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双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视功能。方法 对59例(118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类型分为双焦点组以及单焦点组。术后3个月随机记录双眼裸眼远、近距离视力及近立体视功能,测定暗环境中不同空间频率(1、2、5、10 cpd)下的对比敏感度,并绘制离焦曲线图。采用VF-14-CN量表进行主观问卷调查,统计脱镜率以及是否有眩光和夜间光晕。结果 与单焦点组相比,双焦点组术后在裸眼近距离视力、矫正远视力基础上的近距离视力、脱镜率以及近立体视功能方面具有更优的满意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在矫正远距离视力和裸眼远距离视力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4,P=0.699);而当空间频率在10 cpd时,双焦点组的左、右眼具有更低的暗视对比敏感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2,P=0.037)。两组均有夜间光晕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眩光不适也是两组的共同特点,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8)。结论 与Proming A1-UV...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早期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以期为SMILE手术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行SMILE手术的64例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共128只眼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后1 d、术后1周的裸眼视力(UCVA)。术后视力与年龄、性别、术前预矫等效球镜度(SE)、K值、中央角膜厚度(CCT)、术后残余基质床厚度(RST)、切削比(AD/CT)之间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术后1 d 30.4%眼裸眼视力达到0.8以上,10.2%眼裸眼视力达到1.0以上,约5.5%的眼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1周90.6%裸眼视力达到0.8以上,64.1%达到1.0以上,约33.6%的眼裸眼视力达到术前BCVA。术后第1天、第7天视力与年龄、性别、K值、CCT、屈光度、RST、AD/CT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SMILE术后早期视力恢复可能与术后早期角膜的炎性及创伤愈合反应及术后角膜微结构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眼前节处理系统个体化切削治疗复杂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 63眼)复杂屈光不正患者应用眼前节处理系统的地形图引导,进行个体化切削,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进行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前节分析系统的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及角膜地形图检查,以及主观视觉质量调查.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均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前角膜散光(2.46±0.36)D,术后残留(0.28 ±0.14)D:角膜切削量节省10%左右,有效增加了切削后角膜的厚度;主观视觉质量调查无不良反应;术后角膜地形图检查无偏中心现象.结论 眼前节处理系统个体化切削治疗复杂屈光不正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应用0.1%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耐受性。方法接受SMILE的60例(60只眼)近视患者分为试验组、对照组。30只眼/组。试验组患者SMILE术后10 d应用地塞米松/妥布霉素滴眼液4次/d,术后第11天开始改为应用0.1%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滴眼液4次/d,至术后30 d;对照组患者SMILE术后应用地塞米松/妥布霉素滴眼4次/d应用10 d。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0 d、术后1个月进行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眼压、角膜地形图与不良反应。两组间观察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P值<0.05认为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10 d裸眼视力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12,F=2.50),试验组患者在术后1 m裸眼视力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F=29.78)。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0 d、术后1个月后眼压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5、0.97、0.66,F值分别为0.56、<0.001、0.19)。两组患者在术前角膜地形图SRI、SAI指数、术后1 m角膜地形图SRI指数方面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2、0.05、0.07,F值分别为1.01、3.86、3.27),试验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角膜地形图SAI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F=7.70)。8例(26.67%)试验组患者存在用药后一过性烧灼感,其后症状可缓解,未停药。余各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均无其他不适主观症状与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0.1%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用于SMILE术后可辅助糖皮质激素应用,安全、有效,在促进术后视力、眼表恢复方面均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Trans-PRK、FS-LASIK和SMILE矫正近视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Trans-PRK组54眼、FS-LASIK组55眼和SMILE组56眼进行回顾性病例研究,随访6个月,比较三组的术前术后各个时间点的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评估三种不同术式的安全性、有效性。