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对我科自1984—2006年3月间经皮肾活检病理检查确诊的42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HBV-GN患者,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NS)为主(61.9%),其次为肾炎综合征(26.2%)和无症状尿检异常(11.9%);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MN)多见(66.7%),其次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占23.8%;电镜检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HBV-MN)易见电子致密物系膜沉积;免疫荧光检查呈多种免疫复合物沉积。结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临床表现多样化,病理轻重不一,容易误诊,应及时进行肾活检。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3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肾炎)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38例HBV相关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肾活检病理,免疫荧光和超微病理特点。结果 38例HBV相关性肾炎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60.5%);其次是肾炎综合征和无症状尿检异常,分别为23.7%和15.8%。病理类型多样化,其中膜性肾病(65.8%);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和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分别为13.2%和7.8%。免疫荧光检测26.3%和病例呈“满堂亮”现象;电镜观察HBV相关性膜性肾病易见电子致密物系膜沉积,有2例肾小球基底膜内观察到病毒样颗粒。结论:HBV相关性肾炎的病理特点支持本病发生主要为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机制。鉴于HBV相关性肾炎的一些病理特点与狼疮性肾炎相似,有必要结合临床对二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病理情况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2月诊断的69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 69例HBV-GN患者中男48例,女21例,男女之比为2.29∶1,平均年龄(38±16)岁.病理表现为膜性肾病19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4例,系膜增生性肾炎13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13例,其他病理类型10例;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25例.结论 HBV-GN中以男性居多,表现为肾功能不全者少见,69例中仅6例血清肌酐>200 μmol/L.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最多,其次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炎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误诊227例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误诊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227例HBV-GN的临床病理资料及误诊情况。结果:首发症状以水肿(58.14%)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及蛋白尿伴血尿较常见,病理以膜性肾病最常见,院外诊断与入院诊断的误诊率较高,分别为51.98%;43.17%。HBV感染的知晓率仅55.95%。结论:HBV-GN临床并不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HBV感染的知晓率低、对其认识不足等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抓住临床可疑线索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胡玲  高燕勤  陈荣华  黄松明 《新医学》2002,33(4):213-214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为系膜增殖性肾炎型的患儿的系膜增殖程度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病理改变以系膜增殖为主的肾病综合征患儿的肾活检结果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临床表现为单纯性肾病进行病理改变为轻度的系膜增殖,临床表现为肾炎性肾病者病理改变中、重度的系膜增殖为主。结论:儿童系膜增殖性肾炎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系膜增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明成人病理类型表现为膜性肾病的乙肝相关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肾活检确诊的三种膜性肾病患者86例,对其临床资料、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三种膜性肾病占有率为乙肝相关性肾炎11.6%、狼疮性肾炎24.4%、特发性膜性肾病64.0%。②三种膜性肾病患者临床表现均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而血尿、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的发病情况在三者间无统计学意义。血清补体C3、C4的降低在狼疮性肾炎患者中明显。③病理改变均以Ⅰ期、Ⅱ期为主,在病理表现中,系膜中重度增生、电子致密物多部位沉积在乙肝相关性肾炎、狼疮性肾炎和特发性膜性肾病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成人以特发性膜性肾病为主,三种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相似,但有各自临床与病理特点,确诊需综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对48例住院老年原发性NS进行临床病理类型及疗效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水肿,高血压(50%),肾功能损害(42%),高凝状态(83%),病理类型以系膜增生性肾炎及膜性肾病为主,并有肾小球硬化(40%)及小管间质病变(73%),治疗后完全缓解率为42%,有效率为79%。[结论]老年NS治疗效果好,但合并高血压、肾功能损害、高凝状态患者较多,病理类型以系膜增生性肾炎及膜性肾病常见,合并小管间质病变多。治疗中应尽早使用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8.
肾活检患者805例肾小球疾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805例已接受肾病理活检的患者肾小球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间的联系。方法:对805例肾活检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肾小球疾病患者行肾活检时的平均年龄(31.2±17.6)岁。接受肾病理活检患者构成比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80.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18.8%,小管间质性疾病占1.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男女比例为1.16∶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男女比例为0.37∶1,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脏病患者的高发年龄段为15~34岁。本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IgA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狼疮性肾炎占首位,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占第二位。肾小球疾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其次为尿检异常型。肾病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其次为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结论:805例接受肾病理活检患者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最常见的肾脏疾病,青年男性多发;狼疮性肾炎是最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青年女性多发。肾病综合征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9.
