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7 毫秒
1.
全球碳循环中,CO2的未知汇可能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某一部分,如土壤。土壤中CO2的含量是大气的几倍至近百倍。它的吸收与释放将影响大气中的CO2浓度,岩溶地区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5,对典型的岩溶地区-黔中某地土壤的CO2进行了四季及昼夜的采样测定,结果表明,该地地表大气的CO2含量具有季节变化的特征,土壤气中的CO2浓度为大气OC2浓度的几倍至一百多倍;自地表向下,随着土壤浓度的增大,CO2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2.
在受大气粉尘活动强烈影响的岩溶地区,大气输入对岩溶地表河水中的金属元素尤其是溶解态元素的影响还较少评估。选择位于秦岭山地、受大气粉尘活动强烈影响的川东北岩溶地区的诺水河,通过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河水中Mg、Ca、Sr和Ba等元素含量及其变化,结合当地大气沉降观测结果,分析了河水中这些元素的季节变化与影响因素,特别是大气输入对河水中这些金属元素的贡献。结果显示:(1)河水中Mg、Ca、Sr和Ba四种元素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大气降水稀释作用导致夏季河水中元素浓度值偏低,冬季稀释作用的减弱和粉尘活动加强可能导致河水中元素浓度值偏高;(2)河水中Mg、Ca、Sr和Ba四种元素来源于大气沉降的比例分别是3.1%、7.2%、21.3%和34.8%。这表明在川东北地区,大气沉降对喀斯特河水中部分金属元素如Sr和Ba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河南鸡冠洞CO2季节和昼夜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岩溶洞穴空气CO_2变化影响次生沉积物沉积和溶蚀,它关系到洞穴旅游景观的稳定性及洞穴环境的舒适性,是岩溶作用发生的关键因素,进行洞穴空气CO_2变化的机制研究对于理解岩溶作用发生规律和现代洞穴合理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我国南北地理分界区域河南西部鸡冠洞2011年12月至2016年5月近5年连续洞穴CO_2、水文地球化学指标、洞内外温度及湿度、大气降水和游客量等数据监测,并结合2016年5月19~20日洞穴CO_2等指标的昼夜的系统监测,分析了鸡冠洞洞穴空气CO_2时空变化特征和昼夜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空间尺度上,越靠近洞口通风效应越强,洞穴空气p CO_2越低,越接近大气的p CO_2;洞穴结构及外界环境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导致的土壤中p CO_2变化也会对鸡冠洞空气p CO_2变化产生影响.2在长时间尺度,鸡冠洞洞穴空气p CO_2夏季明显高于冬季,对比分析发现旅游活动和岩溶作用是其主要的影响因子.3在短时间尺度上(昼夜变化),鸡冠洞洞穴空气p CO_2变化主要受旅游活动的影响,建议景区在进行旅游开发的时候要考虑高峰期游客人数对CO_2的影响及岩溶景观的合理保护.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静态密闭箱-气相色谱法,于2016年12月到2017年11月对重庆市南川石漠化治理示范区4个岩溶碳汇试验区(金银花地JYH、人工造林地杨树林YSL、坡改梯PGT、经济作物花椒林地HJ)及3个对照区(荒地HD、非坡改梯FPGT、弃耕地QGD)的土壤甲烷、二氧化碳的浓度及排放通量进行原位观测,探讨我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甲烷和二氧化碳浓度分布和时空排放规律,及岩溶区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等环境因子对甲烷、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CO_2的浓度范围为5 003. 64~19 163. 23 mg/m~3,土壤CH_4的浓度范围为5. 35~7. 46 mg/m~3。土壤CO_2的排放通量具有随季节变化土壤CO_2排放通量随季节明显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率都与CO_2排放通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CH_4释放速率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在个别月份出现显著变化表现为巨大的源与汇,主要是受到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及土壤微生物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土壤CO2浓度与地表CO2通量的季节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剖面CO2浓度与地表CO2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为期一年的观测.结果表明:土壤CO2浓度和地表CO2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均表现为:从春季到夏季浓度和通量逐渐增加,而从秋季到冬季浓度和通量又逐渐降低,这与该区域的温度和降雨量变化趋势一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O2...  相似文献   