结果 (1)三组术前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8, 0.148, 0.31, 0.285, 0.283, 0.901);(2)术后1、3、6个月三组之间的U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2),组内比较时Trans-PRK组术后6个月视力高于术后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571,P=0.014);(3)三组间只有在术后1个月柱镜度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11,P=0.009),两两比较时FS-LASIK组柱镜度数小于SMIL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400,P=0.004),在术后3、6个月三组之间的柱镜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 0.106);(4)术后1、3、6个月三组之间的SE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联合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SMILE Xtra)对角膜光密度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在济南明水眼科医院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的患者78例,纳入右眼数据(78眼)进行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SMILE Xtra组和SMILE组,其中SMILE Xtra组39例(39眼),SMILE组39例(39眼),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角膜光密度值进行随访。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光密度值,根据软件分析,以角膜顶点为中心,获取0~2 mm、2~6 mm及6~10 mm直径范围角膜光密度平均值,同时获取角膜前120 μm、中间基质层及后60 μm的光密度平均值。 结果 SMILE Xtra组和SMILE组在术后3个月时78眼(100%)UCVA均达到术前预期矫正视力。SMILE Xtra组术后整体角膜及角膜0~2 mm、2~6 mm直径范围的光密度值均较手术前显著增高,且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逐层分析显示术后前120 μm的数值均显著高于中部及后部角膜。SMILE组术后角膜各个直径范围的光密度值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中部角膜组织及后60 μm的光密度值在手术前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LE Xtra组手术后3个月角膜光密度在0~2 mm、3~6 mm、7~10 mm和前120 μm的数值均高于SMIL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光密度值的变化量与等效球镜度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及角膜上皮厚度变化量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年龄呈负相关(r=-0.542, P=0.01)。 结论 SMILE Xtra组术后早期角膜光密度增加,透明度下降,但只在手术操作区域内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超高度近视37例、72眼,屈光度为-12D~-22.5D,平均为-16.37±3.12D,散光为-1.25~-4.25D,平均为-1.92±0.87D.结果手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术后6个月时35例、70眼(97.22%)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其中24眼(33.33%)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2行或2行以上,2例、2 眼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行;术后6个月屈光度(1眼欠矫-1.50D)为-0.37±0.42D ,散光为-0.43±0.46D.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超高度近视有效,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ar extraction,SMILE)术后角膜上皮重塑的特征。方法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FS-LASIK组29例(58眼),SMILE组31例(61眼),年龄(26±6.5)岁,术前等效球镜度数为(-5.25±2)D,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应用眼前节OCT对患者角膜中央2 mm、2~5 mm上皮厚度进行测量。结果术后1个月FS-LAISK组角膜中央2 mm与角膜2~5 mm范围内的平均角膜上皮增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6);术后3个月2~5 mm范围,角膜上皮在上方、鼻上方、颞上方与下方、颞下方、鼻下方相比,增厚更轻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31,P=0.049);术后6个月SMILE组角膜中央2 mm、角膜2~5 mm的角膜上皮增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7),2~5 mm范围内,角膜上皮在上方、鼻上方、颞上方与下方、颞下方、鼻下方相比,增厚更轻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35,P=0.009),上方与鼻侧、颞侧相比,增厚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P=0.017);FS-LASIK组,术后1至6个月角膜上皮增厚在0~2 mm内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术后各个时间段中,FS-LASIK组与SMILE组角膜上皮厚度在0~5 mm范围内各个位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S-LASIK术后角膜上皮增厚较SMILE术后更加明显。FS-LASIK术后角膜上皮增厚在角膜切削中央区域变化更加明显,SMILE术后角膜上皮增厚在角膜切除周边区域变化更加明显。随着时间推移,两种手术术后均出现与切口位置相反的角膜上皮局部继续增厚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植入可调节、非球面和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白内障中心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共180例(180眼),根据人工晶体植入类型分为3组: Telraflex可调节人工晶体(A组,60眼/60例),博士伦Akreos AO折叠式非球面人工晶体(B组, 60眼/60例),博士伦Akreos Adapt折叠式球面人工晶体(C组,60眼/60例).