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泥鳅有很大的药膳价值,号称"水中人参"~([1-2]),在全国各地均有养殖,其中江浙、两湖、两广、山东、辽宁是泥鳅的主产区。泥鳅的主养品种有台湾泥鳅、真泥鳅(俗称青鳅、圆鳅)、大鳞副鳅(俗称黄板鳅)~([3-4])。目前台湾泥鳅已然占据泥鳅养殖产量的80%以上,已经带动泥鳅商品鳅和寸苗批发价格逐渐回归理性,目前商品鳅塘头批发价格基本维持在  相似文献   

2.
杨壮志 《畜禽业》2012,(12):34-35
<正>稻田养鳅是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养殖泥鳅,水稻为泥鳅遮阳,净化水质,泥鳅为稻田松土,清除虫害,泥鳅的粪便又为水稻提供了肥料,可以做到"一水两用,一地两收",充分提高土地的综合产出,是农民稳产增收的好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进行稻田养鳅,据不完成统计,四川省内成都、眉山、内江、泸州、自贡、绵阳等地稻田养鳅面积达到3000亩以上,大部分农民从稻田养鳅中尝到了甜头,但也有部分农民由于没有掌握好稻田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鳅科供养殖的主要品种为泥鳅、大鳞副泥鳅(黄板鳅)、北方须鳅、长薄鳅、中华花鳅、美国香鳅和“华丰9号”泥鳅以及巨龙泥鳅等,其中以泥鳅养殖最为广泛。  相似文献   

4.
殷建平 《中国水产》2017,(11):104-106
<正>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稻虾鳅"轮作+共作"养殖技术,首先从技术要点,而技术要点又分为稻田改糙、清理消毒、水草种植施肥、虾苗放养和管理等。然后对稻虾鳅共作进行效益分析,最后说说发展经验。稻虾鳅"轮作+共作"养殖技术即"一季虾、一季稻、一季鳅",将稻虾轮作模式和稻鳅共生模式相融合,上半年在稻田空闲期开展小龙虾养殖,实现水稻和小龙虾轮作,下半年在稻田中养殖一季泥鳅,实现水稻和泥鳅共作。该模式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稻渔互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利用稻田进行黄鳝、泥鳅的生态混养 ,是我县近年来摸索成功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实践证明 ,稻、鳝、鳅兼作可以充分利用稻田水面资源 ,而且能形成稻、鳝、鳅之间的生态食物链 ,解决黄鳝的生物饵料供应、鳝鳅的种苗自繁、清除稻田的虫害 ,从而提高稻田种养的综合经济产出率 ,增加经济效益。一般放养尾重 2 5g~ 50g的鳝种 ,经 1~ 2年的稻田养殖 ,即可长成 1 50g以上的个体 ,放养尾重 1 0g左右的鳅种当年即可长成 3 0g以上的个体 ,稻田鳝鳅生态混养年均收益在 1 50 0元 /亩以上。1 稻田的选择与田间工程的开挖用于养殖的稻田应选择靠近…  相似文献   

6.
稻田养鳅技术在稻田中饲养泥鳅,进行投饵施肥,亩可获混鳅75~100kg,效益明显高于稻田养鱼,不失为农村致富的一条新途径.本文拟将稻田养鳅技术介绍如下:一、稻田条件凡是排灌方便,大水不淹,天旱不涸,无地下水涌出,保水力强,土壤较回沃的中小型稻田都适合...  相似文献   

7.
正近两年,稻田精养台湾泥鳅开始在黑龙江省兴起,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实现了"鳅稻双丰收",并成为农民增产、增效的好技术,2016年亩产达到310kg,每尾规格超过50g,经过技术进一步的改良,2017年亩产可达200kg~400kg,亩增效1000元~2000元,是今后北方高寒地区值得推广的稻鳅共作模式。过去黑龙江省稻鳅共作模式主要以养殖泥鳅、黑龙江花鳅、大鳞副泥鳅等地产土著鳅科鱼类为主,但因其生长速度慢、捕捞难等问题,养殖效果不理想。近两年,稻田精养台湾泥鳅开始在黑龙江省兴起,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实现了"鳅稻双丰  相似文献   

8.
稻田鳝、鳅生态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稻田进行黄鳝、泥鳅的生态混养,是我县近年来摸索成功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实践证明,稻、鳝、鳅兼作可以充分利用稻田水面资源,而且能提供黄鳝和泥鳅部分生物饵料,解决鳝、鳅的种苗自繁以及清除稻田虫害等问题,从而提高稻田种养的综合经济产出率,增加经济效益。一般放养尾重25克-50克的鳝种,经l-2年的稻田养殖,即可长成150克以上的个体,放养尾重10克左右的鳅种当年即可长成30克以上的个体,稻田鳝鳅生态混养年均收益在1500元/亩以上。1 稻田的选择与田间工程的开挖 用于养殖的稻田应选择靠近水源,进排水…  相似文献   

