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共晶技术提高黄芩素溶出度及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混悬液结晶法制备1∶1物质的量比的黄芩素-咖啡因(BE-CA)共晶,以提高BE的溶出度及口服生物利用度。差示扫描热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法、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等分析表明所制备的共晶为区别于BE及CA的一种长针状晶体新物质。溶出试验表明BE-CA共晶的溶出度均显著高于BE晶体及其与CA的晶体混合物。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与BE相比,BE-CA共晶缩短BE及其活性代谢物黄芩苷(BI)的达峰时间(tmax),并显著提高了BE及BI的峰浓度(cmax)及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极大地提高了黄芩素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2.
3.
黄芩素-烟酰胺共晶结晶过程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黄芩素-烟酰胺共晶为模型药物,研究共晶形成的热力学。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黄芩素在不同浓度烟酰胺溶液中的溶解度,探讨黄芩素-烟酰胺共晶的络合形式,计算相关热力学参数,并绘制不同温度下的黄芩素-烟酰胺-乙酸乙酯三元相图。结果表明,黄芩素-烟酰胺共晶在乙酸乙酯中符合物质的量比1∶1溶液络合模型,共晶形成反应为热力学自发反应(ΔG°<0),随着温度升高,Ksp逐渐增大,K11逐渐减小,反应自发程度减弱,三元相图中共晶区域减小,当温度达到T*=315 K后,ΔG°=0(ΔH°=-6.314×10-2 kJ/mol,ΔS°=-0.200 5 J/mol·K),自发反应不再进行,证明低温有利于共晶的形成。根据三元相图的非对称特点,设计了3种不以物质的量比1∶1为出发点制备共晶的方法,DSC结果表明,3种方法制备得到的黄芩素-烟酰胺共晶均为熔点单一的纯共晶。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黄芩素-烟酰胺共晶在乙酸乙酯、丙酮和氯仿中的形成热力学。通过测定25℃下黄芩素、烟酰胺及黄芩素-烟酰胺共晶在这3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建立了不同溶剂中黄芩素-烟酰胺-溶剂三相图。结果显示,黄芩素-烟酰胺共晶在3种溶剂中均符合1∶1溶液络合模型,共晶的形成为热力学自发反应(ΔG0<0),与其他两种溶剂相比,共晶在氯仿中形成的ΔG0绝对值最小,且在氯仿为溶剂的三相图中共晶形成区域远离化学计量比线。本研究利用热力学研究方法为选择共晶制备用溶剂及优化共晶制备条件奠定了理论和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5.
法莫替丁共晶提高溶出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溶液结晶法制备了法莫替丁 酒石酸共晶和法莫替丁-马来酸共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红外光谱法(IR)和粉末X线衍射法(PXRD)对所制备的共晶进行了表征,利用PXRD数据建立了两种共晶的晶体结构。考察了共晶的溶出度,并与市售法莫替丁晶型B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水及pH 4.5磷酸盐缓冲液中,共晶的溶出度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制剂的生物有效性,通过体内生物利用度试验最为理想,但此项工作费时,费事,消耗昂贵,不宜作为每批产品的常规测定。体外溶出度实验则是比较简便易行的方法,有时可用体外试验代替体内试验来评价制剂的生物有效性。现以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牛黄解毒片中黄芩苷的溶出度。1 仪器和试药1.1 仪器 D-800L智能溶出试验仪(天津大学无线电厂);BS-110S电子分析天平(北京塞多利斯天平公司);UV-2201型分光光  相似文献   

7.
牛黄解毒片中黄芩苷的溶出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牛黄解毒片中黄芩苷溶出度进行考察,为评价和控制药品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水为溶剂,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牛黄解毒片的溶出度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本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可靠.3个厂家的牛黄解毒片在60 min前溶出度有显著差异,在75 min时均能达到80%以上.结论:有必要对每批产品进行溶出度检查,以保证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选黄芩苷分散片的处方和工艺,并对其溶出行为进行考察。方法以崩解时限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最佳处方,测定其体外溶出度。结果优选黄芩苷分散片最佳制剂工艺,淀粉为填充剂,PVPP为崩解剂,5%PVP乙醇溶液为黏合剂,硬脂酸镁为润滑剂,湿法制粒压片制得,3 min内完全崩解,30 min体外溶出度大于90%。结论所制分散片崩解迅速,工艺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草乌甲素滴丸中草乌甲素的溶出度。方法:选用小杯法,以0.1mol/L盐酸为溶出介质,转速为50 r/min,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草乌甲素的溶出度,绘制溶出曲线,计算溶出参数T50、Td、m,并用相似因子法进行评价。结果:草乌甲素的检测浓度在3.25~120μg/mL(r=0.9998)范围内与其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草乌甲素的平均回收率为99.15%(RSD=2.27%),3批样品溶出度相似。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测定草乌甲素滴丸中主要组分的溶出度。  相似文献   

10.
