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焦雪野 《东南传播》2022,(1):131-133
传播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媒介大融合促使各类型电视节目不断向网络传播平台靠拢,在此大环境下,理论节目、新闻节目、纪实节目等各类电视媒体节目也作出相应的创新改变.由东南卫视与福建省公安厅联合制作的大型警务类纪实节目《您好,110》上线后,其内容深度展现警情复杂地带的法、理、情、事,收获各媒体平台受众的一致好评.本文试通过从《您...  相似文献   

2.
田甜  秦茜 《新闻世界》2013,(8):40-41
电视访谈类节目是上世纪90年代才出现在中国电视荧屏上的节目类型,以上海东方卫视在1993年创办的《东方直播室》为开端,电视访谈类节目已经在中国走过了十九年的历程,在这十几年当中,各类电视访谈节目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各个省级电视台开办,而节目形式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以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为例,分析自2002年开办至今,该节目为适应受众市场的变化而进行的一些改革和改版,概括近十年中国电视访谈节目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3.
孟越 《传媒》2017,(18)
作为电视媒体中重要的节目构成,综艺节目以其轻松活跃、消遣娱乐的节目定位,迅速收获了庞大的受众群体与高度的关注热情,成为各卫视之间争夺观众与收视率的法宝之一.近几年,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呈井喷式发展,然而在节目同质化严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电视综艺节目如何应对挑战,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拓展创新之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将立足山西卫视综艺节目《歌从黄河来》,探索综艺节目在传承、推广、创新领域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4.
王一星 《今传媒》2014,(8):112-113
2014年4月浙江卫视推出了大型明星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爸爸回来了》,此节目一经播出就有了较高的收视率,同时也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这档节目取得不俗成绩的背后,是对电视受众心理准确的把握。本文主要是对该节目的受众心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星战"时代,在央视和地面频道的夹击之下,各省级卫视的收视率之争日趋激烈,要保证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省级卫视就必须依靠足够吸引眼球的电视节目,在不断研发创新中寻求生存发展之路。目前,自办节目、大型电视活动和大型电视片已成为电视创新研发的三个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6.
谢毅  杨洸 《现代传播》2007,(3):9-13
本研究描述了广州受众对星空卫视和华娱卫视的评价,探讨了跨境电视对广州受众电视行为和西方社会价值观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星空卫视和华娱卫视主要以韩日港台的电视剧、电影及台湾的其他娱乐节目吸引受众,自办节目的吸引力远远不够。同时,媒介接触时间以及媒介内容的关注度,是受众对电视娱乐节目行为认同以及西方社会价值观认同的显著解释性变量,人口统计学变量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天方晏谈》是云南卫视推出的一档大型原创生活文化脱口秀节目,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该节目运用新理念、新技术,从观众需求出发,不断发挥电视优势,将"互联网+电视"作为转型方向,丰富内容、创新形式,获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和大众影响力.本文通过分析《天方晏谈》的节目定位、传播内容、运作方式的特色,为脱口秀类电视节目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姜杉 《青年记者》2016,(26):66-67
随着媒体生态结构的变革,新形势、新格局、新挑战使得主流媒体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如今卫视节目纷纷落地,中央台、省级台频道重重覆盖,地方电视新闻的受众数量和收视率受到多重影响,而地方电视媒体的时政新闻报道发展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时政新闻作为地方电视台自办节目的重头,只有在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新闻编排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9.
姜乐虹 《青年记者》2017,(14):59-60
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音乐类型繁多,形式多样,各省区市地方传统音乐都各有特色,展现形式、内容等都有差别,这些不同类型的音乐都是我国非常宝贵的文化宝藏.电视媒体由于受众面广、能传播图文声音等特点,成为传播音乐文化最重要的平台之一. 近几年来,从中央电视台至地方台都兴起了音乐选秀、歌手比赛等声乐节目,很多声乐节目都被打造成了电视台的王牌节目,深受观众的喜爱.但是,收视率高的节目多为流行音乐类的,如央视、浙江卫视、湖南卫视等电视台的节目,很多地方台的声乐节目表现一般,无法很好地传承地方音乐.  相似文献   

10.
胡继超 《传媒》2014,(6):38-41
正近年来,电视荧屏上的"真人秀"节目开始逐渐增多。2013年8月,由安徽卫视和能量影视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超级演说家》开播,这是一档原创新锐语言竞技类真人秀节目。节目以"挑选中国最会说话的人"为目的,为选手们提供一个展示演讲能力、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同时也为电视受众呈现了语言的独特魅力。节目采用纪实的手法,满足了受众在大众舆论创造的"拟态环境"下对"说真话"的需求,同时又  相似文献   

