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HRB500级钢筋连接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HRB500级钢筋绑扎搭接、机械连接、焊接连接的工艺参数、可靠性、可操作性、经济指标等进行分析研究,对各种钢筋连接方法的适用性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预制板钢筋之间的连接是装配化桩板式无土路基结构的关键位置,是确保结构整体性能的主要部位,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板结构的承载力和使用性能。文章对预制板新型钢筋连接形式(套筒灌浆连接和环形钢筋连接)的构造参数、受力性能、理论分析模型及承载力计算进行总结和分析,将为预制板钢筋连接的设计计算提供更多选择,并为预制板钢筋连接的进一步发展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灌浆密实度是影响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对不同灌浆密实度和钢筋偏置的钢筋灌浆套筒试件进行单向拉伸试验,研究试件连接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灌浆密实度大,试件最终破坏形式为钢筋拉断,抗拉强度、残余变形和最大拉力下总伸长率均能满足标准技术要求,钢筋偏置基本不影响试件连接性能;灌浆密实度小,试件最终破坏形式为钢筋拔出,抗拉强度降低、残余变形增大、最大拉力下总伸长率减小。灌浆密实度越小,钢筋偏置距离越大,对钢筋灌浆套筒接头试件的连接性能越不利。  相似文献   

4.
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中,经常遇到大量的柱和暗柱钢筋连接问题。一般多在同层设置接头,接头设置比较拥挤。我公司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进。使接头跨层连接,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技术工艺、施工角度详细论述了四种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 ,并做出综合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1.1钢筋冷挤压工法是适用于大直径钢筋机械连接的工法,是一种A级钢筋连接接头,是国内唯一通过200万次高应力幅度性能试验的接头。是在两根待连接钢筋的端部套上钢套筒,然后用大吨位便携式钢筋挤压机挤压钢套管,使钢套筒变形,将两根钢筋挤压连接成一体。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针对预制模壳装配式框架结构连接问题,提出了预制混凝土柱钢筋搭接连接,该连接具有施工操作简便、安装效率高、预制柱构件端部不出筋等优点。通过对19组钢筋搭接连接接头开展单向拉伸试验,得到钢筋搭接连接的破坏模式、传力机理,及钢筋直径、搭接间距、搭接长度、混凝土强度和横向钢筋约束等因素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满足试验构造、搭接长度达到基本锚固长度la的情况下,锚固于新旧混凝土的搭接钢筋可有效传力,而搭接长度为0.6la的钢筋搭接连接中钢筋与混凝土黏结不足,发生滑移破坏;当搭接长度不低于1.0la时,新旧混凝土界面及搭接钢筋接触与否对传力性能无显著影响;增加搭接长度与增强横向约束均可提高钢筋搭接传力性能。  相似文献   

8.
对4个剪跨比为2.11,竖向钢筋套筒挤压连接的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试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其中,3个试件为一字形截面剪力墙,轴压比分别为0.5、0.6和0.2;1个试件为T形截面剪力墙,轴压比为0.5。试验结果表明:剪力墙以压弯破坏为主,边缘构件竖向钢筋受拉屈服、墙底两端混凝土受压破坏;水平荷载 位移滞回曲线有一定程度捏拢;一字形截面剪力墙及T形截面剪力墙翼缘端受压时极限位移角不小于1/80,T形截面剪力墙腹板端受压时极限位移角为1/110;对于偏心受压承载力试验值与GB 50010-2010规范公式计算值之比,一字形截面剪力墙约为1.20,T形截面剪力墙翼缘端受压和腹板端受压时分别为1.04和1.11;套筒挤压连接能有效传递钢筋拉、压荷载作用。竖向钢筋套筒挤压连接的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介绍了冷轧扭钢筋的几何特性,机械性能,粘结锚固特性,搭接传力性能,并通过试验及分析,提出了相应设计参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部分竖向分布钢筋套筒挤压连接的预制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完成3个预制墙试件 和1个现浇墙试件的拟静力试验,其中,2个预制墙和1个现浇墙试件的部分竖向分布钢筋套筒挤 压连接,1个预制墙试件的全部竖向分布钢筋套筒挤压连接,试件的剪跨比为1.76、轴压比为 0.3,试件墙端按一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构造要求配置箍筋。试验结果表明:预制墙试件和现 浇墙试件均以压弯破坏为主,位移角大于1/150时水平力-位移滞回曲线有一定捏拢,平均割线 刚度退化规律、耗能能力基本相同,预制墙试件的弹塑性变形能力、正截面受压承载力的安全 储备小于现浇墙试件,但其极限位移角大于1/70、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试验值与计算值之比大于 1.1。位移角不大于1/75时,3个预制墙试件的水平力-位移滞回曲线差别不大、骨架线基本一致 。3个预制墙试件均达到《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规定的小震、中震和 大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水准1、4、5对普通竖向构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竖向钢筋连接套筒灌浆存在的灌浆质量难保证、施工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预制墙体竖向分布钢筋不连接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SGBL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为确定SGBL装配整体式剪力墙最大设计轴压比限值和竖向分布钢筋断开后的设置需求,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考虑轴压比、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等参数,探究了各参数对SGBL装配整体式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与试验结果对比,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合理;试件延性随轴压比增大显著降低,结合试验研究结果可取SGBL装配整体式剪力墙最大设计轴压比限值为0.5;竖向分布钢筋断开后,配筋率变化对剪力墙抗震性能影响较小,SGBL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可按照最小配筋率设置。  相似文献   

