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硝酸铽、2-磺基对苯二甲酸(Stp)和1,4-对苯二咪唑(Bimb)在水热条件下合成标题配合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标题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301(1)nm,b=1.623(1)nm,c=2.627(6)nm,α=70.864°,β=83.831°,γ=77.016°,V=3.223(6)nm3,Z=2。金属离子Tb3+处于扭变的八配位的四方棱柱构型中,金属离子之间通过配体Stp的羧基和磺基桥联作用链接成为一维链结构,一维链之间通过氢键组装成二维超分子层,层间存在着由1,4-对苯二咪唑配体形成的超分子层,两种层结构交替组装成三维超分子结构。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配合物发光性来自于金属离子的特征发光,可成为潜在的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2.
制备了二连接酰胺配体L{L=1,4-双[(2′-苄胺甲酰基苯氧基)-甲基]苯}的稀土Pr3+、Eu3+和Tb3+的配合物,测定了Pr3+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同时还对Eu3+和Tb3+配合物的荧光性质进行研究。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结果表明,荧光配体采用双-单齿桥联配位特征与稀土Pr3+离子形成环链相间的一维聚合物{[Pr(NO3)3]2.L3}n。配合物属三斜晶系,PI空间群,稀土离子与来自三个配体的羰基氧和三个双齿硝酸根配位,总配位数为9,形成变形的三帽三角棱柱构型的配位多面体。荧光测试结果表明,芳香羧酸经酰胺化后依然能保持对稀土Eu3+、Tb3+离子的敏化发光性能,而配合物的溶解性与水杨酸配合物相比则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在N,N-二甲基甲酰胺/水(DMF/H_2O)中,以5-(吡啶基-4-亚甲基)氨基间苯二甲酸(H_2L)为配体,通过溶剂/水热反应合成了一个三维的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Cd(L)]·(DMF)-(H_2O)}_n(1),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固体荧光光谱进行了结构和性质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属于正交晶系,Aba2空间群,其中Cd(Ⅱ)呈少见的六配位五角锥配位构型,配体L~(2-)的羧基氧原子和吡啶氮原子均参与了配位;配合物1的固体粉末在210~396nm紫外光激发下产生峰位404nm的蓝色强荧光,但其在空气和水中的结构和荧光性质的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4.
王莹  张博  任浩  关磊 《硅酸盐通报》2016,35(11):3704-3708
在水溶剂中,采用回流法合成了一种Zn(Ⅱ)金属有机配合物[Zn(phen)2(H2O)2]·(L)·3H2O(1)(Na2L=苯胺-2,5-二磺酸钠,phen=1,10-邻菲罗啉).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和热重表征了其结构和组成.1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α=9.9360 (8)(A),b=11.5309 (9)(A),c=14.4851 (11)(A),V=1619.2(2) (A)3,Z=2.1的中心Zn2+是六配位的,构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L2-没有与中心离子配位,只起电荷平衡的作用.1荧光发射峰在466 nm.与配体相比,发生明显红移.此外,研究了1的磁学性质.  相似文献   

5.
以2,6-二[N-(1'-甲基-2'-羟乙基)氨甲酰基]吡啶为配体与Cd(NO3)2·4H2O反应,合成了一个单核镉(Ⅱ)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938 22(18)nm,b=0.944 74(19)nm,c=1.299 9(2)nm,α=105.687(7)°,β=95.154(6)°,γ=101.755(7)°。V=1.073 1(4)nm3,Z=2,Dc=1.757 g/cm3,μ=1.089 mm-1,F(000)=576.0。配合物的中心镉(Ⅱ)离子配位数为8,处于扭曲的四方反棱柱构型。考察了配体对Cd(Ⅱ)离子的液膜传输性,结果表明2,6-二[N-(1'-甲基-2'-羟乙基)氨甲酰基]吡啶可作为良好的Cd2+离子载体。  相似文献   

6.
以配体2-甲基咪唑-4,5-二羧酸与氯化镍反应,合成出了一个新的配合物[Ni(HMIDC-)]2(H2O)2]n;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所合成的配合物属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晶胞参数a=0.683 74 nm,b=1.388 13 nm,c=1.655 19 nm,V=1 570.97 nm3,Z=4,Dc=1.831 g/cm3,F(000)=1 000.0,GOF=1.304。镍原子与两个不同配体H2MIDC中的咪唑上的氮原子、羧基氧原子以及水分子配位,且形成了六配位八面体构型。配合物由分子间氢键构筑成了三维超分子氢键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所合成的2,3-丁二酮双缩水杨酰肼的新型Schiff配体及其Zn(II)配合物的荧光性质。方法:合成了一种2,3-丁二酮双缩水杨酰肼双Schiff碱配体及其过渡金属Zn(II)的Schiff配合物,并使用UV、IR、1HNMR等分析测试手段对目标产物进行了表征。测定了所合成的Schiff配体Zn(II)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结果:室温下,测得配合物L·Zn(OAc)2的固体荧光光谱和在不同溶剂中的荧光光谱,其在紫外光照射下能产生黄绿色荧光,激发峰出现在457 nm;荧光峰出现在563 nm,相对强度(RFI):2439。结论:配合物L·Zn(OAc)2有优越的荧光性能,荧光强度在固体状态下数值远大于在溶液中的数值。  相似文献   

