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哈-郑高压直流输电影响沿途经过的13个地磁台的观测,对地磁观测的影响尤为突出,通过分析线路周边所有地磁台观测资料,结合多台对比的方法发现,高压直流输电主要对地磁场观测中的Z分量和F分量影响较大,在线路两侧的地磁场数据干扰形态相反,干扰幅度与距离高压输电线的远近成反比,其干扰时段具有一致性。在换流站附近的地磁场会形成接地极和线路磁场相互叠加,影响到地磁场各要素都会有复杂的干扰变化。由于地磁场具有区域相同的特性,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磁场观测过程中的干扰数据,可以通过多台资料差值对比分析来进行准确的预处理。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台高台大庄地电场观测资料、高台大庄电磁扰动观测资料和高台大庄同场地辅助备用仪器等测项资料,利用时序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对2017年6月12日-2017年9月18日,高台大庄地电场观测数据的大幅度渐变型阶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台大庄地电场观测资料2017年6月12日-2017年9月18日的数据曲线大幅度抬升可能是地下电性结构出现了变化,不排除存在前兆异常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电离层ULF Alfven谐振的空间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UEROL-3卫星对空间ULF/ELF电场、磁场分量以及电子密度同步测量数据,通过对数据的高分辨率谱分析,首次得到电离层Alfven谐振器的谐振谱结构的空间直接测量结果,本文结果表明:对于近似垂直与地磁场方向的电场扰动分量,其一阶本征谐振频率为7.8Hz,二阶谐振频率为14Hz,且存在SRS谱谐振结构,但对于磁场分量,仅在南北分量和垂直分量上发生谐振,而对水平东西方向的分量,在同一测量时间段  相似文献   

4.
使用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重力场数据,联合多源数据模型剔除地表过程的重力信号,以分离得到核幔边界处包含液态外核流体运动特征的重力信号,同时根据CHAOS-7地磁场模型重建核幔边界与地球表面的地核地磁场变化,以此为基础使用主成分分析(PCA)与独立主成分分析(ICA)方法对重力信号与磁场信号进行统计分解,得到2种信号的时变模态与空间模态,对比分析2种信号分解结果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重力信号第3模式的时变模态与磁场信号第2模式的时变模态相关性较好,同时,其空间模态反映了太平洋低纬度地区较为明显的东西向“偶极子”形式的变化特征,与地磁场二阶导数在太平洋地区的空间变化特征相对应,在2014年以后重力信号的时变模态与磁场信号二阶导数的时变模态均表现出相同的线性快速变化特征,与现有的研究成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5.
运用快速傅里叶变换通过对四平台和榆树台地电场2015年部分静日及1、4全月分钟值与长春台地磁X、Y分量、分量应变资料进行频谱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两台地电场NS与EW向的优势周期主要以12h、8h为主,但不同月份,不同测向,优势周期也不尽相同;两台EW向的优势周期成分都多于NS向。与同时段分量地磁场、分量应变的优势周期对比,两台地电场NS向与地磁场Y分量较为对应,地电场EW向与地磁场X分量较为对应。12h优势周期同时存在于地电场、地磁场和分量应变,此对应结果解释了两台地电场生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笔者研究了地球与地磁场结构,地磁场起源及地磁场变化与地震之间的关系.分析认为,发电机学说在观测、实验和理论研究上得到较多的证明,是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地球磁场学说.地磁场变化与地震有密切的关系,主要是震前的地震电磁异常效应,其中地球电离层出现的局部或区域性的异常扰动可能是与地震有关的震前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武威南营地电场观测数据更加准确、连续、可靠,于2015年11月14日对武威南营地电场更换了固体不极化电极。固体不极化电极具有电极差小、稳定性能好、噪声低、频带宽、轻便耐用、易于保存、携带和使用方便等特点,更换之后通过对比观测数据曲线、日相关系数等,发现观测数据日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相关性较好,观测数据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大地电场观测是地震前兆观测方法之一,由于其观测物理量所受到的干扰因素较多,通过对嘉山地震台大地电场数据跟踪分析中的典型变化形态进行识别分析,有效剔除干扰,从而为提取地震前兆信息,分析和运用地电场资料进行地震预报提供可靠依据,也为有相同观测手段的台站在数据跟踪分析中提供参考实例,对异常核实中排查地震前兆异常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采用LANL同步轨道卫星和ClusterC4卫星的数据,研究了2004年9月13日和2001年10月21日两个磁暴事件期间,辐射带同步轨道附近高能电子通量的变化和哨声模合声波的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观测对比发现,在相同的空间位置,两个事件均观测到高能电子通量的上升和明显的合声波对磁场的扰动;而且高能电子通量上升的程度与合...  相似文献   

10.
