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辽东湾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2006年夏季(8月)、冬季(11月)和2007年春季(4月)、秋季(10月)在辽东湾北部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多元分析方法等研究了辽东湾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出现鱼类39种,隶属于8目23科35属,种类组成以暖温性和暖水性鱼类为主。优势种有较明显的季节更替,季节性优势种包括矛尾虾虎鱼、斑尾复虾虎鱼、小黄鱼、梭鱼、印度鲬、大银鱼和黄,无四季共有优势种,季节性优势种组成较1998年发生较大变化。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化范围分别为Margaler物种丰富度指数D(0.40~1.6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0.39~1.45)、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0.43~0.75),方差分析表明,3种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差异显著。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ONSIM)表明鱼类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表明,小黄鱼、矛尾虾虎鱼、斑尾复虾虎鱼、斑、黄、梭鱼、印度鲬、蓝点马鲛、横带高鳍虾虎鱼、焦氏舌鳎是造成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分歧种。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BVSTEP分析表明,水温是影响辽东湾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本研究可为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0—2012年长江上游宜宾和江津江段三层流刺网渔获物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三层流刺网的主要捕捞对象和个体大小,阐述长江上游干流渔获物结构现状。结果显示,鱼类样本共计673.32 kg,分属4目9科47种;其中,鲤科鱼类占比最大,为61.70%,其次是鲿科,为10.64%,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1种,占鱼类总种数的23.40%。主要捕捞渔获对象多为未达到性成熟的个体。对宜宾和江津两江段三层流刺网渔获物种类、物种相似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宜宾江段鱼类39种(含特有鱼类8种),分属4目8科,江津江段鱼类40种(含特有鱼类11种),分属4目9科;江津江段渔获种类和特有鱼类数量均高于宜宾江段,宜宾和江津两个江段三层流刺网的鱼类物种相似度为81.01%;宜宾江段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81,略高于江津江段的2.76,但两江段的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通过本次研究可以为分析向家坝等水电站蓄水对长江上游鱼类的影响提供数据参考,同时也为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的保护和渔业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东海中部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根据2001年4月、6月、9月和12月东海中部(27°00′~30°00′N、122°30′~127°00′E)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调查中共捕获鱼类161种,平均站位出现鱼类10.95种;优势种类中除了带鱼(Trichiurusjaponicus)、银鲳(Pampusargenteus)、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等经济种类外,其它大部分种类为经济价值不高或小型的鱼类。各调查航次的优势种类排序和组成不同。通过分析发现东海中部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同时各调查月份的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6月份的各项指数均为最低,12月份为最高,这是各调查月份主要种类的优势度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对分水江水库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调查8船次,统计渔获物142.48kg,测量鱼类标本1304尾,经鉴定共发现鱼类36种,隶属5目、8科、31属;其中,鲤形目26种,占总数的72.2%;鲈形目和鲶形目各4种,分别占总数的11.1%;鳗鲡目和合鳃目各1种,分别占总数的2.8%。群落优势度分析发现,优势种有5种,优势度变化范围0.38~0.61。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鱼类种群丰富度指数(D)值为1.14~5.42,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为0.69~2.60,种类均匀度指数(J’)为0.31~1.21。鱼类群落的季节差异性较高,种类变化波动以夏季最大。  相似文献   

5.
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对分水江水库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调查8船次,统计渔获物142.48kg,测量鱼类标本1304尾,经鉴定共发现鱼类36种,隶属5目、8科、31属;其中,鲤形目26种,占总数的72.2%;鲈形目和鲶形目各4种,分别占总数的11.1%;鳗鲡目和合鳃目各1种,分别占总数的2.8%。群落优势度分析发现,优势种有5种,优势度变化范围0.38~0.61。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鱼类种群丰富度指数(D)值为1.14~5.42,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为0.69~2.60,种类均匀度指数(J')为0.31~1.21。鱼类群落的季节差异性较高,种类变化波动以夏季最大。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鱼类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2010年至2011年4个季度的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同时根据不同水域的盐度特征,将长江口的30个站位从河段水域至口外依次分为3个水域(Zone-1、Zone-2、Zone-3)进行分析,从构成群落的物种分类水平、丰度、二元数据和分类阶元4个角度首次探讨了长江口鱼类群落4个多样性指数(种类数目、Pielou均匀度指数、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平均分类学指数)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4个指数的季节变化均不显著。而种类数目和反映群落不同物种之间亲缘关系的平均分类学指数在空间上变化明显。平均物种数目由Zone-1(3.49种)至Zone-3(10.17种)的升高趋势反映出海洋对河口作用的逐渐增强;平均分类学指数的变化增加趋势说明Zone-1的物种亲缘关系最近,如Zone-1只记录8科鱼类,而Zone-2和Zone-3分别记录20和19科鱼类。