8.
张祖康  王莹 《硅酸盐通报》2016,35(8):2518-2523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单核Pb(Ⅱ)/Cd(Ⅱ)配合物[Pb(phen)4]·(H2L1) (1)和[Cd(phen)2Cl2]·(H3L2)(2)(phen=1,10-邻菲罗啉,Na2H2L1=4,5-二羟基苯-3,5-二磺酸钠,NaH2 L2=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确定了两个配合物的结构和组成.中心离子分别是八配位和六配位的,呈双帽三棱柱和八面体构型.含磺酸基配体没有与中心离子配位.室温下配合物1和2均具有荧光发射峰,分别在423 nm和430 nm,荧光寿命分别为3.67 ms和0.35 ms.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个配合物[Cu(4-Me-SA)(Phen)]·2H2O(Phen=1,10-邻菲啰啉,4-Me-SA=4-甲基水杨酸),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通过元素分析(EA),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热分析(DSC-TGA)和荧光光谱(FS)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8324(3)nm,b=1.2644(5)nm,c=1.7493(7)nm,α=90.00°,β=100.404(7)°,γ=90.00°,V=1 810.8(12)nm3,Z=4。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于1个4-甲基水杨酸配体的2个氧原子和1个邻菲啰啉配体的2个氮原子,形成配位数为4的稳定结构。配合物中的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使其自组装成1个稳定的三维立体结构。发光性能测试表明,该配合物具有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0.
以Cd(CH3COO)2、5-羟基间苯二甲酸(H3L)和新型多齿含氮配体2,4,6-三甲基-1,3-(二亚甲基苯)二(1,2,4-三氮唑)(tbb)为原料,通过水热方法合成了标题化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单晶衍射法表征了该配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a=1.033 74(5)nm,b=2.936 73(16)nm,c=0.843 23(5)nm,β=104.206(5)°,V=2.481 6(2)nm3,Z=4,F(000)=1 280,D c=1.683 g/cm3,R1=0.040 5,wR2=0.043 0[I2σ(I)]。配合物中Cd(Ⅱ)离子被HL2-阴离子和tbb中性配体连接成一个二维的网状结构,相邻的网进一步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一个双层结构,最终这些双层通过π…π的相互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此外,还研究了该化合物在室温下的固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溶液合成法,利用过渡金属镉盐与配体L(L=1.4-二(1,2,4-三氮唑-1-甲基)苯)和5-甲基间苯二甲酸制备了一种新配合物,通过单晶衍射仪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表明该材料为二维层状结构。此外,荧光研究表明,丙酮对配合物具有很强的猝灭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选择一种半刚性吡啶鎓两性离子型羧酸配体1,1’-(1,3-亚苯基双(亚甲基))双(4-羧基吡啶-1-鎓)氯化物(H2LCl2),在水热条件下与Zn(Ⅱ)离子成功构筑出一例两性离子型配合物,即[ZnL2(ClO4)2(H2O)4]·3H2O。X-单晶衍射结果表明,此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在配合物中,Zn(Ⅱ)中心以六配位的模式形成一个稍微扭曲的八面体[ZnO6]单元结构。除此之外,有机配体中的—CH2—基团旋转使得配体展现出类似于“凹”字型的结构,这使得配体间的π-π堆积和氢键作用将配合物从零维向三维延展,形成一个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3.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个配合物[Cu(4-Me-SA)(Phen)]•2H2O(Phen = 1,10-邻菲啰啉,4-Me-SA = 4-甲基水杨酸),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通过元素分析(EA),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热分析(DSC-TGA)和荧光光谱(FS)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 = 0.8324(3) nm,b = 1.2644(5) nm,c = 1.7493(7) nm,α = 90.00°,β = 100.404(7)°,γ = 90.00°,V = 1810.8(12) nm3, Z = 4。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于1个4-甲基水杨酸配体的2个氧原子和1个邻菲啰啉配体的2个氮原子,形成配位数为4的稳定结构。配合物中的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使其自组装成1个稳定的三维立体结构。发光性能测试表明该配合物具有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4.
以水杨醛缩对甲苯胺(HL)为配体合成了单核水杨醛缩对甲苯胺钴(Ⅲ)配合物CoL2Cl。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荧光光谱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0.862 8(6)nm,b=0.180 35(11)nm,c=0.164 30(11)nm,α=γ=90°,β=103.593(13)°,V=2.485(3)nm3,Z=4,Dc=1.376 Mg/m3,F(000)=1 064,μ=0.826mm-1,并得到了CoL2Cl的原子坐标、等效温度因子、键长、键角和扭转角等数据。根据测试数据,分析了CoL2Cl的结构特点和合成机理。钴离子位于变形四面体的中心,分别与2个席夫碱、1个N原子和2个氧原子、1个Cl-形成配位键。配合物分子通过π-π堆积构成了三维网状结构。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金属离子对配体π-π*跃迁引起的荧光发射峰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剂挥发法,以2-乙氧基-3-[[4-[2-(1H-四唑-5-基)苯基]苯基]甲基]-3H-苯并咪唑-4-羧酸(HL)为配体,与金属盐二水醋酸锌反应,得到一个新型的锌(Ⅱ)配合物{Zn(L)(DMF)2}n(1)。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和热稳定性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且研究了配合物的荧光性质。配合物(1)是由配体HL桥联形成的一维链状结构,并进一步通过链间的氢键和C—H…π作用堆积成一个三维超分子。  相似文献   