 地磁场漂移不是孤立的,而与地球发电机制密切相关,是地球发电机制中的一个组成环节.笔者用《地球电磁场系统构成和运行机制》一文所建立的地电荷发电机制,对地磁场漂移运动进行了分析.从地磁场、地球运动对地电荷运行的微观与宏观作用,及其各物理量之间的相关性,对地磁场的漂移机理作了探讨,是对地球电磁场系统构成和运行机制的进一步阐释.由此构建了由地球运行、地电荷、地电流、地磁场、地电场、地内电磁感应电流、空间电场构成的地球发电机制,及其正交系统;探讨了地磁场西漂及漂移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该文采用尽量减少自然现象如较大磁扰、磁暴、天气变化等变化影响的电磁场观测数据对磁静日的日变化分析认为,磁静日电、磁场变化主要由影响范围在1000km覆盖蒙城野外站所在区域的涡旋电流场所主宰,不同磁静日电、磁场的日变化曲线形态存在较大差异,同日电、磁场变化的差异由不同场源的自然电场、地磁感应场等变化导致。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轨道电路GIC监测数据特征及影响因素,对2015年6月23日京港客运专线鹤壁东站轨道电路GIC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轨道电路GIC监测数据与子午工程观测台站武汉九峰站地磁场数据有较强的相关性,与地磁场北向分量和东向分量显著相关,从统计学角度论证了轨道电路中监测电流主要由地磁暴产生。本文采用小波去噪法对轨道电路GIC进行降噪处理,可有效提高与地磁数据的相关性,并与平面波模型和分层大地模型的计算感应地电场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京港客运专线石武段轨道电路GIC的经验模型,研究结果可用于轨道电路GIC预测及特性分析,有助于理解地磁暴对轨道电路信号系统的影响。同时,轨道电路电磁环境复杂易受干扰,对轨道电路的GIC监测及模型建立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由地电荷与地球自转运动发电原理及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标准模型所确定的地球磁场能量的分布,经分析、推论,建立了地电荷的电容结构发电机制,并由此而建立了全球电磁场结构和等效电路.此电磁场发电机制由磁场和电路双正交结构组成,磁场正交结构为偶极子场和非偶极子场,电路正交结构为地电荷运动的等效发电环电流和电源及负载电阻组成的全球等效电路.电荷运动的等效发电环电流产生的是偶极子场;电源及负载电阻组成的全球等效电路产生的是非偶极子场.地电荷的电容结构发电机制所确定的地磁场结构模型,与现地磁场结构模型完全不同,特别是极区拱形地磁场及其双向地磁场边界特性.此模型对极光、极光椭圆区、极区双向电集流和极区离子上行,对大气电场、大地自然电位的形成和变化趋势,对行星际磁场BZ及其南、北分量BS和BN的生成,及行星际南向分量BS与磁暴的关系,以及对地震与偶极子场、非偶极子场之间的关系等,都作出了较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该文描述了佛子岭地震台GS-2000-DC超低频电磁扰动仪的的基本情况、工作原理等,介绍了GS-2000-DC超低频电磁扰动仪在佛子岭台的运行情况。通过收集佛子岭台近年来电磁波观测资料的处理与映震分析,初步分析了GS-2000-DC电磁扰动仪对近、远震的映震反应以及人为干扰、环境因素对该套设备的影响。通过分析,佛子岭台电磁扰动仪对近震有明显的映震反应,且对于远震映震反映也有映震效应,但每当震前数据有明显变化,且震级越大,对应的电磁波数据异常出现的时间越早,异常持续天数越多,大幅度突跳也更加明显,对人为干扰,如人进山洞对仪器的干扰性并不明显,因电磁波所测的是电磁引起的电场变化、故不难理解,通过该文可知,佛子岭水电站发电对电磁波数据变化的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一个具体例子的分析,说明电场和磁场的相互关联性.