13.
1 工程概况 浙江黄龙体育中心位于杭州教工路、曙光路交叉口西北角。省图书馆新馆对面,毗邻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主体育场工程是一座建筑独特、结构新颖的斜拉网壳空间结构的特大型公共建筑,其内为椭圆形,外为圆形(外圆直径300m),东西为两层看台,南北为高90m的吊塔,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可容纳6  相似文献   

14.
在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中常遇到大量的柱和暗柱钢筋连接(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的问题.一般多在层内设置接头,接头设置比较集中.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为减少接头数量,可采用接头跨层设置连接的施工方法,技术经济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不同的钢筋连接方式对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的抗弯性能的影响,设计并进行了8个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的抗弯试验。采用足尺模型研究了预制混凝土底板间隙、端部连接钢筋直径、连接方式等因素对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抗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的抗弯性能与预应力混凝土底板间隙、端部连接钢筋直径关系不大,而与连接方式有关;采用传统胡子筋连接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的开裂荷载与极限承载力均明显大于采用端部连接钢筋连接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同时采用传统胡子筋连接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的抗弯刚度更大,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更好。试验中预制底板与后浇层混凝土的粘结锚固性能是影响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抗弯性能的关键因素,实际工程中预制底板表面的粗糙处理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设定的升温曲线并结合顺序耦合法,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高温下钢筋套筒灌浆连接件的连接性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提出受火温度对构件应力场分布和轴向抗拉荷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轴向拉伸荷载作用下,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构件中的钢筋应力值沿轴向方向由承载端向非承载端逐渐降低,最不利位置出现在钢筋承载端的第一个钢筋肋处;套筒的应力值沿轴向方向由套筒端部向中部逐渐增大,最不利位置出现在套筒与灌浆料接触的第一个套筒肋处;灌浆料的应力分布较为均匀。随着受火温度的升高,套筒内部的灌浆料将从三向受压状态逐渐转化为两向受压状态,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构件的轴向抗拉荷载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17.
王红霞 《山西建筑》2008,34(13):173-174
通过对混凝土结构中受力钢筋连接机理、接头类型及应用原则的分析,介绍了新《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各种连接方式的应用范围、连接区段、接头面积百分率及相应的构造要求,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后浇段设置在次梁端与主梁侧面之间、叠合次梁预制部分纵筋采用套筒挤压搭接连接的叠合次梁-主梁连接节点的受力性能,进行了1个端节点和1个中节点试件在次梁悬臂端竖向荷载作用下的静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次梁受压、受拉纵筋套筒挤压搭接接头可有效传力,套筒没有出现裂纹,钢筋没有发生滑移;次梁预制混凝土与后浇混凝土结合面未见破坏,次梁的破坏形态为固端一倍梁高范围内类似深梁的斜截面弯曲破坏,可以采用“拉-压杆”模型解释次梁的受力机理、截面应变分布;次梁的实测承载力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正截面受弯承载力预测值的比值平均为1.37,与“拉 压杆”模型承载力计算值的比值平均为1.09。  相似文献   

19.
钢筋等强直螺纹连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永颐 《施工技术》1998,27(6):30-31
介绍钢筋直螺纹连接新技术开发的背景、工艺特点、接头性能、应用范围及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20.
《门窗》2014,(12)
钢筋连接技术有多种,比较典型的有电渣压力焊连接、钢筋直螺纹连接、闪光对焊连接等,但是无论选择哪一种钢筋连接技术,都需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钢筋制作;二是钢筋进场检验,只有保证钢筋制作的质量,才能保证无论使用哪种连接技术都能够达到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了三种钢筋连接技术,希望为我国钢筋连接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