术后1、3、12个月进行随访,对术眼进行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中间视力(DCIVA)、最佳矫正远视力下的近视力 (DCNVA)、伪调节力和对比敏感度检查.结果 患者裸眼远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VA 3 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DCIVA、DCNVA及人工晶体眼伪调节力均表现为A组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在各百分比对比度下,3组患者的对比敏感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植入3种人工晶状体后,患者均可获得较好的远视力,相比于非球面及球面人工晶体,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均拥有更佳的远、中、近视力及较高的调节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中角膜帽下地塞米松平衡液冲洗与否对术后视觉质量及角膜组织结构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进行双眼SMILE手术的24例(48眼)纳入研究,每例患者随机选取一眼透镜取出后,行地塞米松平衡液冲洗角膜帽下基质腔隙(实验组),对侧眼不冲洗(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7天及1个月对比观察两组的裸眼视力、屈光状态、角膜中央厚度(CCT)、眼压(NCT);同时利用共焦显微镜及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对比观察两组角膜上皮细胞、神经纤维、基质细胞、内皮细胞形态结构。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的裸眼视力、屈光状态等各指标有无差异。结果术后第1天、第7天及1个月两组间裸眼视力比较:实验组为4.99±0.07、5.06±0.08、5.05±0.06;对照组为5.01±0.07、5.05±0.08、5.06±0.09;3个时间点两组间裸眼视力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第1天、第7天及1个月的屈光度(SE,D):实验组为0.03±0.49、0.1±0.37、0.02±0.4;对照组为0.09±0.54、0.19±0.48、0±0.52,3个时间点两组间SE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共焦镜检查不同时间点比较:角膜上皮层细胞密度[术前(4578.73±268.40,4539.57±329.25)个/mm^2,术后第1天(4565.21±247.31,4627.23±271.03)个/mm^2,术后第7天(4640.01±246.79,4517.71±281.43)个/mm^2];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前(2541.50±259.59,2443.52±305.58)个/mm^2,术后第1天(2387.01±248.55,2495.27±238.52)个/mm^2,术后第7天(2484.49±223.71,2482.53±323.82)个/mm^2],术前术后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丛术前术后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变化;切削界面高反光物两组间比较没有明显差异;角膜前基质细胞密度[术前(789.51±67.17,802.03±67.94)个/mm^2,术后第1天(889.37±60.62,912.27±95.87)个/mm^2,术后第7天(796.67±75.03,818.39±59.65)个/mm^2]在术后第1天、第7天较术前均有增加,但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 d两组前基质细胞较术前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角膜后基质细胞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角膜OCT在术后1 d、7 d两组在角膜帽下均未出现明显层间间隙和积液,两组间角膜中央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MILE术中地塞米松平衡液角膜帽下冲洗对术后裸眼视力、屈光度及角膜组织结构形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SHRM)对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患者视力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为nAMD的50例患者(50眼)。将患者分为2组,视力提高组共27眼,视力未提高组共23眼,分析SHRM是否影响患者视力预后。通过对比基线和终点有无SHRM,患者基线和终点视力有无差异,评价SHRM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视力的影响。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线最佳矫正视力(BCVA)、基线中心凹厚度(CMT)、基线SHRM宽度和高度、注射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个月后,视力提高组患者CMT(P=0.027)、SHRM宽度(P=0.036)和高度(P=0.027)均小于视力未提高组。此外,存在基线SHRM的nAMD患者,基线BCVA低于无基线SHRM的患者(P=0.022);无基线/终点SHRM的患者,终点BCVA明显优于存在基线/终点SHRM的患者(P=0.015,P=0.008)。 结论 终点视力较基线视力提高的患者,SHRM宽度和高度较小;存在基线或终点SHRM的患者视力预后较差。SHRM可能作为nAMD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生物标志物,协助眼科医生预测患者视力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突发性聋患者焦虑、抑郁与病情阶段的关系,并分析焦虑及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纳入急性期突发性聋患者45例(急性期组)、慢性期突发性聋患者71例(慢性期组)、健康志愿者30例(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应用汉密尔顿焦虑(HAMA)及抑郁(HAMD)量表测评并对比各组焦虑及抑郁发生情况。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发病及治疗相关资料,通过回归树分析测评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 结果 急性期组HAMA、HAMD得分及焦虑、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慢性期组和健康对照组(与慢性期组对比,Z=-9.100,P<0.001;Z=-9.091,P<0.001; χ2=31.209,P<0.001; χ2=35.845,P<0.001;与健康对照组对比,Z=-7.336,P<0.001; Z=-7.324,P<0.001; χ2=21.674,P<0.001; χ2=23.148,P<0.001);慢性期组HAMA、HAMD得分及焦虑、抑郁发生率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18,P=0.308; Z=-0.042,P=0.967;P=0.671;P=0.722)。