黎伟  赵铖  薛超  廖蕴华  杨桢华 《新医学》2007,38(12):789-790
目的:总结老年肾脏病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类型分布特点.方法:总结121例的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资料,分析不同临床表现[包括尿常规检查异常(有蛋白尿、血尿或管型细胞,但达不到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亦无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病理类型.结果:121例的肾脏疾病病理分布以原发性肾小球病为主,其中前3位分别是系膜增生性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主要病理类型为狼疮肾炎,其次是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肾淀粉样变.尿常规异常21例,肾病综合征61例,肾功能不全53例.尿常规检查异常患者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主,占76%,病理类型前3位分别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老年肾病综合征以原发性为主,占84%,病理类型前3位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为主(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主,前3位依次为硬化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IgA肾病.结论:老年患者的肾小球疾病以原发性多见,病理类型以系膜增生性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为主;在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则以狼疮肾炎为主,显微镜下血管炎次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江苏地区508例肾活检资料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类型与免疫荧光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08例因肾脏疾病而行肾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08例患者年龄(36.1±13.6)岁;男242例,女266例。狼疮性肾炎(LN)、肾小管-间质疾病(TID)、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新月体性肾炎(CREGN)、轻微病变(MGA)及IgA肾病(IgAN)女性居多。原发性肾小球肾炎392例,继发性肾小球肾炎109例。最常见病理类型为IgAN、系膜增生性病变(MsPL)、膜性肾病(MN)、MGA、微小病变(MCNS)、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LN。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NS)、肾炎综合征(CNS)。NS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MCNS、MN、MsPL、IgAN、FSGS、MGA;CNS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IgAN、MsPL。IgAN肾组织以IgA沉积为主;DN肾组织83.3%有不同程度及类型的免疫球蛋白沉积;LN肾组织92.3%病例呈"满堂亮"表现。结论江苏地区肾脏疾病男女比例相当,青壮年是高发人群;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是IgAN;IgAN肾脏组织以IgA沉积为主;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NS;江苏北部Alport综合征发病率较其他地区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及继发性肾脏疾病肾活检病理类型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2005年123例年龄≥65岁,资料完整,并经临床和肾活检确诊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或继发性肾脏疾病患者的肾脏活组织病理和临床资料,并与同期367例中青年患者的肾脏活组织检查和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①老年患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膜性肾病最为常见,占原发肾脏疾病的31.46%,其次为IgA肾病(25.84%)。中青年患者原发肾脏疾病中以IgA肾病最为常见,占39.49%,其次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占22.88%。②老年IgA肾病患者病理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为主,占21.74%,而中青年患者以弥漫系膜增生为主,占30.95%。③糖尿病肾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占32.35%,狼疮性肾炎是中青年患者最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占58.33%。④老年肾脏疾病患者尿蛋白定量(3.60±0.78g.24h^-1)显著高于中青年组(2.19±0.68g.24h^-1),P〈0.05。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增高(73.98%比30.51%,P〈0.01)。结论:老年患者肾脏病理类型与中青年患者不一致,老年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膜性肾病为主,IgA肾病的病理类型以FSGS为主;中青年患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IgA肾病为主,IgA肾病的病理类型以弥漫系膜增生为主。老年患者继发性肾脏疾病的发生率高,以糖尿病肾病最为常见。肾脏病理类型的不同,是老年肾脏病患者临床表现中尿蛋白多和高血压的发生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小儿常见肾脏疾病尿电导率的变化,探讨该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本院小儿肾脏内科收治的首次诊断为肾脏疾病患儿986例及同期健康体检儿童350例的尿液,利用 Sysmex 公司的全自动尿液分析仪 UF-1000i 分别测定其尿电导率的变化。根据临床诊断将肾脏疾病患儿分为肾病综合征组、肾小球肾炎组、肾功能不全组、紫癜性肾炎组和狼疮性肾炎组。其中216例进行肾穿刺活检。根据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将患儿分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组、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组、膜性肾病组、IgA 肾病组、IgM 肾病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组和狼疮性肾炎组。结果1.肾病综合征组、肾小球肾炎组、肾功能不全组、紫癜性肾炎组、狼疮性肾炎组患儿的尿电导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组、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组、膜性肾病组、IgA 肾病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组和狼疮性肾炎组患儿尿电导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IgM 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尿电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尿电导率可以作为小儿肾脏功能和尿液浓缩功能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2444例肾活检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近5年2 444例肾活检患者肾脏疾病构成比及不同年龄段肾脏疾病构成比变化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2月2 444例肾活检患者肾脏疾病的构成比及每年肾脏疾病构成比的变化,并根据年龄分为4个年龄段,分析每个年龄段患者肾脏疾病构成比的特点。结果: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仍为目前最主要的肾脏疾病(占79.58%),其每年所占比例无明显改变。IgA肾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47.97%。局灶节段增生性肾炎每年所占的比例不一(P〈0.01),系膜增生性肾炎比例逐年减少(P〈0.001),膜性肾病比例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逐年增高(P均〈0.01)。不同年龄段患者无论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还是继发性肾脏疾病的构成比都有显著差异(P=0.000)。