三黄片中黄芩苷的溶出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市售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三黄片中黄芩苷的溶出度现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 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条件为色谱柱:Diman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CH3OH-0.1% H3PO4(51: 49);检测波长:280 nm,流速1 mL/min;筛选出溶出度测定条件;计算并绘制黄芩苷的累积溶出曲线,且对各曲线进行相似因子的比较.结果 溶出度测定条件为: 采用浆法,转速100 r/min ,以pH 7.2磷酸盐缓冲液为溶出介质.测定结果 显示,不同三黄片中黄芩苷的溶出曲线相似因子f2值均小于50.结论 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三黄片中黄芩苷的溶出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吲哚美辛的溶出度,采用热熔挤出法制备吲哚美辛-烟酰胺共晶。以温度和转速为变量考察最佳制备条件,联合热重分析(TGA)、含量测定和有关物质测定评价制备中的热稳定性,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法(FTIR)和粉末X射线衍射法(PXRD)进行物相分析,并评价共晶的溶解度和溶出度优势。结果表明:热熔挤出法在115 ℃下能成功制备吲哚美辛-烟酰胺共晶,在热熔挤出过程中存在低共熔现象,该共晶明显提高了吲哚美辛在各介质中的溶解度、溶出速率和溶出度。通过热熔挤出法制备难溶性药物共晶能明显改善其溶解性,为难溶性药物的开发和共晶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彭芸  戴德雄  朱莹 《医学教育探索》2012,43(6):1122-1124
目的 建立银黄滴丸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并比较银黄滴丸、银黄颗粒和银黄胶囊在胃肠道中溶出吸收的差异。方法 应用溶出度测定法,以200 mL水为溶剂,转速为55 r/min,依法操作,测定银黄滴丸中黄芩苷和绿原酸的溶出度,并与其他两种制剂比较。结果 银黄滴丸、银黄颗粒和银黄胶囊中,银黄滴丸体外溶出速率较快,且能达到最大溶出率。结论 本实验建立了银黄滴丸溶出度的测定方法,且3种制剂中银黄滴丸溶出速率快,有利于机体对药物的充分吸收,生物利用度高,临床疗效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3.
杨梅素-咖啡因共晶的制备及其单晶结构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混悬液法制备杨梅素-咖啡因共晶,并通过溶剂缓慢挥发法培养其单晶;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两种方法获得的共晶晶型一致。单晶结构解析表明共晶晶体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结构中的氢键连接位置为杨梅素B环的4′-OH和A环的7-OH分别与咖啡因8位C=N和2位的C=O形成氢键。特性溶出实验表明杨梅素-咖啡因共晶较杨梅素晶体的溶出度提高了17倍。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聚合物对阿德福韦酯(AD)-糖精(SAC)共晶形成过程中热力学的影响。选择聚乙二醇、乙基纤维素、聚维酮和聚丙烯酸树脂作为代表性聚合物,通过HPLC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AD和SAC在不同聚合物乙醇溶液中的溶解度以及AD-SAC共晶在不同浓度SAC的聚合物乙醇溶液中的溶解度。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描述了聚合物及温度对AD-SAC共晶溶解度的影响;依据溶解度数据,构建了AD-SAC共晶的三元相图,预测了共晶溶解度以及共晶产率的变化。结果显示,聚合物的加入提高了共晶的溶解度,共晶的络合常数(K11)减小,溶度积(Ksp)有增大的趋势,共晶反应自由能(ΔG0)的绝对数值呈减小趋势,并且三元相图中不饱和溶液的单相区域以及共晶与其不饱和溶液的两相平衡区域明显增大。因此,聚合物会在不改变共晶生成反应自发性的前提下降低共晶形成速度,降低纯共晶的产率,同时拓宽了制备纯共晶所需AD与SAC溶液的浓度可选择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Loo-Riegelman法评价溴吡斯的明磷脂复合物纳米乳(PPNE)体内外的相关性.方法 制备PPNE后,采用动态膜透析法研究PPNE体外释放行为,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大鼠口服制剂后的血药浓度,以Loo-Riegelman法计算体内吸收百分数(Fa),并与体外累积释放率作线性回归.结果 PPNE的体外累积释放率(X)与体内Fa(Y)建立的线性方程为Y=1.376 9X-47.543 2,r=0.941 1,r大于相关系数临界值r(6.0.001) (P<0.001).结论 PPNE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纳米晶技术将难溶性药物姜黄素制备成方便给药的口服纳米晶固体制剂,以提高姜黄素的溶解度及溶出速率,进而提高生物利用度.采用介质研磨法制备姜黄素纳米晶混悬液,得到两种稳定的姜黄素纳米晶混悬液处方,稳定剂分别为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1∶1),以及吐温80;通过流化床底喷包衣工艺将姜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复方丹参微丸中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与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方法,并对比不同工艺制备的3种复方丹参微丸(冰片包合复方丹参黏附微丸、冰片不包合复方丹参黏附微丸、普通微丸)中隐丹参酮与丹参酮ⅡA体外溶出度的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3种复方丹参微丸中隐丹参酮与丹参酮ⅡA的含量,计算溶出度,并绘制溶出度曲线,采用相似因子对比不同微丸中这两种成分的体外溶出差异性。[结果]丹参类的脂溶性成分累积溶出度均较低。其中,两种黏附微丸隐丹参酮溶出行为较为相似,24 h的累积溶出度均在40%左右,普通微丸中隐丹参酮的溶出行为与黏附微丸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累积溶出度为64.05%。两种黏附微丸的隐丹参酮溶出更符合Higuchi方程,普通微丸更符合Peppas模型,n<0.43,均符合Fickian扩散。3种制剂中丹参酮ⅡA的溶出过程均较缓慢,3个制剂的溶出行为比较相似,累积溶出曲线接近重合,3种制剂的累积溶出度基本一致,均在40%左右。3种微丸更符合Higuchi方程,同样属于Fickian扩散。[结论]黏附微丸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丹参类脂溶性成分中,由于溶出度的限制,体外溶出实验评价隐丹参酮缓释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