发生焦虑或抑郁患者中,急性期患者占比更高2=31.209,P<0.001; χ2=35.845,P<0.001),耳聋轻度耳鸣无或轻度患者占比更低2=12.650,P<0.001; χ2=18.629,P<0.001),发生抑郁患者中,男性患者占比更低2=4.424,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疾病阶段就诊时耳聋程度是患者发生焦虑及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慢性期组中无效患者发生焦虑或抑郁患者占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45,P=0.014; Z=-2.815,P=0.005)。 结论 急性期突发性聋患者焦虑及抑郁发生率较高;疾病阶段、就诊时耳聋程度是患者发生焦虑及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慢性期组患者疗效越好,焦虑及抑郁风险越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统一标准的视神经夹在相同钳夹时间下对家猫视神经进行损伤实验,观察视神经部分损伤后家猫的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建立标准化的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家猫动物模型。 方法 共有10只健康的成年家猫,每只家猫的右眼为实验眼(视神经损伤),左眼为对照眼(正常)。家猫的右眼损伤眼均以统一标准的视神经夹钳夹视神经30 s,制成家猫视神经部分损伤模型。在实验眼损伤后1 h、3 d、1周、2周、4周时分别进行实验眼和对照眼的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查,记录主波P100的波峰潜时和波幅,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所有家猫正常对照眼的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波形稳定,随时间延长均无明显变化。损伤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主波P100的波峰潜时、波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8, P=0.19; F=1.63, P=0.15);实验组中损伤后1 h分别与损伤后3 d、1周、2周、4周各组间波峰潜时及波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7.38, P=0.008 7; F=4.38, P =0.027);损伤后3 d与损伤后1周、2周、4周各组间波峰潜时及波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6.49, P=0.019; F=3.97, P=0.036);损伤后1周与损伤后2周、4周各组间波峰潜时及波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6.02, P=0.011; F=3.37, P=0.041)。损伤后2周内 P100波峰潜时逐渐延长,波幅逐渐降低,2周以后趋于稳定,损伤后2周与损伤后4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4, P=0.11; F=2.01, P=0.12)。 结论 应用统一标准的的视神经夹可以成功建立标准化的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家猫动物模型。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查是确定标准化家猫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建立成功与否的客观评价指标,成功的视神经损伤家猫动物模型表现为闪光视觉诱发电位主波P100的波峰潜时延长及波幅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单侧突发性聋(简称突聋)与椎基底动脉影像学特征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4-2018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被诊断为单耳突聋,且临床检验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患者175例,分析其听力损失侧别及程度与椎动脉、基底动脉特点间的关系。 结果 椎动脉2=8.031,P=0.045)及基底动脉(χ2=5.091,P=0.034)狭窄/弯曲与听力损失侧别有关。听力损失预测因素的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左侧听力损失患者与右侧(OR=2.89,95%CI为1.77~2.77,P=0.036)及双侧椎动脉狭窄/迂曲(OR=4.43,95%CI为1.49~13.23,P=0.008)有关,无基底动脉狭窄/迂曲与右侧听力损失(OR=0.31,95%CI为0.11~0.90,P=0.030)相关,其他因素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右侧椎动脉狭窄/迂曲与左耳听力损失有关(OR=2.83,95%CI为1.05~7.67,P=0.040)。患者基底动脉狭窄/迂曲与否与听力损失程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3.339,P=0.068)。突聋患者听力损失的程度与椎动脉(χ2=3.897,P=0.273)及基底动脉(χ2=3.339,P=0.068)的影像学特征无关。 结论 在突聋患者中,听力损失的侧向性与椎基底动脉是否狭窄/迂曲有关,右侧椎动脉狭窄/迂曲与左耳听力损失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系统评价儿童细菌性脑膜炎后听力损害的危险因素。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NKI、Sinomed、Wanfang data、VIP。检索时限为建库~2021年9月20日,收集国内外有关儿童细菌性脑膜炎后听力损害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价研究质量,并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12项研究(3项队列研究,9项病例对照研究),对2041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进行了听力检查,其中出现听力损害(特指感音神经性聋)者301例。共对4种危险因素进行Meta分析,显示肺炎链球菌感染[OR=2.70,95%CI(1.89,3.87),P<0.001]、癫痫发作[OR=2.31,95%CI(1.29,4.14),P=0.005是儿童细菌性脑膜炎后听力损害的危险因素;年龄1岁[OR=1.00,95%CI(0.34,2.97),P=0.998]、性别[OR=1.06,95%CI(0.70,1.58),P=0.794]与儿童细菌性脑膜炎后听力损害不相关。 结论 研究的结果表明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病程中出现癫痫发作是儿童细菌性脑膜炎后听力损害的危险因素。对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儿,应格外重视其听力的变化并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