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内毒素血症特异抗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毒素血症是由内毒素引起的一个复杂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 ,针对其发病过程各个环节抗体阻断治疗方法很多 ,本文就有关的抗体治疗作一简要概述 ,并就鸡蛋黄抗体 (IgY)治疗内毒素血症进行了设想。  相似文献   

2.
内毒素血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新近研究显示,抗体治疗内毒素血症具有较好的效果,多种途径可诱导内毒素耐受现象。这为临床上治疗内毒素血症、提高预后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测内毒素血症时家兔脑组织血流总量及其分配的改变,并探讨这种变化的发生机理。方法 静脉注射内毒素生成动物内毒素血症,用放射性生物微球法检测注射中和性抗rhTNF单克隆抗体前后脑组织血流量的变化。结果 (1)内毒素组的左右半侧脑组织平均血流量及脑干,脑桥血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无关抗体组的左右半侧脑组织平均血流量及脑干、脑桥血流量均显著柢于抗体保护组(P〈0.01)。结论  相似文献   

4.
抗肿瘤坏死因子单抗对内毒素血症家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内毒素血症对家兔外周血管阻力、心输出量和平均动脉压的影响及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的对抗效果。方法 内毒素静脉注射复制动物内毒素血症模型 ,电磁血流量计测量心输出量 ,多道生理记录仪测量血压。结果 内毒素组和无关抗体组在注射内毒素后 ,平均动脉压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P <0 0 1 ) ;抗体保护组经历一过性血压降低后 ,平均动脉压在 60min基本恢复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的水平 (P >0 0 5)。心输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的变化情况与血压改变相类似。结论 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可有效防止内毒素血症导致的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下降 ,肿瘤坏死因子在内毒素所致的上述改变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内毒素血症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全身炎症反应,由于革兰氏阴性细菌释放大量的内毒素进入血液引起,其中心肌损伤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其机制目前并不明确。近年来针对内毒素血症心脏损害的机制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的研究方向有:炎症因子调控、心肌能量代谢、心肌细胞凋亡及微血管功能障碍。本文就目前关于内毒素血症心肌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为今后研究和临床治疗内毒素血症心脏损伤提供新的方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报告双歧杆菌制剂治疗妊娠合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15例。结果提示:服用双歧杆菌观察组肝功能指标改善程度、鲎试验转阴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双歧杆菌制剂是一种功效明显的微生态活菌制剂,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功能、降低内毒素血症作用,观察表明,双歧杆菌制剂可作为肝病辅助治疗的方法,对妊娠合并肝病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者尤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大黄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及其控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采用大黄(治疗组)和贝飞达(对照组)治疗,比较2组4周内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在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控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上均有作用,但治疗组效果居优(P<0.05).[结论]大黄在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上优于贝飞达,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控制后腹水消退加快,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生大黄联合爱西特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生大黄联合爱西特治疗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药治疗内毒素血症的机理。方法将60例肝硬化内毒索血症患者随机分为生大黄联合爱西特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宣试剂偶氮显色定量法及酶联免及吸附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肝功能及TNF-a的水平。结果治疗组的总胆红素、ALT有明显改善,两组总胆红索、ALT和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血浆内毒素、TNF-a水平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生大黄联合爱西特使内毒索、TNF-a水平下降,保护肝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生大黄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内毒素血症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保肝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大黄(15g/次、2次/d、60℃温开水泡服),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内毒素血症的复常率为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6%(χ2=10.94,P<0.01);治疗组血清内毒素水平、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总胆红素显著下降,血清白蛋白升高(P<0.05)。结论生大黄具有显著降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血清内毒素水平的作用,可用于防治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10.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容易合并多种感染,感染的发生和内毒素血症的形成进一步加重肝损害,本文就我院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住院病人中对预防性抗菌治疗和未用抗菌治疗患者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内毒素含量与疗效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黄霞  弥艾莉 《华西医学》2002,17(1):86-87