97.0%的IgA肾病患者年龄位于18~45岁,微小病变好发于18岁以下,而65岁以上患者最常见膜性肾病(33.59%)。18岁以下患者最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为紫癜性肾炎(64.29%),中青年患者最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是狼疮性肾炎(65.42%)。结论:肾脏疾病构成比逐年变化,不同年龄患者肾脏疾病构成比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与非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NHBV-GN)的肾脏病理学变化。方法:将我院24例肾脏活检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HE,PAS,PASM和Masson染色后镜检,并对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指标,HBV-DNA,肾活检组织进行HBV-DNA多聚酶链反应(PCR),Southern印迹及分子杂交检测。结果:符合HBV-GN诊断标准者10例,占总数的41=6%,其中膜性肾病(MN),IgA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和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McGN)分别为4例,4例和2例,占HBV-GN的40%,40%和20%,NHBV-GN14例,占58.4%,其中MN3例,MgPGN3例,McGN2例,系膜增生5例和轻微病变1例,各占NHBV-GN的21.4%,21.4%,14.2%,35.7%和7.1%。IgA肾病在两组中占7/24(29%),HBV-GN之MN与NHBV-GN比较有四点不同:1,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但钉突不明显;2.增厚的基底膜呈链球状;3.伴有轻度系膜增生;4.不但有C3,IgG沉积,还有IgA沉积,其他两种病理类型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IgA,IgG沉积HBV-GN组多于NHBV-GN组,组间有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HBV-GN与NHBV-GN之病理类型大致相似,HBV-GN在我地区以MsPGN为主,而不是MN。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浆中可溶性内皮细胞蛋Sc受体(sEPCR)及血栓调节蛋白(sTM)的水平,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夹心法对65例NS及48名正常对照组血浆的sEPCR及sTM进行检测,同步检测各组血浆D-聚体(D-Di)的水平。结果NS组患者血浆sEPCR,sTM及D-Di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其中,膜性肾病组血浆sEPCRJk平比微小病变组及系膜增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TM及D.Di各病理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EPCR及sTM参与NS高凝状态,可作为评估Ns高凝状态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6.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is a pathology of unknown cause, characterized by tissue and cellular damage, secondary to production of autoantibodies and to deposition of immunocomplexes. Lupus nephriti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SLE. Our purpose is to propose a therapeutic protocol for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Lupus nephritis. This consists of Plasmapheresis associated with pharmacological therapy so that dosage of immunosuppressors can be reduced and consequently also the side effects of the pharmacological therapy.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常见病因及构成情况,为疾病的预防与防治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首次在某院肾病内科住院的成年CRF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1例CRF患者中40-59岁年龄组占41.78%,60岁及60岁以上年龄组占35.01%,40岁以下年龄组占23.22%;男性和女性患者在不同年龄分布的总体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α〈0.05);慢性肾小球肾炎(31.23%)、糖尿病肾病(20.79%)、高血压肾病(12.63%)是罹患CRF的前三位病因;CRF病因中,梗阻性肾病和狼疮性肾炎的男女比例与总体性别比例有差异,梗阻性肾病中男性患者高于女性患者,狼疮性肾炎中女性患者高于男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α〈0.05)。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仍是罹患CRF的主要病因,但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所占比例较高;CRF的患病率和部分病因与年龄和性别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有血管炎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38例SLE住院病例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间接免疫荧光(IIF)方法检测患者血清AN-CA,ANCA阳性者加做髓过氧物酶(MPO)、蛋白酶3(PR3)的酶联免疫检测(ELISA)。对患者进行SLEDAI评分评判疾病活动性,比较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CA阳性组与阴性组血管炎病变发生比率及疾病活动度有无差异。结果①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CA在SLE中的阳性率是15.2%,其中核周型ANCA阳性14.5%,胞浆型ANCA阳性0.7%;②SLE患者皮肤血管炎病变(包括面部红斑、结节红斑、雷诺现象、网状青斑、紫癜)发生率78.3%,肺间质病变(包括肺间质纤维化及出血性肺泡炎)发生率6.5%,肾脏病变(血尿及蛋白尿)发生率64.5%,ANCA阳性及ANCA阴性组SLE患者血管炎表现,包括皮肤血管炎(P=0.442)、肺间质病变(P=1.000)、肾脏病变(P=0.4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对所有SLE患者进行SLEDAI评分,ANCA阳性组及ANCA阴性组SLE活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9)。结论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CA的结果与SLE血管炎表现及病情活动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有或无肾炎病史马兜铃酸肾病患者发病后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改变。方法:11例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马兜铃酸肾病患者,按发病前肾功能正常时有或无肾炎病史分为有肾炎史组5例和无肾炎史组6例。比较2组发病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肾组织活检病理改变。结果:有肾炎史组表现为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40%),同时伴有大量蛋白尿(60%)、镜下血尿(40%)及高血压(40%),尿糖定量、尿N-乙酰-β-D 葡萄糖苷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及尿氨基酸均比正常明显升高,但无肾炎病史组升高更明显。肾脏病理改变同时伴有不同性质和程度的肾小球痛变及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无肾炎痛史组表现为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100%).镜下血尿(16%),无或仅少量蛋白尿,无高血压。尿糖定量、尿N-乙酰-B-D葡萄糖苷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及尿氨基酸升高更为明显;肾脏病理改变呈急性肾小管坏死。结论:马兜铃酸肾病患者发病前有或无肾炎病史,发病后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改变明显不同。无肾炎病史者肾小管功能损伤明显.肾小管功能相关检查可协助诊断,尿糖阳性,是提示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