9.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uns dabryanus)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俗称板鳅、黄板鳅.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市场广受欢迎,目前已成为部分地区的热点养殖品种.目前绝大多数养殖场都是从当地市场上选购亲鳅或者购进苗种培育成亲鳅进行繁殖,对于不同地域亲鳅杂交繁殖还未见做过专门试验的报告,为进一步探讨大鳞副泥鳅不同地域的人工繁殖效果,笔者进行了该次试验.  相似文献   

10.
<正>稻田养殖是生态渔业的一个组成部份,是水产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的综合经营方式。稻田养鳅能有效提高稻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合理的利用稻田的生态资源,达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体现。2009年我们在宝坻区康思源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这种养殖模式的探索,经济效果显著。其主要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稻、虾、鳅生态种养模式,是在稻虾轮作、稻鳅共生基础上进行融合和提升的生态种养模式,该模式利用水稻"吸肥去污",净化养殖水质;青虾摄食稻田饵料,泥鳅钻地松土,在田中造肥、松土、除虫;稻田生态系统实行"一种二养三收",使粮食生产和水产养殖双丰收,从而达到稳粮增收、减肥减药、绿色生态的生态高效目标。现将该模式进行总结介绍。一、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12.
泥鳅、田螺(以下间称鳅。螺)增殖活饵稻田养鳖,是当前农村一项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是我国生态渔业在特种水产养殖上的一个新的发展,为了探索鳅、像增殖活饵稻田养鳖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我们于96年利用本镇水产材30亩(2hm2)稻田进行鳅、螺增殖活饵稻田养鳖试验,取得明显成效。2hm2共收获商品鳖495kg,规格450g左右,水稻14310kg,总产值年25万元,平均每亩获利2483元。我们认为鳅、螺增殖活饵稻田养鳖是可行的。现将通过实践积累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水、种、饵、密、早、防、管、转”八字养殖经验介绍如下。水结合农田整修,加固…  相似文献   

13.
正稻田养鳅是将种植水稻与养殖泥鳅有机的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泥鳅在稻田中进行水层对流及物质交换,增加底层水中的溶氧,排泄物能及时补充肥料,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稻米产量和质量,达到稻鳅共生互惠互利的作用,稻田养泥鳅是一个生态、绿色、高效、立体生态农业的新型综合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稻鳅共生养殖模式是指在水稻田里养殖泥鳅的一种高效种养模式,由于养泥鳅田必须具备泥鳅适宜的生存环境条件,所以养鳅稻田与常规稻田管理是不同的。为了探索稻鳅种养田优质绿色水稻生产管理技术,2018-2019年,姜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连续两年在沈高镇河横村汉土家庭农场,开展稻鳅种养模式试验和示范,发展两个规模50亩以上的稻鳅种养户。试验示范结果,试  相似文献   

15.
<正>稻鳅综合种养是各地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的常见模式之一。在稻田中养殖泥鳅能够充分利用稻田空间,两者相互促进,达到一水多用、稻鳅双收的效果。目前稻田养殖泥鳅在全国各地均有开展,但养殖效益差距较大。2018年笔者在怀远县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进行了稻田养殖泥鳅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2013―2014年,我省承担了农业部"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在富锦、绥滨、佳木斯郊区、巴彦等县(市、区)示范推广了"稻―鳅"共作、"稻―鲤"共作、"稻―蟹"共作等三种模式,效益比较突出的是"稻―鳅"共作模式,仅泥鳅一项亩效益就达到了500~1000元,一亩"稻鳅"共作田的效益相当于两亩水稻单种田的效益,实现了"一地双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开始,我们在巴彦县少凌鱼种场采取稻田放养亲鳅的方式开展稻田养殖泥鳅,获得较好的效益,总结形成“一高”、“六早”、“一捕”的稻田养鳅的技术模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推广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湖北省2016年稻田综合种养面积381.07万亩,较2015年新增79.77万亩。其中稻田养虾面积352.57万亩,稻田小龙虾产量达35.61万吨;"稻鳖共作"13.4万亩、"稻鳅共作"15.1万亩。为了进一步推动稻田综合种养健康发展,我们深入小龙虾养殖合作社和乌林镇李桥村个体养殖户,对从事水稻种植及稻田养殖的年限、水稻种植方式、销售情况等进行调研。一、调研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9.
<正>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ns dabryanus)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俗称黄板鳅、板鳅。在形态和生理学方面,与大鳞副泥鳅相似的鱼类有真泥鳅、大斑花鳅、中华沙鳅、长薄鳅、北方须鳅、花斑副泥鳅等。在这些鳅科鱼类中,大鳞副泥鳅因其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等优良性状,并且具有食性杂、繁殖力强、适应性强、易于饲养等特点,而成为近年来特种经济水产养殖新品种;加之大鳞副泥鳅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而且其必需氨基酸含  相似文献   

20.
正近两年,杭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将稻鳅共生作为"养鱼稳粮增收工程"主推模式之一在杭州地区进行示范推广,其中在亚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基地开展了水稻、泥鳅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稻田改建(1)选址:实施稻鳅共生试验单个稻田田块面积约7亩,分为4块,总面积30亩。水源充足、水质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