16.
通过1-取代苯基-3-甲基-4-α-噻吩甲酰基-5-吡唑啉酮配体与稀土离子钐进行络合反应制备了二元及三元吡唑啉酮类钐配合物,并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表征,证明二元配合物的化学式为Sm(L)3(C2H5OH)2,三元配合物的化学式为Sm(L)3(Phen)2(L=1-取代苯基-3-甲基-4-(α-噻吩甲酰基)-5-吡唑啉酮)。经过研究其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的吸收光谱主要来源于第一配体,配合物具有荧光。  相似文献   

17.
合成并表征一个以苯并三氮唑为端基的半刚性配体——1,4-二(苯并三氮唑-1-亚甲基)苯,将其与三氟乙酸银在溶液条件下组装得到了一个新的Ag(Ⅰ)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及X-射线粉末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此配合物的中心原子Ag(Ⅰ)与两个配体苯并三氮唑端基3位上的N原子配位形成一维无限链,一维无限链之间通过苯并三氮唑基团的π…π堆积作用形成二维网络。对这个Ag(Ⅰ)配合物固体荧光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配合物和配体显示相似的荧光性质,可以归属为配体内的π-π*跃迁。  相似文献   

18.
设计合成两条末端均有氨基修饰的互补DNA链(D7,D8)利用DNA的模板效应,采用分步法合成了Cd(Ⅱ)-DNA-席夫碱配合物[Cd2Len Cl2](L=D7-4T-D8-4T,4T=4-叔丁基-2,6-二甲基苯酚,en=乙二胺)。通过超滤对DNA-席夫碱金属配合物提纯处理,对其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非变性凝胶电泳研究和荧光性质研究。荧光性质研究表明,在室温条件下,Cd(Ⅱ)-DNA-席夫碱配合物中电子发生了π*→π、π*→n跃迁,在大约500 nm处出现强的荧光发射峰。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一种新的环状金属配体4—甲氧甲酰基—6—(4—甲基苯基)—2,2’—联吡啶(HL)及它的单核与双核Pt(Ⅱ)配合物[Pt(L)PPh3](ClO4)(1)与[Pt2L2(μdppm)](ClO4)2(2)(dppm=二(二苯基磷)—甲烷),并研究了它们的结构及光物理性质.配合物2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中心金属离子Pt(Ⅱ)呈扭曲平面正方形构型,桥配体dppm连接两个金属中心,0.3375nm的Pt—Pt距离表明双核配合物中存在金属—金属相互作用.两配合物在~450nm处的肩峰归属于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MLCT)吸收,在固体及溶液中均观测到强烈的光致磷光发射.配合物1在固态时620nm的低能发射归属为^3(π—π)跃迁,并暗示配合物1晶体结构中存在分子间配体—配体相互作用,然而在溶液中仅观察到^3MLCT发射光谱,但配合物2在固态及溶液中都观察到明显的金属和金属相互作用到配体的电荷转移(^3MMLCT)发射。  相似文献   

20.
以三(2-吡啶甲基)胺(L1)与四(4-甲氧基吡啶)-甲烷(L2)为配体,与不同金属盐反应制备得到两种金属有机配合物,即[Ni(L1)(N3)2]和[Co(L2)(N3)2]n。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及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其结构。配合物1为单核单元;配合物2为三维空间构型。进一步对其进行磁学性质测试,结果表明1呈现顺磁性,2呈现反铁性。整体研究结果表明,配体的空间构型及连接方式对最终含叠氮根配合物的结构及磁性有着较大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