八面体配位环境,分别与2个联吡啶氮原子、2个水分子氧原子和2个SO2-4氧原子配位,SO2-4桥连相邻的Cu(Ⅱ)离子形成1D链结构,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独特的双链结构,由于双链两侧的bipy分子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形成平行于bc平面的2D超分子结构.此外研究了2例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在常规条件下,合成了基于Anderson结构多阴离子[Cr(OH)6Mo6O18]3-的一维链状结构化合物[Cu(C10N2H8)2(H2O)]2{[Cu(C10N2H8)][Cr(OH)6Mo6O18]2}.10H2O.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4569(2)nm,b=3.4591(5)nm,c=1.5088(2)nm,α=90°,β=111.453(2)°,γ=90°,V=7.0771(18)nm3,Z=4,R1=0.0743,ωR2=0.1916.该化合物是一个一维链状化合物,由交替连接的2,2′-联吡啶铜的配合物和多阴离子[Cr(OH)6Mo6O18]3-组成.相邻链间通过吡啶配体的π-π相互作用,进一步形成了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9.
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Co(BDC)(phen)-(H2O)]n.3nH2O(BDC=1,4-benzenedicarboxylate,phen=1,10-phenanthroline),并通过元素分析,IR光谱,TG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构表明该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2)空间群组;晶胞参数a=9.795(5),b=10.752(5),c=11.271(5),α=75.903(5)°,β=65.306(5)°,γ=86.042(5)°,V=1045.3(9)3,C20H22CoN2O8,Mr=477.13,Dc=1.908g.cm-3,μ(MoKα)=1.637mm-1,Z=2,R1=0.1586,wR2=0.3906。该化合物表现出Z字连状结构。  相似文献   

20.
以氧化银、4 -硝基苯甲酸和 1,2二氨基丙烷为原料 ,合成出标题配合物 [Ag(C3 H10 N2 ) ]·(C7H4NO4)·2H2 O .该配合物经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P-1,a =7.139(2 ) ,b =7.5 0 9(2 ) ,c =14 4 .0 0 7(4 ) ,α=78.5 0 5 (5 ) ,β =78.789(4 ) ,γ =82 .0 2 3(2 )° ,V =717.8(4 ) 3 ,Z =2 ,F(0 0 0 ) =388,Dc =1.5 4 4g/cm3 ,最终偏差因子R[I>2 ((I) ]a:R1=0 .0 36 1,wR2 =0 .0 916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