6.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大气CO2浓度升高(简称FACE,即Free A ir CO2Enrichment)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综述了FACE条件下,农田土壤植物生物量质量变化和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的反馈作用,以及土壤痕量气体排放的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7.
利用红外CO2监测仪对青海湖地区哈尔盖附近不同植被、不同深度条件下的土壤CO2浓度进行了多次昼夜观测。观测结果表明,在年平均温度1℃左右的高寒青海湖地区,从早8:00到次日早8:00土壤CO2浓度具有从低到高再到低的昼夜变化规律,这种变化特点与昼夜温度变化基本一致。在土壤夜间最低温度为0℃和更高地区,土壤CO2浓度的这...  相似文献   

8.
引言 根系和微生物的呼吸表明土壤是一个CO2源,其释放的CO2占全球陆地呼吸所释放的CO2的一半,陆生植物直接释放的CO2构成了另一半[1,2].CO2从土壤表面直接释放到大气中或通过径流进入河流.即使在CO2产生受到完全抑制的土壤中,如在冻结和干燥土壤中无CO2产生的状态下,其最低CO2浓度被认为是地表大气中CO2的浓度[3].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北京市和厦门市大气CO_2及δ~(13)C进行观测,研究内陆城市和沿海城市CO_2浓度及δ~(13)C的季节和昼夜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制定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北京市和厦门市CO_2浓度均呈现秋冬季高于春夏季,而δ~(13)C秋冬季低于春夏季,季节差异原因可能是秋冬大气边界层降低,化石燃料消耗增加,贫13C的CO_2气体大量排放。观测期间,两个城市日变化模式均表现为CO_2夜间高于白天,δ~(13)C夜间低于白天;且在早晚交通高峰时段,两地CO_2浓度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δ~(13)C有不同程度降低。冬季,北京市由于受西、北部高山阻挡,在东南风条件下使得其夜间大气CO_2浓度显著增高,δ~(13)C值则显著降低。根据两地新增CO_2的δ~(13)C值(δs)推测,北京市受到煤炭燃烧贡献较大,厦门市季节差异较大,推测受植物排放CO_2速率及气象条件等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美国、荷兰、日本,瑞士、澳大利亚等5国对大气CO_2的浓度及其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的研究概况。发现大气CO_2的浓度和δ~(13)C值不但有年度变化,而且还有季节性变化、日变化和昼夜变化;二者成反比关系。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大气CO_2的浓度增高及其δ~(13)C值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腾格里沙漠民勤沙丘CO_2浓度与昼夜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邵天杰  赵景波  郁科科  董治宝 《环境科学》2010,31(12):3004-3010
为查明沙漠区CO2浓度和对大气CO2的影响以及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利用红外CO2监测仪于2009年9月对腾格里沙漠民勤实验点不同类型不同深度的沙层CO2含量变化进行了昼夜连续观测.根据12个钻孔CO2浓度的昼夜观测结果可知,民勤沙漠区不同观测点CO2浓度差异较大,各观测点昼夜CO2浓度变化在310×10-6~2 630×10-6之间;夜间沙层CO2浓度低,白天CO2浓度高;CO2浓度在深度上也有明显的差异,不同深度CO2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4 m(3m)2 m1m;与温带半湿润的西安地区相比,位于极端干旱区的民勤沙漠区CO2浓度显著低;CO2浓度昼夜变化明显,从当日09:00左右到次日09:00左右均呈现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规律;在沙层水分一定的条件下,昼夜温度变化是造成沙层CO2浓度昼夜变化的主要原因,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含水量较高沙层CO2浓度明显高于含水量较低沙层,沙层含水量高低是决定沙层CO2浓度的主要因素;4 m深度以上沙层CO2浓度均高于地表空气CO2浓度,表明极端干旱的沙漠区可能是CO2的来源区,也指示环境恶劣的裸露流动沙丘微生物活动产生的沙层CO2浓度仍然超过了大气CO2浓度.  相似文献   

