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为脑梗死的预防提供治疗依据。方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与3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血管形态、内膜的厚度、有无斑块及斑块的性质;血管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的程度。结果急性脑梗死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75.0%,以不规则、不均质回声斑块多见;非脑血管病组斑块的检出率为13.8%,斑块多为规则的、等回声或强回声斑块;急性脑梗死病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56.67%,非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为5.5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颈动脉狭窄可能导致脑梗死的危险性升高,超声显示不均质回声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74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体检者72例为对照组。2组均行颈动脉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斑块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绘制ROC曲线,评估软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及内-中膜厚度单独及联合检测预测脑梗死的效能。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0.95±0.24)mm]大于对照组[(0.79±0.21)mm](t=4.282,P<0.001),颈动脉内-中膜增厚(32.43%)、斑块(90.54%)、软斑块(25.68%)、混合回声斑块(17.57%)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16.67%、59.72%、11.11%、5.56%)(P<0.05);2组强回声斑块、等回声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32.43%)、中(17.57%)、重度狭窄(9.46%)及血管闭塞(5.41%)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18.06%、8.33%、1.39%、0)(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0.92 mm为最佳截断值,预测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BI)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 法:新发脑梗死患者200例纳入研究。记录入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检测生化指标,测量并计算ABI,完成颈 部血管超声检测,记录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形成情况。将颈动脉斑块形成和颈动脉狭窄的患者纳入斑块组, 颈动脉内膜正常和颈动脉内膜增厚的患者纳入非斑块组。Logistic 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 素。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ABI值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739,P= 0.01)。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纳入有斑块组131例,无斑块组69例。有斑块组患者的高血压和吸烟史比 例高于无斑块组(均P<0.05),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ABI值 低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TC升高、ABI值降低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 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BI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一 定相关性,可能有助于辅助评估和监测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其程度与脑梗死临床类型的相关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临床类型的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266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观察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头颅MRI证实,排除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脑梗死。按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单发和多发脑梗死组,按临床发病情况分为首发和复发脑梗死组,按病情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脑梗死组。结果:①多发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140/153)高于单发脑梗死组(92/11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5.93,P&;lt;0.05),多发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单发脑梗死组(r=4.80,P&;lt;0.05)。②复发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首发脑梗死组(r=4.02,P&;lt;0.05),复发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首发脑梗死组(r=5.04,P&;lt;0.05)。③中、重型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略高于轻型脑梗死组,中、重型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略严重于轻型脑梗死组。结论:①多发脑梗死和复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高,狭窄程度重。②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狭窄程度与多发脑梗死和复发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头颈部CTA在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斑块性质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45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脑梗死发生部位将所有患者血管分为梗死侧组和非梗死侧组;观察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MRI显示单侧梗死灶39例,双侧梗死灶6...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死颈动脉狭窄相关性。方法:脑梗死患者104例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颈部血管超声检测2组的颈动脉狭窄情况,测定2组血清Hcy及血脂水平,比较2组的颈动脉狭窄情况及血清Hcy、血脂水平。结果:病例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分布及血管狭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高Hcy血症发生率、斑块发生率、IMT、Hcy、TG、LDL-C均高于对照组(P<0.05);完全闭塞、重度狭窄患者高Hcy血症发生率、斑块发生率均高于无狭窄及轻度狭窄患者(P<0.05);LDL-C(OR=4.323)、IMT(OR=7.145)、Hcy(OR=5.991)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升高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同时血清Hcy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班块在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对72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8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用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测,比较2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情况。结果:脑梗死组出现颈动脉粥样斑块56例(77.8%),明显多于对照组10例(20.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脑梗死组斑块类型多为软斑和溃疡斑,其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斑块可作为预测及评价脑梗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随机选择128例脑梗死患者和58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浆TGF ̄β1的水平,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狭窄、斑块及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TGF ̄β1水平均明显低于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P<0.05)。TGF ̄β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高水平的TGF ̄β1可能有助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部位与老年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0例老年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查颈动脉狭窄部位及程度,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检测患者的认知功能.比较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部位患者的MoCA评分,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部位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脑梗死急性期血压与病情转归的关系。方法收集发病48 h内入院的脑梗死患者。对纳入患者进行血压监测,记录入院后前3 d血压,记录患者基本资料、卒中危险因素及检查结果。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把出院3个月改良的Rankin量表(m Rs)作为预后评价。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患者120例,完成随访106例。以间距10 mm Hg将收缩压分组,分析显示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脑梗死急性期收缩压与预后呈U型曲线关系。收缩压最适水平在160~170 mm Hg。调整其他预后相关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当收缩压<160 mm Hg时,收缩压每降低10 mm Hg,预后不良的危险率增加68.4%(OR 1.643,95%CI 1.123~2.345,P=0.043);当收缩压≥170 mm Hg时,仅NIHSS评分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353,95%CI 1.033~1.612,P=0.021),收缩压(P=0.066)、年龄(P=0.157)与预后并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偏低提示预后不良,收缩压160~170 mm Hg可能为最适血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241例,根据DSA检测颈动脉狭窄结果分为狭窄组157例和非狭窄组84例,其中狭窄组按狭窄部位分为Ⅰ亚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亚组)62例、Ⅱ亚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亚组)54例、Ⅲ亚组(颅内与颅外动脉狭窄亚组)41例。