虽然反映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分布特征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和反映群落不同个体之间亲缘关系远近的分类学多样性指数空间上差异均不显著,但它们却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差异要大于季节差异,可能与盐度对河口区鱼类群落的分布影响最大有关。本研究通过长江口鱼类群落不同多样性测度的分析,证实不同多样性测度方法提供的信息不一致,旨在为更全面地分析河口区鱼类群落特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近海秋季鱼类资源的年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选用2002~2005年秋季长江口近海渔业资源和温盐度同步调查数据,对该水域秋季鱼类资源量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种组成以及水温、盐度的年间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鱼类资源量与水温、盐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秋季长江口近海的鱼类资源量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年间变化均较为明显,但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以带鱼、小黄鱼、银鲳、刺鲳为主要优势种,且各年份基本上以带鱼和小黄鱼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当前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处于较低水平的相对稳定状态。秋季长江口近海鱼类的资源量和底层水温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而与表层水温的变化趋势呈现相反的趋势,同时和表底层的水温差变化呈负相关关系;鱼类资源量的变化受表层盐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它们之间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淡水渔业》2021,51(5)
根据成都平原南河中上游流域2016-2017年的鱼类资源调查结果和历史资料,利用鱼类种类组成、鱼类耐受性和敏感性等构建了鱼类多样性及鱼类完整性指数(The fish-based biotic integrity index, F-IBI)评价体系,并据此评估了调查河段的健康状况。结果显示:2016年9-11月和2017年3-6月,在南河中上游干流及支流共采集到鱼类45种,隶属于4目11科34属,优势种为宽鳍鱲(Zacco platypus)、花■(Hemibarbus maculatus)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等小型种类。鱼类多样性指数中的丰富度(Margalef)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干流宝林河段最高,支流■江河的温泉小镇河段最低,均匀度(Pielou)指数在支流白沫江采样点差异最大。与历史资料对比分析发现,本次调查采集渔获物的鱼类区系组成较之前变化明显,其中属科多样性指数(G-F)由0.32降至0.29,物种总数、鲤形目种类数和鲇形目种类数增加比例均超过了50%,上层鱼类和底层鱼类等占比出现了明显下降。河流健康等级评价为"一般"及以下的河段比例高达75%,干流健康状况总体上优于支流,支流的中下游优于上游,这表明南河中上游河流健康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0年2月、5月、9月和11月对舟山渔场禁渔线以外海域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调查中共捕获鱼类80种,隶属于13目,49科,59属,其中以鲈形目最多(30种)。Simpson多样性指数(C)、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呈现出9月以后逐渐升高、随后下降、5月基本达到最低点的趋势,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在5月较高,表明5月鱼类种类丰富度较高。资源生物量曲线(ABC)的结果受优势种影响较大,2月质量优势度曲线位于数量优势度曲线之上;5月质量优势度曲线与数量优势度曲线相交;9月和11月数量优势度曲线位于质量优势度曲线之上。营养级-平均体质量关系曲线斜率的绝对值5月最小,9月最大,表明经过伏季休渔以后,9月鱼类平均体质量有所增加,特别是高营养级鱼类,而经过持续捕捞以后,至5月鱼类平均体质量整体降到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
高白鲑在赛里木湖的生长发育观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赛里木湖是新疆最大的一个高山封闭湖泊,总面积453km2,海拔2072m,最大水深91m;年平均气温05℃,水温在5℃以上有7个月,10℃以上有4个月,最高水温为19℃,湖区封冻期为12月至第二年5月初。水体透明度8~13m,平均pH为90,溶解氧79~82mg/L,离子总量平均为2967mg/L,为SmgⅡ型水。六十年代以前该湖无任何鱼类,六十年代以后先后移植了高体雅罗鱼、贝加尔雅罗鱼、东方欧鳊、湖拟鲤等鱼类,因水温终年较低,抑制了上述鱼类性腺发育,致繁殖能力低弱,至今无商业生产。为了充分利用这一冷水资源,1998年开始进行移植冷水性高白鲑的尝试。高…  相似文献   

11.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是定量描述河道水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动物种类及现存量变化能灵敏地反映水域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为探究涡河中下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分季度监测了其群落组成和水质变化,根据涡河中下游水闸的位置,将整个涡河划分为5个河段,每个采样河段均设置2个采样点,共计10个样点;采用浮游动物种类、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对涡河水体的营养状态和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通过群落指标与水质指标的冗余度,识别群落结构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涡河中下游4次采样共检测出浮游动物56种,其中原生动物13种,轮虫20种,枝角类13种,桡足类10种;(2)4个季度的生物量为0.12~8.87 mg/L,均值为1.78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22~3.17,均值为2.13;水体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污染指数为中污型;(3)春季的浮游动物优势种数较其他三季高,春季多样性指数较夏冬略高,明显高于秋季;(4)义门镇采样点秋季多样性指数接近于严重污染状态,城西镇、高炉镇采样点秋季多样性指数均处于严重污染状态,广布多肢轮虫为3个采样点的绝对优势种,在水质治理中应引起重视;(5)冗余度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的总体变异解释度为60.70%,流速、水温和溶解氧是影响涡河中下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2.