11.
李倩 《今传媒》2015,(2):94-95
江苏卫视《最强大脑》是国内首档科学类真人秀节目,从2014年1月3日到3月28日播出的三个月中,因其独特的形式和价值创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收视率和美誉度节节攀升。在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节上荣获最佳电视文艺作品奖。文章通过对节目的形式、内容以及表现手法来分析《最强大脑》的创新之处,从而探讨它对国内科学类电视节目和娱乐类电视节目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可嘉 《视听界》2004,(1):11-12
在电视行业内部、电视媒体之间以及电视同网络媒体之间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除了节目资源和人才的竞争以外,更重要的是对受众市场的争夺。谁传播的内容收到观众的欢迎,谁就能赢得较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经济利益。因此,确立以受众为中心的现代电视传播理念,才是一档节目获得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卫视在2003年10月28日非黄金时段全新打造出一小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创新创优自办电视节目日益成为地方卫视收视率稳步上升的重要增长点,有些栏目的收视率甚至超过热播电视剧,这改变了以往收视率主要依赖电视剧的局面.今年,各卫视改版推出新栏目不再局限于娱乐类节目,而是将创新资源向多种节目类型转移,电视节目类型结构更趋丰富合理,更趋向于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多视角的收视需求.电视人在目前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在改革创新中与时俱进才能保持收视率的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14.
县级广播电视台作为最基层的媒体,如何使自己的栏目在众多的选择脱中颖而出,吸引当地受众的注意力,提高栏目的收视率?笔者认为,县级自办电视节目应密切关注受众,树立受众的中心地位,努力为受众服务。一、当前县级电视自办节目在服务受众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节目内容和方式滞  相似文献   

15.
秦秀宇 《传媒》2019,(10):53-55
泛综艺时代的娱乐内容一片繁盛,但在众声喧哗中,严肃与温情的非虚构内容却并不被追捧,传统访谈节目更是日渐式微。根植于移动传播如火如荼的当下,依从于时代审美偏移和受众消费变化,“优爱腾”等网络平台的自制纪实访谈节目逐渐兴起。笔者以腾讯新闻出品的《十三邀》《和陌生人说话》《不可说》《不止于她》等网络纪实访谈节目为例,探析腾讯如何以纪录式表达的真实、沉浸式访谈的体验,以及冷淡克制的气质和直指人心的关怀,悄然进行一场访谈节目的创新实验。  相似文献   

16.
在各大卫视不同种类的电视真人秀节目激烈竞争之时,湖南卫视隆重推出《爸爸去哪儿》这一全新亲子互动类真人秀节目,能够在第一季播出时,就稳居各大真人秀节目收视率排行榜第一位的宝座,实属不易。本文将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深入探讨《爸爸去哪儿》节目迅速蹿红的内在原因,通过对节目的研究,总结节目对受众不同层面需求的满足,并从中指出我国本土真人秀节目务必坚持原创性和以受众为中心的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刘丹 《传媒》2021,(6):73-75
黑龙江卫视电视理论宣讲节目《新青年新思想》以"青年"为主导群体,以"演讲"为主要表现手段,结合现场访谈、理论解读等多模态呈现方式,实现了电视理论类节目与电视演讲类节目的生动整合,通过语言的力量传播中国故事,全面展示了当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同时也为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新媒体传播的迅速发展,电视及其它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发展趋势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纷纷拓展多种传播途径与平台,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迈进。各电视频道除完成日常节目播出外,为适应传媒业的发展及受众需求的不断变化,也会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节目的调整与完善,改版周期也在缩短。推出新节目、改版旧节目,努力满足受众对节目"新"的收视需求。要保持节目的新鲜活力及较高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19.
郑雅馨 《传媒》2016,(8):64-65
求证类科普节目是电视科普节目发展的产物,是一种以实验调查的方式实现科学信息传播,使受众获得事实真相的节目形态.2003年,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推出一档风靡全球的求证类科普节目——《流言终结者》(Myth Busters),也是全球收视率最高的科普节目,其被艾美奖评为“最佳电视科普节目”.  相似文献   

20.
高博 《新闻世界》2013,(7):74-76
【摘要】面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电视媒体如何转型是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浙江卫视在我国省级卫视中比较有影响力,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其新闻节目通过转变传播观念、节目形式创新等取得了不俗的效果。本文通过探讨浙江卫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实践,梳理电视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