分析入院患者临床资料及血清检测指标。结果:狭窄组的年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症、吸烟史方面均与非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中Ⅲ亚组在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症及吸烟史方面均与Ⅰ亚组、Ⅱ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的血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高于非狭窄组(P0.05),狭窄组中Ⅲ亚组的TG、TC及APTT高于非狭窄组、Ⅰ亚组、Ⅱ亚组(P0.05),HDL-C低于上述各组(P0.05)。结论:FIB升高是脑梗死颈动脉狭窄的可能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及斑块是脑卒中的重要病因,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0%。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ACAS) 50%的患者具有较高的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目前已知许多危险因素,包括种族、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习惯、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程度、双侧病变和下肢动脉疾病~([1]),但是目前尚缺乏能预测ACAS进展的生化标志物。生化标志物能预测个体疾病状态(亚临床或临床)、疾病的进展速度、疾病特征或发病风险。现就近  相似文献   

14.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本研究比较CT血管造影(CTA)和颈动脉超声(US)检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情况。方法:对34例急性颈内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在发病后2周内作CTA和US检查,并对其中的3例进行了DSA检查。颈内动脉段的狭窄率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NASCET)法进行计算,颈总动脉及颈膨大的狭窄率根据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研究(ECST)法进行计算。结果:34例中30例(88.2%)发现颈动脉斑块,CTA和US测得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4.6%±17.8%和32.5%±13.9%,两者对狭窄程度判断的一致性为70.9%。以DSA为金标准参考时,CTA正确诊断1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但被US低估为50%狭窄。CTA发现40/80钙化斑块(50.0%),US发现23/80钙化斑块(28.8%)。此外,US发现的1处斑块溃疡,未能在CTA显示。结论:CTA和US作为快速的无创伤的检测血管形态的技术,在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硬化程度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病例60例,正常健康体检对照40名,对其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等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脑梗死病人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糖、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H-C)、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以及高血压、吸烟、饮酒者比率均明显增高(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厚度、斑块形成及狭窄发生率,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50%与≥50%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症状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吸烟、饮酒是急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的程度与患者的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颈动脉超声血流动力学指标应用于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椎动脉狭窄程度的效果。方法:选取灌云县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3年7月收治的107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分别进行颈部血管超声(CDU)、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检测舒张末期流速(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观察计算CDU血流动力学指标对不同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效果。结果:重度狭窄EDV、PSV、RI均高于轻、中度狭窄,且中度狭窄高于轻度狭窄(P <0.05),以DSA/CTA/MRA检查为金标准,CDU血流动力学指标对脑梗死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率为85.98%(92/107),其中对轻度狭窄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62%、94.12%,对中度狭窄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37%、88.89%,对重度狭窄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8.89%、96.25%。结论:颈动脉超声血流动力学指标能够对颈动脉、椎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有效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形成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观察并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状况、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另选4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监测并对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观察组同型半胱氨酸值为26.44±8.99μmol/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46例(67.65%);颈动脉斑块43例(63.24%)同型半胱氨酸值为28.23±9.42μmol/L,无颈动脉斑块25例(36.76%)同型半胱氨酸值为22.90±5.22μmol/L;健康对照者同型半胱氨酸值为11.56±7.34μmol/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3例(6.25%),有颈动脉斑块4例(8.33%)。伴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P〈0.05),颈动脉斑块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可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作为脑梗死诊断、治疗依据,还可反应颈动脉斑块形成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其程度与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的关系.方法 对1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OCSP分型,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亚型组、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亚型组、后循环梗死(POCI)亚型组和腔隙性梗死(LAO)亚型组.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结果 TACI、POCI亚型组病变同侧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LACI亚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7,P<0.05;x2=4.58,P<0.05),TACI、POCI亚型组病变同侧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LACI亚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9,P<0.01;x2=6.96,P<0.01).结论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其程度与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中TACI、POCI亚型有关.  相似文献   

19.
超声、磁共振联合评价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流成像(MRA)对急性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32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流成像(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NASCET法计算狭窄率.结果 以DSA诊断为金标准,32例128条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超声诊断的敏感性88.33%,特异性94.59%,准确性89.84%,Kappa=0.65;MRA诊断的敏感性62.96%,特异性100%,准确性84.38%,Kappa=0.59;超声联合MRA诊断的敏感性为90.74%,特异性94.59%,准确性92.97%,Kappa=0.84.结论 超声诊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敏感性、准确性均高于MRA,适用于人群初选检查.超声联合MRA诊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与DSA一致性较好,但不能完全取代DSA.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影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影像特征,探讨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住院的259例经CT、MRI检查证实的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与同期本院门诊无脑血管病及脑血管病家族史19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影像特征。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明显增厚,斑块形成较多,其颈动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不稳定斑块形成以及颈动脉中度和重度狭窄是脑梗死患者重要的超声影像特征,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脑梗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