2016-2018年,于珠江干流西江桂平至肇庆6个站点开展了季节性渔获物采集和环境监测,共采集鱼类12目29科99种,单次采集10~45种,香浓威纳指数(H’)为0.90~2.93,均匀度指数(J’)为0.30~0.89,物种组成为季节和空间的周转格局。相对重要性指数表明,鲮(Cirrhinus molitorella)、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和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为主要优势种。置换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鱼类群落时空差异显著,夏-冬季间群落结构差异主要源于鲤(Cyprinus carpio)、鲮、广东鲂和赤眼鳟质量百分比(W%)差异;桂平与梧州、肇庆的显著差异主要源于鲮、广东鲂和银(Squalidus argentatus)的数量百分比(N%)差异,以及鲮、广东鲂、鲤、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W%差异。冗余分析分别解释了鱼类N%和W%变异的49.92%和49.61%,主要影响因子为距河口距离、水温、透明度和径流量,且鲮分布在低透明度的高温水域,广东鲂和鲢分布在下游江段,赤眼鳟分布在中上游江段,鲤分布在高透明度的低温水域。  相似文献   

13.
为检验流溪河水厂坝建立的丹尼尔式鱼道试点工程效果,在2015-2016年鱼道主要过鱼时段4-10月,利用张网法逐日监测。结果显示,鱼道取样共采集鱼类906尾,隶属于3目、8科、32属、34种,体长范围5~74cm,优势种为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us)(数量比51.10%)、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16.23%)、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8.17%)、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6.73%)、东方墨头鱼(Garra orientalis)(1.55%),以定居型鱼类为主,未见河口洄游性鱼类。水温与上游水位是影响鱼类种类时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聚类分析表明,6月过鱼群体的种类和数量独成一类,与其他月份鱼类群体最不相似。虽然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5月和6月分别为2.068和1.719,但总体偏低(1.451±0.535),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差别较小,表明不同鱼类对鱼道入口的感应存在种间差异,推测是由工程全段翻滚闸门下泄水流导致鱼道入口不易发现所致。研究表明,丹尼尔式鱼道试点工程效果较好,为该河段的绝大部分鱼类提供了上溯通道,对流溪河构建整体过鱼设施体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有助于流溪河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恢复。  相似文献   

14.
分析锦江、袁河鱼类群落结构与种类多样性的时空动态特征,以期为鱼类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赣江流域的鱼类多样性及梯级枢纽运行的生态调度奠定基础。2014年3月-2015年2月,按季节对锦江的高安、上高江段和袁河的宜春、新余江段渔获物进行调查,调查渔具以刺网(网目规格分别为200、120、80、40和20 mm)和电拖网为主。调查期间共采集鱼类3目11科47属67种,种类以鲤科为主,占68.66%。锦江3目7科36属51种,袁河3目10科32属36种;银鲴、鲫、银鮈、蛇鮈为锦江的优势种,银鮈、彩石鳑鲏、鲫、棒花鱼为袁河的优势种;鱼类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锦江略高于袁河;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显示,锦江的鱼类群落结构处于中度干扰状态,而袁河的处于严重干扰状态。锦江和袁河的鱼类群落与种类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莲花洲港生态涵养区的修复效果,2021年1月、4月、10月在武汉至安庆段的东流水道莲花洲港对底栖动物群落和鱼类分布状况进行调查,设置21个采样点,采集底栖动物和鱼类样品,分析工程区不同区域及非工程区底栖动物和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区域底栖动物的种类数不同,透水框架区获取底栖动物6种,鱼巢排区17种,工程其他区域25种,非工程区8种。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区域的底栖动物密度差异显著(P<0.05),透水框架区最高,为191.1个/m2,其次为鱼巢排区60.44个/m2,其他工程区44.44个/m2,非工程区较少,仅28.39个/m2。各区域Pielou 均匀度指数(J)差异性不显著(P>0.05),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差异性显著(P<0.05)。CCA分析表明,影响底栖动物的环境因子为流速、水深、温度、溶氧、硝态氮、氨氮。水声学调查显示,鱼类密度以透水框架区最高,为25 581.21尾/hm2,鱼巢排区次之,为3 239.00尾/hm2,工程其他区域为808.73尾/hm2,非工程区最低,仅6.82尾/hm2。研究表明,透水框架和鱼巢排营造了适宜底栖动物和鱼类栖息的水流条件,有利于底栖动物生存和鱼类聚集,且透水框架的生态涵养效果优于鱼巢排。