12.
西藏高原农田土壤CO2排放研究初报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根据1995~1996年作物生长季在中国科学院拉萨农业生态站进行的试验研究,西藏高原农牧地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CO2排放通量为17~105kgCO2hm-2h-1。各类植被覆盖下土壤CO2排放通量均表现为白天高于夜间,午后高于午前。在作物生长季,由于土壤排放的CO2补充了高原大气CO2含量的不足,作为光合作用原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植物同化,因而不会增加大气中的CO2浓度。影响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因子主要有植被发育期、植被类型及环境因子。在环境因子中,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地温(地面0cm、地中5cm、10cm)及气温均呈明显正相关,与大气压及空气中CO2浓度呈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利用Li-8150系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了冬季近地层(£6m)CO2浓度数据收集,结合同步气象资料,分析了近地层CO2浓度变化特征,土壤呼吸速率及气温、风速等气象因素对其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地层CO2浓度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结构,白天浓度高于夜晚.沙漠腹地冬季近地层大气CO2浓度主要集中分布在371.6~387.1μmol/mol,日平均最高值出现在12:00,最低值出现在凌晨;近地层CO2浓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响应程度较好;不同高处气温与CO2浓度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近地层(31m)的CO2浓度受风速变化影响较大,而风速对0.5m及以下高度CO2浓度分布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小;流动沙漠腹地,土壤呼吸和微弱的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和控制着近地层CO2的浓度变化.  相似文献   

14.
放牧对内蒙古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用于测定内蒙古典型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禁牧草原及放牧草原吸收CH4、排放N2O和CO2各自有其相对固定的季节变化形式,草原和大气交换温室气体通量的季节变化形式主要受年度气候变化所控制,而土壤、植被类型、降雨量等禁牧因素和放牧强度等人为因素仅影响排放强度.与禁牧草原相比,自由放牧降低了羊草草原对CH4的吸收和对N2O的排放,但大大增加了CO2的排放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草原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呈线性迅速增长.  相似文献   

15.
万山汞矿区地表与大气界面间汞交换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动力学通量箱与高时间分辨率大气自动测汞仪联用技术对万山汞矿区不同季节、不同地表与大气界面间汞交换通量和大气汞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受人为活动和地表强烈释汞的影响,万山地区大气汞含量高出背景区1~3个数量级,在冶炼厂附近平均值可达1 101.8 ng/m3,最低平均值达17.8 ng/m3,显示万山汞矿区已遭受较严重的大气汞污染.万山汞矿区土壤与大气界面汞交换非常强烈,土壤向大气的释汞通量最高可达27 827 ng/(m2.h),大气汞干沉降通量最高可达9 434ng/(m2·h).万山汞矿区土壤与大气汞交换通量主要受光照强度、大气汞含量影响.光照在土壤释汞过程中起促进作用,而较高的大气汞含量则抑制了土壤向大气的释放,并导致大气汞强烈的干沉降.不同的地表类型对地表释汞影响较大,植被覆盖土壤释汞通量显著低于无植被覆盖地区,而冶炼后的矿渣堆则成为大气汞的净源.  相似文献   

16.
Surface waters can be contaminated by human activities in two ways: (1) by point sources, such as sewage treatment discharge and storm-water runoff; and (2) by non-point sources, such as runoff from urban and agricultural areas. With point-source pollution effectively controlled,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concem in the world. The formation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s related to both the sources such as soil nutrient, the amount of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applied, the amount of refuse, and the spatial complex combination of land uses within a heterogeneous landscape. Land-use change, dominated by human activities,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water resources and quality. In this study, fifteen surface water monitoring points in the Yuqiao Reservoir Basin, Zunhua, Hebei Province, northem China, were chosen to study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nitrogen concentration in the surface water.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low-flow period(June), high-flow period(July) and mean-flow period(October) from 1999 to 2000.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nitrogen concentration in the surface water among the fifteen monitoring points in the rainfall-rich year is more complex than that in the rainfall-deficit year. It was found that the land u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river system, rainfall, and human activ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N-concentration in surface water.Keywords: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nitrogen concentration; seasonal variation; land use; Yuqiao Reservoir Basin, China  相似文献   