即同一场源在不同的参考系中观测,所得的电场或磁场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当参考系变换时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轨道电路地磁感应电流(GIC)监测数据特征及影响因素,对2015年6月23日京港客运专线鹤壁东站轨道电路GIC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轨道电路GIC监测数据与子午工程观测台站武汉九峰站地磁场数据有较强的相关性,与地磁场北向分量和东向分量显著相关,从统计学角度论证了轨道电路中监测电流主要由地磁暴产生。采用小波去噪法对轨道电路GIC监测数据进行降噪处理,可有效提高与地磁数据的相关性,并与平面波模型和分层大地模型的计算感应地电场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京港客运专线石武段轨道电路GIC的经验模型。研究结果可用于轨道电路GIC预测及特性分析,有助于理解地磁暴对信号轨道电路系统的影响。同时,轨道电路电磁环境复杂易受干扰,对轨道电路的GIC监测及模型建立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光泵磁共振是利用光抽运效应来研究原子超精细结构塞曼能级间的磁共振.根据光磁共振原理,利用光泵磁共振实验对共振信号进行检测,观测水平磁场和垂直磁场对共振信号的影响.分别通过两种方法测量出地磁场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进而将二者合成,得出芜湖地区地磁场强度大小.  相似文献   

18.
宋晨 《山西科技》2016,(4):45-47
详细介绍了太原市民营经济开发区地电场观测系统的运行情况,从数据的完整率和图形曲线变化等方面对仪器观测系统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地电场观测仪器系统运行平稳可靠,能够有效记录民营区范围内地电场的相关变化,为该区地震预测预报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电沉积过程中磁场、电场和流场进行数值分析并利用COMSOL仿真软件进行数值求解,得到了无磁场作用和0.2T垂直磁场作用下流体流场分布、镀液中电场分布以及不同时间段镀层厚度变化特征的数值结果,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为了解磁场对电沉积过程的影响规律,分别在施加0、0.2、0.4和0.8T磁场作用下电沉积镍,对比实验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镀层厚度仿真值和实验值变化趋势接近,无磁场条件下平均绝对偏差为0.443μm,0.2T磁场条件下平均绝对偏差为0.425μm.施加0.2T垂直磁场作用后,镀层的平均厚度较无磁场作用下增加了11%,与仿真结果一致,并且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镀层晶粒细化度、表面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分析结果表明数值分析可以较为精确地反映磁场对电沉积过程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0.
行星际磁场扰动下极区热层中性风对夜侧离子拖曳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子拖曳可以对极区的高层大气中性风场产生强烈影响。行星际磁场(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IMF)扰动期间,通过全天空法布里-帕罗干涉仪(all-sky Fabry-Perot interferometer,all-sky FPI)的观测数据,分析了2012年1月21日21:21UT~2012年1月22日00:11 UT期间北极黄河站(78.92°N,11.93°E)上空630.0 nm氧原子辐射高度的中性风视线风场。行星际扰动数据与同时期离子风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行星际磁场扰动使得Super DARN监测到的F层夜侧离子运动加速,高速运动的离子与中性风发生耦合,离子以传送动力给中性大气并向其运动方向拖曳的方式改变中性风的风场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