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金沙江上游旭龙江段鱼类栖息地保护支流,从替代适宜性和保护适宜性两个角度构建了鱼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11个与栖息地质量密切相关的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计算了三条主要支流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并划分了栖息地适宜性等级。结果表明:重点保护鱼类物种相似性、纵向连通性指数、特有鱼类物种相似性3项指标的权重值位列前三位,分别为0.234、0.234、0.127;定曲、麦曲河、丹达曲的HSI 分别为84.1、72.0和61.3,定曲适宜性等级最高为“高度适宜”,麦曲河、丹达曲适宜性等级为“适宜”。针对当前定曲鱼类生境存在的问题,拟定了补建过鱼设施、开展受损河道生境修复、实施生态调度以及加强水污染监管等对策措施,以期为受水电开发影响下的河流栖息地筛选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舟山渔场衢山岛海域春夏季鱼类数量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2008年3月和6月衢山岛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衢山岛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分析主要优势种密度对鱼类总密度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两个航次拖网调查,共鉴定鱼类30种,其中暖温种15种,暖水种13种。3月的鮸和刀鲚,6月的六丝矛尾虾虎鱼分别是本海域较重要的优势种。3月和6月鱼类重量密度分别为125.05 kg/km2和95.01 kg/km2,尾数密度为8.41×103ind/km2和37.74×103ind/km2。鱼类重量密度与尾数密度分布趋势一致,呈现调查水域南部高于北部的分布趋势。依据贡献β值,衢山岛海域鱼类数量的变化与主要优势种数量变化有关。鱼类的种类组成与水团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甘峪河秦岭细鳞鲑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下称"保护区")鱼类资源现状,评析保护区成立5年来的保护效果;在保护区内海拔每升高100m设定1个样点,共计10个样点,采取电捕法分别于2011年5月和2016年8月在各样点进行采样调查。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impson指数(D′)分析鱼类多样性,采用Pinkas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研究鱼类物种优势度。结果表明,保护区鱼类组成单一,仅2目3科3种鱼类。鲤科、鲑科和鳅科鱼类各1种,拉氏鱥(Phoxinus lagowskii)为主要种,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为一般种,岷县高原鳅(Triplophysa minxianensis)为少见种。两次调查中,拉氏鱥分别占73.76%和71.73%,秦岭细鳞鲑分别占21.63%和26.18%,岷县高原鳅仅占4.61%和2.09%。较低的鱼类物种多样性指数反映出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简单、脆弱,极易受外界干扰。两次调查共捕获161尾秦岭细鳞鲑,均重(16.6±17.1)g,最大个体重仅81.5g。2016年采集标本的最大个体重和均重均小于2011年。保护区成立5年后,重点保护鱼类秦岭细鳞鲑占比增加,鱼类多样性指数有所升高,反映出保护区对该鱼种的保护效果显著。保护区内秦岭细鳞鲑个体呈明显小型化,岷县高原鳅的资源量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对长江重庆段干流与8条主要支流的鱼类组成及主要生境进行了调查,并做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嘉陵江、乌江、綦河、小江、大宁河与长江干流的类似性系数(AFR值)大于80%,为共同区系关系,其中嘉陵江与干流的类似性系数最高。各支流与干流鱼类组成(包括鱼类种类总数、长江上游特有、珍稀、濒危鱼类数)的共有比例各有差异,其中嘉陵江最高,五布河最低。各支流的产卵场数较干流少,但都是以粘性卵产卵场为主,漂流性卵产卵场比例很低。其中,梅溪河没有发现漂流性卵产场,而五布河内漂流性卵产场和粘性卵产场均没有发现。各主要支流洄游通道最长的是小江,为146.5 km,最短的是五布河,仅19 km。河口流量最大的是嘉陵江,为2 100 m~3/s,最小的是五布河,为7.74 m~3/s。综合比较8条支流的鱼类分布情况,嘉陵江是最适宜作为长江重庆段干流替代生境的支流。  相似文献   

20.
2019年3-6月在三峡水库支流小江回水区开展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以了解该区域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仔稚鱼密度的时间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采集到12种仔稚鱼,以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鲤Cyprinus carpio和鲫Carassius auratus仔稚鱼数量较多;4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仔稚鱼采集的高峰期,4月为鲤仔稚鱼密度出现高峰期,4-5月上、中旬为鲫仔稚鱼密度出现高峰期;底质类型、透明度和水温是影响所有种类、鲤和鲫仔稚鱼密度空间变动的最主要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3-6月三峡水库水位的快速消落很可能是影响黏草产卵鱼类产卵孵化的关键影响因子,建议通过三峡水库的水位调度以及人工鱼巢在库区支流回水区的放置来缓解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