17.
掌握土壤污染物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的前提.基于189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成都平原核心区土壤中w(As)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成土母质、水系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中w(As)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中w(As)在3.74~35.32 mg/kg之间,平均值为14.64 mg/kg,其中超过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风险筛查值的采样点仅占总采样点的7.53%.②地累积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As处于无污染至轻度污染状态.③研究区土壤中w(As)总体呈西高东低的趋势,高值主要分布在都江堰市的南部、崇州市的东北部以及邛崃市与新津县接壤处.土壤As的块金系数为26.60%,属于中等程度变异,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④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强,成土母质对土壤中w(As)的影响已经不显著.距水系越近,土壤中w(As)越高.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中w(As)空间变异的影响程度最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w(As)差异显著,表现为园林地>农林地>水稻-小麦轮作>水稻-油菜轮作>水稻-蔬菜轮作.研究显示,成都平原核心区土壤中w(As)总体偏低,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都江堰市的南部、崇州市的东北部和邛崃市与新津县接壤一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中As空间变异的影响超过水系和成土母质.   相似文献   

18.
六盘山林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时间格局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3  
测定分析了六盘山林区典型的天然次生林[灌木林、山杨(Populus davidanda dode)林和辽东栎(Quercesliaotungensis koiz)]林、农田、草地和人工林[13a、18a和25a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l mayr)]土壤呼吸时间格局.结果显示:随着温度升高,土壤呼吸速率逐渐升高,温度最高值在13:00~15:00点钟、最低值在凌晨4:00~8:00点钟,土壤呼吸速度最高和最低值也在这个时间范围.5~10月,土壤呼吸速率呈现增加而又降低的趋势,在8~9月达最大值,10月下降,这种变化主要与土壤温度变化基本一致.农田和草地土壤呼吸速率的昼夜或月变化幅度比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中大,且农田和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在昼夜或月变化中的最高值比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高、最低值比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低.天然次生林土壤年呼吸量平均在3.96~4.51 t/(hm2·a)、农田在1.91 t/(hm2·a)、草地在5.08 t/(hm2·a)、人工林在4.11~5.55t/(hm2·a).结果说明天然次生林变成农田或草地后,将使土壤呼吸速率的昼夜或月变化幅度增大,而农田或草地上造林后又将使这些变化幅度减小.另外,土地利用变化也将使土壤的年呼吸量改变.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土壤CO2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对岩溶碳循环的影响,于2018年6—12月对重庆市南川区后沟泉水化学及泉域上覆土壤CO2(监测点土地利用类型为玉米-油菜轮作地)进行为期7个月的连续监测和采样,并结合1—5月的监测数据,定量分析旱雨季土壤CO2浓度与岩溶碳汇量的季节性演变特征及二者的相互关联性. 结果表明:①土壤CO2浓度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雨季较高、旱季较低,其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9月(13 316 μmol/mol)和1月(2 262.63 μmol/mol). ②温度与土壤CO2浓度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R2=0.82,0.0012浓度之间不具相关性(R2=0.17,P>0.5),说明土壤CO2浓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③泉水Ca2++Mg2+、HCO3?浓度在雨季明显高于旱季,而水体CO2净消耗量在旱雨季无较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受土壤CO2效应、降水稀释效应和H2SO4/HNO3释放CO2的共同影响. 研究显示,土壤CO2浓度的变化特征表现为季节性差异,但在土壤CO2浓度及外部环境的多重影响下,岩溶碳循环的季节性变化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