通过对 2 30例慢性乙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治疗 ,结果表明 :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显著下降 ,其测定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在治疗过程中血清内毒素下降者病情好转 ;血清内毒素高者 ,肝功能异常程度严重 ,血清内毒素低者 ,肝功能异常程度较轻 ,可见乙肝内毒素血症的疗效与血清内毒素的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内毒素血症对左室心肌血液灌流和血液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内毒素血症对左室心肌血液灌流和血液分布的影响。方法:28只家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7只(对照组、内毒素组、抗体保护组和无关抗体组)。后3组静注内毒素(0.1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内毒素注射前30分钟抗体保护组和无关抗体组各静注相应抗肿瘤坏死因子(TNF)单克隆抗体(5ml/kg)和抗白介素-2(IL-2)单克隆抗体(5ml/kg)。使用放射性生物微球技术测量左室心肌血液灌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探讨烧伤病人内毒素血症出现的规律及其与临床征象、治疗措施的相互关系。方法:随机选择33例住院病人,平均烧伤面积48.5%,Ⅲ°面积14.7%,定期采集静脉血用鲎试验的偶氮显色定量法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内毒素血症(>40ng/l)总发生率92/192(48%),烧伤3天后与Ⅲ°面积、体温呈正相关,与中性白细胞%呈负相关。三例特大面积烧伤病人伤后40~50天内毒素水平再次呈现高峰。结论:鉴于影响内毒素血症的临床因素及其引起的机体反应均较复杂,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3种温病治法制剂对家兔内毒素血症治疗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比较及分析3种治疗温病的常用中医治法对家兔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E.ColiO111:B4静注复制家兔内毒素血症模型,检测血中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环素(PGI2)、内皮素-1(ET-1)及血浆内毒素(ETX)等炎性细胞因子及血管活性介质的水平,观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养阴增液3种温病治法制剂对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效果。结果;静注内毒素0.5小时后模型组动物体温急剧上升,IL-1、TNF-α、ET-1、ETX水平均明显升高,PGI2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与模型比较,3个治疗组给予药物治疗后发热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清热解毒组和养阴增液组血浆IL-1、TNF-α、ET-1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1),而PGI2显著升高(P均<0.05),活血化瘀组IL-1水平下降不明显,TNF-α水平略有上升,但其ET-1、PGI2改变均非常显著(P均<0.01);3个治疗组ETX水平无明显变革。结论:3例温病治法制剂对内毒素血症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其作用途径可能不一致,分别通过拮抗内毒素所诱生炎性细胞因子及血管活性介质而阻止毒素血症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肝病患者常存在内毒素血症,据统计其发生率依次为:重型肝炎64%~100%,失代偿期肝硬化46.5%~75.9%,代偿期肝硬化23.5%,急性病毒性肝炎36%。而且内毒素血症与肝损害常互为因果,即内毒素血症出现后肝损害可进一步加重。现对内毒素血症的发生、致病机制及其拮抗措施综述如下,以期有助于提高重型肝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内毒素血症是临床上较难控制的一种疾病,死亡率高达20%~60%。其诊断试验——鲎试验,因其非特异性的缺陷,经常出现假阳性结果,给临床造成误诊。内毒素单克隆抗体自问世以来,迅速发展,为内毒素血症提供了特异、敏感、快速的诊断工具,为其治疗提供了一种特异的免疫制剂。但是,它的应用却受到了内毒素种属差异和体内外各种因素的限制。本文对该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内毒素单克隆抗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毒素血症是临床上较难控制的一种疾病,死亡率高达20% ̄60%,其诊断试验-鲎试验,因其非特异性的缺陷,经常出现假阳性结果,给临床造成误诊。内毒素单克隆抗体自问世以来,迅速发展。为内毒素血症提供了特异、敏感、快速的诊断工具,为其治疗提供了一种特异的免疫制剂。但是,它的应用却受到了内毒素种属差异和体内外各种因素的限制。本文对该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内毒素血症大鼠(endotoxemia)的血液流变性变化。方法 给大鼠一次性静注内毒素(LPS,0.5mg/kg,iv),分为LPS(lipopolysaccharide,LPS) 多粘菌素B组,LPS 生理盐水组,LPS模型组,给大鼠一次性静注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0.5mg/kg,iv),前2组分别于注入内毒素后0.5h静脉给予多粘菌素B(polymyxinBsulfate,0.2mg/kg)和1ml生理盐水(saline solution,NS),LPS模型组大鼠于注入内毒素后不作其它处理,在给内毒素后1、2、4h抽血液,并检测全血粘度(whole blood viscosity,WBV),聚集指数(aggregation index of red cells,AI)和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 of red cells,HRC)。结果 LPS 多粘菌素B组,可明显降低内毒素血症后1h的全血粘度(高切变、低切变),红细胞压积,聚集指数显著升高,MAP于2、4h明显高于LPS 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 多粘菌素B治疗能明显改善内毒素血症早期的血液流变性,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聚集性,改善微循环,对预防内毒素血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检测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肝硬化患者血中内毒素结合蛋白(LBP)、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BPI)及可溶性sCD14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基质显色法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45例肝硬化患者血中内毒素脂多糖(LPS)、LBP、BPI和sCD14水平,并以15例健康献血员作为对照。结果:肝功能为A级、B级和C级的肝蘸化患者其血中LPS、LBP、BPI和sCD14水平均明显高于献血员;肝硬化死亡息者的LPS、LBP、BPI和sCD14水平显著高于存活者。结论:肝硬化患者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时,血清LBP和sCD14水平升高和BPI相对不足,可显著提高机体对LPS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8例肝硬化具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间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特点及血清内毒素水平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整肠生治疗,治疗2周后再次检测两组的血清内毒素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分别为(69.33±27.12)pg/ml和(67.79±26.07)pg/ml(P0.05),其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分别为(32.04±14.76)pg/ml和(58.97±25.11)pg/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